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2868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0-06-18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数字油田
数字油田
大数据颠覆银行信贷业
大数据颠覆银行信贷业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
忍者方块
忍者方块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
寂寞物联网
寂寞物联网
实体物联网
实体物联网
物联网成都样本
物联网成都样本
思科物联网信息图
思科物联网信息图
车联网
车联网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危险的物联网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危险的物联网编辑本段回目录

  物联网仍不成熟,缺少商业模式,安全机制更屡被业内人士质疑,“如果现在就规模化物联网,占便宜的还是外资巨头”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王云辉 闫冰

  这是一个看不见的战场,它近在咫尺,又远在云端。

  它叫物联网。

  “网络像空气,无处不在,我们一边呼吸它,一边却失去了控制权。”5月9日,坐在北京大望路的办公室里,Frost&Sullivan(中国)公司首席顾问王煜全忧心忡忡。在他看来,通过物联网,跨国巨头们已给中国带来越来越强大的威胁,传统的经济和安全边界正被悄然颠覆。

  此时,一架国航客机正划过云层飞向中国西陲。客舱里,IBM大中国区业务经理张容(化名)闭目养神。最近,IBM力推的“智慧地球”在中国形势大好,无论地方政府、机构还是企业,都从去年的观望转向“砸钱”实施,张容不得不在各地“转战”。业绩直线上升的同时,他的睡眠时间急剧下降,只得每天在飞机上抓紧时间补觉。

  对于“智慧地球”在中国的火热,业界普遍认为,在芯片、传感器、云计算等物联网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中国还远远落后,部分领域甚至未实现“零的突破”。而且,直到现在,物联网仍不成熟,缺少商业模式,安全机制更屡被业内人士质疑,“如果现在就规模化物联网,占便宜的还是外资巨头。”

  知情人士透露,有关物联网安全的数份报告已送达决策层,并得到高度关注。

  “对外国的新理念和新战略,要有所警惕。”4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公开表示,美国正试图用其信息网络技术,控制各国的经济,所以必须警惕“智慧地球”。

  李毅中指出,中国要大力发展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以抢占主动权。

  事实上,本土的努力早已开始。5月11日,逾70家机构和企业代表云集苏州,讨论最新的物联网标准进展。在会上,传感器网络国家标准工作组副秘书长邢涛透露,在标准的制定方面,中国已经在国际上获得话语权。

  前路依然漫长。

  “必须发展物联网以应对国际威胁,但如果在不成熟的现阶段贸然推广,也可能将整个产业乃至整个经济拖入深渊。”一位业内人士说,“需要合理规划,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颠覆者的战争

  “目前,物联网的基础工业还不在中国,发展越快,最后越容易给外国人准备一个大市场。”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王云辉 闫冰

  “现在最大的矛盾在于,高层还没有定论,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已经普遍向‘智慧地球’示好。”一位政府人士如是说。

  “智慧地球”的本意,是为了挽救美国经济,确立未来竞争优势。2009年1月28日,在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的“圆桌会议”上,IBM首席执行官 彭明盛(Sam Palmisano)明确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希望通过加大对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的投入,振兴经济并确立美国的未来竞争优势。在获得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积 极回应后,这一计划随后上升为美国的国家战略。

  一个月之后,“智慧地球”就将触角全面伸向了中国。2009年2月24日,IBM提出“智慧地球赢在中国”,并针对电力、医疗、城市、交通、供 应链(物流)和银行6大领域推出针对服务。

  IBM攻城掠地

  “IBM的推广力度可以用狂轰滥炸来形容。”业内人士说,IBM在中国通过所有可能的渠道推销“智慧地球”,其力度远大于在其他国家,除商业目的外,或许还会有其他战略意图。

  在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CSIP)2009年9月完成的一份内部报告中,多位专家认为,IBM历来是创造新概念的高手,每隔一段时间 就会围绕推销IBM的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抛出一个崭新的理念。此前,IBM在2002年就曾依靠“e-business”扭转连续数年的巨额亏损成功 转型,2004年以来则高谈“随需应变”。此次推动的“智慧地球”也正是迎合了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又一次“颠覆性的产业转型”。

