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7913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30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知情口述史属性
知情口述史属性
文革史研究目录
文革史研究目录
八十年代的精神遗产
八十年代的精神遗产
纶生白公祠
纶生白公祠
甄宓
甄宓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
满清皇朝
满清皇朝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张骞通西域
张骞通西域
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南北朝

 南北朝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共169年。

南北朝是南朝与北朝的合称,北朝的朝代有:北魏,北魏有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然后是北齐取代了东魏,北周取代了西魏, 北周又灭掉了北齐。南朝则比较简略,先后是宋、齐、梁、陈。

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偏重于南方,因为中原的人口不断避乱南迁,不仅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而且先进的生产技术的传入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扬州边是这时南朝经济发达地区。

文化方面,突出的是特有的玄学思想的发展,乱世为思想的自由提供了沃土肥壤,文学的成就也很高,最突出的是诗歌。这时期的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朝鲜,西到中亚和大秦(即罗马),还有东南亚地区。

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时期,特别是南北文化交流程度最深,战乱带给人民的是离苦和凄情,对文化却是一个不能张扬其原因的好的结果。

目录

[显示全部]

南朝政权的更替编辑本段回目录

北朝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掉东晋皇帝自立,国号宋。此后160 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史上总称为南朝。公元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圭建立北魏;公元439年,统一黄河流域。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此后,东魏为北齐所代替。西魏为北周所代替。历史上把这北方的五个朝代总称为北朝。

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59年。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3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隋朝之手。

宋;公元420年刘裕废掉了晋帝自立,国号宋。为区别于后世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史学家长称之为“刘宋”。由于刘裕出身贫寒,又看到了东晋因大族屡屡兴兵反抗而使其灭亡的教训,故而在他登基后,不再重用名门大族。其用人也多为贫寒出身,兵权则主要交于自己的皇子,所以没重蹈东晋发生大族割据的覆辙。然而,由于皇子相互间的争权夺利,最后以至与相互残杀,这是刘裕始料未及的。 前四二二年,刘裕卒,宋少帝、文帝相继即位。其中,文帝刘义隆在位的三十年间,是宋朝最繁荣的一段时期,这时南方的经济、文化才真正有所发展。此间,宋与北朝的魏国交战虽各有胜负,但却都损失惨重,使南北方无能力再发生大战。从此,南北方相对稳定下来。公元454年,文帝薨。文帝死后,宋孝武帝、宋明帝先后为帝,但他们俩都是有名的暴君,其不仅对诸将疑忌,而且兄弟间相互残杀,政治一度混乱。在此期间,南兖州刺史萧道成趁政治混乱之机而形成了较强的势力。四七九年,萧道成灭宋,建立齐。至此,宋朝宣告灭亡。

齐;齐是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仅有23年。齐高帝萧道成借鉴了宋灭亡的教训,以宽厚为本,提倡节俭。他共在位四年,在他临死前,要求其子武帝继续统治其方针,并且不要手足相残。武帝遵其遗嘱,继续统治国家,使南朝又出现了一段相对稳定发展的阶段。武帝死后,齐国的皇帝又走上了宋灭亡的老路,他们纷纷杀戮自己的兄亲、叔侄,至东昏侯时,因其疑心过重,几乎将朝内大臣全部处死。这样一来齐国的江山又被动摇了。公元五零一年,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入建康,结束了齐的统治。

梁;梁朝的建立者萧衍擅长文学,499年被任命为雍州刺史,他乘齐国内乱,发兵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梁朝。萧衍是为梁武帝,共在位四十八年。在武帝时期,北方的魏国已经衰落,再无能力对南方形成威胁。这本应为南方发展的大好时机,但武帝却昏庸无能,纵容大臣剥削人民,却又以自己节俭为借口,对一些忠臣的建议置之不理。公元五四八年,投降梁的东魏大将侯景倒戈。他以武帝从子萧正德为内应,进攻梁国。次年,侯景攻陷台城。此时,梁武帝早已饿死于城中,其子萧纲即位,是为梁简文帝。公元五五一年,侯景杀死简文帝,因此梁已完全处于崩溃的边缘。公元五五七年,在讨伐侯景的战争中发展起来的陈霸先灭梁,建立陈。至此,梁宣告灭亡。

陈;公元557年,陈霸先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陈,是为陈武帝。此时,中国南方经过了多年的战乱,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便注定是短命的。陈武帝与其继承者文帝、宣帝先后消灭了王僧辩、王僧智等反对势力,又在建康附近打败北齐军。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梁的统治,但毕竟由于国力衰微,陈的统治被局限于长江以南,宜昌以东的地方。公元五八三年,陈宣帝卒。其子后主陈叔宝即位,此时北方已被隋朝统一,全国的统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刘宋兴起编辑本段回目录

南北朝宋朝的建立者刘裕,祖籍彭城(江苏徐州)。他出身寒门,起初在北府兵中做下级军官。后来因镇压孙恩起义、讨灭桓玄、灭南燕、镇压卢循起义而逐渐得势并控制了东晋政权。420年,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为帝,国号宋,史称刘宋。

刘裕在东晋当权后,政治上针对“晋政多门”和方镇多叛的情况,在承认士族特权的同时,中央机要用寒人,州郡重镇任宗室。经济上,刘裕在称帝前就下令禁止豪强隐藏户口,称帝后,他又先后下诏赦免“亡叛”,放免部分吏、士和刑徒。所有这些,都有利于生产发展和增加政府收入。刘裕称帝后不到三年病死,子刘义符继位。

不久,大臣徐羡之等废义符,立其弟义隆为帝,是为宋文帝,年号元嘉(424年~453年)。在元嘉年间,政治较好,社会安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一个所谓“小康”的局面。

当刘宋国力逐渐发展的时侯,北魏于439年统一了北方,并不断向南进攻。450年(元嘉二十七年),拓跋焘征集六十万大军南下,并亲率十万大军进攻宋悬瓠城(河南汝南),不克而退。

