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0823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02-26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万物商店》
《万物商店》
《新数字时代》
《新数字时代》
《孵化Twitter》
《孵化Twitter》
《2033年的生活》
《2033年的生活》
《现实已被打破》
《现实已被打破》
《Cypherpunks》
《Cypherpunks》
《急切的乐观主义者》
《急切的乐观主义者》
《网络智慧》
《网络智慧》
《从反主流文化到网络文化》
《从反主流文化到网络文化》
《全民书写运动》
《全民书写运动》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Connected》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哈佛大学Nicholas Christakis教授和加大圣迭戈分校的James Fowler两位仁兄共同完成的新作。在综合了他们多年的研究和他人工作的基础上,两位仁兄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不管是网络上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网络,都都是解释社会上发生的那些说的清楚的和说不清楚的事情的关键因素,比如你会在超女投票中支持哪一位偶像?或者某些校园里的性病传闻是怎么回事?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信息编辑本段回目录

Connected: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Our Social Networks and How They Shape Our Lives (Hardcover)
~ Nicholas A. Christakis  (Author), James H. Fowler  
List Price: $25.99 
  • Hardcover: 352 pages
  • Publisher: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September 28, 2009)
  • Language: English
  • ISBN-10: 0316036145
  • ISBN-13: 978-0316036146
  • Product Dimensions: 9.3 x 6.3 x 1.2 inches 

  • 内容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Harvard professor and health care policy specialist Christakis (Death Foretold: Prophecy and Prognosis in Medical Care) became interested in social connectivity when observing that the mortality rate of spouses spike after a partner passes away. Christakis sought out a collaboration with Fowler, a health systems and political scientist, and together they compare topology (the hows of a given structure) across different social networks to better explain how participation and positioning enhan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an individual, and why the "whole" of a network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Five basic rules descri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their networks-including mutual adaptation, the influence of friends and friends' friends, the network's "life of its own"-but the results do more than promote the good of the group: they also spread contagions; create "epidemics" of obesity, smoking and substance abuse; disseminate fads and markets; alter voting patterns; and more. A thorough but popular take on a complex phenomenon, this volume offers an entertaining guide to the mechanics and importance of human networking. 13 b/w illustrations, 8-page color insert.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斯基(Nicholas Christakis)是美国著名的医师、社会学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他的学术专长是研究社交网络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医疗和寿命的。在2007年的时候,Christakis关于社交网络和肥胖症的研究引起了全世界医学界的关注。他的研究表明,肥胖症就如同病毒一样,是可以通过人们的社群,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

    Oliver也特别推荐Nicholas Christakis的书“Connected: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Our Social Networks and How They Shape Our Lives.” 该书的网站,Amazon网页

    简评编辑本段回目录

    "Christakis and Fowler have written the book on the exciting new science of social networks. With passion and precision, these two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scientists expose the invisible webs that connect each of us to the other, and in so doing cast our lives here together in an astonishing new light. We think we are individuals who control our own fates, but as Christakis and Fowler demonstrate, we are merely cells in the nervous system of a much greater beast. If someone you barely know reads CONNECTED, it could change your life forever. How? Read it yourself and find out."-- "The book has all sorts of interesting information about how our friends influence our lives, for better and for worse."
    (Daniel Gilbert, bestselling author of Stumbling on Happiness )

    "[In a category of] works of brilliant originality that can stimulate and enlighten and can sometimes even change the way we understand the world." (The New York Times )

    "Groundbreaking...." (Kirkus )
    "An entertaining guide to the mechanics and importance of human networking." (Publishers Weekly )

    "Engaging and insightful...sure-to-be a blockbuster...Connected succeeds in connecting with its audience." (SeedMagazine.com )

    "Illuminating...The authors excel at drawing out the devil in the detail. [Connected] has profound implications." (New Scientist )

    "Intriguing." (SmartMoney.com )