  “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是经过精心谋划、充分准备和周密部署的。”报告认为,实现“智慧地球”愿景的关键技术——传感器网络、云计算、 超级计算、软件服务化、数据整合与挖掘等等,都是IBM的技术优势,有可能借此机会再次占领竞争的制高点。而IBM在中国关注的领域大都是资源丰厚、资金 充沛的重点行业。如果IBM大规模获得这方面项目资源,中国将被其高附加值产品消耗掉大量资金资源,削弱对本国企业的扶持力度,影响中国经济刺激计划的实 施效果和产业转型。

  “最重要的是,‘智慧地球’的推广应用,还将直接威胁到国家安全。”一位专家说,“智慧地球”所涉及都是核心软硬件领域(如操作系统、数据库、 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集成电路等),如果通过物联网络覆盖医疗、交通、电力、银行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以现有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难以保证敏感 信息不外泄。一旦遭遇某些信息风险,更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小到一台计算机、一台发电机,大到一个行业甚至国家经济都会被别人控制。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在此之前,多家国内研究机构、协会和企业,均已就此提出质疑,其中多有向决策层上书示警者。

  就在业界质疑同时,IBM已在中国市场攻城掠地。

  2009年8月,IBM与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为广州打造世界级的“智慧城市”。一个月后,又与沈阳市政府战略合作协议,打造 “生态沈阳”和“智慧城市”。其后,IBM先后牵手昆山、北京、重庆等城市,媒体甚至屡用“再下一城”形容IBM的每一次合作。

  而在金融、烟草等诸多行业,IBM也深入渗透。“比如建行,整个系统使用的都是IBM服务器。”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在烟草行业,从总局到地方 公司,从服务器、存储到数据处理,也都是用的IBM。”

  “IBM的公关能力很强,在中国市场已经根深蒂固。”这位业内人士认为,即使业界乃至中央已经示警,但在一些地方,IBM依然受到追捧。

  据IBM的公开数据,公司目前已在中国设有近5000位研发人员、1000多位咨询顾问、2000多位销售、3000多技术专家、5000多人的服务团队、近3000多家经销商的庞大团队,客户遍及中国经济的多个重要行业,并已在服务器、存储、服务、软件等领域占据领先市场份额。

  差距最少5年

  在业内人士看来,“智慧地球”与欧盟“eEurope”和“i2010”、日本“U-Japan”、韩国“U-Korea”等计划类似,核心都是基于传感的物联网络和云计算,通过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上大量设立传感器,捕捉运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然后通过传感网,进入互联网,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发 出智慧指令,再反馈到基础设施和制造环节,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在中国,同样的计划也已经展开。

  传感器网络国家标准工作组副秘书长邢涛透露,在无线传感领域的研究,中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2004年开始在军民两个领域展开标准 化研究工作,2009年以来开始积极推进产业化。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指示要迅速在无锡建立中国的“感知中国”中心。3个月之后, 在“让科技引领中国持续发展”讲话中,温家宝再次明确,物联网为五大重点扶持的新型科技领域之一。

 自此,物联网产业化迅速升温。三大运营商、广电、国家电网乃至产业链多家企业,及上海、无锡、苏州、嘉兴、重庆等地纷纷出台各自的规划或战略, 甚至以物联网为概念的上市公司股票也在资本市场上一路高涨。

  “目前,物联网的基础工业还不在中国,发展越快,最后越容易给外国人准备一个大市场。”北京邮电大学科技处处长刘杰说,虽然目前国内已经做了很多应用,但其中的芯片、传感器等基础硬件基本上都是进口国外厂商产品,真正自己核心知识产权的东西并不多,做集成的多,原创的少。

  刘杰认为,虽然现在各地都想发展物联网,但大多还是跟在别人身后,做一些附加值不高的系统集成和简单应用,看上去投了大量的钱,但大多是系统集成企业赚到,产业布局却并没有获益。

  “做基础没有做系统集成钱来得容易,但只做系统集成,就会失去基础,就像彩电行业、汽车行业曾经面临的问题一样。”刘杰说。

  “现在做的应用,大都是为外国公司做嫁衣。”一位企业人士说,在传感器领域,基本上都是国外巨头垄断,国内少数几家厂商,也大多是在国外的芯片基础上加工,在操作系统、中间件、云存储、云计算等各个环节,中国厂商都居下风,“现在的应用很多都是用外资的产品。”

  这一差距并非短期内可以弥补。多位专家和企业人士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都表示,物联网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它并不是凭空出现,而 是传统IT 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集成。在国外已发展数十年的传感器等领域,中国近乎空白,因此,物联网热潮甚至放大了中国传统IT业与国际领先厂商的差距。

