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2224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9-28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中国计算机学会1985年会议合影
中国计算机学会1985年会议合影
李强
李强
张沈川
张沈川
涂作潮
涂作潮
陆钟祚
陆钟祚
第一台手摇计算机
第一台手摇计算机
钱基广——精心描绘计算机里程碑蓝图
钱基广——精心描绘计算机里程碑蓝图
记念王选先生逝世三周年
记念王选先生逝世三周年
走访万永源先生
走访万永源先生
国防科技战线一位老红军李庄的人生
国防科技战线一位老红军李庄的人生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张沈川(1900.4-1991.7),原名沈传,男,苗族,阳和乡人。?

张沈川幼年时就读渔浦小学。1922~1923年,在长沙、北京读书,积极参加当时的反帝爱国运动。1924~1925年在青岛大学求学期间,担任青岛学生联合会主席,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并同共产党员李慰农等人一起参加“青岛惨案后援会”支援日本纱厂罢工运动的工人。1926年,因被反动军阀通缉,张沈川南下广州考入中山大学学习。在此期间,参与创办“社会科学研究社”,并草拟组织章程,该社得到鲁迅先生的赞扬与支持。还利用课余时间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毛泽东等人校对讲稿。在那里接触一批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领导者,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6年10月,张沈川担任北伐军中央党部军人部宣传干事,11月在江西南昌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被派到北伐军总政治部工作。7月,从九江前往南昌,准备参加南昌起义,但未赶上,因被反动派通缉,回慈利从事革命活动。

1928年2月,张沈川和佘惠一起参加中国国民党慈利县改组委员会,任宣传委员。7月到上海找到党组织,张沈川担任法租界地方党支部书记,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对敌斗争。?

1928年10月,张沈川受周恩来指派学习无线电技术,后成为中共第一名无线电报务员,并从事情报工作,为党获取大量重要材料。1930年9月,与李强一起开办中共第一个无线电训练班,培训出中共第一批无线电报务员,并在李强的领导下,设立上海无线电台及另一城市分台。?

1930年12月,在无线电培训班讲课时,张沈川与其他学员一起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入狱,受到残酷折磨和威胁引诱,但他毫不动摇,始终未暴露身份,保守党的机密,并组织狱中难友与敌人展开英勇机智的斗争。?

1936年张沈川出狱后回到湖南,先后任慈利教育局局长和国民党专员公署特派员等职。他利用这些公开职务继续开展革命工作,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引导有志青年投奔延安,走上革命道路。因此被国民党密令缉拿。张沈川被迫于1939年9月转往重庆,在周恩来、董必武直接领导下,先后以国民党军官、公司经理等各种公开身份为掩护,在复杂、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对敌斗争。?

1946年8月,张沈川以国民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隶属联合国救济总署)烟台办事处副主任的身份到解放区,夜以继日地工作,与战友一起破坏国民党利用联合国救济物资进行反共内战的计划,利用行总的交通工具巧妙地运送大批物资,支援解放战争。?

1948年8月张沈川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因国民党特务捉拿他,被迫离开上海至香港,后乘船回到解放区。1949年,他到上海担任上海军管会轻工业处研究组组长。正当他决心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事业奋斗时,却因狱中的摧残和长年地下斗争而积劳成疾,患有严重的肺结核,被迫做大型改胸手术。尽管如此,他仍身残志坚,继续为党工作。?

1952年到1960年10月,先后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员、副厅长、厅长、党委委员等职。?

1960年底,调任湖南省政协常委、湖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党总支书记。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受打击迫害,但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和对同志负责的态度,不写假材料,不作伪证明,严守党的机密,保持了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粉碎“四人帮”后,他获释,就积极为曾和他一道工作过的老战友、老同事早日平反做一些有益的工作。为表示对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一片真心,他将自己几年被扣发的万余元工资作为党费一次全部交给党组织。1980年6月,调回北京,1981年离休。?

离休后,张沈川继续为党、为社会做贡献。不顾年迈体弱,自费四处发函,甚至亲自登门走访,搜集整理几十万字的革命回忆录,其中《1929-1949我党地下无线电通讯发展概况》一书是反映中共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工作的宝贵史料。

他时时处处想的是国家和人民,很少考虑自己,从不向组织提出任何个人要求,不愿给组织增添任何麻烦。几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订购的报刊杂志剪辑、分类,寄给家乡干部,常常亲自去书店购买或函购各类书籍献给家乡学校。直到逝世,他的书桌上还放着未寄出的数十本“思想品德课乡土教材”。他尤其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几十年来无数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中学乃至大学的学业。他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而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家乡人民的深深爱戴。?