    "Connected explores the startling intricacies of social networks." (O, The Oprah Magazine )

    "The book has all sorts of interesting information about how our friends influence our lives, for better and for worse." (MarieClaire.com )

    "Connected argues convincingly that it's not enough to understand how individuals behave. The book details examples of how individual behaviors affect other members of a social network."-ScienceNews.com

    "This wonderful book by Christakis and Fowler could well b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of the decade. In a clear and engaging way, the authors apply their creative and provocative findings on social networks to understanding not only our social relationships but also the forces that shape our world. Full of fascinating stories and examples, this book is essential in understanding our very nature. A must read." (Ed Diener, Joseph Smiley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nd author of Happiness )

    "Fascinating... the dozens of interconnected stories of research findings by Chriastkis and Fowler and others leave me eager to learn about the next wave of research in this area." (Andrew Gelman, author of Red State, Blue State )

    "What makes us human -- for good and bad -- is our social nature. Nowhere is this complex, wonderful, and sometimes dark part of us more clearly revealed than in Connected. In a social world exploding with new ways to interact, Connected is a user's guide for ourselves in the 21st century." (Dan Ariely, James B. Duke Professor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author of Predictably Irrational )

    "A God's-eye view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that may make you dizzy. Every business leader, teacher, and parent should see their life from this vantage." (Chip Heath, author Made to Stick: Why Some Ideas Survive and Others Die )

    "An old adage tells us, 'You can't chose your family.' After reading Connected, you will find that you can't choose many things in your life. Others choose them for you! Christakis and Fowler take a fresh look at an old idea: that who we know matters. Connected is a lively, well-written account of social networks and their power to shape our lives. Complicated ideas become easy to understand and the mysteries of science unfold in front of your eyes. The world becomes smaller and more meaningful after reading this engaging book." (Sudhir Venkatesh, author of Gang Leader for a Day )

    "From health and happiness to fads and financial markets, Christakis and Fowler take us on a dazzling tour of the world of social networks. And in showing how these networks matter in our individual lives, the authors also make the deeper point that "network thinking"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how all our lives fit together."-Duncan Watts, author of Six Degrees

    书评:交际圈的力量:肥胖,政治和性病编辑本段回目录

    By Elizabeth Landau
    CNN

    (CNN)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虽然有很多共通之处,但放眼望去,花花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爱好千差万别,从服装到音乐不一而足,对于这些独特偏好的形成,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有一种观点是,你的朋友喜欢什么,你也会被他们影响,虽然有些是潜移默化的。

    在生活圈子里,一个人的喜好反过来也会影响他朋友们,他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举个例子来说,当段王爷迷上了一个迷幻摇滚乐队(obscure indie rock band),他会借专辑给他同学洪七听,如果洪七也迷上了的话,又会推荐给自己表妹,然后表妹又把这事说给了她师兄...

    这就是在<Connected>这本新书里引出了一个人类行为学的观点,这是哈佛大学Nicholas Christakis教授和加大圣迭戈分校的James Fowler两位仁兄共同完成的新作。

    在综合了他们多年的研究和他人工作的基础上,两位仁兄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不管是网络上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网络,都都是解释社会上发生的那些说的清楚的和说不清楚的事情的关键因素,比如你会在超女投票中支持哪一位偶像?或者某些校园里的性病传闻是怎么回事?

    段王爷的爱好对黄药师夫妇的影响


    两位仁兄发现,个人行为间的影响受可以被划为三个等级,朋友,朋友的朋友,朋友^,这都可以影响你的饮食习惯,政治倾向,幸福感还有其他很多东西。到了朋友^4,影响就没那么大了,这就是说,段王爷对迷幻摇滚乐的偏爱,也许对黄药师的老婆没什么影响。这里还有篇他们的文章讲的是幸福是如何感染的,有兴趣可以看看。