刘宋由于国力增强,这时便乘机分兵两路北伐。虽取得一些战果,但最终失败。 当宋军南撤时,拓跋焘攻下悬瓠、项城,越过彭城,渡淮直趋瓜步(江苏六合),扬言要渡江夺取建康。在这种危急局面下,刘宋政府动员了建康附近各州郡的全部丁壮,缘江设防。魏军见宋朝江防巩固,加上粮运不继,被迫退军。魏军撤退时,烧杀虏掠,“所过郡县,赤地无余”。

刘宋衰亡
宋魏战争结束不久,宋文帝为长子刘劭所杀。文帝第三子刘骏起兵杀刘劭,继位为孝南北朝武帝。从此,新皇帝即位,往往对掌握州镇兵权的兄弟子侄产生疑忌,演出一幕幕互相残杀的丑剧。
由于统治集团忙于争权夺利,政治日益腐败,“征赋有增于往,天府尤贫于昔。兼军警屡兴,伤夷不复”,“小民嗷嗷,无乐生之色”,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了。
在统治集团力量削弱的情况下,统帅禁军的中领军萧道成乘机夺取了刘宋政权,改国号齐,史称南齐

齐高帝整顿户籍
齐高帝萧道成原籍兰陵(山东峄县),他出身于布衣素族,做皇帝后,很想把宋末弊政改革一下。他在位四年中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整顿户籍。
晋、宋以来,赋役繁苛,人民穷困不堪,不少人脱漏版籍,成为流民。宋元嘉北伐,大肆征丁,许多人为避役而贿赂官吏,改注籍状,把自己变成“百役不及”的士族,或诈注废疾和僧侣。萧齐检籍以元嘉二十七年户籍为准,凡查出与这一年户籍不合者,一律退回本县改正,称为“却籍”。
在检籍过程中,由于检籍官贪污作弊,结果“前检未穷,后巧复滋”,“应却而不却,不须却而却”,使却籍户不满。他们纷纷到官府上诉,萧齐政府不予理会,矛盾随之激化。

齐武帝时期
萧道成死后,齐武帝即位,年号永明(483年~493年)。
永明初,继续检籍,终于导致了唐寓之起义的爆发。490年,齐武帝被迫下令停止检籍,恢复以前的籍注,使许多诈入士流的却籍户获得了免役的权利。
齐武帝时,与北魏通好,边境比较安定,江南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但南齐内政腐败,官吏贪残,边远各州尤甚。崔庆绪在梁州搜刮一千万,萧嶷在荆州搜刮三千万,曹虎便在雍州搜刮五千万。官吏掠夺百姓,皇帝勒索官吏。皇帝萧宝卷见曹虎钱多,就把他杀掉,财产归己。
萧齐同刘宋一样,为了争夺权力,宗室间不断互相残杀。齐武帝死后,萧道成的侄子萧鸾父子相继即位。他们怕高、武子孙夺权,便进行大肆屠杀。在齐宗室互相残杀中,萧道成的族弟萧衍在襄阳起兵,攻进建康,称帝,建立梁朝。
梁武帝萧衍

 南北朝
 萧衍
梁武帝萧衍在历史上颇有虚名,但实际上是一个贪残、愚蠢、伪善的帝王。
他即位后,用寒人典掌机要,又下令举荐东晋以来湮没不显的士族,还提高宗室诸王的实权,对统治集团内各阶层的利益照顾得面面俱到。在萧衍的纵容下,梁朝的政治很坏。贵族子弟在京城胡作非为,甚至公开杀人越货。梁朝官吏可以公开贪污,三任郡守的鱼弘说他做官要做到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民庶尽。”
萧衍对百姓用刑极其残酷。南朝注籍的户口只有五百多万人,梁每年判处二年以上徒刑的就达五千人之多,国家监狱里总是塞得满满的。
在萧梁时期,农民起义的次数较宋、齐多,规模也大。但萧衍为了欺骗百姓,有意提倡佛教,并亲自三次舍身同泰寺。

侯景之乱
547年(太清元年),东魏大将侯景因与掌权的高澄发生矛盾,表示愿献所据河南十三州之地降梁。梁武帝贪图利益,派萧渊明率大军北上接应侯景,结果被东魏在彭城打得大败,萧渊明被俘。
不久,东魏又在涡阳(安徽蒙城)瓦解了侯景四万之众,侯景率八百人退据寿阳。高澄为挑起侯景与梁朝的矛盾,表示愿与梁重新通好。梁武帝不顾大臣和侯景的一再反对,同意通好,并答应以侯景交换萧渊明。
侯景走投无路,于548年八月反于寿阳。侯景渡江,很快攻下建康石头城和东府城,但萧衍所住的台城却一时攻不下。以后,台城在久围之下,粮食断绝,饿死者十之八九,能作战的只有四千多人。次年三月,侯景攻入台城,萧衍被软禁,不久饿死在台城。
萧衍死后,侯景立太子萧纲为傀儡皇帝。侯景虽然攻下了建康,但当他的势力向四周扩展时,却遇到梁军和地主武装的强烈抵抗。萧衍第七子、湘东王萧绎派大将王僧辩东讨,连败侯景,并乘胜东下。梁高要太守陈霸先也从广州率兵北上。侯景见形势不利,急于称帝,于是废萧纲,立梁豫章王萧栋为帝。不久又废萧栋自立,改国号汉,大杀萧衍子孙。552年,王僧辩、陈霸先攻下建康。侯景企图逃胞,被部下所杀。

