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4808 次
  • 编辑次数: 5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1-01-09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万物商店》
《万物商店》
《新数字时代》
《新数字时代》
《孵化Twitter》
《孵化Twitter》
《2033年的生活》
《2033年的生活》
《现实已被打破》
《现实已被打破》
《Cypherpunks》
《Cypherpunks》
《急切的乐观主义者》
《急切的乐观主义者》
《网络智慧》
《网络智慧》
《从反主流文化到网络文化》
《从反主流文化到网络文化》
《全民书写运动》
《全民书写运动》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无所不谈》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本书以编年体形式记录了当代博客写作的兴起和其获得的巨大成功,对博客创始人埃文·威廉、新闻调查记者乔希·马歇尔、日记作者贾斯汀·霍尔、软件幻想家戴夫和博客写作之母海瑟·阿姆斯特朗等人分别作了特别描写。通过叙述他们的故事,作者质问:我们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在网络中揭示私生活?匿名是好是坏?我们又该相信何种声音?作者认为,博客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公共领域,人们在此可以“大声思考”。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信息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文版:说一切

  • ISBN:9787506040303
  • 定价:38.00元
  • 作者:[美国] [美]斯科特·罗森伯格(Scott Rosenberg)
  •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0年12月
    • 版次:1-1
    • 开本:小16开B
    • 装帧:暂无
    • 字数:311千字
    • 页数:暂无
  • 供货商:东方出版社
  • 开卷分类:经济与管理

《无所不谈》

Say Everything: How Blogging Began, What It's Becoming, and Why It Matters (Hardcover)
~ Scott Rosenberg 

斯格特·罗森博格(Scott Rosenberg)著,王冠出版社(Crown)2009年7月出版。

bookcover

Hardcover: 416 pages
Publisher: Crown (July 7, 2009)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0307451364
ISBN-13: 978-0307451361

官方网站:http://www.sayeverything.com/

内容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书以编年体形式记录了当代博客写作的兴起和其获得的巨大成功,对博客创始人埃文·威廉、新闻调查记者乔希·马歇尔、日记作者贾斯汀·霍尔、软件幻想家戴夫和博客写作之母海瑟·阿姆斯特朗等人分别作了特别描写。通过叙述他们的故事,作者质问:我们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在网络中揭示私生活?匿名是好是坏?我们又该相信何种声音?作者认为,博客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公共领域,人们在此可以“大声思考”。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斯格特·罗森博格(Scott Rosenberg)

Scott Rosenberg,在线杂志Salon.com共同创始人兼主编,《代码之梦》作者。Scott Rosenberg

Scott Rosenberg:作家,编辑,198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95年与他人共同创办了Salon网站,此后担任其首席技术编辑达数年之久,并负责技术工作。从1986到1995年,一直为San Francisco Examiner写作,最初写剧评,后来又写影评和“数字文化”专栏。所写的剧评曾于1989年获George Jean Nathan奖。在进入Examiner之前,一直为Boston Phoenix写剧评、影评和书评。个人博客地址为http://www.wordyard.com/

简评编辑本段回目录

"The best technology-related business book of the year."

— Steven Levy 

“Elegantly accessible… This fair and fascinating account should delight.”

— Kirkus Reviews 

"A terrific history of blogging and a convincing case for its enduring significance."

— Walter Isaacson 

"Certain to be a classic."

— Howard Rheingold

"This is a terrific history of blogging and a convincing case for its enduring significance. Rosenberg mixes the personal with the conceptual in the same wonderful way that the web does."
—Walter Isaacson, author of Einstein: His Life and Universe and CEO of the Aspen Institute

“Scott Rosenberg is the best defender blogging has ever had. He eludes hype. He comes with no motive to debunk. He knows the history cold, and tells his stories calmly. On what to credit blogging with, and how to delimit it, there is no one with finer judgment. And he is poetic on blogging as a democratic thing. Say Everything is where I'd tell you to start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where blogging came from, and why it's important.
—Jay Rosen, creator of PressThink.org and professor of journalism at New York University

"Blogging gives everyone a printing press, unleashing a social force comparable to the printing press. Say Everything tells the story of the people, culture, and technology that made that happen and gives us an idea of where it's going, from a guy who saw it happen around him.”
—Craig Newmark, founder of Craigslist

"Eminently readable and historically definitive...Rosenberg has made it clear why the blogging revolution matters. Certain to be a classic."
—Howard Rheingold, author of Smart Mobs and Visiting Professor of Digital Journalism at Stanford

“The birth of newspapers, radio and television were fascinating events, filled with larger-than-life characters. The thing is, you didn't live through that, and the other thing is, there's not a lot you can do about it now. Blogging is now, it's real, it's fascinating and you're not just watching. Scott takes you on a guided tour of what got us to where we are today."
—Seth Godin, author of Tribes and Purple Cow