    这可不是个小事,书里面说,如果圈子里有个同学超重,那么你也跟着也超重的概率是你不认识这种胖子的三倍。(同志们,原谅我!)即便相隔千山万水,这个魔咒还是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同学读完之后都会感觉不适-,=)这里有有一段James老师谈社会网络的视频,也可以看看。

    这是怎么回事呢,肥胖怎么像流行感冒一样随着网络蔓延开了呢?答案是:“近猪者吃”--这都是因为你跟着你的狐朋狗友有样学样。还有,因为鬼混在一起,你和你的朋友对于正常体重的标准都逐渐开始靠拢,结果呢?你看到你的哥们都喝出了啤酒肚,你就觉得“哦,原来啤酒肚也没那么难看。” 这是本文作者,一位CNN的记者MM写得关于超重的深入讨论,看不看都无所谓。

    不过呢,教授们又说了,这不是教唆你把那些胖子从生活中踢出去,实际上他们后来又分析了一下数据,发现那些把胖子一脚踢开的家伙甚至更容易变胖。(长出一口气啊,哈哈)

    “另一方面,的确,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你还和他们在一块,你很难不沾染他们的坏习惯”,两位仁兄这么说,“咳咳,再说一个事,我们发现你每增加一个朋友,都会多得到一份健康与快乐,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影响也会渐渐展现出来”。点击这里可以观看这篇文章的视频,记者阿姨亲自上来讲的。

    人际关系和公共健康:性事研究

    两位仁兄们也在书里提到了这个理论,那就是从公共健康的角度看,社会网络很难找到一个中心节点,举个例子来说,就像你中了防疫部门的奖,他们要为你的朋友们免费接种疫苗,这并不是把你所有认识的人都打一遍,可能就是从你的朋友里面随便挑了几个打一针完事,究竟是谁被选出来打疫苗了,开始你也有可能不知道。(这个例子比较绕,可能中国的背景不太一样,我想举得例子是,访问译言怎么这么慢,以前看帖子还感觉不出来呢,什么时候多买几台服务器放在国内国外,联通电信,不同的网里,能像新浪一样一点就开,我就很高兴了,另外,新浪这样的网站有这么多服务器真是浪费资源,既不节能也不环保)

    如果有人把你当做朋友,你在他的圈子里就会比路人甲来的重要,更靠近圈子的中心,这就是说更能通过他影响到更多的人。James老师说,做不做朋友,人际交往的成本大概是一比三。两位仁兄想做个预实验来验证下他们的理论,因为现在正好赶上禽流感,他们想在大学校园里看看H1N1病毒的扩散情况。Fowler老师说,用找朋友的方法来做防疫工作应该是个不坏的主意。虽然这只是个新点子还未经检验,但他们本周早些时候已经开始行动了。”你现在看到已经有好多人参与我们实验,你知道我们的目的就是想搞明白这些关于人际关系的新信息来改善人们的生活”。

    通过对人际关系网的研究,1996年佐治亚州洛克戴尔郡(Rockdale County, Georgia,这是个靠近亚特兰大的中上层社区)青少年中性病为什么会爆发这种烂事你才能够看出点眉目。调查发现很多16岁以下的女孩已经有和病毒携带者性接触的经历。梅毒和其他疾病的蔓延直到人际关系网发生变动之后才会停止。研究人员实际上已经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妥善办法,那就是拆散这群女生中的那一小撮核心人物。这个小团体中奉行的标准就是早做爱,多做爱。通过隔离这一小撮核心,群体中的价值观也没法继续传播,很快性病蔓延的趋势就得到了遏制。

    上网能多交几个朋友?