萧梁灭亡
侯景之乱是南朝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战乱后,南朝在长江下游以北的土地,尽为东魏、北齐所占;汉中及长江中游以北的土地,尽归西魏所有。残暴的侯景军在江东地区烧杀抢掠,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破坏,从此,南朝的力量更衰弱了。
侯景入建康前,曾求婚于侨姓士族王、谢,萧衍说:“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侯景大怒。及陷建康,对士家大族予以打击,当时许多门阀,因为“骨脆肤柔”,“体羸气弱”,遂在战乱中大批死去。
在侯景覆灭的同年,萧绎在江陵称帝,同时,其弟萧纪也在成都称帝。次年萧纪发兵攻江陵,兵败被杀。西魏乘机攻陷成都,占有益州。
梁元帝萧绎即位第三年,其侄萧詧勾结西魏攻陷江陵,杀了萧绎。江陵陷后,陈霸先、王僧辩立萧绎第九子萧方智,称梁王于建康。次年,萧詧在江陵称帝,建立后梁(555年~587年),实际上是西魏控制的傀儡。
北齐又立萧渊明为帝,王僧辩与北齐勾结,迎萧渊明回建康。陈霸先乘机起兵,杀王僧辩,仍立萧方智为帝,梁朝政权落入陈霸先手中。557年(陈永定元年),陈霸先废萧方智,自立为帝,国号陈。梁亡。

陈朝兴衰
陈朝的建立者陈霸先,吴兴郡长城(浙江长兴)人,出身寒微。侯景之乱爆发后,陈霸先在岭南起兵讨伐侯景,逐步取得了权位。陈建国时,萧詧占有江陵,萧勃占据岭南,一些新兴起的土豪还各据一方。以后,陈文帝用笼络和征伐兼用的办法,相继消灭许多割据势力。
陈朝在文帝和宣帝时期,政治情况较梁末有所改善,江南经济逐渐得到了恢复。573年(太建五年),陈将吴明彻乘北齐大乱之机北伐,攻占了吕梁(江苏杏讷南)和寿阳,一度占有淮、泗之地。北周灭北齐后,吴明彻再次北伐,在进攻彭城的战斗中失败被俘,陈军主力覆灭,南朝的力量更衰弱了。
583年,后主陈叔宝继位,荒淫无道,不理政务,并且大修宫室,耗费了大量钱财,使经济又遭破坏。这时北方的隋朝已经强大起来,589年,隋军大举南下,攻入建康,俘后主,陈朝灭亡。

南朝的阶级关系和经济编辑本段回目录

南北朝士庶天隔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达到极盛阶段。南朝以后,虽然是寒门地主做皇帝,但门阀士族的特权仍得到承认。
南朝规定,高门士族的子弟二十岁登朝做官,庶族地主子弟三十岁才能试做小吏。高门士族升迁极快,短时期内就可“坐致公卿”。南朝的“清华贵重”的官职,几乎全被高门所垄断。他们竭力维护自己的特殊社会地位,宣扬“士庶天隔”,同庶族寒门保持着严格的界限,不同寒门通婚共坐。
为严格区分士、庶,于是谱学盛行。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孺也都有谱学专著。谱学是吏部选官的重要依据,是维护士族政治特权的工具。但士族地主既不会带兵打仗,又不会管理政事,完全成了寄生于社会的废物。
庶族主要指无特权的地主和商人。他们不甘心受到排挤,通过各种途径登上政治舞台。南朝的开国皇帝,就都是通过领兵打仗、控制军权而上升起来的庶族地主。

寒人典掌机要
由于士族缺乏办事能力,皇帝又怕他们难以控制,所以南朝时全以寒人典掌机要,处理政务。
东汉时政事归台阁(尚书台),曹魏时权力集中到中书监、令手中,南朝时权力又集中到中书通事舍人手中。通事舍人不仅替皇帝起草诏令,又掌管政令,成为天子身边的实权职务。权力移归近臣,反映了皇权的加强,也反映士族已处于有职无权的地位。
南朝时,寒人担任的另一要职是典签。南朝君主鉴于东晋方镇势强,威胁中央,因此多以宗室子弟为州镇军政长官,以寒人为典签进行控制。典签职微权重,州镇要事,须典签签署方能实行。典签每年数次回京向皇帝报告,所谓“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因此,诸王刺史都非常害怕典签,故又有“诸州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之语。

部曲、佃客和奴隶
部曲、佃客是世家豪族控制的依附人口的主要部分,奴隶则是他们的私产。
部曲原来的主要任务是作战,但随着南方战事的减少,越来越多的部曲被用于生产。梁张孝秀“有田数十顷,部曲数百人,率以力田”,就是典型的例证。
佃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依官品赐给的,一部分是私自招诱的。东晋、南朝的给客制规定:第一、二品官佃客无过四十户,以下每品递减五户,至第九品占五户。此外还有典计、衣食客等。这一部分佃客无独立户籍,而是登记在官僚地主的户籍上。他们不给国家交租调,服力役;而交纳百分之五十的地租给官僚地主。当时,“南北权豪,竞招游食”,私招的佃客很多。
部曲、佃客为世家豪族世代占有,不经“自赎”或“放遣”,是不能获得自由的。他们实际上是被束缚在土地上的世袭农奴。
南北朝东晋南朝时,世家豪族都有大批的奴隶,政府毫不限制。农民破产自卖或在流亡中被掠,是奴婢的主要来源。他们是地主的私产,因而可以抵押或买卖。为了防止逃亡,奴隶都被“黥面”。
南朝时,奴杀主人以及逃亡、暴动的事多有记载。在奴隶们的反抗斗争之下,统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糜喃为客”、“发奴为兵”等手段,使大量的奴隶转化为地主的佃客和国家的士兵。

自耕农民
自耕农是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是封建政府榨取的主要对象。他们对政府的负担有租调、杂税、徭役三大项。
宋、齐时的田租大概沿袭东晋后期的制度,即口税米五石。户调剥削,在宋孝武帝规定:“天下民户,岁输布四匹”,岁输布四匹,只是每户农民应纳户调的平均数目,征收时仍采取“九品相通”的办法,即事先评出户产,定出户等,然后再依照户等的高低分派。
在战争时期,一般农民也有兵役负担,各种徭役更是随意征发。于是,许多自耕农破产流亡,越来越多地沦为士族田庄里的部曲和佃客。

