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引发的铁路计算机历史 编辑本段回目录
科技界认领"宗师""弟子"的人远没有文化界多,说到产业史的传承,就更微乎其微了。有人说,行业史也泛等级制,要看你单位是那一级,总师有没有行政头衔。好在,新春毕竟不似开大会,也不依照级别排座位,可以列举诸多关联理由去寻人拜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科技创新得到了一个"喷发"的机会,老一辈科技人员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和"自主"。不像现在,以进口为荣,要是全面进口和由老外设计就更光荣。当然,我们也不要走极端和偏废一方,自己创造和引进应当兼顾。然而,60年前的"自主"是在长年经济、科技落后,人的创造力被压抑之后的"喷发",也是当时西方的封锁和自我"闭关"才造成的。宋健任国家科委主任时说,每次人家封锁我们,都是中国科技大发展的时候!(全场热烈鼓掌)
还说主题,中国人的春节除去"吃",也是光宗耀祖的回顾和人际交往机会,通过拜年的形式得以宏扬和传承。我,就是在拜年中,又寻觅到快要丢失的一段历史。
无意中,得到了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通信信号研究所退休的原研究人员凌毓佩女士的电话,遂立即给她拜年。
凌女士在20多年前,就研究了单板机北京交通查询机,在北京展览馆展出,风光一时,我曾荣幸地参加了鉴定会。当时,经过市政府批准,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大街上,安放了20个亭子为市民服务,查询一次交费5分钱。可惜,由于信息资料和设备性能等诸多原因,后来大都改为"彩扩"。
几年之前,北京某单位又研制了"信息亭",鸟枪换炮,一台报价20万元,还联了网,铺设了光纤,到处可见其身影,而服务效果却依然不佳。询问他们宣传人员,他们也不知道原来北京的交通查询历史,而重蹈覆辙。因为投入巨大,又是市政府要为老百姓办的"实事系列",成为主管部门心中的隐约疼痛。
问候凌大姐,引出了又一段历史,原来她曾经用过中国第一型电子管计算机--103机。虽然我近年来致力于计算机史料搜索,却没有见到过一位产业部门的用户。就算在一个发电厂找到档案线索,可是人家领导表示:没有这个责任和义务提供,根本不理采。大庆油田也是早期计算机用户,但是多方查找,也没有得到当时人员线索。我知道铁道部研究院购买过103机,还是738厂的第三台产品,可是单位里现在的人士,都不知道情况。顶多知道,一位张先生曾经手,后来也去中国科学院了。
当听到凌大姐说,我们所里在1960年就有计算机室,用的就是103机,她还记得那些有关人员!我真是喜出望外。这段历史是可以衔接上了,赶紧请她回忆和查找照片,要是找到当时的同事合影,也是宝贵的资料。
因为她正在住院养病,过年请假回家,约好稍后再见面。
从这里,我证实了铁道部对计算机的应用,的确是十分重视的,开始早、也有大量应用成果,领导们是有眼光的。
蒸汽机车就是比现代化的柴油和电力机车有气魄!国外每年有几千人到中国来看蒸汽机车。
现在,二代身份证已经在许多领域“刷卡”,铁道部也投入过4亿元,从事售票系统的开发。我以为,要是依靠计算机和网络的功能,让乘客少排队,让票贩子拿不到大量的车票,也不增加车站人员的工作量,还是能够做到的。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功能,比起给警察和纪检部门增加工作量,也让涉票的工作人员少犯错误,还是十分值得的。
至少,民航业虽然有些亏损,而没有一位领导和员工,有倒票的嫌疑,人家根本也无票去倒,那怕就在春运期间。
参考文献
http://xuzuzhe.blshe.com/post/6660/327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