他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并被聘为国家安全部特约咨询委员。1991年7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目录

[显示全部]

尘封往事:莱芜战役与隐蔽战线 编辑本段回目录

    1947年初,我解放军在山东地区与国民党部队,正进行一场殊死战斗。我军事运输万分紧张,恰在此时,突然增加了四十八辆十轮大卡车奔驰在山峦起伏的公路上。这对于我军将士,无疑是解燃眉之急,雪中送炭啊!  

    如同神兵天降的四十八辆十轮大卡车,是从哪里来的呢?你相信吗?是从国民党“行总烟台办事处”借来的!国民党借东西给共产党,回过头来打国民党自己,岂有此理?  

    这里有个关键人物,名字叫张沈川。张沈川何许人也?我党隐蔽战线上的一员老将,一生充满传奇,他1926年10月入党,其后,参加中共中央“特科”,创建我党第一座地下无线电台,编制我党第一本通信密码。  

    此时,他的公开身份是“行总烟台办事处”副主任,作国民党的官,暗里却是受周恩来直接秘密派遣。“行总(全称为国民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烟台办事处”是负责发放来自联合国的救济物资的单位。相应地,我方有“解总烟台办事处”。分配救济物资的大权,掌握在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手里。由于我地下工作者打入,以及“行总烟台办事处”主任王师亮常住上海缺位,实权完全在我地下党员手中。  

    胶东大地天寒地冻。一天夜晚,“行总烟台办事处”仍是灯火通明。张沈川匆匆归来。他召集一些亲自发展的情报人员、“行总烟台办事处”的积极分子们,到他的房间里。他站在用于运送救济物资的山东大地图前,向他们讲解从胶东军区了解到的目前山东军事形势:  

    我华东野战军经过苏中、宿北、鲁南等战役,取得歼敌数十万的重大胜利,已经实现中央军委、毛主席关于在解放区前沿歼敌和适时转入内线纵深作战的战略意图。目前,已形成苏中、两淮、鲁南、胶济四个战场。主战场已经转入山东境内。  

    山东省支前委员会在华北局主持下部署了支前工作,几十万民兵和群众将粮食、弹药和其它军需物资运往前方,组成庞大的担架队救护伤员……那晚,大家听得群情激昂。  

    很快,胶东军区派人来与张沈川密商要事,张沈川通知储运专员张扬参加。军区的来人说,前方有紧急任务,需要借十轮大卡车。他们经过商量,决定借“ 行总烟台办事处”运送救济物资的十轮大卡车四十八辆(该处有车共五十六辆,留下八辆,用来维持正常运输,并以此掩人耳目),三四天后交还。张沈川不无幽默地说:“国民党用大量救济物资进攻解放区,解放区借几辆汽车有什么不可?”话虽这样说,他担的风险却是一旦泄露就必然招来杀身之祸! 

    次日深夜,由储运部负责人共产党员张扬领队,调动四十八辆大卡车,于深夜到达烟台市外三十里的车门镇。此时,“解总烟台办事处”副主任王云九(后任青岛市市长)和胶东军区的同志早已迎候在那里了。与军区司机交接完毕,待张扬与驾驶员们乘另外开来的三辆车返回时,已是黎明。彻夜未眠的张沈川,紧握张扬的手,两人为完成一件紧迫而重要的支前任务会心地笑了。同时,他俩的心也还是悬着的,车辆一天不回,危险说不定就会随时降临。好在储运组的积极分子多,他们用剩下的八辆卡车,加班加点地快跑,运送救济物资的任务也按时完成,好像什么事情也未发生。五天过去,车辆全部归来。  

    事后得知,我华野一举包围从北线冒险深入我腹地莱芜———新泰一线的李仙洲集团。短短三昼夜,六十五个小时,我军以临沂一座空城,换来了巨大的胜利,生俘李仙洲中将和另十八名将级军官,二名少将被击毙,歼灭敌一个绥靖指挥所、两个军部、七个师,共五万六千余人。莱芜战役在敌人内部引起了巨大震撼,加深了国民党政权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张沈川将此次支前工作向华东社会部领导吴克坚做了汇报,上级组织表扬了党员张扬等在这次行动中的突出表现。 ?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秘密无线电台编辑本段回目录