    仁兄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网络社区肯定不能造就交际花,无论多努力的耗费在网络社区中,你能交到的朋友的数量,跟其他人相比也多不到哪里去。两位仁兄随机挑了所学校,窥探了学生的Facebook,根据一个标准:互相在自己的照片里标出对方算是朋友,画了张关系网。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两个人都在照片里为对方贴了标签,肯定很熟。这么算下来平均每人在Facebook上有六七个朋友,这个跟社会学家以前在现实生活中的评估也差不多。

    还有,人的期望交际圈(就是没有外界限制,你能交几个朋友就交几个的情况下交际圈有多大)的规模大概是150人,这是英国人类学家Robin Dunbar根据在灵长类动物中做的脑尺寸和社群规模的对应关系推算出来的。在这本书行将写就的时候,Facebook注册用户的平均朋友数量是110个。

    所谓的“三个等级”原则在人类这个物种中是否演化的比较完善了呢,两位仁兄有点疑问?用人际关系网解释感染扩散说的通,也能靠人际关系网来推断朋友是谁,对头是谁。但是人们是从小群体演化来的,从未有过大规模的集群生活(抓瞎熊注:像那些斑马或者企鹅那样),所以纵观早期人类历史,也没有机会让我们的祖先认识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人际关系和信息传播

    拿伊朗的博客圈说事吧,虽然伊朗政府墙了几个著名的blog站点,又在互联网上压制言论自由。然而,在六月份这个重点监控的月份里,伊朗的公民们用Twitter来组织反抗在他们这一大撮人看来不公正的选举。欲知更多,情猛击此处。

    在人与人之间联系紧密的社会里(比如中国),关系网对每个人有非常大的影响,那是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信息能够通过关系网迅速传播,这些信息是有价值的,谁先得到信息,谁就能获利,所以社会关系网越来越紧密。

    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用关系网组织起来的政治生活依赖这样的原则:你相信别人相信什么,就像在做选择金融投资一样。股票市场产生了泡沫,那是因为很多人相信其他很多人将上市公司股票得估值调高所以才积极入市(这点在散户上不太明显,想想那些大机构里的操盘者)。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这些伊朗的抗议者身上,你一个上街你会害怕,但是你想到千百万劳动人民会走上街去(或者就是你们这个拆迁片的大妈们会走上街去),你才会站出来成为那滚滚洪流的一份子。

    虽然诸如Friendster这样的交友网站开了又关,但潮起潮落不影响网络世界上的关系网络的发展和壮大,现在人们还带着困惑是很正常的,就像电话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的满腹狐疑一样。

    不过没关系了,这就是另一条人们交友的途径,人们关心的也只是这途径是否顺畅,就像你知道的,“嗨,同学,你知道图书馆怎么走吗?...哦,这么巧,你也要去啊”。 

    译后记:这是我的第三篇译文,看到前两篇文章大家反响热烈我非常高兴,所以第三篇我挑了篇有点挑战的文章,作为围绕着一本科普著作的采访,这篇文章比较长,涉及到的知识点也很多,很多不好懂,另外一些也很无趣,我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风格进行了少许的改动,尽量希望生动有趣一些能更加吸引人,我想这也是学者们愿意做科普的动力所在吧。主旨都遵循原文,文章涉及的内容都是译者本人比较熟悉的领域,虽然不能带来无暇的作品,但基本上还是能做准确的把原作者的新鲜的思想和观点分享给大家。之前两篇文章的评论我都看啦,夸咱的掌声咱收下,批评指正更是来者不拒了,哈哈。希望听到大家更多的看法,能引起讨论的就更好了,谢谢大家。

    另外:关于 social works 怎么翻译其实见仁见智了,我在文章里也是怎么舒服就怎么翻译,其实意思大同小异了,大家看了不要见怪。


    背景阅读:三级人网编辑本段回目录

    clip_image002

    作者:Michael Bond 译者:seren(彼岸猪)

