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7622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8-22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Robert Cailliau
Robert Cailliau
乔纳森·弗莱切
乔纳森·弗莱切
迈克尔·哈特
迈克尔·哈特
V. A. Shiva Ayyadurai
V. A. Shiva Ayyadurai
Scott Fahlman
Scott Fahlman
Alan Emtage
Alan Emtage
互联网中年危机
互联网中年危机
Rick Adams
Rick Adams
Mark P. McCahill
Mark P. McCahill
Peter Scott
Peter Scott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鲍伯·泰勒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鲍勃•泰勒(Bob Taylor):ARPA IPTO主任,施乐PARC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创始人、主任

主要贡献:无论是互联网还是PC的历史,鲍勃•泰勒(Bob Taylor)都可以牢牢占据一个席位,是他第一个萌发了新型计算机网络试验的设想,并导致了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出现;也是他负责创办施乐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并把它变成了计算机研究的天堂,孵化出各种突破性的PC和网络技术。也是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支持计算机怪杰道格•恩格尔巴特的研究,促成一系列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他创办并领导了现代计算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个(应该说三个)充满浪漫情调和抒情风格的研究组织。1983-1996年,他还是DEC系统研究中心创始人兼负责人。

目录

[显示全部]

个人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姓名(中文) 鲍勃•泰勒

(图)Bob TaylorBob Taylor


姓名(英文) Bob Taylor,全名Robert W. Taylor
机构与职务 原ARPA IPTO主任,施乐PARC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创始人、主任
出生年月 1932年2月10日
出生国家、地点 美国德克萨斯州
教育背景 德克萨斯大学心理声学硕士学位
1959年,德克萨斯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
职业背景 1983-1996年,DEC系统研究中心创始人兼负责人
1977-1983年,施乐PARC计算机科学实验室负责人
1970-1977年,施乐PARC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创始人及助理主管
1965-1969年,“阿帕”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
1961年,进入国家航空航天局
名言 “我早就预言了互联网。1975年,所有的技术都已经准备好了;1985年,所有的技术都应该很平常了;而直到1995年,居然才开始起飞。看来,我对时间的规划很糟糕。”

Robert W. Taylor (born 1932). For his visionary leadership in initiating the ARPAnet project, he received the National Medal of Technology in 1999.

He was director of ARPA'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 (1965-69), founder and later manager of Xerox PARC's Computer Science Laboratory (CSL) (1970-83), and founder and manager of 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s Systems Research Center (SRC) (1983-96).[1] Taylor is retired and living in California.

"The Internet is not about technology; it's about communication. The Internet connects people who have shared interests, ideas and needs, regardless of geography."

Taylor promote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he personal computer, and the technologies that support the computer revolution worldwide and was recognized in 1999 by the award of the National Medal of Technology. The citation reads: "For visionary leadership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mputing technology, including initiating the ARPAnet project -- forerunner of today's Internet -- and advancing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al computer and computer networks."

In 2004,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warded him along with Butler W. Lampson, Charles P. Thacker and Alan Kay their highest award, the Draper Prize. The citation reads: "for the vision, concep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 practical networked personal computers."

The Mother of All Demos could not have happened without Bob Taylor who directed funding to the famous Douglas Engelbart 1968 public demonstration in San Francisco to several thousand computer experts. Dr. Engelbart, Bill English, Jeff Rulifson and the rest of the Human Augmentation Research Center team at SRI showed on a big screen how he could manipulate a computer remotely located in Menlo Park, while sitting on a San Francisco stage, using his mouse.

"It was stunning," Bob Taylor says. "It really woke a lot of people up to a whole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computers -- not just as number crunchers."

Looking forward, Bob Taylor in 2000,[2] voices two concerns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control and access.

1. Comparing the Internet to a highway network, he argues there needs to be a system of licensing users of the Internet just as people need licenses to drive on the roads. "There are many worse ways of endangering a larger number of people on the Internet than on the highways," he warns. "It's possible for people to generate networks that reproduce themselves and are very difficult or impossible to kill off. I want everyone to have the right to use it, but there's got to be some way to insure responsibility."

2. Bob Taylor feels strongly that there should be no economic barrier to going on-line. "Will it be freely available to everyone? If not, it will be a big disappointment."