兵户、吏户和百工户
东晋、南朝时期,广大人民的身份日益低落,许多人沦为世袭的农奴,除了部曲、佃客外,还有属于官府控制的兵户、吏户和百工户等。
晋、南朝继承了三国以来的世兵制,兵户世代当兵,受压迫极重。兵户除服兵役外,还要耕田纺织,向国家交纳租调。兵户的地位比自耕农低,甚至比佃客还要低。
东晋、南朝的地方机构和中央官府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吏,少者数十,多者成千上万。地位低的文武吏,被迫为官府服各种杂役,耕种官田,在官府手工作坊中进行生产,他们所受的剥削和压迫格外沉重。吏的来源,大多是来自“吏门”。这种吏户是世袭的,非经官府放免,不能免役。
南朝时,百工即各类手工业者很缺,故官府对他们的控制极严。贵族、官僚私占百工户往往受到惩治。百工户从民间征调到官府作坊后,与配到作坊里的刑徒为伍,终年劳作,世代相袭,社会地位卑下,处境是同样悲惨的。

土断 

 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

随着中原人口的大批南下,不仅使南朝增加了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南方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南方政府对北来的流民起初采取侨立州郡的政策,后来,东晋和南朝政府为了扩大剥削对象,改行土断政策。
所谓土断,就是撤销侨州郡县和侨籍,让侨户和土著居民一起在当地著籍,并且同样负担国家的赋役。自东晋到陈朝时期,共进行九次土断。其中,364年桓温进行的“庚戌土断”和413年刘裕进行的“义熙土断”,成效最为显著。
土断后,南朝境内的侨寓政府便陆续消失了。

农业的发展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农业普遍有所发展。比较突出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扬州是东晋、南朝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其中都城建康及其周围地区发展很快。东晋在曲阿(江苏丹阳)立新丰塘,溉田八百多顷。宋在湖熟起废田四千多顷。宋向京口、姑熟移民,齐在句容修赤山塘。扬州“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三吴(吴郡、吴兴、会稽)是东晋政府最重要的基地,经济发展尤为突出。
东晋在吴兴乌程(浙江湖州)筑荻塘,溉田千顷。宋在乌程修吴兴塘,溉田二千余顷;又在会稽一带开垦湖田,“皆成良业”。东晋、南朝政府的各种支出,主要依靠三吴。洞庭湖周围的荆、湘地区发展也很快。梁罢义阳(河南信阳)镇兵以后,“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
与浙江相邻的闽中、鄱阳湖周围地区,也有较快的发展。此外,淮南地区,土地肥沃,流民集中。寿春附近有芍陂灌溉农田,地方千里,“良畴万顷”,是重要粮食产地。
元嘉以前,淮南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元嘉末,由于宋魏战争,淮南遭到破坏。经过齐、梁二代的经营,江淮间一些地区的生产也迅速恢复、发展。益州则号称“沃野天府”,物产丰富。广州也是富庶的经济地区。

士族田庄
在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南、北士族地主都采取田庄形式进行生产。其中北方士族南迁时,都带来大量部曲和佃客,唯一缺乏的是田地。因此,他们到处“求田问舍”,不择手段地谋取土地。如刁逵在京口一带掠夺土地达万顷。与此同时,南方士族地主也进一步扩张自己的经济力量。
士族地主在他们占领的平原和山泽上建立田庄,当时称为“墅”或“园”。如会稽士族孔灵符在永兴建墅,“周围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谢灵运在始宁的墅有南北二山,山上有五个果园,沿水渠两岸有大批良田。
农业在士族田庄经济中占主导的地位。田庄中有大量的耕地,又有河湖水渠等水利灌溉系统。在耕地上种有稻、麦、粟、桑、麻、蔬菜等作物。仅次于农业的是园林业,经营竹木果树等。
此外,还有养鱼业和畜牧业,并从事纺织、酿造、制造生产工具等多种手工业生产。由于从事多种经营,使士族地主田庄具有自给自足的性质。
田庄里的生产者,主要是佃客、部曲和奴隶。士族地主对他们的剥削和压迫是残酷的。但它把大量劳动人手组织起来,在山区水滨进行垦植,特别是在东晋和南朝前期,士族地主还关心生产的时候,地主田庄对江南地区的开发是起一定的积极作用。以后,由于门阀土族日益腐朽,田庄也就成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南北朝手工业的发展
东晋南朝时期,纺织业比较发达,养蚕技术已经相当可观,豫章等地一年蚕四、五熟,永嘉等地一年八熟。丝、绵、绢、布等是南朝调税的主要项目,因此纺织是民间普遍的副业。其中荆、扬二州的纺织业尤为发达。
锦业在益州也早负盛名。刘裕灭后秦,把关中的织锦户迁到江南。南朝后期,织锦业也发达起来。富豪人家穿绣裙,着锦履,以彩帛作杂花,绫作服饰,锦作屏障。
南朝时,政府都设有专官管理矿冶。建康尚方有东、西二冶(宋、齐时有南冶,后废),州、郡有矿冶的设冶令。另外还有不少私家冶铺作坊。在冶铸技术上,用水排鼓风冶铸已在南朝应用。炼钢技术也有很大进步。那时还发明一种杂炼生铁和熟铁的灌钢法,即把生熟铁混杂起来冶炼,火候到时,生铁先熔化,渗淋入熟铁中,然后取出反复锻炼,就成为优质钢,用来制造宝剑和刀、镰。
到三国、西晋时,瓷器的烧制已经达到成熟阶段,东晋、南朝时又有新的发展。当时瓷器的代表性产品是一种通体青釉的青瓷,产地比较集中的是会稽郡(浙江绍兴)一带。青瓷胎质纯,硬度高,釉料匀,通体青莹,造型多样美观。据近年考古发掘,江南许多地区的制瓷技术逐渐成名,并各有自己的特点。
造船业在吴国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运输、作战用的舰船只很多,往来于东海、南海和内地河道的船只频繁,大者可载重二万斛。
造纸业有了新的发展。压光和染色是这一时期造纸技术的新成就。当时纸的名目很多,其中用藤皮造的藤角纸是一种质地优良的纸张。造纸业的发达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商业的发展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加上江南河流纵横,水上交通方便,为商业发达提供了基础和有利条件。
士族豪强兼并土地,官府赋税徭役繁重,许多中小地主和农民被迫从事商贩活动。贵族官僚有免关津税特权,在任期届满时带着大批货物作为“还资”,然后转贩各地。官府征收租调要农民折钱交纳,农民被迫出卖自己仅有的农副产品。因此,南朝出现商业畸形发展的现象。
当时南方的重要城市有建康、江陵成都、番禺(广州)等地。建康是东晋南朝的政治中心,也是长江下游的经济中心。这里“贡使商旅,方舟万计”。萧梁时期,建康城内有居民28万。城内有四个市,秦淮河北有大市和小市十余处。会稽、吴郡、余杭等地也是“商贾并凑”。
番禺是海外贸易中心,南洋各国,以及天竺、狮子国(斯里兰卡)、波斯(伊朗)等国的商船,“每岁数至”,或“岁十余至”。江陵“当雍、岷、交、梁之会”,商业也较发达。成都不仅商业繁盛,而且也是高级丝织品的重要产地。市场上既有奢侈品,也有普通的生产、生活用品。商贾小者坐贩于列肆,大者转运于四方。商税是南朝收入的大宗。东晋、南朝都注意货币铸造,但币制混乱,数量不足。

