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6052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9-16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罗伯特·奥本海默
罗伯特·奥本海默
佩德罗·莱昂纳多·马斯凯罗尼
佩德罗·莱昂纳多·马斯凯罗尼
理查德·费曼
理查德·费曼
约瑟夫·亨利
约瑟夫·亨利
傅立叶
傅立叶
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
图说斯蒂芬·霍金
图说斯蒂芬·霍金
法比奥拉·吉亚诺蒂
法比奥拉·吉亚诺蒂
史蒂芬·威廉·霍金
史蒂芬·威廉·霍金
奥利弗·赫维赛德
奥利弗·赫维赛德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奥利弗·赫维赛德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奥利弗·赫维赛德(Oliver Heaviside,1850年5月18日-1925年2月3日),英国自学成才的物理学家。

(图)Oliver HeavisideOliver Heaviside

他生于伦敦卡姆登镇。他患过猩红热,令他耳朵听不清楚。虽然他的学业成绩不俗(1865年,他在五百多个学生中排第五),他16岁离校,学习摩氏密码和电磁学。他成了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的电报员。1872年,他是泰恩河畔纽卡斯尔的主电报员,他开始研究电力。1874年,他辞职,在父母家中孤独地研究。这段期间他提出了电报员方程。

他指出,传输线上平均分布的电感会减少衰减和噪声,若电感够大且电阻够小,所有频率的电流会同等地衰减,电路便会无噪声。

1880年,他研究电报传输上的集肤效应。他将在电磁学上举足轻重的麦克斯韦方程组重新表述,由四元数改为矢量,将原来20条方程减到4条微分方程。

1880年至1887年间,他提出了运算微积分(微分算子 D 便是这时引入)——一套将微分方程转换为普通代数方程的方法。数学家批评这个方法不够严谨。

(图)Oliver HeavisideOliver Heaviside

1887年,他提出以电感器来消除噪声。可惜这因政治原因而无法实行。后来AT&T的 George A. Campbell 和一位外部的研究者 Michael Idvorsky Pupin 研究过赫维赛德的方法,并继续发展。AT&T申请了有关的专利,但这不止包括Campbell和Pupin的工作,也包括赫维赛德制作卷线的方法。AT&T之后提出向赫维赛德买下他的工作,但赫维赛德拒绝了,他要求AT&T承认那一部分完全是他的工作。

1888年和1889年,他计算了电场和磁场受移动中的电荷而产生的改变,和电荷进入更密的媒质时的影响。这跟后来的切连科夫辐射和洛伦兹-费兹杰罗收缩理论有关。

1889年左右,受到约瑟夫·汤姆孙提出的电子的影响,赫维赛德钻研了电磁质量。他将电磁质量计算成真实的物质质量般。威廉·维恩后来证实赫维赛德的方程在速度远低于光速时无误。

1902年为了解释无线电波的反射,赫维赛德猜想大气有一层导电物质,这层大气现在称为肯涅利-赫维赛德层。1923年证实了这层的存在。

1891年他成为皇家学会会员。1905年格丁根大学授予他一个名誉博士头衔。他晚年性格便得越来越古怪,最后在德文郡逝世,葬于Paignton。

他留下的名言有“ Logic can be patient for it is eternal.”。(“逻辑能够很有耐性,因为它是永恒的。” )

目录

[显示全部]

电离层编辑本段回目录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被太阳射线电离的部分,它是地球磁层的内界。由于它影响到高频电波的传播,它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图)Oliver HeavisideOliver Heaviside

地球大气层最下面的一层是对流层,它从地面延伸到约10公里的高处。10公里以上为平流层,再向上为中间层。在中间层里入射的阳光形成臭氧层。在约80公里以上的热成层大气已经非常稀薄,在这里阳光中的紫外线和X射线可以使得空气分子电离,自由的电子在与正电荷的离子合并前可以短暂地自由活动,这样在这个高度造成一个等离子体。在这里自由电子的数量足以影响电波的传播。

在电离层中阳光电离大气分子与离子重新捕获自由电子的过程平衡。一般来说高度越高,大气约稀薄,则电离过程约占上风。不过电离层的特性还随许多其它因素影响。

(图)Oliver HeavisideOliver Heaviside

电离过程的主力是太阳及其活动。电离层内电离度主要由获得的太阳辐射所影响。因此电离层随周日和季节(冬季半球远离太阳,因此受到的辐射比较少)而变化。太阳活动主要随太阳黑子周期而变化。一般来说太阳表面黑子越多,太阳活动越强烈。除此以外随地球表面纬度的不同当地受到的太阳辐射强度也不同。耀斑和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可以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导致对电离层的扰乱。

历史
1899年尼古拉·特斯拉试图使用电离层进行远距无线能量传送。他在地面和电离层所谓的科诺尔里亥维赛层之间发送极低频率波。基于他的试验的基础上他进行了数学计算,他对这个区域的共振频率的计算与今天的试验结果相差不到15%。1950年代学者确认这个共振频率为6.8Hz。