"Scott Rosenberg provides an excellent fifteen-year history of the voice of the person' on the Web, from Talking Points Memo to Twitter, and profiles both idealistic pioneers and scrappy entrepreneurs. He offers a cogent look at not only what's new, but also what's next."
—Greg Mitchell, Editor, Editor & Publisher

"The best history makes up for narrow focus with rich detail. Rosenberg’s book delivers exactly that plus his personal insider’s view of famous and familiar bloggerati–the technology, the fiefdoms, the whuffie, the money, and the love. I learned new things about people I’ve known and read for years."
—Lisa Stone, cofounder and CEO of BlogHer, Inc.

目录与样章:Table of Contents编辑本段回目录

Say Everything

INTRODUCTION: WHAT’S NEW

PART ONE: PIONEERS

CHAPTER 1
PUTTING EVERYTHING OUT THERE
Justin Hall

CHAPTER 2
THE UNEDITED VOICE OF A PERSON
Dave Winer

CHAPTER 3
THEY SHALL KNOW YOU THROUGH YOUR LINKS
Jorn Barger, filters

PART TWO: SCALING UP

CHAPTER 4
THE BLOGGER CATAPULT
Evan Williams, Meg Hourihan

CHAPTER 5
THE RISE OF POLITICAL BLOGGING
Josh Marshall

CHAPTER 6
BLOGGING FOR BUCKS
Robert Scoble, Nick Denton, Jason Calacanis

CHAPTER 7
THE EXPLODING BLOGOSPHERE
Boing Boing

CHAPTER 8
THE PERILS OF KEEPING IT REAL
Heather Armstrong

PART THREE: WHAT HAVE BLOGS WROUGHT?

CHAPTER 9
JOURNALISTS VS. BLOGGERS

CHAPTER 10
WHEN EVERYONE HAS A BLOG

CHAPTER 11
FRAGMENTS FOR THE FUTURE

EPILOGUE: TWILIGHT OF THE CYNICS 

书评:Salon.com合伙创始人谈博客未来编辑本段回目录

   关于博客,网上铺天盖地的贴子中可能早已有人作过详尽的描述,也可能还没有。但现在Salon.com杂志的合伙创始人斯科特·罗森伯格(Scott Rosenberg)在其新书《说点儿什么》中写到了博客:博客是如何产生的;博客正在变成什么样;为什么博客颇具影响力。一年半前当人们还在Wordpress, TypePad以及Blogger上疯狂码字的时候,罗森伯格对博客的起源和发展衍变作了一番研究,还研究了博客五花八门的用户(也包括他自己),最后的发现结果与某一篇博客所写相反,那篇文章写道,成千上万的文字连一个链接也没有,写来不是给其他网民看的,而是给子孙后代看的。那么让我们随罗森伯格一起探究一下博客这个媒体的未来发展,并了解一下他的个人博客提要集合吧。

《连线》记者:很多人肯定都想问您这个问题:既然博客那么厉害,你还写书干嘛?
罗森伯格:这个问题问得好,但是逻辑不通。就好比格雷马可斯(Greil Marcus)1写了本关于鲍伯迪伦(Bob Dylan)2的书,但你去问他:“你写书干嘛?你该唱首歌。”

《连线》记者:那么,您认为博客已经达到顶盛时期了吗?
罗森伯格:全球上网人数越来越多,新的博客写手肯定会增加。但讲到媒体的兴奋度,博客可能已经到头了。奇怪的是,在硅谷,人们认为博客已经是过去式了,但一些文化传统,新闻媒介,以及其他重要机构却仍认为博客将危害到人类的文明进步。

《连线》记者:现在也这么认为吗?
罗森伯格: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3在她发表诺贝尔得奖感言时说到过这一点。许多高调的博客写手立场很极端,才致使言论不断下滑。

《连线》记者:推客对博客有些什么影响?
罗森伯格:博客的贴子分两种:一种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也就一行字的长度,或者一些快速链接-链接到其他更详尽的叙述。

《连线》记者:到2019年,博客会是什么样的?
罗森伯格:博客的形式既简单又实用,任何人都能用,有趣的博客10年后可能还是这样。所以如果Boing Boing网站10后还在做类似的东西我是不会觉得惊讶的。

《连线》记者:那以后网速更快了,移动设备更多了,视频更便宜了,又会怎样?
罗森伯格:有趣的是,增长得更快的可能是生活记录。以后你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在传统博客中把什么都写进去,但你还是会有所筛选。而人生记录就成为你另一个选择了,就按一个键,你的生活点点滴滴什么都记录下来了。但是要一周7天,一天24小时分分秒秒都要过得有趣真是太难了。我做了很多年的戏剧评论,才目睹塞缪贝科特(Samuel Beckett)是如何相信这一点的。