北魏的统一北方与改革编辑本段回目录

北魏建国
建立北魏的鲜卑族拓跋部,最初活动于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过着游牧生活。西晋末年,拓跋部分为三部。
307年,猗卢统摄三部,控弦骑士四十余万。猗卢因帮助西晋抗击刘聪、石勒,被晋封为代王。316年,猗卢被杀。从此,拓跋部落四散,又陷于纷乱之中。
338年,什翼犍即代王位。拓跋部“始置百官,分掌众职”,国家机构逐步完备,什翼犍频繁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战争,虏掠数以百万计的牲畜和人口。正当拓跋部在国家形成的道路上迅速发展的时候,376年,苻坚征服了拓跋部。什翼犍被杀,部落离散,余众被分为二部。
386年(魏登国元年),什翼健之孙拓跋珪乘前秦瓦解之际,在盛乐称代王,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统一北方
南北朝拓跋珪推行屯田,发展农业,国力日益强盛。395年,他大败后燕军队,接着攻占信都(河北冀县)、中山(河北定县)、邺(河北临漳)等地。
398年(天兴元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山西大同)。北魏在征服中原过程中,引用汉族地主为官,许多著名汉族豪强都成了拓跋珪的得力谋士。
明元帝拓跋嗣(409年~423年)即位初,到处网罗“豪门强族”和“先贤世胄”,给他们高官要职。山东、河北的著名士族豪强也都归附了北魏。他们帮助出谋划策,制定政治、礼仪、法律制度,使北魏逐渐巩固和强盛起来。
到太武帝拓跋焘(424年~451年)即位时,十六国后期的各个政权,经过互相吞并,只剩下北凉、北燕、夏和西秦了。经过征战,到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

改革的背景
建立北魏的拓跋部是一个文化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族。在它的统治之下,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其政治特点。
北魏政府和官僚、地主及商人一起,对各族人民进行了残酷的经济掠夺。北魏建国初规定:“天下户以九品混通。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实际上农民的负担远不止此。由于征收户调是九品混通,宗主督护在评定户等时,“纵富督贫,避强侵弱”,从而把大部分租赋负担摊到一般百姓身上。北魏初期,官吏没有俸禄,他们全靠贪污和搜刮来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这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北魏统治者对各族的民族压迫则更为残酷。它把大量汉族和其他族人民变为奴隶和杂户。又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族人民为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如果步兵不前进,便被骑兵踏死。
在统治阶级内部,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之间也存在着矛盾。这一方面是因为政治经济利益的冲突,一方面是因为民族的差异,使拓跋贵族存有戒心。如清河大族崔浩在巩固北魏统治上出过大力,后来因与拓跋焘意见不同而被杀,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汉族门阀也都遭灭族之灾,被杀者达二千多人。这种矛盾也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
北魏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迫使各族人民不断地起来反抗。其中规模较大的是盖吴领导的起义。这次起义对北魏统治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471年(延兴元年),魏献文帝拓跋弘把帝位传给五岁的儿子元宏,是为孝文帝,由其祖母冯太后执政。
太后执政时期,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更是此起彼伏,接连不断。而镇压的措施又接连宣告失败。针对这种情况,北魏政府觉得必须改弦更张,设法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魏孝文帝时期的均田、变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实施的。

均田制
南北朝北魏初年在代北曾推行过“计口受田”制;485年(太和九年),北魏政府在以往的基础上颁布了均田令。均田令的主要内容是:

(1)男子年十五以上受露田(只种谷物)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为了轮种,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给。露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及身死还田。

(2)男子每人给桑田二十亩,作为世业,终身不还。在二十亩桑田上必须按规定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初受田时,原无桑田者,依制受田;原来桑田不足者依制补足,多余者将多余部分充做倍田;再多的也不充做露田来还授。随着人口的增减,多余部分可以卖出,不足部分可以买进,但买卖都不能超过应得分额。非桑之乡给麻田,男子十亩,妇人五亩,还受法和露田一样。

