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互联网遭遇中年危机:开放性遭人为干预编辑本段回目录
导读:国外媒体昨日撰文称,1969年9月2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始早期的网络数据传输试验。由此算起,互联网已将迎来40岁生日。从40年前的阿帕网(Arpanet)到今天的国际互联网,互联网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原本开放的互联网如今变得越来越封闭,这将威胁到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40年前,雷·克雷洛克(Len Kleinrock)及其团队在实验室中测试阿帕网时,根本没有想到40年后的互联网会变成什么样,网络视频、社交网站,以及各种应用都没有在他们的思考范围内。
相反,这些研究人员当初的想法很单纯:就是要创建一个能够自由交换信息的开放网络。这种开放性刺激了创新,最终催生出YouTube和Facebook等炙手可热的社交网站。
今天,互联网仍有巨大创新空间,但孕育它的开放性却遭遇危机。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发展速度的日益提升,人为障碍也在威胁互联网的发展。
Photograph:Microzoa/Getty Images
中年危机
导致人为干预互联网的因素很多,垃圾邮件和黑客攻击让网络运营商架起了防火墙;出于商业竞争考虑,一些企业出台封杀竞争对手的政策,尤其是在iphone这样的移动设备领域。
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乔纳森·兹特瑞(Jonathan Zittrain)称:“对于网民而言,通过互联网娱乐、沟通和购物的自由度很大。但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长期趋势可能让信息受到控制。”
1969年9月2日,以克雷洛克为首的约20名研究人员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实验室内完成了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试验,即阿帕网。10月29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坦福研究所实现首次网络连接。
1974年,温顿·瑟夫(Vint Cerf)与鲍勃·卡恩(Bob Kahn)开发了TCP通讯协议,后演变为TCP/IP,1983年1月1日成为国际标准。1983年,域名系统(DNS)被提上日程。一年后,.com、.gov和.edu域名被启用。
但此时,国际互联网还并不是家喻户晓,直至1990年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发明万维网(WWW),才使得互联网被人们所熟知。
早期的模糊状态促进了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当时,互联网并未遭政府干预和商业利益的影响。资助互联网早期开发的美国政府将其视为一个军事项目,因此大部分时候任其自由发展。
互联网的这种开放性催生出许多应用,如网上支付、网络视频和当前其他一些主流应用。克雷洛克曾表示:“开放性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
开放性逐渐丧失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其开放性却遭到了人为干预,典型的例子就是近期发生在苹果与谷歌间的一场纷争。
7月底,苹果全面封杀了谷歌的网络通讯软件Google Voice,不仅屏蔽了所有基于Google Voice的软件,而且连官方Google Voice程序也被删除,此举引发了用户的不满和质疑,并导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介入调查。
在桌面市场,一些互联网接入服务商开始限制P2P文件共享用户的带宽。去年,Comcast因此而遭到联邦通信委员会的调查。最终,Comcast同意停止这种行为。
即使互联网接入服务商不干扰流量,他们仍可通过设置包月数据上限阻碍用户的使用。当前,一些服务商正测试大幅调低包月上限,这意味着在网上观看DVD画质的电影可能要支付额外费用。被誉为“互联网之父”的温顿·瑟夫称:“没人想在月底接到一个令人吃惊的账单。”
此外,防火墙的部署也影响了互联网的开放性。互联网先锋史蒂夫·克罗克(Steve Crocker)称,他们在开发企业协同应用时就遇到麻烦,因为企业的防火墙限制了进入流量。
当然,由于垃圾邮件和黑客攻击等因素,也不能简单地关闭防火墙,这样可能会造成更大的问题。从历史经验判断,许多障碍最终都将消失。如果这些障碍继续阻碍创新,不知道在互联网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将失去什么。(李明)
互联网9月2日迎来40岁生日编辑本段回目录
北京时间8月3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若按Arpanet(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在1969年9月2日开始测试的那一天算起,为全球超过15亿网民服务的互联网即将迎来40岁生日。国外媒体在这一刻到来之际,总结了互联网发展阶段中的里程碑事件。
1969年:洛杉矶加州大学的两台电脑在9月2日测试了Arpanet。Arpanet是美国军方的一个网络实验项目,这次测试仅仅在两台电脑间传输了一些无用的数据。而两个网络间的连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同斯坦福研究所之间——开始于10月29日。该网络在“登录(logon)”一词的头两个字母传输后便告崩溃。之后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同犹他大学也加入了这一项目。
1970年:Arpanet在美国东海岸地区建立了首个网络节点。
1972年:雷·汤姆林森将电子邮件功能加入网络。他选择了@符号标记电子邮件地址。
1973年:Arpanet建立了首个全球性节点,地点位于英格兰和挪威。
1974年:温顿·瑟夫与鲍勃·卡恩开发了TCP通讯协议。网络间可以通过该协议对话,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诞生。这一协议此后进化为TCP/IP协议,之后于1983年1月1日正式成为国际标准。
1983年:开设域名系统的想法被正式提上日程。“.com”,“.gov”和“.edu”此类域名在一年后正式启用。
1988年:首个互联网蠕虫病毒,莫里斯,感染了数千台电脑。
1989年:量子计算机服务公司,即现在的AOL,开始为Macintosh和Apple II两种型号的电脑提供该公司的网络接入服务。到2002年,近2700万美国人使用该公司的网络服务。
1990年:蒂姆·伯纳斯-李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开发了远程控制计算机的方法,创建了万维网(WWW)。
1993年:马克·安德森与伊利诺斯大学的同事制作了Mosaic浏览器。这是首个可以在一个页面同时显示图案与文本的浏览器。该软件的开发,使网络可以真正被大多人接受并使用。
1994年:安德森同Mosaic的团队成立了一家公司,开发首个商业化浏览器——网景浏览器(Netscape)。这一举动震动了微软公司与其他尝试互联网商业化的人。同年,两名移民律师为推广其绿卡抽奖服务,让世人了解了垃圾邮件。
1995年:亚马逊公司推出网站。
1996年:美国当局立法限制网络色情,之后其中的主要条款由于违宪被取消。但直到现在,该法律仍规范着美国互联网的发展。
1998年:谷歌公司从斯坦福大学的宿舍中诞生。美国政府将域名政策的监管权交予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美司法部与20个州起诉微软公司,指控其浏览器与Windows操作系统绑定的行为有碍竞争。
1999年:Napster催生了音乐文件分享的热潮,此后无数效仿者出世,音乐产业因此而改变。这一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超过2.5亿。
2000年:90年代形成的互联网泡沫终于破裂,科技公司无一幸免。亚马逊、eBay等大型网站遭受了首次拒绝服务攻击。
2002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超过5亿。
2004年: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学开始创建Facebook。
2005年:YouTube视频分享网站上线。
2006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超过10亿。
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iPhone手机,上百万人由此使用无线互联网服务。
2008年:全球互联网用户数超过15亿。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亿,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网景的开发人员宣布停止开发该浏览器,但其派生产品Firefox的成长不可小觑。大型航空公司开始推出飞行中上网服务。
2009年:西雅图邮报成为首个完全网络化的日报。谷歌表示将为互联网使用者开发一款免费的操作系统。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internet.ccw.com.cn/news/online_users/htm2009/20090831_8157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