  据CSIP的内部报告,中国的信息产业目前非常缺乏核心专利。半导体专利国外企业占85%,电子元器件、专用设备、仪器和器材专利国外企业占70%,无线电传输国外企业所占比例高达93%,移动通信和传输设备国外企业也占到了91%和89%。

  “要追上来,至少需要5年,也可能更久。”多位业内资深人士判断。刘杰认为,如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甚至需要15年才可能做得很好。

  规模化困局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物联网标准制定工作基本与国际同步,这或将成为变局关键。

  邢涛透露,早在2006年,全国信标委就已经成立传感网标准研究项目组,进行传感器网络标准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于2009年完成了传感器网络标 准工作组的筹建,在8个领域展开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2010年5月11日,在传感网标准化论坛上,有专家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透露,国内已有超过70家机构和企业参与传感器网络标准化工作组。 参与标准制定的与会人士则进一步透露,多个领域的标准制定都已在快速推进。

  此前的3月25日,在英国伦敦召开的传感器网络国际标准工作组(WGSN)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中国提交的传感器协同信息化处理标准提案已通过投 票,正式立项。

  “现在我们的思路是,先发展标准,同时在关键领域加速追赶,最后在整个产业链上全面赶上来。”一位与会人士说,现在主要还是先把比较成熟的一些 应用先推动起来,比如在电力、交通等业务较成熟的行业先进行试点,再逐渐推广。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此过程中,对产业进行布局和扶持将极为关键。

  “目前国家还没有统一的规划,也没有针对关键环节进行的重点扶持。”一位企业负责人说,像芯片、传感器、云服务等环节,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 和时间来投入,而且往往见效较慢,至少要提前一年以上进行布局,但现在相关行业企业大多只能享受一些地方招商引资的“普惠”政策。

  与此同时,由于物联网大都是垂直的细分行业市场,所以无论是传感器还是应用,都种类繁杂,细分规模偏小,难以支撑企业的研发投入,往往陷入“大 公司不愿投,小公司投不起”的僵局。多家相关领域的企业人士向记者透露,就目前而言,其公司收入还主要依赖于手机、消费数码等行业的关联应用,物联网的盈 收“还不靠谱”。

  “国家应出台统一的规划,并就未来将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关键节点,出台重点扶持措施,确保物联网的发展不会丢失最核心的高端竞争力。”一位来自企 业的资深人士表示。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物联网还不宜规模化推广。因为物联网自身的安全、商业模式等环节并不成熟。

  刘杰认为,国外的物联网应用大多来自市场,而国内很多是实验室出来的,真正有商业价值的还不多。“比如世博会上很多国外馆对环保、智能家居的认识,其实都是物联网的应用,比我们所谓的物联网先进得多。”刘杰说。

  “物联网常用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尤其是被动式的RFID,也有可能出问题。”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在目前的安全体系下,除了身份证等高度加密的应用外,绝大多数的RFID信息,被信息采集设备读取并不太难。

  这在国外已有先例。2010年2月,美国媒体曾报道,一名西雅图黑客利用廉价的RFID信息采集器,在20分钟内悄然窃取两个美国护照身份资料,而只要将其克隆到空白标签中,该黑客甚至能制造出新的护照。

  其他的技术方式,比如无线传感器或能解决这一问题。不过,一些人士表示,物联网的基本构架就是建立一个信息采集网络,然后根据外界要求反馈或接收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它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与RFID并没有本质区别。

  “这意味着,在规模化推广前,安全问题是必须解决的一环。”该人士说。

  颠覆在云端

  Frost&Sullivan(中国)公司首席顾问王煜全认为,与“智慧地球”相比,未来最危险的还是来自于远在云端的联网服务商。

  王煜全说,“智慧地球”其实是一个“装新酒的旧瓶子”,它的根本还是传统的通信网络和互联网,只不过融合了物物相连的传感网络,然后通过云端的 存储和服务进行数据的整合处理。在这个过程中,IBM卖得更多的是硬件,但基于网络的存储和服务却更加关键。

  “伴随物联网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应用将依赖于网络的服务。”王煜全说,以前,网络更多是信息传递的通道和载体,但未来,物联网的应用需要更大的存储空间和更快速的信息处理,基于联网的云存储和云计算将更加普及,更多的基础能力也将由本地“入云”。