1927年9月 ,中共中央机关由武汉迁往上海。为了保证中共中央的安全 ,中央决定成立特科并于同年11月在沪正式建立组织 ,由周恩来(化名伍豪)主要负责。特科先后辖有4个科 ,分别负责总务、情报、保卫、通讯等工作。建立通讯科的目的在于加强党中央对各苏区与工农红军的联系 ,及时了解各地斗争情况 ,指导革命实践。由于单纯依靠地下交通员传递情报、指示 ,已跟不上斗争形势的发展 ,因此筹建秘密无线电台就成为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当时担任通讯科长的是具有一定经验的李强 ,于是 ,这一任务就理所当然地交给了他。李强接受任务后 ,一方面刻苦攻读组织上设法搞到的一套美国大学用的无线电教材 ,另一方面以无线电爱好者的身 ,同当时在沪经营美国无线电器材的亚美公司和大华公司的商人交朋友 ,从他们那里陆续购买了搞电台所需的发动机、零件和其他一些材料 ,以及有关无线电方面的书刊 ,边学习边摸索。

为了尽快实现无线电通讯 ,1928年9月 ,周恩来指派中山大学毕业的党员 ,祖籍慈利县的苗族青年张沈川协助李强工作。张沈川为了掌握无线电技术 ,报考了上海无线电学校。经过半年的刻苦学习 ,就能代班收发电报了。1929年7月 ,李强和张沈川着手试装收报机 ,机子的线路图是由李强绘制的。又经过辛勤努力 ,收报机终于自制成功。不久 ,中央正式决定建立第一座无线电台 ,李强、张沈川俩在沪西司菲尔路(今万航渡路)福康里九号租了一幢三层楼的房子 ,作为电台的秘密台址。

张沈川知道建立无线电台仅有收报机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发报机。他与李强商量 ,决定自己制作。于是 ,他们继续潜心研究。在熬过许多个不眠之夜后 ,发报机也于当年10月自制成功。

夜静更深 ,李强、张沈川用业余电台的呼号叫唤 ,得到了其他业余电台的回答。通报成功了!当周恩来得到中央第一座秘密无线电台诞生的喜讯后 ,亲自编制了第一本密码。电台由李强负责机务 ,张沈川分管报务。

1929年底 ,李强与张沈川共同培养出来的第一个报务员黄尚英 ,奉命到香港九龙建立第二个秘密无线电台。次年1月 ,沪港两地通报成功 ,成为中共自己制造的第一对通报电台。以后随着电台制作经验的日益丰富 ,收发机的质量也越来越好 ,报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也不断提高 ,秘密无线电台的质和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至1932年 ,中共中央的声音已能通过秘密电台及时传达到全国各大根据地 ,成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它对指导全国革命斗争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共无线电事业第一人编辑本段回目录