《IT史记》相关内容选摘编辑本段回目录

导语:无论是互联网还是PC的历史,泰勒都可以牢牢占据一个席位,而且这个位置十分靠前。是他第一个萌发了新型计算机网络试验的设想,并导致了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出现;也是他,负责创办施乐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并把它变成了计算机研究的天堂,孵化出各种突破性的PC和网络技术。虽然他创办并领导了现代计算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个充满浪漫情调和抒情风格的研究项目和组织。但人们关心的是鸡蛋,而对母鸡不加关注。因此泰勒一直济济无名。

简历:
1965-1969    “阿帕”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
1970-1977    施乐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创始人及助理主管
1977-1983    施乐PARC计算机科学实验室负责人
1983—1996   DEC系统研究中心创始人兼负责人

引子编辑本段回目录

他既不是科学家,也不是企业家,甚至连个博士学位都没有,但是无论在互联网还是PC的发展历史中,鲍勃•泰勒(Bob Taylor)都可以牢牢地占据一个重要的席位,而且这个位置十分靠前。1965年,他担任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阿帕”)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任职期间,他第一个萌发了新型计算机网络试验的设想,并筹集到资金启动试验,这就是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阿帕网)的来由。他把拉里•罗伯茨招入“阿帕”,具体负责项目,直接促成了今天互联网爆炸式的发展。也是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支持计算机怪杰道格•恩格尔巴特(Doug Engelbart)的研究,促成一系列计算机技术的诞生。

(图)施乐PARC施乐PARC

1970年,泰勒负责创办施乐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简称“施乐帕克”)的计算机实验室,招集顶尖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计算机研究的天堂,孵化出各种突破性的PC和网络技术。为70年代末PC革命准备了充足的技术条件。依靠这些技术,直接孵化出Adobe、Novell和3Com等公司,并使得乔布斯、比尔•盖茨等计算机业余选手可以赤膊上阵,直接操起他们准备的武器,引爆PC革命,并使自己平步青云、大发其财。

施乐帕克发明了Alto个人电脑,然而是IBM发布了IBM PC;施乐拥有带鼠标、图标和视窗的图形界面用户,然而是苹果和微软发布了Macintosh和Windows;施乐发明了“所见即所得”的文字处理,又是微软大胆地放进了自己的Word中并征服了整个办公市场;施乐发明了以太网,但如今争夺市场的是Cisco和3Com;虽然在激光打印机方面,施乐还有一定的市场,但却是IBM于1975年最早推出商业产品,而今是HP一马当先……

这一切,多少要归功于“泰勒的英明领导”。离开帕克以后,他又组建了DEC在帕洛阿托的新研究中心,这又是另一个世界级的计算机实验室。领导开发高性能工作站和Java编程语言的前身,以及其他一些一些先进的网络和存储技术。而其中最让他得意的就是电子书。

“他不但是富有远见的梦想家,而且是执着的传教士,他像一头斗牛犬一样。他将计算机界最好的脑袋都集中在一起,而他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技术管理者。”这些世界顶尖的技术天才,他当年的老部下,对他都口服心服。
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在为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而惊讶,只有泰勒感觉平淡,相反他还奇怪发展得如此之慢,“我早就预言了互联网。1975年,所有的技术都已经准备好了;1985年,所有的技术都应该很平常了;而直到1995年,居然才开始起飞。看来,我对时间的规划很糟糕。”

启动互联网的引擎编辑本段回目录

60年代初,美国政府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当时,美国各种部队驻扎在全球各地,美国军事部门需要一种命令和控制网络以便有效地与它所有辽阔的财产——士兵保持联系。这种网络需要钱,大笔的钱,而大部分钱要来自为一系列政府计划提供资金的新税收。这些计划之一后来被称为高级研究规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简称“阿帕”。核心小组之一是信息处理技术处(IPTO)。目的是在计算机图形、网络通讯、超级计算以及高级教育机器方面进行研究。“没有人要求我们的研究课题必须与某一军事项目有关,但我们通常在没有人授意的情况下,注意瞄准国防部的技术问题,因为这类问题也是美国乃至全世界许多其他部门试图努力解决的难题。”泰勒说。

作为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泰勒的办公室位于五角大楼的三楼,紧挨着国防部部长的办公室。泰勒的办公室有一间里屋是终端室,里面摆放着三台终端,型号都不相同,分别与3台主机相连。一台主机远在麻省理工学院,一台远在加州伯克利大学,一台位于加州圣莫尼卡市,三个终端互不兼容,各有各的程序语言、操作系统和上机步骤。而三套程序和指令都不一样,一旦有急用,尤其让他头疼。

大部分时候,他上机都是因为有急事,因为这三个终端都通向计算机界的最前沿。这些设备本身是一流的,但三台格格不入的终端,其嘈杂之声整日不绝于耳,听起来活像一间小破屋乱糟糟地开了好几台电视机,同时播放不同的频道。一不小心,便混淆了,常常把泰勒弄得头昏脑胀。“很明显,我们得想个办法把这些活宝联到一块去。”
信息处理技术处只有两名工作人员,泰勒本人和他的秘书,但他拥有10亿美元的预算拨款,其中大部分经由他的手流入波士顿、坎布里奇及加州的大学和研究室中。这些经费成了浇灌计算机技术的重要肥料。