(3)奴婢受田与良人相同。耕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还受依奴、牛有无而定。

(4)土广民稀之处,任力耕垦,不受限制。土狭民稠之处,增丁应受田而不愿迁移者,以桑田抵应受露田数;不足者不给倍田;又不足从家人田中减量分给。愿迁者,任到空荒之地,但不得逃避赋役。

(5)官吏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八顷,县令、郡丞六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

三长制
三长制是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它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 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发租调力役。
三长制建立后,代替了魏初的宗主督护制,北魏的基层统治机构更完备了

新租调制
新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每年出帛(麻乡出布)一匹、粟二石;十五岁以上未婚的男女四人、从事耕织的奴婢八人、耕牛二十头,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
新制实行后,按户等征收租调的“九品混通”制便废除了。

改革的性质
北魏实行的均田、三长、租调三个制度,互相密切配合。其主要精神是在不触动地主基本利益的前提下,把更多的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直接的编户,以保证政府的租调收入和力役征发。
推行这些制度,对政府来说,虽然对每户租调征收额比原来减少,但由于地主豪强的一部分隐户被括出,流民重新回到土地上,纳租调的农户增加了。因此,政府的总收入也比原来增加了。
推行均田制度,对地主来说,除了部分隐户被括出,因而利益受到一些限制外,他们的基本利益并没有触动。相反,均田、租调制中关于原有桑田的不还不受,无限量的奴婢和丁牛的依法受田,奴、牛租调的轻微,荒地的任意垦辟,多余的桑田可以买卖等项规定,都是照顾地主阶级利益的。因此,地主豪强依然占有大量的土地,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在当时仍占主导地位。后来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膨胀,也就成了破坏均田制的主要因素。
实行以上制度,对农民来说,首先是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他们的受田定额,特别是狭乡,并没有受足的保证;但从十五岁到老、死却一直要给封建国家纳租调,服力役。他们耕种的露田是属于国家的,桑田虽然可以世袭,但只能在国家规定范围内买卖,私有权也是不完全的。他们实际上还是国家的佃农。
虽然如此,这些制度的推行在当时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农民有了一定数量的可耕土地,租调相对固定和减轻,农民的生产条件有所改善,这对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利的。其次,许多少数族人民成为均田户,对巩固他们的定居农业生活和进一步封建化也有积极作用。

南北朝魏孝文帝迁都
490年,冯太后死,魏孝文帝开始亲政。他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北魏统治者迫切要求同汉族地主进一步合作,为此,他们需要进一步消除民族界限,实行汉化政策。但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很大。
493年(太和十七年),孝文帝以南伐名义,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到洛阳后,他声言继续南下,群臣跪在马前劝阻。他利用群臣不愿南伐的心理,宣布定都洛阳

汉化措施
改官制。魏初,鲜、汉官号杂用。迁都后,改定官制,一依魏晋南朝制度。
禁北语。鲜卑人原使用本族语言,北魏军中也用鲜卑语。朝廷上则鲜、汉语杂用。孝文帝在迁都后的第二年六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在具体实行上,因为三十岁以上者不能一下改变,尚不强求;三十岁以下者,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
禁胡服。鲜卑旧俗披发左衽;妇人冠帽著夹领小袖短袄。迁都之同年,下令禁胡服,服装一依汉制。
改姓氏。鲜卑人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如拓跋、独孤、步六孤等。姓氏与汉人不同,标志着民族的差异,影响“胡”、汉贵族合作。
因此,迁都的第三年,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独孤氏改姓刘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丘穆陵氏改姓穆氏等。
孝文帝改制遭到了一部分保守的拓跋贵族的反对。他们不仅在改制前进行抵制,在改制中和改制后也不断反抗。496年,太子拓跋恂企图逃回平城发动叛乱,被孝文帝处死。同年冬,旧贵族在平城发动兵变。孝文帝派军平服了叛乱,保证了改制的顺利进行。

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的改制,是西、北各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斗争、融合的一次总结。
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各族融合的成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放弃自己民族的旧俗,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地进行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不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农业和手工业
孝文帝改制后,由于立长校户,政府控制的编户增加了。到孝明帝神龟年间,户口数目比西晋太康元年增加了一倍多,大约有五百多万户,三千多万口。
吏治的改善,负担的调整,农民可以从事生产,农业有所恢复和发展。此后,直到神龟末年,政治虽然逐渐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但官府的仓库还是装得相当充实的。
北魏的畜牧业原本就很发达。孝文帝时期,又在河南设牧扬,养战马十万匹。如契胡尔朱荣的父亲尔朱新兴有“牛羊驼马,色别为群,谷景而已”。
手工业也有所进步。绢布产量增加,绢价下降。魏初,每匹绢千钱,孝文帝以后降到二三百钱。榨油、酿酒、造纸、煮盐、冶铁等部门也有发展。

商业的发展
北魏后期,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大的城市有洛阳、邺和长安。
洛阳既是北方政治中心,又是贸易中心。洛阳西阳门外有大市,周围八里。“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
当时经商的,除了列肆商贩和大商人外,许多贵族、官僚也从事经商。北方贵族多喜欢“南货”,官府于南境立互市与南朝贸易。但禁止私人交易,许多官僚、贵族因“渡淮互市”被治罪。
西域、中亚、朝鲜、日本的商人也到北魏进行贸易。但总的来说,北方商业不及南朝活跃,较长时间是以绢布谷物作为交换媒介。孝文帝改制后,铸五铢钱,但不少地区仍是“钱略不入市”。