0
推荐1928年下半年,中共上海法南区委下领导着上海法商电车三千多工人大罢工,于无声处,处处闻惊雷。
这天,白色恐怖弥漫,警车鬼哭狼嚎地四处抓人。
街头到处设置关卡,对过往行人抄靶子(抄身)。被揪出的危险分子已有一排。立在另一边,由"丘八"押着,听候发落。"危险分子"以中青年居多,短衫同胞多。
一长衫青年,手拎一贴中药缓缓走来。他,白而孱弱,从容不迫地站立在卡前听候检查,凶神恶煞的军警端量了他弱不禁风的体态和手拎的中药,一个病夫的印象掠过,便例行公事般地拍了拍他周身上下,手一挥,便放行过去。
他是谁,过险关,恰似闲庭信步?!
这个青年,是当时中共上海法南区委的街道支部书记(杰出的情报战士胡底、钱壮飞均在他所在支部),他奉区委书记李富春命令,组织了一支特别宣传队,支援法商电车工人的罢工。他过关卡同,则急于将传单送出去张贴,武装群众思想。传单下藏在帖帖中药包内。他将传单折成细条,排列整齐,伪装成中药。他叫张沈川。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一个沉着应战、处变不惊的人。
这次斗争以胜利告终。法商电车工人所提要求,都已达到。这次斗争的宣传深入人心,使工人们昂起了头,增强了信心,使上海人看到,敌人的大屠杀失败了,共产党还在。虽然国统区阴霾漫天,但看到了金色的希望。
10月中旬的一天,正当张沈川沉浸在罢工胜利的欣悦与兴奋之中,区委通知他当晚到公共租界三马路惠中旅馆一楼,中央组织部长伍豪(周恩来)约他谈话。这是他第一次去见周恩来,他兴冲冲地赶到了那里。
周恩来同志亲切地问:
"你是哪个大学念书的?参加过什么活动?"
"1925年同,风在山东青岛大学读书,曾参加过支援日商纱厂工人罢工的斗争。与王伦、胡信之共同组织过'青岛惨案后援会'。"
"你是哪年入党?是谁介绍入党?"
"1926年11月,我经朱雅林介绍,在南昌入党。"
"党员中有两个名叫朱雅林的,我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一个?"
"朱雅林, 是浙江宁海人。1926年在广州黄埔军校政治部工作过。"
"噢!"周恩来同志对干部了如指掌, 又充满感情。
接下来,周恩来同志语重心长地说:目前形势及斗争的发展,亟需建立地下无线电通讯。党现派你去学习无线电通讯技术。明天起你归黎明(顾顺章)领导。
翌晨,黎明派李强联系张沈川,连每月的生活供给,也由李强代交。
10月下旬,张沈川从报纸广告上看到,上海无线电学校招生,地点在上海县城老西门的蓬莱路上。
张沈川按广告地址,前往观察了一番。他发现,上海无线电学校即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第六军电台所在,是两块牌子,一个单位。门口设有持枪的武装岗哨。他化名张燕铭报名,发现上海无线电学校的校长即是第六军的军用电台的台长刘鹤年。生活上竟有这等巧事,刘鹤年,他早在"青岛惨案后援会"一次演出募捐中认识,当时,刘鹤年在青岛测候所(观察气象所)当报务员,刘鹤年并不知他的底细,连名字也不清楚。此次报名中相见,彼此的位置与地位都变了。刘鹤年端详着张沈川,问他怎么会到上海来,为什么要学无线电呢?
张沈川一脸愁苦,叹说时运不济,经济困难,只得中途辍学。大城市谋职容易,故漂泊到此,学无线电,是想学门技术,好混口饭吃。
刘鹤年表示同情。
刘鹤年办这所无线电学校,是充分利用军用电台既有的房屋、电材设备及诸多领军饷的报务员等优势,高价招揽学生。
张沈川成了上海无线电学校第一期学员。这期学员共五十余人。刘鹤年除聘请两名交通大学教授讲无线电基础知识外,一律用六军电台报务员教技术课。上课时间大都放在晚间。
信念就是力量!张沈川全身心地扑上去学习,李强为他买了自学的应用工具:电键、蜂鸣器、干电池等。还花了十二块银元买了个矿石收音机和一副耳机,由李强装的天线与地线。第一次实践,居然收到了徐家汇天文台长波发射的法文气象报告。
1929年5月,张沈川经半年学习,以优异成绩结业。刘鹤年因见他成绩不错,少年老成,特准他留在第六军电台实习。还被允搬进六军电台,与六军电台机务的技工杨某同居一室,为学技术,甘愿放弃原来明亮的居室,住在又窄、又潮湿、终日没夜地在电台操作。他和投入及勤奋,感动了报务主任李某的挤居一室的林务员杨某。在很短时间里,教他掌握了装一个灯泡的无线电收音机及装换发射的技能;在见习收、发报时,报务主任对他要求严格,张沈川操作,就站在他身边仔细观察有无差错;张沈川收报,主任边看边听;张沈川发报,主任收抄,几次测验,均完全正确。刘鹤年等见到他工作认真细致,处事沉稳,就放手让他代班。渐渐地,张沈川的人品、技能,赢得了他们的信赖,他也熟知了电台人员的工作规律及生活习惯。电台人员都不愿值夜班,见他已能做到收发报准确无误,人又巴结。老成可信,便将夜班任务全交给他一人独挑了。
张沈川聚精会神地收听电波,世界辽阔起来,他仔细地搜捕军用电台的呼号。破译了国民党军用电台的密码。在连续几个晚上,抄收到了国民党军用电台两本密码,他交给了组织。这一重大突破,使他与李强更深刻地理解了工作的意义,增强了建立地下电讯事业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在一个晚班时分,他听到xh4的呼号不停地招唤张燕铭(沈川)。他屏息静气地听,原来是来自广西柳州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用电台的明码电报。内容是:第四军师长李明瑞已电告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拨款三千元,要张沈川支取款代购书籍。张沈川与李明瑞相识于大革命时期,他与四师政治部主任姜丕承是同乡兼好友。因而知道,他们买书,是为了反蒋作舆论准备,组织中央银行,方才见到宋子文。宋子文具体问明了他与李明瑞的关系,便签发了拨款书,由中央银行拨款三千元,张沈川将款交约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由中宣部购置了大批进步书籍,运到了广西,为1929年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俞作柏起义反蒋作了思想舆论准备。
张沈川成为我党第一名无线电报务员。