    他人对你的行为所施加的影响远比你想象中的要大,哪怕是那些你从未谋面的人,迈克·邦德(Michael Bond)如是说。

    如果你住在北半球,眼下恐怕不会是你喜欢的月份。一月最易让人感到沮丧,而我们都知道这是为什么:险恶的天气、圣诞购物后高筑的债台、在下一个节日来到之前的漫长等待、上一季度的账单、昏暗的傍晚和昏暗的清晨。至少,看起来就是为此。这些原因也许确实影响了你的情绪,可是,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大约是你想不到的:你朋友和亲戚的情绪。近来的研究表明身边人对我们的情绪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大。不仅如此,我们甚至会受到朋友的朋友,乃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影响——那些我们素昧平生,与我们的亲友关系远在三层之外的人的情绪,居然可以像病毒一样通过我们的社交网传染我们。

    实际上,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有许多现象都可以由某种尚未明了的机制在社交网中传播。这些现象里包括快乐与抑郁、肥胖症、酗酒或烟瘾、不健康的状态、是否乐于参加选举、对音乐和事物的品位、对网上隐私偏爱与否、甚至自杀倾向。它们在社交网中传播,“就如扔入湖中的卵石激起层层涟漪”,位于波士顿的哈佛医学院的医学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克斯(Nicholas Christakis)如是说。而他正是与此相关的许多科研项目的先行者。

    我们的情绪、爱好和健康情况不仅受到周边人的影响,甚至会被陌生人影响——这种情况乍一看来令人担忧。既然许多社交影响都只出现在潜意识的层面上,这岂不暗示着我们不再是我们自己生活的主人,而只是一个丧失驾驶权的乘客?

    但是我们不必如此忧虑,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邓肯·瓦特(Duncan Watts)说。“社交影响大多数时候是好事。我们是天生的社交动物,而来自我们身边小圈子之外的影响力能够对我们的所作所为起到决定性作用。就这两点而言,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才是。”更进一步来说,当我们意识到社交具有传染性的作用之后,我们可以找到抵消坏影响或让社交影响为我们服务的方法。“毋庸置疑的是,人们可以控制自己的社交圈并借此影响自己的生活。”克里斯塔克斯这么认为。

    “行为与情绪就如病毒一样充满传染力。”

    以克里斯塔克斯上个月发表的研究发现为例,快乐是能够传播的。他的研究小组调查了麻省佛明罕心脏病研究自1948年以来的流行病问卷结果,发现在接受问卷的数千朋友、亲戚、邻居和同事中,快乐的人总是聚集在一起。这不是由于他们因为快乐而自然地接近彼此,而是因为随着时间过去,不论人们如何有意选择朋友,快乐总能在社交网中传播开来。(《英国医学杂志》,DOI:10.1136/bmj.a2338)

    克里斯塔克斯还发现人们的快乐程度并不仅受到朋友的影响,还受到朋友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影响,不过后两者的影响较轻。此外,一个人越容易快乐,就越容易与其他快乐的人相联系,进而他们的朋友与家庭成员也联系得更为紧密。“人们认为朋友多的人更容易快乐,但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朋友是否快乐。”克里斯塔克斯说。

    快乐就在身边

    他们还发现,并不是每一个你认识的人都有相同的效果。你与他人关系的性质决定你受他人影响的难易程度。譬如,距你几公里之内的好朋友如果变得开心,你变开心的可能性将增加60%。隔壁邻居的影响力将折半,而附近兄弟姐妹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折半。令人惊讶的是,同居配偶的影响力不到10%。这与另一项有趣的发现暗合:社交传染力在同性朋友之间传播得远为有效。

    这一切引发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快乐这样的东西怎么会有传染性?一些研究者认为这源自移情模拟(empathetic mimicry)。心理学家发现,人们会下意识地模仿身边他人的面部表情、言谈方式、姿态、身体语言和其他行为,而这种模仿行为往往相当迅速而精准。通过神经的反馈作用,模仿者就感受到与其所模仿的行为相联系的情绪。

    蒂宾根大学的芭芭拉·威尔德(Barbara Wild)和同事发现面部表情越强烈,给观察它的人带来的情绪也越剧烈(《精神病学研究》第102期,109页)她相信这一过程在神经系统里是天生固有的,因为它是如此迅速而自然。