南北朝阶级矛盾突出
魏孝文帝变法之后,北方的民族矛盾有所缓和。但是,在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合压榨下,阶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随着北魏政治的日益腐败而愈来愈尖锐。
北魏后期,鲜卑门阀在优裕的生活中已经完全腐化。如高阳王元雍有家仆六千,使女五百,吃一顿饭要花费数万钱。河间王元琛更为奢侈,他有十几匹骏马都用银槽来喂养,请客用的器皿如水晶钵、玛瑙碗等,都是由外国买来的稀罕之物。元琛曾自负地说:“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魏孝文帝以后,政治日益腐败,卖官鬻爵,贿赂公行,佛教寺庙如云。胡太后在洛阳造永宁寺,内有僧房一千间,都用珠玉锦绣装饰。寺内有九层浮图(塔)高九十丈,上刹(相轮)又高十丈,仅这一座永宁寺就不知耗费了多少钱财。
当时,寺院到处“侵夺细民,广占田宅”。而每一所寺院实际就是一所地主庄园,高级僧侣就是地主,一般僧侣便是佃客。在寺院的劳动者中,除从事生产的劳动僧侣外,还有普通民户。寺院地主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也是极为残酷的。

各族人民大起义
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在5世纪末至6世纪初,北方已不断爆发农民起义。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大起义遍布北方各地,名号繁多,但主要有四支:北方边镇起义、河北起义、山东起义和关陇起义。
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义,前后延续了八年之久,席卷了今河北山东内蒙古宁夏甘肃的广大地区。起义军在战斗中杀死了北魏许多王公贵族和州郡牧守,诛戮地主,摧毁坞堡,有力地打击了北魏的统治。起义军包括了汉、鲜卑、匈奴、氐、羌、敕勒等各族人民,各族人民在共同战斗中增进了彼此的联系和了解,对民族融合也有积极影响。

北魏的分裂编辑本段回目录

“河阴之变”

528年(永安元年),胡太后毒死孝明帝,立三岁的元钊为傀儡皇帝。

三月,秀容川(山西忻县境)契胡酋长尔朱荣以此为借口,进军洛阳。四月,尔朱荣立元子攸为帝,是为孝庄帝。尔朱荣进入洛阳,沉胡太后和元钊于黄河,在河阴之陶渚(河南孟县)围杀北魏王公大臣二千余人,史称“河阴之变”。汉化的鲜卑代北士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北魏分裂

尔朱荣专横跋扈,并阴谋篡夺北魏政权,因此与孝庄帝之间矛盾日益尖锐。

 530年,孝庄帝乘尔朱荣朝见的机会,亲手杀死尔朱荣。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由并州出兵攻洛阳,杀孝庄帝及左右大臣,立元恭为节闵帝。

尔朱兆擅权后,各地的地方势力纷纷割据,其中最强大的在东方是高欢,在关中是宇文泰。高欢祖父因犯法配徙怀朔镇,世居北边,“习其俗,遂同鲜卑”。

高欢本人参加过边镇起义,后来投靠尔朱荣。尔朱荣死后,高欢收纳二十余万人,得尔朱兆的允许进占冀州。接着,他进兵洛阳,杀节闵帝,立元修为傀儡皇帝(孝武帝)。533年,他进兵晋阳,击败尔朱兆,消灭了尔朱氏的势力。

宇文泰,曾在河北起义领袖葛荣部下任职,葛荣失败后归尔朱荣,并被收编为贺拔岳的部下。当孝武帝以贺拔岳为雍州刺史,镇压关中起义军时,宇文泰随贺拔岳入关。534年,贺拔岳被杀,宇文泰遂据有关陇。

534年,元修由于和高欢的矛盾尖锐化,逃奔关中依宇文泰。高欢又立元善见为帝(孝静帝),迁都邺,史称东魏(534年~550年)。元修逃到关中后,不久被杀。535年,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文帝),都长安,史称西魏(535年~557年)。

东、西魏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久。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掉东魏,建立北齐(550年~577年)。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也废掉西魏,建立北周(557年~581年)形成了周、齐对立的局面。

当时,东魏北齐所据有的地区,北至沙漠,南至江淮,东至海,西部以黄河及河南洛阳一线与西魏北周为邻。西魏北周所据有的地区,东与东魏北齐为界,西至流沙,北至河套,南至巴蜀、云、贵和汉水流域。

统治危机

南北朝东魏建立后,政权一直掌握在高欢、高澄父子手中。东魏和北齐统治集团主要是由六镇鲜卑和河北汉族地主组成。在这一时期,民族矛盾比较严重。高欢想调和这个矛盾,但“胡”、汉上层的矛盾始终没有解决。

北魏末年,均田制已破坏。东魏和北齐前期,土地兼并一直很严重,564年(河清三年),北齐重颁均田令:男子受露田八十亩,妇人四十亩。又每丁给二十亩桑田为永业田,不宜种桑的地方给麻田亦为永业田。奴婢依照良人受田,受田人数按官品高低,限制在三百人至六十人之间。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限四牛。

受田农民从十八岁到六十五岁要输租调:一床(一夫一妇)调绢一匹、绵八两,垦租二石,义租五斗。未婚者交纳半床租调。奴婢交纳普通人的一半。牛调二尺,租粟一斗五升。

北齐的均田、租调制与北魏比较,奴隶受田有些限制,奴婢的租调有所增加,意图是对王公贵族和地主豪强稍加限制。

至北齐后期,农民失去土地的情况愈来愈严重。东魏、北齐政治一直昏暗,贪污风气极盛。齐后主高纬荒淫残暴,大修宫殿、寺院,穷极富丽,浪费了大量财富。统治者为满足其奢欲,不断加重剥削,于是,农民起义此伏彼起,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也接连不断,北齐的统治危机遂日益严重。

均田制与府兵制

以宇文氏为首的西魏、北周统治集团,是由贺拔岳领导的武川军人集团和关陇汉族地主组成的。西魏、北周时期,在内政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改革。

宇文泰采用苏绰的建议,建立计账(租赋预算)和户籍制度,以保证政府收入。又颁布“先洗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六条诏书,让地方官遵照执行。并且主张用人“当不限荫资,唯在得人”,这对门阀势力是个限制。