1929年上半年,周恩来同志指示,要将培训无线电通讯技术人员作为中心任务,为创建党的地下电台作人才准备。
张沈川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用隐蔽的个别教授的手工业方式进行培训。受业者有:黄尚英、王子纲、伍云甫、曾三、曾华伦、光慈(女)赵荫祥(女)、蒲秋潮(女)。
7月,六军电台来了张健等三名黄埔军校电讯班毕业的见习学员。乍到,便亮出"阿拉校长蒋中正"的牌子,锋芒毕露,不可一世。
来者不善!次晨,张沈川到六军报务室,发现发报机上贴着一张纸条,谓:"是谁昨夜值班?收报有错误。"字迹陌生,显然为新来者所写。张沈川检查昨晚的收报,并无差错。分明是无理取闹。他正寻思如何应对时,电台报务主任李某垂头丧气地走了进来,见了张沈川手中拿的纸条,苦笑着说:"若说别人忙中有错,尚可信,可你这个人,慎之又慎,把稳得很,收报从无差错,分明是他们要加害于你,看来,他们是有计谋的,谋略是先打你。实则是打我及打台长,由他们三人取代。迟早我们三人都会被撵走。
原来这三人都受过特务训练,是派来监督六军电台人员。组织知情后,急令张沈川火速离开六军电台。张沈川以"六军电台见习生渐多,练习机会少了,需要四处走走,寻个差事做做"为托词,向刘鹤年打了报告。刘批谁后,他卷了铺盖脱离了虎穴。不久,便得知新到的三人从电发报中查出四军李明瑞电宋子文拨款三千元给张燕铭购书的报底,即向司令部告刘鹤年利用军用电台私通商报。刘鹤年因此被撤职,张沈川深感不安。
张沈川离开了六军电台,李强在公共租界租了间二楼的前楼。他们购置了不少无线电器材,绘制了收发报机的线路图干了起来。成天待在房间里,锯、打、钻、焊,起劲地按图干了起来。他们不分寒暑阴晴,也不问白天或黑夜。拼命地干呀干,失败了,再重来,有志者事竟成!一架自制的小型发报机装成。白天,用来训练黄尚英操作,更深夜静,张沈川用来收抄各种新闻。
这年秋,白鑫叛变,出卖了彭拜、杨殷、颜昌颐、邢士贞同志,国民党成立了"淞沪铲共委员会",叛徒白鑫丧心病狂地伙同保镖日夜在马路上寻找、指认共产党员。政治空气日趋严峻。
周恩来同志为保护同志,派蒲秋潮"住机关",即与张沈川共组一个"家庭"。因为,两个男人世界,招人注意,极不安全。组织为他设置的是一个富人的公馆,是幢三层楼的石库门的房屋。地点在沪西极斯斐尔路(大西路)福康里九号。
蒲秋潮,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1925的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北京女师大风潮,得到鲁迅的支持。校长杨荫榆封闭了该校学生自治会,将她与许广平、刘和珍等六人开除学籍。风尘平息,学生们欢庆复校,蒲秋潮等高扬"女师大万岁"、"公理我胜"的旗帜,走进校门。
女师大风潮刚过,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为抗议日本等八国帝国主义列强发生的"八国通牒"并炮轰大沽口,北京大学生大示威,当女师大游行队伍来到铁狮子胡同段祺端政府国务院门前时,军警开始了蓄谋已久的大屠杀。刘和珍、杨德群惨遭杀害,郑倚虹伤,蒲秋潮伤了腿。
蒲秋潮、郑倚虹、刘亚雄,被称为女师大三姐妹。受党的派遣,往苏联留学。1928年底又一同返国。蒲秋潮也受过无线电粗浅的训练。
这个新宅,楼底有客厅。墙上,挂着名人字画,厅内陈设着沙发、新式桌椅。夏天有电扇,冬天有电炉。张沈川西装革履,蒲秋潮穿着也时尚典雅。而他们生活真实的一面呢?他们过着地下电台人员极严纪律的生活。深居简出,断了社会关系。张沈川一两年才与湖南老家通一次信,还得转三个地方。但电台人员有理想,有信念,活得充实。
经过组织同意,李强以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身份,向专门经销美国REA无线电器材和图书杂志的上海苏式兄弟无线电器材公司购得收发报机的线路图样,李强与张沈川又对照图样装,不断试练,不断改进。也不知经历过多少次的挫折与失败。在1929年冬天,第一架渗透着共产党人的心血和睿智的收发报机能相互通报,第一台自制的收发报机诞生了。  