《连线》记者:您一直都认为博客的黄金时代还没过去。而每天都有新的有趣的博客出现,您能不能说几个您马上想得到的博客?
罗森伯格:我的书中已经写到一个叫“多余的引号”的博客(unnecessaryquotes.com), 还有一个博客叫“蛋糕残骸”(cakewrecks.blogspot.com),这里面的人自始至终坚持不懈,最后做成人气很旺的博客。还有一个很受追捧的博客是lastplanetojakarta.com, 在这个博客里,the Mountain Goats乐队主唱约翰达尼埃尔尽情玩死亡金属音乐,和他平时演唱的音乐完全不同。另外还有个博客叫thehousenextdooronline.com,我对这个博客里的人一点都不了解,他们做非常高端的艺术评论。

备注:
1.       格雷马可斯(Greil Marcus)-美国著名乐评人和文化研究学者;
2.      鲍伯迪伦(Bob Dylan)—20世纪美国著名的民谣歌手;
3.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获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

背景阅读:美股评论:书籍的死与生编辑本段回目录

  【MarketWatch旧金山12月9日讯】艾伦-考夫曼(Alan Kaufman)不经意间便成了千夫所指。

  这位旧金山的作家、诗人现在已经成为科技行业一些人的眼中钉,而原因就在于他希望让更多人关注自己的目标:拯救书籍,使其不致绝灭。目前,来自亚马逊(AMZN)和索尼(SNE)等公司的推动正使得电子书籍日益流行,而考夫曼的举动,便不免带有非常强烈的逆势而动的色彩。

  显然,很多人都不认同考夫曼的想法。上周,在旧金山著名的Mechanics Institute Library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的题目就是“书籍是否正在死亡”,讨论中很多人都认为考夫曼想过了头,有些杞人忧天的味道了。

  然而,我对此却无法完全肯定。

  无论怎样,考夫曼现在已经成了风暴的中心。他就这一问题所发表的一些文章已经在互联网上引发了爆炸性的后果——上周,他还为Huffington Post撰写了一篇题为《谷歌书籍与Kindle:理念的集中营》的文章。考夫曼本人就是犹太集中营幸存者的后代,在这篇文章当中,他将自己所恐惧的事情和二战中纳粹德国的毒气室和焚书行为联系在了一起。

  在Mechanics Institute的小组讨论当中,一些自封的所谓极客一族就对考夫曼的观点颇不赞同。考夫曼强调,那些所谓“固定在屏幕前的年轻人”很值得担心,实际上屏幕上的东西绝非真实。他还将书籍称为“现实世界的庄严化身”。

  自由作家,2006年的《她是这样一个极客》(She is Such a Geek)的编辑之一奈维茨(Annalee Newitz)表示,“如果你在一间咖啡馆里看到我坐在笔记本前面,我可不是在走神,我是在阅读。”罗森伯格(Scott Rosenberg)不久前刚刚完成了一部关于博客的新作《无所不谈》(Say Everything),他介绍道,自己最近正在苹果(AAPL)的iPhone上阅读经典的《包法利夫人》。作为一名来自报业的网络写手,他现在也可以在《旧金山观察家报》的网站上看到自己的文章,这让他感到激动。

  事情总是充满了争议。旧金山作家,畅销儿童书籍Lemony Snicket的作者汉德勒(Daniel Handler)表示,技术已经改变了时代的面貌,假如有人认为那些被数字化的一切还将永远保持原貌,永远存在下去,就未免太“乌托邦”了。

  我曾经到奈维茨的网站去阅读一些她关于科技方面的文章,颇发现了一些死链接。诚然,互联网将成为我们储存旧文章的一个好地方,但是至少现在,它距离尽善尽美还有很远的距离。

  与会的研讨者大多数都相信,书籍绝对不会彻底消亡,但是与此同时,麻烦不断的出版业也必须做出改变,学会拥抱电子渠道,就像音乐行业、报纸行业和电影行业一样,后者既是应时而动,也是不得不然。

  不过,媒体日益数码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那些意外发现会因此损失掉。当我们试图在线上阅览报纸,由于一些报纸网站都太过沉闷,许多消费者都会利用谷歌(GOOG)或者其他网站的服务,去阅读已经分好类的主题和文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兴趣其实是被细化,那些偶然性的阅读就会减少,这样一种发展趋势的结果之一,就是我们的知识面日益狭窄。