伯乐相马编辑本段回目录

泰勒有极其敏锐的直觉。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本领,总能沙里淘金,挑出富有创新而且能够成功的项目和研究人员。
1966年,泰勒担任信息处理技术处的第三任任处长,他才34岁。他被“终端问题”天天纠缠,他想到为什么不建立一个电子网络,不但自己的三台机器相互可以沟通,而且各地研究小组也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构思成形后,他走进“阿帕”署长赫兹费德(C.Herzfeld)的办公室,向他讲了自己的联网计划,建议由“阿帕”出面创建一个小型的试验网络,先搞4个节点,然后再逐步扩大。泰勒讲的很简练,其中最能打动赫兹费尔德的,恐怕就是网络的可靠性:一旦建成了这种由多条通道构成的通讯系统,即使发生了战争,即使某个节点被核武器炸毁,国防部下达的命令仍然可以通过其他节点传送,军事通讯依然畅通无阻。

“这个工作难不难?”“不难,我们已经想好了怎么做。”“很好,去干吧,先给你100万经费。”赫兹费德痛快地开了绿灯。泰勒走出办公室,看了看表:“我的天,只用了20分钟。”

从这一刻起,泰勒提出的联网项目,也就是后来被称为“阿帕网(ARPANet)”,就正式启动了,可以说这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改变世界的“20分钟”。

(图)施乐PARC的黄金时代施乐PARC的黄金时代

有了赫兹费德的支持,有了经费保障,还缺一个项目负责人来主管该网络的设计制造工作。这个人既要通晓计算机,又要精通远程通讯。这样的双料人才可不好找。泰勒瞄准了林肯实验室的年轻人:拉里•罗伯茨(Lawrence Roberts)。

泰勒亲自登门拜访,向罗伯茨谈了联网计划,泰勒把全部情况都倒了出来,但罗伯茨仍不表态“我要考虑考虑”。他干巴巴地说了一句。

泰勒觉得罗伯茨的回答等于礼貌的回绝。他失望地离去,想另谋人选。但是除了罗伯茨,似乎没有第二人选。数周后,泰勒再次登门。罗伯茨不那么冷漠了,但彬彬有礼地暗示泰勒:他在实验室干得很愉快,不想去华盛顿当一名技术官僚。

屡遭拒绝后,泰勒使出了“杀手锏”,向“阿帕”署长赫兹菲尔德求援:“你不是掌握着林肯实验室的经费吗?难道你就没有办法让拉里来为我们工作?”赫兹菲尔德听后立即拿起电话,给林肯实验室主任打了个电话,不一会儿就笑着回答:“让我们等着瞧吧。”

罗伯茨迫于无奈接受了这项工作。这一年罗伯茨29岁。后来证明这个决策再英明不过,1967年,罗伯茨提出了“阿帕网”的构想《多电脑网络与电脑间通讯》,正确地为“阿帕网”选择了“分组交换”通讯方式;1968年,他提交了一份题为《资源共享的电脑网络》的报告,提出首先在美国西海岸选择4个节点进行试验;他领导着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协同攻关,最终导致了“天下第一网”——“阿帕网”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式进入网络时代。