    其他人则认为这一行为是“镜像神经元”产生活动的结果。镜像神经元在我们采取某种行为或观察他人采取该种行为时都会放电,不过究竟是模拟行为导致神经元放电,还是这种神经元的放电导致模拟行为,现在还不清楚。但已经清楚的是,无意识的模拟行为让人们“感受到他们同伴的情绪”,甚至“感觉他们自己也进入了他人的情感世界”,檀香山夏威夷大学的伊莱恩·哈特菲尔德(Elaine Hatfield)如是说。她对本领域最新研究动向的综述文章将在四月份发表在《移情作用的社会神经学》上。

    clip_image003

    在实验室之外,情绪的感染性也不乏例证。在2000年,英国设菲尔德大学的彼得·托特德尔(Peter Totterdell)就发现,在板球运动赛里,无论外部因素如何——如比赛是否对自己球队有利,球员的快乐程度总是与队友们的平均快乐程度显著相关(《应用心理学杂志》,第85期,第848页)。他发现相似现象也存在于护士和办公室工作人员之中。此外人们还发现,当一个大学生患有轻度抑郁时,其室友随着与他合住的时间加长,抑郁程度也会加深。而银行顾客的情绪很容易为柜台工作人员的情绪所感染。

    由是,我们可以看到快乐一类的现象可以在社交网中迅速传播,影响一批朋友与亲人。可是这些研究却不能解释,为什么这种传染现象的强度会因传播人与接受人的不同而不同。为什么身边的朋友比身边的兄弟姐妹更容易把快乐传染给我们?为什么隔壁的邻居能显著影响我们,而数十米外同一条街上的其他住户却不能?

    陌生人的能量

    两个因素显得尤为重要:社交联系的频繁程度与强度。这倒没什么好惊讶的:我们都知道要想造成情绪的感染,距离就必须接近。另外,我们与别人感觉越近,受到移情作用的影响也就越大,也就越容易进入他们的情绪状态。可是,这两个因素在日常交往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却并不为人所知。

    另外未经测试也不甚清楚的是,情绪是否可以在虚拟网络空间里传播——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模仿别人行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情绪是如此,其他在社交网里传播、被我们无意中捡起的行为呢?2007年,克里斯塔克斯的研究小组同样在调查佛明罕心脏病研究数据时发现,肥胖症的传播方式也与快乐相仿。你长胖的概率会随着你朋友长胖而增加,甚至也受到你社交圈之外的人的影响。“肥胖症似乎可以由社交联系传导,”克里斯塔克斯说。同样,你所交往的人决定了你是否容易罹患肥胖症:在排除了社会和经济地位、年龄等因素之后,研究者发现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个肥胖朋友,他患肥胖症的概率增加57%,若他的兄弟姐妹中有人肥胖,概率增加40%,而如果其配偶肥胖,增加37%。(《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第357卷,第370页)

    可是,邻居肥胖与否对你并无影响,你和你的朋友居住距离的远近也不那么重要,看起来肥胖症的传播机制很可能与快乐不同,其关键不是模仿别人的行为,而是你对某种“社会标准”的认同。用别的话来说,就是当你的朋友长胖时,你对肥胖的接受程度也会随之改变。但与快乐相似的是,同性亲友对你的影响远大于异性。虽然为什么性别对情绪传染具有影响尚不明了,性别对体型标准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女人同女人比,男人同男人比,”克里斯塔克斯说。这也能解释近年来饮食失调症在一些在校女生的圈子中成为流行病的现象。

    这种“社会标准”的传播现象也能解释克里斯塔克斯的另一项发现:当人们戒烟时,他们往往与一群朋友、亲戚或熟人一起戒烟。因为戒烟后,不抽烟就变成了社交中让人接受的常态,抽烟的人将在社交群中被边缘化。在戒烟这件事上,人们最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如果你戒烟,你的配偶戒烟的可能性增加67%。工作中的同事也颇具影响力,尤其在公作场所不大,同事之间联系又比较紧密的情况下。此外,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互相之间的影响大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第358卷,第2249页)