  这样的应用已开始出现。有物联网集成商透露,其正在投入应用的一个新项目,就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的生产线关键节点控制,以保证其客户在授权另一 家公司生产产品时,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随时处于监控之下,“只要断开网络,远程的生产线就会自动停止。”

  这意味着,当类似的应用普及,传统产业链条对网络的依赖将更加敏感。

  “以前在安全问题上,更多是考虑多备份,在灾难情况下第一时间断开网络。但未来当机构或企业的信息都存储在网络上,业务也都需要网络才能维系时,一旦面对黑客或是后门,无论断网与否,都必然遭受损失。”业内人士表示。

  “物联网会让一切变得更加智能化,但也更加危险。”这位人士说,“尤其是这个网络正由别人掌控时。”

  除了安全问题,失去了国家边界的云服务,也可能对国家经济体系带来新的变数。

  “比如我手上的iPhone,正在颠覆我们的财税体系。”一位业内人士说,目前,国内的iPhone用户只能通过刷外币信用卡,才能在苹果的软件商店 App Store中购买服务。在此过程中,中国用户购买了苹果的服务,但由于交易和服务都通过网络进行,中国并不能在交易中获得任何关税或境内税收——事实上, 坐享收益的是美国政府。

  这位人士表示,伴随物联网和云服务的推进,类似的网络交易数量和金额将不断增长。

  “无论是物联网还是云服务,都是大势所趋,是未来国与国之间的新一轮科技竞争前沿,所以即使有危险,我们也必须发展推动。”王煜全说,“最好的 办法就是我们自己掌握主动权。”

  不过,在另一位业内人士看来,如果缺少政府和资本的支持,中国本地企业的努力将面临很大挑战。

  “可以看到,很多国际厂商都已经在未雨绸缪,他们无论是市场还是实力,都相当明显。”该人士认为,Google推动云计算乃至切入操作系统、 iPhone 打造App Store并提供应用广告插件平台、微软Windows 7全面网络化、IBM推动“智慧地球”、思科由设备厂商转向服务并与EMC和VMware结成虚拟计算环境联盟等,这些都是传统IT巨头在下一波浪潮全面到来前的提前布局。

  名词解释

  物联网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通常又称传感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比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能够远程感知和控制,并与现有的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加智慧的生产生活体系。

  “物联网”概念于2005年由ITU(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当时ITU的报告将物联网定义为:将人与人之间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的信息交换扩展到了物体之间,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动态的网络。

  传感网

  传感网的核心是以感知为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互联的网络,其突出特征是通过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 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升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2009 年9月,中国传感网网络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

  云计算

  云计算是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交付和使用所需的IT基础设施资源或服务,提供资源或服务的网络被称为“云”。云计算是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IBM智慧地球

  “智慧地球”以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三个方面为特征,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 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IBM“智慧地球”战略认为,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可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帮助人类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状态。

  2008年11月,IBM公司正式提出“智慧地球”(SmartPlanet)理念。2009年1月,“智慧地球”成为美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押注物联网

  获得国家层面支持的北京,获得产业联盟支持的上海、武汉、广州,由运营商推动的重庆、深圳、杭州等,大都将无锡视作 “假想敌”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王云辉

  “10天后,就会有一个大型投资集团到上海,他们愿意与我们在浦东共同建设云计算中心。” 上海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称经信委)副主任张爱平5月12日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两周之前,上海市公布了最新的物联网扶持政策《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下称《方案》)。按照该计划,上海将在 2012年内,培育一定规模的物联网产业,引领核心技术研发,并深度参与产业标准制订。

  这是2009年底以来,各地物联网产业跃进的最新注脚。据业内人士统计,无锡、上海、嘉兴、杭州、广州、深圳、武汉、重庆等多个城市,都已提出 “抢跑”物联网。

  各地政府官员却并不轻松。“政府搭台没问题,但产业必须做起来才行,而国内的物联网产业基础太弱,一两年甚至三五年都未必能见结果。”一位地方政府人士坦言,为了吸引并扶持企业,各地官员们不得不绞尽脑汁,各显神通。

  “热捧”之下,尚处于襁褓之中的中国物联网将会呈现怎样的前景?