互联网成功后,罗伯茨被公认为“阿帕网”之父,也相当于“互联网之父”。

不是科学家,也不是研究人员编辑本段回目录

泰勒的父亲是牧师,因此他从小就辗转于德克萨斯州的卫理会教堂之间,从未在一个地方呆长久过。16岁那年,他去达拉斯上大学,还打算日后当个牧师。但他最终没有加入传道的队伍,却加入了美国海军。1957年,大学一毕业,他就直接为佛罗里达奥兰多市的马丁•玛丽埃塔工作,他被指派开发一种计算机系统来操作“潘兴”式导弹——一种可以从轻便的发射台发射的移动火箭。他的任务是帮助开发人机界面。从此,他开始对交互式计算感兴趣,努力使控制导弹发射的技术对士兵操作员来说变得更容易。在工作过程中,他联系了国家航空航天总署(NASA)的几个同事,他们位于佛罗里达半岛的卡纳维拉尔角。战争结束后,他又进了得克萨斯大学,但进大学时不知该选什么专业。最后终于在1959年拿到了心理学学位,辅修数学。紧接着他念了硕士,论文方向是心理声学。后来这一行当的许多人都转到计算机领域,泰勒也在其中。
毕业后泰勒进了航空行业,1961年进入国家航空航天总署,最终他起草了一份研究建议书,讨论人性化的计算机系统。国家航空航天总署同意为他提供资金,但泰勒必须也加入其中。他接受了这一建议,在1961年初去了华盛顿。在那里他成了国家航空航天总署一个小研究项目的代表,该项目是由斯坦福研究院主持的。目标是为人与计算机的交互开发出更好的方式。
1962年,泰勒与来自信息处理技术处的大部分高级项目的代表出席了一个会议。信息处理技术处小组的负责人——声学家立克里德(J.R. Licklider),是有权使用“旋风”计算机的第一批心理学家之一。“旋风”是40年代未在麻省理工学院建造的巨大的SAGE计算机前身,它是美国第一个集成化空中交通和防御网的核心)。当时,立克里德是BBN(位于坎布里奇的一个技术研究小组)的会员。他的终端与一台早期的数字设备公司(DEC)的计算机相连,并配置成好像自己的“个人”电脑,一群终端“共享”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这是最早的分时系统。立克里德探索了如果计算机在工作时长期与人相伴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他的探索产生一系列科学论文,从而设计出“人机界面”的关键性思路。即人应该怎样与计算机合作。这将被称作图形用户界面或GUI。
立克里德是泰勒心目中的偶像,当时立克里德正忙于把计算机学界拉到“阿帕”麾下。1963年,泰勒惊喜地收到了一份由立克里德亲自发来的邀请,请他参加国家航空航天总署一个研究项目。立克里德告诉他说,已经看过他写的论文,写的还不错。立克里德的赞扬让他喜出望外。当得知立克里德转向计算机研究后,泰勒马上跟进学习这种新的工具。1965年初,立克里德前脚跨出“阿帕”,泰勒后脚就跟了进来,先给IPTO第二任处长当副手,不久,就自己坐上了那个位子。
泰勒将罗伯茨拉进信息处理技术处,让他负责网络的建设。一切妥当后,泰勒于1969年离开了“阿帕”,将位置让贤给了罗伯茨。
泰勒后来回忆说:“我离开国家航空航天总署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一直赞同立克里德的交互式计算的观点,他在1960年写的有关人与计算机共生关系的文章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我的毕业论文是关于神经系统的功能,但我一直感到,立克里德提出的计算机研究理论最终是会产生结果的。因此,我对计算机的兴趣越来越大,同时渐渐失去了对人脑研究的兴趣。”
他在犹他大学呆了一年。不久,施乐找上门来。1969年,施乐公司CEO彼特•麦考洛夫(Peter McColough)打算为公司未来创建“信息建筑师”,重点是计算机技术研究,以防公司主营业务——复印机、打印机受到冲击。这就是传奇色彩的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的起源。最初麦考洛夫让乔治•派克(George Pake)负责这项任务,他成为帕克的创始人。而派克的首要任务就是把泰勒找来,让泰勒组建帕克。

施乐传奇编辑本段回目录

施乐,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技术领袖和商业巨人,它以复印机产业的“开山鼻祖”著称。施乐的前身———哈罗依德公司,是一家生产相纸的公司,成立于1906年。1938年10月22日,一个专利事务律师和业余发明家切斯特•卡尔逊(Chester Carlson)简易实验室里,首次成功地制作出了第一个静电复印图像。他用了几年的时间,试图出售这个发明专利,但未能成功。当时的公司管理人员和企业家们不相信有了碳素复写纸,复印机还会有什么市场,况且当时复印机的原型产品是那么的笨重难看。

当时有大约20家公司,包括IBM和通用电器公司,都以卡尔逊称之为“毫无兴趣”的态度拒绝了这项发明。最后在1944年,巴特尔纪念研究院(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和卡尔逊签订了合同,资助他改进这项被他称作“电子图像复印技术”(electrophotography)的发明。三年后,哈罗依德公司来到了巴特尔,购买了开发并销售卡尔逊发明的复印机的许可证。哈罗依德公司后来获得了卡尔逊这项发明的全部专利权。

卡尔逊和哈罗依德公司都认为“电子图像复印技术”这个词过于晦涩难懂。于是他们接受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位古典语言教授的建议,将其改为“静电复印术”(Xerography)这个词源于希腊词根“干”和“书写”。哈罗依德公司又创造出了另一个单词“Xerox(施乐)”作为新的复印机的商标。“静电复印术”(用于形容复印过程)和“施乐”(标识产品)这两个词在1948年同时推向了市场。