1901年12月12日古列尔莫·马可尼首次收获跨大西洋的信号传送。马可尼使用了一个通过风筝竖起的400英尺长的天线。在英国的发送站使用的频率约为500kHz,其功能为到那时为止所有发送机的100倍。收到的信号为摩尔斯电码中的S(三点)。要跨越大西洋,这个信号必须两次被电离层反射。继续理论计算和今天的试验有人怀疑马可尼的结果,但是1902年马可尼无疑地达到了跨大西洋传播。

(图)Oliver Heaviside著作Oliver Heaviside著作

1902年奥利弗·海维赛德提出了电离层中的科诺尔里亥维赛层的理论。这个理论说明电波可以绕过地球的球面。这个理论加上普朗克的黑体辐射理论可能阻碍了射电天文学的发展。事实上一直到1932年人类才探测到来自天体的无线电波。1902年亚瑟·埃德温·肯涅利还发现了电离层的一些电波-电子特性。

1912年美国国会通过1912年广播法案,下令业余电台只能在1.5MHz以上工作。当时政府认为这以上的频率无用。这导致了1923年使用电离层传播高频无线电波的发现。

1947年爱德华·阿普尔顿因于1927年证实电离层的存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莫里斯·威尔克斯和约翰·拉克利夫研究了极长波长电波在电离层的传播。维塔利·金兹伯格提出了电磁波在电离层这样的等离子体内的传播的理论。

1962年加拿大卫星Alouette 1升空,其目的是研究电离层。其成功导致了1965年Alouette 2卫星的发射和1969年ISIS 1号和1971年ISIS 2号的发射。这些卫星全部是用来研究电离层的。

“麦斯威尔方程式”编辑本段回目录

麦克斯韦方程组是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19世纪建立的描述电磁场的基本方程组。他含有四个方程,不仅分别描述了电场和磁场的行为,也描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麦克斯韦的四个方程分别表达了:电荷是如何产生电场的(高斯定理;验证了磁单极子的不存在;电流和变化的电场是怎样产生磁场的(安培定律),以及变化的磁场是如何产生电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865年,麦克斯韦建立了最初形式的方程组,由20个等式和20个变量组成。他在1873年尝试用四元数来表达,但未成功。当代使用的数学表达式是由奥利弗·海维赛德(Oliver Heaviside)和威拉德·吉布斯(Willard Gibbs)于1884年使用矢量微积分的形式重新表达的。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含义

第一个方程表示电场是有源的。(单位电荷就是它的源)

第二个方程表示变化的磁场可以产生电场。(这个电场是有旋的)

第三个方程表示磁场是无源的。(磁单极子不存在,或者说到现在都没发现)

第四个方程表示变化的电场可以产生磁场。(这个磁场是有旋的)

创造与发明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Oliver HeavisideOliver Heaviside

Heaviside did much to develop and advocate vector methods and the vector calculus. Maxwell's formulation of electromagnetism consisted of 20 equations in 20 variables. Heaviside employed the curl and divergence operators of the vector calculus to reformulate these 20 equations into four equations in four variables (B, E, J, and ρ), the form by which they have been known ever since (see Maxwell's equations). He invented the Heaviside step function and employed it to model the current in an electric circuit. He invented the operator method for solving linear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hich resembles current Laplace transform methods (see inverse Laplace transform, also known as the "Bromwich integral"). The UK mathematician Thomas John I'Anson Bromwich later devised a rigorous mathematical justification for Heaviside's operator method.

Heaviside advanced the idea that the Earth's uppermost atmosphere contained an ionized layer known as the ionosphere; in this regard, he predicted the existence of what later was dubbed the Kennelly-Heaviside Layer. He developed the transmission line theory (also known as the "telegrapher's equations"). He also independently co-discovered the Poynting vector.

Electromagnetic terms
Heaviside coined the following terms of art in electromagnetic theory:

admittance (December 1887);
conductance (September 1885);
electret for the electric analogue of a permanent magnet, or, in other words, any substance that exhibits a quasi-permanent electric polarization (e.g. ferroelectric);
impedance (July 1886);
inductance (February 1886);
permeability (September 1885);
permittance (later susceptance; June 1887);
reluctance (May 1888).

出版一揽编辑本段回目录

1885, 1886, and 1887,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and its propagation," The Electrician.

(图)传记传记

1887. Electrical Papers.
1888/89, "Electromagnetic waves, the propagation of potential, and the electromagnetic effects of a moving charge," The Electrician.
1889, "On the Electromagnetic Effects due to the Motion of Electrification through a Dielectric," Phil.Mag.S.5 27: 324.
1893, "On the Forces, Stresses, and Fluxes of Energy in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Philosopical Transaction of the Royal Society.
1893, "A gravitational and electromagnetic analogy," The Electrician.
1951. Electromagnetic theory: The complete & unabridged edition. ISBN B0000CI0WA
1970. Electromagnetic Theory.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ISBN 0-8284-0237-X.
1999. Electrical Papers.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ISBN 0-8284-0235-3.
2003. Electrical Papers.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ISBN 0-8218-2840-1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en.wikipedia.org/wiki/Oliver_Heaviside
)《奥利弗·亥维赛: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电学奇才的生活、工作和境遇》作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奥利弗·赫维赛德 Oliver Heaviside 奥利弗·亥维赛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Oliver Heaviside,奥利弗·亥维赛,赫维赛德,亥维赛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