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2579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2-05-27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特朗普与硅谷大佬座谈会
特朗普与硅谷大佬座谈会
痛恨硅谷帝国
痛恨硅谷帝国
中印人才硅谷之争
中印人才硅谷之争
硅谷串通互不挖角
硅谷串通互不挖角
硅谷妇女歧视
硅谷妇女歧视
硅谷大数据篇
硅谷大数据篇
硅谷性骚扰自述
硅谷性骚扰自述
硅谷阶级矛盾
硅谷阶级矛盾
硅谷年龄歧视
硅谷年龄歧视
电视剧《硅谷》
电视剧《硅谷》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寻找下一个Facebook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寻找下一个Facebook编辑本段回目录

  硅谷银行资深人士认为,移动互联网一定具备产生一家Facebook这样巨型企业的土壤,这家企业说不定会比Facebook还要大。

  “多年来,无数的美国科技专家在日本奔波,当他们惊奇地看到NTT Docomo以及任天堂的无线设备所能提供的功能(及速度)时,都不无羞怯地把自己那相对破旧的手机塞回口袋……”

  这是摩根士丹利在一份关于移动互联网报告中的开头。就在2007年以前,日本还是世界毫无争议的移动互联网发展中心——3G牌照很早发放,以运营商为主导的移动互联网体系创造了大批适合日本本地化的应用,移动互联网用户高度成熟……

  那时的硅谷还只是移动互联网萌芽中不起眼的一极,人们谈论起智能手机时更多提到的是芬兰的诺基亚和黑莓制造商加拿大RIM公司。

  然而,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彻底改变这一切。随后,在苹果、谷歌、Facebook等几大巨头的带领下,一个高潮迭起的创业大潮再次在硅谷席卷而来,从大公司离职出来的工程师们再次相聚在咖啡馆里,和风险投资商们海阔天空地描绘自己创办公司的未来……

  是什么让硅谷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大潮汹涌而来?下一个Facebook将可能诞生在什么领域?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曾在早期帮助过思科、Facebook、Twitter等企业的的硅谷银行。

  经历了当年灾难性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硅谷曾一度陷入黯淡。如今,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下,那个诞生无数伟大公司的摇篮又回来了。

  硅谷银行信贷经理Timothy M.Hardin提及最多的一个词便是“Ecosystem(生态系统)”。

  2007年,向来具有“行业破坏者”之称的苹果推出了iPhone,并于2008年推出App Store。谷歌随后跟进推出了Android操作系统及Android Market。

  这些由硅谷大公司牵头搭建的开放平台,代表着硅谷的开放文化,极大地冲击了日本式的运营商为主导的移动互联网模式,并将民间创业者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在很短时间内,硅谷涌现出了一大批移动互联网创业者。

  在Hardin看来,硅谷的移动互联网创业热情之所以浓厚,和当地发达的“生态体系”密切相关:大批职业的创业者、发达的风险投资体系、软硬件大公司集聚,这一生态体系实实在在地在发生作用。

  例如,在硅谷的创业大潮中,硅谷银行这样理念先进的金融机构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美国,半数以上的创业公司都获得过硅谷银行的贷款,它与硅谷数百家风险投资商关系融洽,一旦创业公司急缺现金,硅谷银行就以最快的速度提供贷款,而创业公司不需提供任何抵押,他们的抵押就是风投的信誉。

  Hardin告诉记者,硅谷银行帮助过早期的思科、Facebook、Twitter,并赶上了PC硬件、软件、互联网等几波创业大潮。

  硅谷银行的主要收入源自为新兴高科技企业贷款,其贷款利率要高于其他传统商业银行;另一大收益则来自它持有的众多客户公司的股权。从1993年以来,硅谷银行的平均资产回报率是17.5%,远高于同期的美国银行平均回报率。而且,其坏账率非常低。

  在硅谷银行工作了14年的Hardin清楚地记得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的场景,那时硅谷总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创业者拿着一个.com的点子上门寻求硅谷银行的贷款帮助。

  “硅谷比任何地方都要宽容,这一点看似简单,但在我看来这是硅谷比其它地方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硅谷银行中国创业平台总监黄莉莉表示。

  在硅谷,乔布斯被赶出苹果后又回来并大获成功的故事人尽皆知,这样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创业者,他们从失败中站起,重新投入创业。

  黄莉莉表示,为了让创业者减少失败,硅谷银行一直在硅谷运行一个创业服务平台,这个平台负责去培训创业者,并为他们寻找投资帮助,包括Twitter、Facebook在内的硅谷著名企业都曾接受过这一创业平台的帮助。