“施乐”,标志着人类第一台复印机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一个产业的诞生。它引发了办公复印的革命,更进一步地解放了信息,使得信息的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捷、更经济。它全面改写现代商务办公的新模式。一个企业成为一个产业的代名词,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这也正是对施乐贡献的最好证明和最大肯定。

在浅尝施乐复印机的成功之后,公司于1958年改名为“哈罗依德施乐公司”。1961年,当全世界都接受了首台使用普通纸的自动办公复印机——施乐 914复印机的时候,公司再次更名为“施乐公司(Xerox)”。

1959年,施乐公司首次推出了914复印机,从1959年到914停产的1976年,施乐公司生产了超过20,000台这个型号的复印机。今天,施乐914复印机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而施乐的贡献还远不止于此。从互联网到PC产业,许多核心技术都源于施乐的贡献。这个源头就是帕洛阿图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简称PARC,即帕克)。虽然,帕克并没有为施乐带来多少直接收益,但是它对整个信息产业所作出的贡献,却远远大于施乐复印机。

泰勒的实验室编辑本段回目录

泰勒既不是计算机科学家,也不是研究人员,但泰勒却是富有远见的计算机战略家,是最好的研究组织者。泰勒的任务也就是物色人才,将全国优秀的工程师、黑客和计算机天才网罗在一起。帕克中心位于斯坦福校园旁。7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平地,到了70年代末,这里的建筑拔地而起,甚至高过了HP的建筑。

如果世上真有一个研究者的天堂,那么肯定非帕克莫属。从激光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到微芯片的工程技工,再到计算机语言设计者、人工智能程序员、认知生理学家、视频设计家、音响工程师、机械师等等组成了一个乌托邦一般的技术王国。大多研究人员都是临时性研究,来去自由。但是创新本身却成了他们难以挣脱的游戏。

到1971年,泰勒已为帕克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CSL)招来了50~60名该领域中最出色的人士。用阿伦•凯的话说:“全世界100名顶尖计算机研究人才中有58名在帕克工作。”能将这些天赋超人、个性迥异的天才凝聚在一起,大概除了泰勒,再也没有更好的人能胜任了。在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泰勒创造了扁平式的组织结构。每个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从科学家到秘书都直接向泰勒汇报,里面没有中层管理人员。

泰勒明白自己的局限,但他却能将这些精英很和谐地组织起来。泰勒只招聘最优秀的人才,每一个应聘者都需要与实验中的每一位研究人员面谈,一方面检测他们的真才实学,另一方面也“检测他们神经系统的质量”。新雇的人通常要与计算机科学实验室中不同的小组着手好几项目。而且泰勒将他不时地从这个小组换到另一个小组,以实现充分的混合。大家交流的另一渠道就是会议,由泰勒主持。每周都要进行汇报和讨论,泰勒则像一位科学家学校的老师,控制着会议的全局。他又像是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中央交换机,交换所有的创新想法和工作进展,并使实验室和谐运作。

虽然,观点都来自他手下的科学家,但泰勒指定了研究的总方向。科学家只需埋头工作,一旦他们有新的计算机梦想,泰勒就会帮你处理所有的杂事:设定预算、与公司总部商谈、争取经费以及各种配合事项。泰勒的角色至关重要,科学家都很服他。泰勒就是他们的老师,他们经常将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称为“泰勒的实验室”。

当然鉴定泰勒成绩的还要看最终的产出。帕克所获的成果如今看起来都是触目惊心的,这些发明包括:首台Alto个人电脑、个人分布计算、图形用户界面、第一个商用鼠标、位映射显示、以太网、客户机/服务器架构,面向对象流程、激光打印机以及许多互联网上的基本通信协议、信息可视化、合作工具、页面描述语言、专家系统、语音的压缩技术、所见即所得技术等等。

帕克实验室在十年中完成了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的技术革新。如果施乐能将这些技术及时有效地推向市场,那么施乐将成为信息产业的统治力量,计算机历史也将改写,也就不会有苹果、IBM在PC上的成功故事。

但是,彼特•麦考洛夫不再是公司的CEO,施乐的高层管理者也无法认识这些十年成果的意义和价值,计算机科学实验室作为计算机研究的天堂也开始走到尽头。大多数都在其他公司开花结果,为计算机业革命作了无偿的铺路石。

施乐帕克圣地编辑本段回目录

“施乐完全可以在今天拥有整个计算机产业,完全可以比现在的规模大上10倍,完全可以成为90年代的IBM,完全可以成为90年代的微软。”1996年,在电视节目中谈论PC历史时,斯蒂夫•乔布斯慷慨陈词。的确,是施乐帕克为PC革命准备了所有关键的技术条件。这一点依靠帕克技术而发家的乔布斯自然最有体会。