南北朝北周也推行了均田制度。北周的均田制规定:有室者(已婚的丁男)授田一百四十亩,末婚的丁男授田一百亩。租调剥削是:有室者每年纳租粟五斛、绢一匹、绵八两;植麻地区纳布一匹、麻十斤。未婚的丁男纳半数。徭役负担为:丰年三十天,中年二十天,歉年十天。北周地区门阀士族的力量较弱,加以吏治比较清明,所以均田制得以推行。

西魏、北周的另一重要改革是建立府兵制度。府兵制在形式上采用鲜卑八部之制。550年,宇文泰设立了八个柱国大将军,正式开创了府兵制。

在八柱国之中,宇文泰都督中外诸军事,是最高统帅,西魏宗室广陵王元欣只挂个虚名,所以实际领兵的只有六个柱国大将军,分统六军,合周礼六军之制。六个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二十四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

府兵初建时,六柱国的权力很大。到了北周初期,宗室大臣宇文护专政,他以增设柱国、大将军的办法使他们有名而无实权,提高了二十四个开府将军的地位,直接由中央控制。周武帝时,改称兵士为侍官,使他们具有皇帝卫队的性质。作战时,临时命将配兵,二十四个开府将军的权力又有所削弱。

府兵不入民籍,另立军籍。当府兵者,自备弓、刀,甲、戈、弩由官府供给;有的自备资装,但不负担其它课役。由于不断征募农民当兵,战时打仗,农隙讲武教战,有向兵农合一发展的趋势。

周武帝亲政后,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止佛教。北周时有僧侣一百万,寺院万余所,严重影响政府的兵源、财源。574年(建德三年),他下诏禁断佛、道二教,把僧侣地主的寺宇、土地、铜像、资产全部没收,以充军国之用。近百万的僧尼和寺院所属的民户编入民籍。

南北朝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南朝是继东晋之后,由汉族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虽然他们的存在都不过几十年,但其作为汉族的统治,使汉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如果没有它的存在,汉族则可能被其它的少数民族所消灭,使华夏文明就此结束。所以,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南北朝十六国后期,一个极为落后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落逐渐强盛起来,打败后燕入主中原,在建立北魏政权(386-534年)之后,又消灭各割据政权,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部中国长期混战的局面。中国北方开始进入北朝时期。按照史家的习惯,北魏统一北方的太延五年(439年)往往被视为北朝的起始之年。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都,孝文帝大举实行汉化,政治中心也迁徙到中原腹地洛阳。北魏立国一百多年,历9代12帝,是对南北朝历史影响较大的一个王朝。

北魏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从5世纪下半期开始,其汉化趋势加快,开创了北魏黄金时代的正是北魏第六代皇帝孝文帝元宏。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在迁都洛阳的同时,孝文帝鲜卑族拓跋姓氏改为元,此外他还禁止使用鲜卑语,禁止穿带鲜卑服饰,并颁诏宣布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企图通过限制自身文化,来达到与汉族融合的目的。孝文帝实行三长制,颁布均田制,迁都洛阳,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通过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汉族的先进文化及先进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统治中,中国的北方已经开始进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阶段。孝文帝死后,由于部分守旧贵族和鲜卑武人的反对。北魏统治者逐渐废弃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复了鲜卑族的特权,于是新的矛盾产生了,北魏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镇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内战。给中国历史吹入融合新风的鲜卑族逐渐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族中。不久,连鲜卑族姓氐也烟消云散。但企盼民族大融合的孝文帝的美好意愿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廊中镌刻出不可磨灭的丰碑,昭示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性进程。

北魏孝武帝末年,权臣高欢、宇文泰将北魏辖区切割成东、西两块。东魏(534-550年)以邺城为都,历1主16年,西魏(535-556年)都长安,经3帝,共享国22年。东、西魏先后被北齐(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取代。北齐是鲜卑化汉人高氏所建的政权,立国28年,有3代6帝。公元577年,周灭齐,北方重新统一。北周是宇文鲜卑人统治的王朝,历3代5帝,计24年。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废静帝自立,改国号为隋,是为文帝,北朝结束。最终由隋文帝杨坚灭南朝陈,重新统一了中国。     

南北朝宗教编辑本段回目录

南北朝时期,有一门新兴的宗教,迅速传播和发展起来,这就是从汉代时就开始传入中国的佛教。鲜卑族举国上下都信奉佛教,在中华文明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佛教,正是在北魏前后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人们对菩萨的信仰十分流行。人们相信,不需要自身的修行,而只要通过向菩萨祈祷求助,便可以达到超度的目的。北魏时,随着佛教的传播,发展佛像、壁画、石窟寺院等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故而有许多庙宇及石窟造像流传于世,其中敦煌千佛洞、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成为我国造像艺术宝库之中的瑰宝。此后佛教中又加入了密宗、禅宗等新的教派。直至今日与道教、儒教一样,佛教在中国已扎入了深深的根基。

此外,南北朝的文学艺术更是有所发展,随着山水诗的出现,长期以来的以表现人物为主的绘画传统开始转变,山水景色也成为绘画的内容。 南朝还有不少以人物画著称的画家,也有人在团扇上画 出“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的山水。南齐谢赫撰著了 研究绘画理论的《古画品录》,而他所总结的“六法”,已 不仅限于人物画,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南朝书法也名家辈出。王羲之后裔、由陈入隋的僧人智永所写千字文,是今天能看到的南朝名迹。而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的作品都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

南朝的科学也颇有成就。宋齐时人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准确数值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南朝时,历法有所改进,炼钢技术有所提高,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陶弘景作过显著贡献,他的《肘后方》广泛流传,很有影响。

自东晋灭亡以来,南北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南北分裂时期之一,虽然它的形成使经济发展有所停滞,但由于外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而形成的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却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北方的诸族逐渐被汉族同化,最终成为同一民族。而正是这种作用,为将来中国成为统一国家打下了良好得基础,所以我们说南北朝的分裂,对加速民族统一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南北朝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