红色电讯的开创阶段,困难接踵而来。
极斯斐尔路是英帝国主义越过租界界限向西延伸,强行修筑的新马路。福康里9号的张公馆靠近英国兵营,屋后是一片菜地。他们左面的房屋长期空着,是个理想的环境。可是,情况陡变,左边变成了专门接待英国兵的妓馆,闹得乌烟瘴气,喧闹不堪。英国兵还时不时地敲错了门。
9号户主张先生聚集了街坊密议,联合起来向英国兵营及公共租界工部局控告。果然见效!妓院被封闭,复又波平浪静。
地下设电台,发射天线不能按规格架高,只能略高于屋瓦,只得深夜开始收发报时拉上同,工作完毕就放下。由于电台设备欠佳,发报功率太小,声音很细。张沈川试用大功率,变压器设备放在二楼后楼。操作时,电键一按,全弄各家的电灯闪跳不已。邻居便大呼小叫:"今朝电灯那能这样闪动呀?"张沈川赶紧停止工作。
同时,张沈川操作时,无法兼顾前后楼,结果变压设备上的两个灯泡烧坏了。
一个冬夜,小偷光顾了这了这个"富人"之家。偷走了张沈川的棉袍、毛衣和长衫。他既不能惊动邻舍,更不能报案,深怕暴露现场,严重失密。天冷了,他咬紧了牙关,穿了蒲秋潮的毛衣过了冬。
1929年年底,李强与黄尚英,携带了自制的电台和自编的密码,从上海到了香港,在中共广东省委的领导下,在九龙设了分台。
1930年1月,沪港两台正式以密码通报了,从此,南国与上海不再遥远。中央与香港地下党开始了无线电密码通报,这也是党的机要工作诞生的重要标志。在我党历史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无线电密码通讯。
从此,这铿锵、昂扬、激越的红色电波,唱着胜利之歌在天地宇宙鸣响、不息的鸣响。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访张沈川的女儿张僧宝大校 编辑本段回目录

听说家乡来人了,张僧宝大校特别高兴。65岁的她不顾正午灼人的热浪,早早地站在门卫处等候。她慈爱的目光,亲切的笑容,和蔼的话语,宛如山间吹来一股清风,让浑身汗淋淋的我们感受到了夏日难得的清凉。

复兴门外大街的这套房子,是张沈川老人生前的住所。张沈川是我党我军早期著名的地下工作者,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的生活原型。张老去世后,张僧宝和他的爱人就一直住在爸爸家。总忘不了浓浓的亲情,总忍不住深深地怀想。张僧宝动情地说:“爸爸虽然走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父亲!”