正如1988年出版的一本著作《探索未来:施乐公司是如何发明了,又忽略了第一台个人计算机的》描写的那样,该公司没能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虽然Alto电脑生产了约1000台,但大多供公司内部使用。直到1981年决定推出Alto电脑的商业机型“Star 8010”时,仍把价位定在16000美元,由于价位太高,无法面向大众市场。施乐也有自己很坦然的理由:“我们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文件,我们致力于任何与文件有关的技术和产品领域,在这一领域实现最高质量和卓越成就。”

在泰勒看来,这也不是他的过错。“我的任务是创造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技术,如果产品部门无法利用我们的技术,这不是我的罪过。”因此,在上述鲜明的对照中,泰勒可以为前者的辉煌而骄傲,却不想为后者的失误承担责任。但是,泰勒自己最终还是为此付出了代价。

泰勒是帕克的无冕之王。为了瓦解这个帝国,负责施乐研发的乔治•派克决定将帕克一分为二,一个叫“科学中心”,一个叫“系统中心”,以削弱泰勒的影响。但是,此举反而加剧了内部的冲突。在1977年以前,这种冲突是一种动力。而今,由于施乐业绩不佳,官僚气息加重,预算收缩,冲突就逐渐向恶性滑去。尤其是施乐对帕克研究成果的冷淡,更使帕克人心浮动。正是最紧张的时刻,坎萨斯(Kansas)大学的物理学家威廉•斯潘塞(William Spencer)走马上任,成为帕克主任,与泰勒一起工作。两人看似十分友好,每个周六都一起打网球,他们的妻子和孩子们也很友好。

树倒猴狲散编辑本段回目录

斯潘塞回忆道:“泰勒从不外出旅行。每天上午10点钟上班,将他的宝马车停在老地方。接下来的8到10个小时他会与实验室的每一个成员单独交流。”泰勒是这些科学家的精神领袖,大家有什么问题都会来找他,甚至三、四十岁的博士还会向泰勒汇报他怎样打网球。

泰勒将斯潘塞视为自己的同盟,但是两人的思维方式有着明显差别。斯潘塞喜欢用技术产品化来评估研究成果,用这个实用主义的尺度来衡量,泰勒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CSL)显然是不合格的。而且斯潘塞的另一个标准就是看实验室与它的“客户”(施乐公司研发部)合作得如何,这一点,泰勒又不称职。斯潘塞权利的压力开始笼罩下来。
“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我有什么地方做错了。我很抱歉,我会改变一下。”遭到批评时,泰勒如此反应。但实际上,要泰勒改变他一贯的作风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可能。这使得泰勒无路可走。

1983年9月19日,泰勒召集了所有部下,斯潘塞也在场。泰勒说:“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机会与如此众多创新的人一起开创新的前景。我很幸运,成为三个创新领域的领导:分时系统、远距离交互网络和个人分布计算。”然后,他吐出了最致命的一句话:“我想告诉大家,我已递交辞呈。”然后走出会场。

话语如炸弹一般在房间内引爆,斯潘塞试图平息情绪,继续开会。显然,他大大低估了泰勒的影响力。“简直是扯蛋!”一个愤怒的声音从人群中发出,他是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台柱——查克•萨克尔(Chuck Thacker),是MAXC分时系统和Alto的设计者及以太网的共同发明人。“我也辞职”。他紧随着泰勒走出会场。

大规模的辞职没有马上爆发,但过了年底,在拿到一年的红利、股票期权后,人们纷纷离去。因为泰勒不仅仅是一位领导,而是这个奇异王国的守护神。泰勒一走,再没有什么力量将他们凝聚在一起。“泰勒为施乐牺牲了许多东西,因此我们不愿看到许多胡言蜚语”。阿伦•凯的话代表了大家的内心。阿伦•凯的辞职标志着帕克一个时代的正式终结。斯潘塞收拾了一段时间残局,不久,也卷了铺盖,加盟另一家公司。

技术象牙塔倒了编辑本段回目录

泰勒离开了创建并领导了13年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实验室,为他自己,也为帕克划了一个新的休止符。技术象牙塔倒了!