    快乐、肥胖、烟瘾,这些我们曾以为是独立发生的事件实际上却深受社交的影响。许多其他的日常现象也是如此,这往往是我们想不到的。

    network

    快乐、肥胖、烟瘾,这些现象实际上深受社交的影响

    以自闭症为例: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经济与政策研究所的彼得·贝尔曼(Peter Beraman)在2004年发现自杀现象与特定的交友方式相关之后(《美国公共卫生杂志》,第94卷,第89页),目前正在研究近来自闭症案例增加是否也与社交有关。他的调查还在进行之中,但他说其研究结果很可能具有爆炸性。“如果你的社区中有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你的孩子被诊断为自闭儿的可能性很可能将显著增加。”

    为什么能传播三层?

    虽然社交传染采取何种机制取决于被传播的现象,很多情况下传播的动态却很相似。举例来说,克里斯塔克斯发现无论是快乐、肥胖还是烟瘾,其传染性都能深入到社交圈的第三层(传染到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译者注),而不是更远。他怀疑这可能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具有传染性的行为。为什么是三层呢?一种理论认为朋友圈生来就不稳定,处于边缘地带的人很容易就被挤出这个圈子。“虽然你的朋友到明年还很可能是这些,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很可能完全不一样了。”克里斯塔克斯说。(译者注:我完全看不懂后两句是什么鬼逻辑……桔子注:似乎不是试图论证,只是解释什么是四层……)

    这就导致了以下问题:是什么塑造了我们的社交圈和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很明显,许多因素都有作用:居住的地方、工作的地方、家庭成员多少、教育程度、宗教信仰、收入、兴趣爱好以及我们接近与自己相似的人的倾向。克里斯塔克斯的研究小组的新发现表明遗传因素也具有作用,这一发现将在下星期被发表出来。这项研究对比了同卵和异卵双胞胎,发现同卵双胞胎各自的社交圈之间的相似度显著高于异卵双胞胎,这说明你的基因对你社交圈的结构很有影响。这乍一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的,因为性格特点——譬如是爱交游还是害羞——显然会影响我们与别人的联系。可是克里斯塔克斯说这一切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不是你的基因决定了你要与许多人交朋友,而是你的基因决定了你要与许多同样爱交游交友的人交朋友(译者注:这个逻辑同样很奇怪……)。这一切非常令人困惑:我们的基因怎么能决定我们在社交圈中的位置呢?”

    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交圈里的“群体智慧”。有些研究者喜欢用鸟群作比——一个人做出戒烟的决定正如鸟群中的一只鸟决定往左飞,都会影响到其它成员。

    社会学家和其他人运用数学模型来检测分析社会行为的传播动态,试着去理解究竟是什么激发了这种现象。哥伦比亚大学的邓肯·瓦特展示如果将特定的观点和行为播种在一个小社区里,这种观点与行为有可能会波及整个世界。这与《引爆流行》(The Tipping Point)的作者马尔科姆· 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和其他一些人所持有的观点相左。后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流行病”是基于几个关键人物的影响,而其他人只是盲从而已。瓦特认为并非如此,因为那些所谓关键人物只能与少数人相联系,而社交传播——从快乐到对音乐的喜好——的关键则在于一大群彼此相联的人互相影响。

    面对如此强有力的社交力量,我们可有什么方法弱化它的效果么?看起来我们不大可能彻底逃避社交影响,无论我们有多想做到。“即使你意识到这点,你很可能还是会受到影响。”瓦特说。当然,意识到这些影响的存在会对避免不好的行为或者培养好的习惯有所帮助。我们可以更小心地选择新朋友,找寻那些具有我们倾心的生活方式的人:譬如,如果你想减肥,那就加入跑步俱乐部,更要紧的是,开始和其中的成员交朋友吧。