  假如实体的图书馆和书店消失掉,类似的问题就会表现得更加明显。消费者将会日益依赖亚马逊或者其他公司发明的软件,后者可以为他们量身定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让他们阅读这样或者那样的书籍,而非像以前那样,站在书店的书架前充分地浏览。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今年初秋的时候,库欣高中(Cushing Academy)就已经做出决定,要处理掉自己的全部实体书籍。这家拥有一百四十四年历史的新英格兰预科学校认定,他们已经不再需要图书馆中的两万多部书籍,只要命令所有学生在Kindle当中按照教师的指示阅读就可以了。诚然,电子阅读器比实体书籍更易于携带,可是这同时也意味着,学校和学生们能够读到什么,就全要看亚马逊愿意将哪些教科书和文献数码化了。

  校方则强调,他们这样做绝对是有自己的道理的。事实上,学生们从图书馆借阅的书籍数量正在急剧减少。

  这或许才更加令人吃惊,也令人沮丧,这就是关于我们的学生和我们这个社会的真实描述。现在,在Twitter上发布寥寥数语已经成为了最流行的沟通方式。Boston Globe在报道当中提到了一位十六岁的学生艾利(Tia Alliy),她每天都来库欣图书馆,但却只从书架上借走过一本书。

  “当你听到图书馆这三个字,你当然会想到书籍。”艾利对记者表示,“然而实际上,很少有学生会真的去读那些书。”(本文作者:Therese Poletti)

背景:代码,梦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者:韩磊

今天下午19:00,翻译完Dreaming in Code最后的《结语》部分,这本书算是基本完成了。说来惭愧,去年初接下这个任务时,满以为顶多半年足可交稿。真正开始翻译时,才知道自己低估了任务难度。作者Scott Rosenberg是在线杂志Salon.com的主编,笔下极尽引经据典、推敲字句之能事,夹叙夹议,奇闻轶事和以精论妙谈,300来页一本书,触及软件开发中多个根本大题目,叫人看得心惊肉跳之余,又不由得掩卷长叹。

在《大褂还是内裤》一文中,我简单提到Mitch Kapor和Chandler项目。Dreaming in Code在“叙”的部分就是写这个项目的。本书的副标题很长,也很吸引人:Two dozen programmers, three years, 4,732 bugs, and one quest for transcendent software(两打程序员,三年,4,732个缺陷,只为打造卓越软件)。Mitch Kapor和他的程序员们曾经打造过最伟大的软件,现在他们有了近乎奢侈的资源,为了“用代码改变世界”的梦想,共襄盛举。可惜他们遇到了“软件时间”的黑洞,从2001年开始,泥足深陷、举步维艰。Scott Rosenberg从项目一开始就贴身跟踪,记录下Chandler项目开发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如果本书仅及于此,就不过是一篇尚可一观的“报告文学”。幸好Scott Rosenberg的主要目标是揭示软件开发中的普遍问题:为什么做软件这么难。在描写Chandler项目进展的段落之间,温伯格、布鲁克斯等大师级研究者,Linus Torvalds和Joel等实践者纷纷“出来”现身说法,还有来自各机构、媒体、作者的大量资料,从“软件时间”入手,兼及各种方法论、积木式编程、软件设计、项目管理,所有这些都是最后一个大话题的铺垫。在《结语》部分,Scott Rosenberg提出了这个大话题:人工智能有没有可能超越人类?在这个问题上,Mitch Kapor打了个20,000美金的大赌。他打赌,到2029年为止,都不可能造出能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

Mitch Kapor绝非悲观主义者。他本人和整个OSAF团队做梦都想通过软件系统“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梦想鼓舞过无数程序员,然而最初却不是对程序员说的。在Dreaming in Code书中提到这么一桩轶事:当年Steve Jobs(就是Apple的乔布斯大爷啦)想要说服百事的CEO John Sculley加入Apple,就对John Sculley说,你是想终己余生“卖甜水”呢还是过来造计算机、改变这世界?不过John Sculley加入Apple后不久,就联合董事会把Jobs赶出了公司。

过去几十年以来,计算机软、硬件制造者们一直以他们的努力推动这世界。而他们的每一分努力,因为halting problem(停机问题)的缘故,都注定是未完成的任务。他们是在挑战智慧和精神力的极限,简直是“逆天而为”——所以也难免要遇到软件生而固有的困难。

Dreaming in Code以一个具体项目的进程为例,列出了这些普遍存在而又近乎无法解决的困难。有趣都是,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每每与朋友聊天,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在书中也都涉及。这本书很快就要出版了,到时一人送一本,他们是软件实践者,看后应该会比我更有感触和启发吧。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无所不谈》 Say Everything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Say Everything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