当然,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技术是革命的种子。但更重要的是,泰勒离开后,实验室的天才们也从80年代初期开始纷纷离去,或加入其他公司或自立门户,作了更重要的播种机。点燃PC业野火和收获多利的也让给了那些计算机业余爱好者。

以太网的发明人鲍伯•麦特卡夫(Bob Metcalfe)离开后,就创办了3Com;图形界面的主将阿伦•凯(Alan Kay)成为Atari公司首席科学家;负责Alto 2计算机设计的约翰•Ellenby,成为Grid公司主席;负责为Alto设计字处理软件的查尔斯•西蒙尼(Charles Simonyi)加入微软;1979年参观施乐的乔布斯对图形界面大为欣赏,当年给他演示的Larry Tesler,1980年离开帕克,加入苹果;查尔斯•格什克(Charles Geschke)约翰•沃诺克(John Warnock)带着页面描述语言Postscript,创办了Adobe软件公司……

泰勒想寻找资助成立新的实验室,延续他的梦想。DEC捷足先登,“DEC打电话问我是否愿意担任顾问,然后他们的三位负责房地产的人就上门来问:我们把实验室建在哪里?”

当然要离帕克不远,泰勒最终吸纳了15名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成员,泰勒成了DEC系统研究中心的主任。施乐的领导飞往波士顿,面见DEC创始人肯•奥尔森,提出强烈抗议,甚至威胁。因为施乐是DEC的大客户。当然威胁毫无效用。
几年后,奥尔森碰到施乐CEO,向他抱怨这群独立不羁的工程师。“这班人实在是棘手。因为我们努力想将他们与我们的商业策略绑在一起。”

显然,奥尔森遇到了与斯潘塞一样的难题。虽然泰勒新的实验室很快就是世界一流,但泰勒宏大的梦想也再难以重现。因为随着PC的爆发,汹涌的商业大潮席卷了整个计算机业,并永远改变了产业的形态。泰勒不再属于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也无法容纳泰勒。他在帕克所创造的辉煌将成为计算机发展史上永远的神话。

论功行赏的年代编辑本段回目录

泰勒创办并领导了现代计算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个(或者应该说三个)充满浪漫情调和抒情风格的研究项目和组织。前一个促成了互联网的诞生,后一个促成了计算机业的革命。虽然他没有担任任何一项具体技术的研究,但是作为组织者的他,其功劳不低于任何一位计算机天才。泰勒所创造的扁平式组织结构成为计算机企业和研究机构后来模仿的典型。在筹建“阿帕网”时,在国防部900美元一把锤子和2000美元一个抽水马桶盖子的奢侈作风中,泰勒却毅然决定“阿帕网”的带宽不收取任何费用。这一传统也成了互联网得以风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泰勒的DEC系统研究中心离帕克只有几英里远。那几年,他和拉里•罗伯茨住得很近,过一个拐角就到。但两人谁也不知道。直到有一天,一封寄给拉里•罗伯茨的信被误投到泰勒家中,这两位昔日的战友才发现他们住的地方相距只有几百米。

人们关心的是鸡蛋,而对母鸡不加关注。因此当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如火如荼之后,人们对那些终其一生默默无闻,埋头开创技术的先驱们已不加注意。1994年9月,波士顿举办了“阿帕网”第一个节点安装成功25周年的庆祝。昔日的功臣都被邀请过来。泰勒来晚了,但他还是恰到其时,赶上鲍勃•卡恩在警告记者,一定要区分“阿帕网”和互联网的不同,TCP/IP的发明才标志着互联网络的真正出现。泰勒按捺不住,跟卡恩争吵起来。泰勒说,这不对,互联网的根子主要是“阿帕网”。会场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的确,到了今天,论功行赏已经成为一种花边新闻。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投向当今的企业风云人物。过失的英雄只剩下一条路:走进历史!比起那些一生默默无闻的人,这条路还不算太糟。

现在,泰勒的生活似乎与这个技术如火如荼的世界彻底隔开了,他的家可以俯瞰整个硅谷,但他整天呆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看书、听音乐、下厨做菜,偶尔玩玩电脑游戏,他自己亲自种植的西红柿长势喜人。家中没有移动电话,没有复印机、没有传真机和扫描仪。迎接客人的,是他那两条硕大的狮子狗,“我有狗,有书,有音乐,有电脑,还有1400英尺高空的美妙的空气。”他快乐地说道。

因为对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个人电脑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计算技术发展的富有前瞻性的领导,鲍勃•泰勒获得了1999年度美国技术奖章,这是国家最高荣誉。由当时的总统克林顿亲自颁发,但令人吃惊的是,泰勒不愿意出差到华盛顿,他说:“我这辈子出差已经出够了,现在只想呆在家里,实在不愿再出门。”他的理由居然被接收了,最后还是他当年“阿帕”的老上级赫兹费德替他从克林顿手中领过奖章。

如今,泰勒创造的历史已经成为一段传奇,而现在泰勒的任务之一,就是纠正其中不准确的神话和传说,而许多著书立作的人都有点天马行空。其中,有一点让泰勒很生气,业内普遍认为,帕克中心对施乐来说完全是赔本的“义务贡献”,“这是不准确的,单是激光打印机一项,就发展成施乐几十亿美元的业务,远远超过了它的投资。”