    切断与旧日朋友的联系可能有些激进,但尽量少与那些具有我们不愿沾染的习惯的人相处却是个不错的主意:譬如那些懒惰的人,或者思想消极的人。而且,注意那些与这种人交往的人,哪怕他们并不表现出相似的观点的行为——可别忘了传染性能深入社交圈第三层哦。最终,如果你必须与那些有着不良性为与情绪的人打交道的话(譬如在家庭聚会中也许你必须直面某些亲戚),你最好注意抑制你天性中想要模仿他们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倾向,借此来限制传染的效力——不过,这可能导致这些人自然而然地不再愿意与你打交道了。

    这种游戏规则将导致社交的微妙变化。我们总是易于受到我们身边人所作所为的影响,所以请尽量保证你身边围绕着正确的人。记住这句新格言:与我们相处的那些人塑造了我们。

    做快乐的管理者!编辑本段回目录

      经理们请注意:快乐是可以传染的,甚至可以传给陌生人。
      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研究,用医学博士尼古拉斯?克里斯塔斯基(Nicholas Christakis)的话说,该研究表明:“情绪是一种集体性的存在——而不仅仅是个体现象。”他告诉《纽约时报》:“你的快乐不仅仅取决于你的选择和行动,同时也取决于那些你甚至不认识的人的选择和行动。”
      对管理者而言,这意味着他们的行动,无论是正面或负面的,都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情绪健康(emotional health)。这听上去也许是常识,但该研究证实了积极组织学术研究(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的一个原则:快乐其实是“会感染的”。这项研究发现来得正逢其时。经济危机正在磨去甚至是最乐观的管理者的棱角,该研究也许可以启发那些想要鼓舞团队士气的管理者。具体做法如下:
      坚决乐观
      传播信心是领导者的职责。乐观至关重要。尽管我们很少有人能改善经营条件,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组织内,自己监管范围内发生的事情。因此,为了员工,管理者有责任尽可能保持乐观态度。不是幼稚的乐观,而是意志坚定的乐观。乐观不是健忘的借口;而是领导者的义务。
      选择时机
      尤其是在裁员或衰退严重的时候,过分乐观或者过多的打气会显得有勇无谋。其实,大家也确实会这样想。所以,管理者需要小心选择时机。热情洋溢的乐观,不能在宣布裁员或发布糟糕的收益报告时表现;而是应该在你认为大家需要额外的动力、需要加油振作的时候表达。
      持之以恒
      传奇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Ernest Shackleton)不幸但充满英雄气概的南极之旅的故事广为流传,尤其是大家都知道他的同行者全部得救了。而沙克尔顿对鼓舞士气的重视却知者较少。他把自己的口粮分给病人,保证每个人有保暖的衣服穿,而且最大限度地传播信心。我最欣赏的一段是,沙克尔顿滑雪撬,给那些定期去他们遗弃的“忍耐号”(Endurance)船上取物品回来的人们送热茶。
      此外,快乐也许还可以带来工作激励。上述研究的联合作者詹姆斯?福勒(James Fowler)告诉《纽约时报》说:“如果你朋友的朋友开心了,这比多给你5,000美金更能让你快乐。”在萧条时期,这话对于设法振奋军心的管理者而言,真比音乐还要动听。虽然快乐不能弥补报酬上的不足,但几代研究人员都表明,开心的工作场所确实能使得上班成为更加愉快的体验。它甚至可以提高生产力,提高人们的敬业度。
      快乐救不了衰败的企业。那需要胆识和勇气,更需要坚实的商业计划和适销的产品及服务。但是要保持组织高昂的斗志,快乐管理可能是一剂灵丹妙药。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christakis.med.harvard.edu/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107775/64621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7260.html
    http://www.connectedthebook.com/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Connected 《Connected》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