我们这已是第二次采访张僧宝。说起父亲,说起家乡,张僧宝眼里总是噙着泪水。第一次采访她,是1995年在张家界。当时,她和她75岁的哥哥张有典、65岁的姐姐张克利应邀参加’95中国湖南张家界国际森林保护节。记者采访她时,她告诉记者:我13岁就离开家乡,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爸爸也去世了,我们三兄妹都老了,此次相约而来,主要是为了父亲的嘱托,回慈利老家,看望父老乡亲,看望山里的学校和孩子。他们兄妹三人拿出多年的积蓄,连同父亲留下的存款和抚恤费,共计5万元,作为“张沈川教育基金”捐献给家乡小学,用以奖励发奋求学的山里孩子及扎根山区为民育人的老师。从此,家乡情结很浓的张僧宝大校便与记者结下了深厚友情。每逢佳节,她不是寄贺卡,就是打电话问候。常常在特别的日子给人惊喜给人温馨给人感动。2000年4月,在张沈川老人诞辰100周年之际,在张僧宝和家人的配合支持下,本报特地编发了纪念张沈川诞辰100周年专版,让一直在隐蔽战线为党的事业默默奋斗几十年的张老从幕后走到台前,让家乡人民了解了这位党的地下工作者的传奇一生和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家乡人民因张沈川而骄傲。今年7月25日,本报又刊发了《莱芜战役与隐蔽战线》一文,向读者介绍了以张沈川为首的我地下党员在莱芜战役的关键时刻,精心筹划,巧妙地用国民党的48辆十轮卡车运送我军物资这一尘封了半个世纪、鲜为人知的精彩一幕。张僧宝仔细地阅读了我们专门为她而带的报纸,细心的她发现刊发这篇文章的日期正好是他爸爸的忌日,她含着眼泪轻轻地向我们说了几声“谢谢!”并说这是家乡人民对张老的最好纪念。她说,爸爸一生对党无比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他高尚的品质和宽广的胸怀对我们影响深远。

他这一辈子二十几岁离家投身革命,只回过故乡慈利两次。三次重病,四次被通缉,蹲国民党大牢六年半。文化大革命中又住了七年半“牛棚”,无论受到多大冤屈,无论经受了多大痛苦,他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为了党的事业,他出生入死,历经磨难,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在敌人的严刊拷打下,他表现十分坚强,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守党的秘密,维护党的尊严,在他的言传身教和鼓舞下,我们一家大小都对我们的党充满热爱之情。记得八十年代初,爸爸曾高兴地笑着说:我们家已有7个共产党员,可以成立一个支部了。如今,我们可以告慰他老人家,我们的大家庭中已有13个共产党员了,可以成立党总支了。

“树高千尺不能忘了根,这是爸爸常常教导我们的。”张僧宝说,爸爸非常热爱家乡。他几十年如一日对家乡建设与发展的牵挂,对家乡父老乡亲的关心和无私奉献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使我们始终牢记着自己也是山里人,是家乡的水土养育着我们长大,是家乡的百姓抚育我们成人,我们只有一辈子为他们服务的义务和责任。张僧宝说,爸爸在世几十年,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和关心着家乡,从干部的培养到百姓生活,从农副业生产到山里孩子读书,从水毁情况到道路建设,乃至几棵古树的保护,他都操尽了心。他常常叨念一句话就是:“我们那个家乡噢,怎么老是搞不好噢?!”就在他去世的前半年,他还亲笔给时任湖南省副省长的卓康宁写信,转达家乡农民要求减轻农民负担的强烈呼声。他对一些单位“贪污”中央政策,对减轻农民负担作梗设阻的错误作法表示愤慨,深切盼望干部扎实工作,采取措施,对症下药,建立切实可行、农民群众满意的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民办实实在在的事情,让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他还在信中附寄了1943年《解放日报》刊登的延安时期的《村民公约》剪报,以及河南、山东等地两个文明一齐抓的材料和剪报。弥留之际,已不能说话的他紧紧握住前来看望他的卓副省长的手不放,表达了他对家乡干部的重托和期待,对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尽快脱贫的遗愿。他的书案上还放着20多本给家乡学校尚未寄出的思想品德乡土教材。

在爸爸的影响下,张僧宝兄妹始终不忘生养他们的故乡。每年春节,他们都给家乡的老人贫困寄钱寄物。姐姐张克利还另外资助了家乡两名贫困学生读完中学、大学。为了让家乡百姓早日脱贫,张僧宝多方呼吁,争取将家乡杨家坪村列入建设扶贫村。她特意让我们转达她对张家界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及市公路局领导和干部诚挚谢意。我们告诉她,经过几年建整扶贫,张家界的面貌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百姓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她听后特别激动。她说,我真想双手搀扶着我们逝去的父亲一起回家乡好好看看,因为他老人家盼家乡脱贫致富盼了一辈子,他若在天有灵,一定和我们一样为家乡的建设成就而高兴。

采访结束后,我们采访组怀着深深的敬意,一起去八宝山革命公墓为张沈川老人敬献了花篮。花篮全部由康乃馨织成,当缕缕幽香冉冉升起时,我们相信老人一定知道,家乡来人看他了。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张沈川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