杰克·戈德曼(Jack Goldman)、乔治·帕克(George Pake)和鲍勃·泰勒(Bob Taylor)

  戈德曼提出创建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Facility,PARC)的想法,帕克是PARC的负责人,而泰勒PARC全盛时期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主管。

互联网技术战略指挥家泰勒 编辑本段回目录

  只有鲍伯·泰勒(Bob Taylor)对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不以为然:“我早就预言了互联网。1975年,所有的技术就准备好了;1985年,这些技术应该是很平常了;但直到1995年,居然才开始起飞。看来,我对时间的规划很糟糕。”

  这就是泰勒,他对技术敏锐的嗅觉可以说是举世无双,即使自己连计算机博士学位也从未获得过;无论是在互联网还是计算机发展的历史中,泰勒的位置总是显得举足轻重,几乎所有涉及到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都很难脱离泰勒的身影。就像他以前的下属所形容的,他所做的一切似乎只是出于一种“本能”。

  泰勒1932年2月10日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由于是一名牧师的独生子,泰勒的童年有大部分时间是和父亲一起往返于各个教堂。16岁时,他进入达拉斯的一所高校,并打算按照父亲的意愿日后也当一名牧师。恰巧事逢朝鲜战争,泰勒因此加入了美国海军,不过幸运的是一直到战争结束他也没有得到机会奔赴战场。服役期满后,他进入德克萨斯大学继续学业,主修心理学、副修数学,1959年获得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心理声学硕士学位。1961年泰勒进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负责数字技术的研究项目。1965年他被招进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下IPTO(信息处理技术处)担任处长,负责美国军方信息化的研究工作。

  机会就这样到来了,当时IPTO办公室里摆放三台终端计算机,通过远程网络分别连接在三台不同的主机上。然而这三台终端设备却是互不兼容,有着各自的程序语言、操作系统和步骤,这种混乱让泰勒极为头痛。终于有一天,不堪忍受的泰勒突然对他的秘书大声说到:“我们一定得想个办法把这些玩意都联到一起去。”在这种想法的推动下,他找到了署长,提出了“不同计算机互联互通”的构想,并申请了资金邀来了林肯实验室的网络专家罗伯茨。

  水到渠成,1966年ARPAnet(ARPA网)首次在美国军方应用,这可以说是互联网应用的第一步。1969年,就在ARPAnet成功后不久,泰勒突然决定去犹他大学工作,并把IPTO主任的位置让给罗伯茨,从而成全了后者“ARPA网之父”的美名。

  大约一年左右,施尔公司主动找上门来,邀请他负责组建PARC(施尔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泰勒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欣然答应,便马上开始工作。1971年,在泰勒的领导下,PARC已经有近60名科学家。用“个人计算之父” 阿伦·凯的话说:“全世界100名顶尖计算机研究人才中有58名在PARC实验室工作。”泰勒就像战略指挥家一样,领导着这些才华横溢的技术天才。他从未进行过某一项具体的技术研究,但却为每一项研究指明了方向。在这些科学家们的眼中,泰勒成了大家的“老师”,以至于人们都习惯将那里称为“泰勒的实验室”。

  泰勒的PARC在之后的数年中,为整个计算机产业带来革命性的技术腾飞。其成果包括:首台Alto个人电脑、个人分布计算、图形操作界面、第一个商用鼠标、以太网、服务器构架、激光打印机、互联网通信协议、语音压缩技术等等许多项技术革新。几乎所有的科技公司都与PARC和泰勒有着渊源,像微软、苹果、思科、3Com、Adobe等后来的这些大公司,都是PARC成果的受益者,这些公司的创始人或者技术支柱也大多来自PARC,更确切的说曾经是泰勒的部下。

  1983年泰勒离开了PARC,之后重新组建了DEC研究中心—另一个世界级实验室,领导开发了高性能工作站、Java语言前身、网络存储技术等等,直到他退休。

  泰勒为整个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所做出的贡献,已经成为一段传奇。BBN公司创始人之一Severo Ornstein对他评价到:“没有泰勒,我们不知道互联网在何处,也不会知道个人电脑该如何发展,他几乎创造了历史。”泰勒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贯穿在技术研究中,就像他在1981年推出Alto个人电脑时所说:“我的任务就是创造一切最好的技术……”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IT史记》,中信出版社,2004年,方兴东、王俊秀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Taylor_(computer_scientist)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3

标签: 鲍伯·泰勒 Robert W. Taylor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Robert W. Taylor,Bob Taylor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