  “焦点”的压力

  “我们不去争第一。”5月12日,站在太湖湖畔,无锡市信息化和无线电管理局局长张克平语气平静。

  从这里隔水遥遥相望,依稀可见一栋大楼耸立,那里承载这座城市乃至中国物联网产业化的根基,正是中科院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所在地。

  此时,张克平刚刚结束与无锡电信和当地一家房地产企业的内部会议:如无意外,一个电信网络与物联网相融合的“感知社区”试验田将在无锡问世,并在此基础上撬动相应的应用标准。

  在这个因物联网而成为舆论焦点的城市,类似的项目正不断涌现。张克平说,到5月10日为止,无锡市已经有84个物联网应用项目立项或投入实施,已有规模以上物联网企业逾100家,总产值220亿元——这些数字每天还在不断增加。

  但对张克平来说,这远远不够。

  一位了解张克平的人士说,这位主抓当地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官员其实“心理压力很大”。“去年温总理的视察和定调,给无锡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也令无锡的物联网战略有了压力。”

  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无锡并指示,要迅速在无锡建立中国的“感知中国”中心,同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方案。2010年1月,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在无锡挂牌成立,同月,无锡物联网基地毫无争议地出现在由工信部发布的《工业和 信息化部正式批准第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中。

  转眼之间,无锡已成为物联网的代名词,上下关注的焦点。短短数月,中移动、电信和联通三大运营商、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和大批企业纷至沓来,进驻 无锡。

  无锡风头之盛一时无二,张克平却清楚,无锡物联网自此再无退路。

  按照无锡市计划,当地物联网产业将迅速成长,3年后,将培育物联网企业600家,产业规模900亿元,且培育上市企业5家以上。到2015年, 产业规模将达2500亿元。

  问题是,这样的规模并非政府简单扶持就能一蹴而就。业内人士明白,就目前国内的物联网产业基础而言,芯片、传感器、云服务等关键环节大都需要 “从头开始”,系统集成等环节并非产业关键,培育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并非易事。

  一位无锡官员说,在私下,很多人都为无锡担心,“现在全国都看着无锡,如果政府的钱投下去,两三年之后却没有龙头企业出来,怎么办?”

  或许正因如此,在很多城市跳出来争夺物联网主动权时,无锡的表现,出人意料的淡定。

  “我们现在要少说话,只做事。”张克平说,“名气再大、概念再好都是虚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真正去推动物联网的产业化,培育产业环境,推动行业标准,并扶持成功的企业。”

  说这句话时,太湖之畔已然灯火阑珊,张克平换上球鞋,沿着湖边向前漫步而去。对他来说,这已是一段时间来最好的放松,在接下来的一周,到物联网公司中的新一轮调研又将开始。

  追逐“高地”

  与聚光灯下的无锡不同,在更多地方,物联网依然是一块需要争抢的“香饽饽”,比如在上海这个一度被一些业内人士戏称为“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城市。

  无锡物联网主要的推动者、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刘海涛,其另一个身份正是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早在2005年,一个由12家企业、院校、研究所组成的上海电子标签与物联网产学研联盟就在上海成立。此后,上海的物联网研究也一度在国内领先,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和IT产业基础,也少有地方能够匹敌。

  然而,在温家宝总理视察无锡后,国内科研机构、企业、风投资金扎堆无锡,上海只能旁观。在上海,物联网并未被排入最优先序列,但在无锡等长三角的二线城市,它却早已成为地方投资下重注、被视作赶超希望的“一号工程”。

  “上海张江的土地已经涨到了很高,政府的补贴也有限,但在二线城市,政府甚至可以给物联网企业白送土地的使用权,并提供配套资金或补贴。”一位业内人士说。

  上海并未放弃争夺物联网的努力。2010年3月2日,上海物联网中心在上海嘉定揭牌,宣称将以此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具有国际影响的物联网技术研发基地。一个半月之后,上海再度发力,发布《方案》并将嘉定区和浦东新区确定为上海的两个物联网产业基地,计划通过建立应用示范园区和产业园区,鼓励物 联网相关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在用地、用房、研发补助、立项审批等方面进行倾斜,最终实现“后发制人”。

  “虽然在成本等因素上,上海有一定限制,但上海也有自身不可复制的优势。”上海浦东新区经信委副主任张爱平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比如上海有更多的专业人才聚集和产业基础;作为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商贸中心,上海可以在很多领域推动物联网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等。

  “我们现在提出的口号是智慧浦东,分成了7个领域,并组织了7个团队,由政府、企业或是委托咨询机构来进行相关规划,或进行产业研究。”张爱平透露,目前,浦东正在上海物联网规划的框架下,申报国家物联网应用创新的先导区,“我们计划通过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以及优化产业环境,并适度开放领域,鼓励物联网应用,来推动浦东乃至上海的物联网产业化。”

  上海并非特例。一位业内人士说,在国内,只要具有一定实力的地方政府,大都已经加入到追逐物联网的队伍中来。

  就目前而言,获得国家层面支持的北京,获得产业联盟支持的上海、武汉、广州,乃至由运营商推动的重庆、深圳、杭州等地,大都将无锡视作“假想敌”,并出台了自己的物联网发展规划。

  “物联网产业的‘高地’争夺即将开始。”业内人士评价说。

  防恶性内耗

  在业内人士看来,各城市对物联网的追捧本无可厚非。

  “目前比较积极的城市基本上都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并具有不同层面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动力,适合发展物联网。”该人士说,但就目前而言,国家仍缺乏一个统一的规划。

  “各地出台计划的方向和内容大都比较接近,很少突出特色,而且基本上都没有就物联网的产业关键环节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如果不进行统筹规划,可能会成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重复建设,陷入恶性竞争内耗。”这位人士表示,由中央政府或有关部委进行统一规划势在必行。

  该人士认为,在统一的规划中,可以考虑各地的产业情况等差异,集中扶持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

  而除了政府,运营商等产业巨头亦对物联网态度火热。

  中移动总裁王建宙早在2009年上半年就在公开场合反复提到物联网,2010年两会期间还提交了《发展物联网,推进信息化》的提案。在各地,中移动的物联网应用也逐渐铺开。

  中国电信与联通起步略晚,但跟进步伐迅速。2009年11月,中国电信与联通先后在无锡建立物联网实验室,与中移动前后仅相差数天,在两公司内部,物联网的产业调查和战略分析早已开始进行。

  业内人士表示,根据此前的国际经验,运营商可能是物联网最有效的推动者。“通过无线传感网络与运营商业务网络的融合,运营商可以推出更多的增值服务应用,物联网也得以快速推广。”

  看到这一点的并不只有电信运营商,还有正在市场化转型的广电网运营企业、国家电网等“网络”巨头。

  广电内部早已开始讨论制定基于广电数字网络乃至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物联网总体规划,并计划于2010年内出台。

  “与物联网相关的整个产业链,都希望参与进来。”一位业内人士说。

  “在这个过程中,标准的制定和统一很关键。” 传感器网络国家标准工作组副秘书长邢涛表示,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参与企业,都希望通过参与制定标准,加强自身对产业链的掌控,但这最终可能导致标准的分散和难以推行,“虽然标准制定本来就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但从国家产业发展的层面来看,物联网的标准也应该提前有统一的规划,避免因产业链的躁动使中国的标准制定平添波折。”

  名词解释

  欧盟eEurope和i2010

  盟执行委员会在2000年正式启动“eEurope”战略,旨在加速欧洲向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过渡。该战略第一阶段为“eEurope 2002行动计划”,重点为探索互联网和欧洲公民对信息社会的参与等,共包含64个目标,其中大部分在2002年6月前完成。欧盟委员会随即启动了第二个阶段,即“eEurope 2005行动计划”,重点探索利用宽带技术实现信息社会的连接和发展在线服务等。

  “eEurope”战略于在2005年结束,代之以“i2010”战略。

  “i2010”是欧盟针对信息社会和媒介的战略框架,旨在提升ICT(信息通信技术)对于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贡献,“i2010”战略于 2005年正式实施,目前行将结束,并将在今年被新的战略规划“数字议程”(The Digital Agenda)所替代。

  韩国U-Korea

  U-Korea由韩国信息通信部(MIC)于2004年提出,2006年确定方针,旨在建立无所不在的社会,通过智能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等基础 建设,使所有韩国民众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并专门制定了具体支撑计划“IT 839战略”,包含无线宽带服务等8项服务、宽带聚合网等3项基本设施建设,以及下一代移动通信设备等9项新增长动力。根据规划,U-Korea发展期为2006-2010年,成熟期为2011-2015年。

  日本U-Japan

  U-Japan由日本总务省于2004年提出,旨在推进日本ICT建设,发展无所不在的网络(Ubiquitous Network)和相关产业,并由此催生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在2010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可以上网的环境。U来源于拉丁语的Ubiquitous,是指无所不在的网络,又称泛在网络,并进一步细化为普及(Universal)、面向用户(User- oriented)和独特性(Unique)三方面。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tech.sina.com.cn/t/2010-06-18/09434321913.shtml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危险的物联网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