  这个平台正被搬到中国。“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创业非常热。”黄莉莉指出,这个平台马上准备在中国举办一些创业大赛,获胜的创业者将会前往硅谷并从当地顶级企业家那里得到经验。

  大公司都是平台商

  “我们有1万多个客户,但我并不能告诉你下一个Facebook将是谁。”Timothy M.Hardin指出,Facebook创业早期曾得到过硅谷银行的帮助,但在几年前,硅谷银行也预测不到Facebook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

  但可以肯定的是,移动互联网一定具备产生一家Facebook这样巨型企业的土壤。Hardin指出,这家企业说不定会比Facebook还要大。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那些在App Store中苦苦寻求排名的App开发者们有潜力成为下一个facebook。

  Hardin表示,App开发产业总体规模非常大,但并不看好单个开发者做大——这是一个竞争极其激烈的市场,并且身处别人的平台上。

  短期之内,苹果、谷歌、Facebook这样的平台搭建商仍会是移动互联网的最大赢家,而其它的创业者则可以在这个平台中获得“小小的成功”,就像Zygna依托Facebook开发社交游戏取得的成功那样。

  “移动互联网就像一扇门,如果独立去看它,会是很干涩的一样东西,单单一个东西很难成功,一定要相连,和社交网络浪潮结合起来。” Hardin说。

  在移动互联网上,目前最赚钱的应用仍然是游戏。在苹果的App Store,像《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等一些热门游戏总是居排名下载量前茅。

  不过,手机游戏的开发商们很快发现,靠一些单次的下载收费赚赚小钱还可以,很难成大气候。因此,手机游戏的社交化成为硅谷最主流的趋势。让手机游戏开发者头疼的是,他们的游戏很容易被淹没在App Store或Android Market多达几十万款的应用中。

  位于硅谷的Open Feint公司便是这场浪潮中的佼佼者——这是一个手机游戏社交平台。该平台不仅具有Facebook的一些基本特性,例如具有个人档案、有个墙可以给人涂写,或者可以在游戏中聊天等。此外,还具有一个颇吸引人的特性,叫做“One Touch iPromote”,也就是用户可以很容易知道朋友在玩什么游戏,同时可以方便地购买这些游戏。Open Feint平台的用户可以邀请朋友加入他们的游戏中,用户也可以看到其他人在玩什么游戏。基本上,开发者可以通过Open Feint建立自己的一个生态系统。

  2011年4月,日本移动社交网络公司Gree斥资1.04亿美元收购了Open Feint。

  Timothy M.Hardin认为,移动互联网企业诞生出的下一家Facebook这样量级的企业,多半会是一家平台类的公司。这个平台把硬件、软件、社交网络等结合起来,而不会是一个独立的东西。

  要成为平台战的赢家,创业者们必须面对一个头疼的问题。那就是苹果、谷歌这样的既有平台商不愿见到其它平台的壮大——在Open Feint稍微呈现出一定规模后,苹果官方立马推出了功能类似的Game Center,此举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Open Feint,苹果对自己平台下任何可能挑战自己地位的其它平台都毫不手软。

  任何一次产业龙头更替都往往是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并打破现有既得利益者的格局。Hardin举例,当年雅虎出现时,人们认为不会有互联网企业比它更大了,但后来出现了谷歌,人们又认为,没有企业会比谷歌更成功,但后来又冒出了Facebook。

  下一个Facebook,或许已在路上了。

寻找下一个Facebook:情感是笔大买卖编辑本段回目录

编者注:Nir Eyal是几家初创企业的创始人,同时是旧金山湾区几家公司和孵化中心的顾问。他的研究兴趣在于需求和渴望如何影响互联网企业。在他看来,情感需求不仅是人类的高级需要,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他最近就此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编译如下:

股票有价,但是没有几个人理解Facebook的真正价值。大部分空前成功的的技术公司的价值都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

Facebook的真正价值在于线下的行为带动线上的使用。日常生活有很多东西可以受益于互补性的在线产品,Facebook证明了如果线下行为可以驱动日常在线使用的话,该产品就能成为伟大的在线产品。

Facebook的成功正是因为它围绕着频繁的线下行为树立了新的在线习惯。起初Facebook的设计用意是替换那些大学新生入校第一个星期所收集到的实体的肖像影集。对于大学生活来说,收集到的同学签名和照片是不可或缺的艺术品,可以给所有事情提供参考。

Facebook.com为用户随时随地相互联系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方式。正是由于人类对社会接纳和社会联系的普遍需求使得这家公司的发展超越了学校,把触角延伸到全球,现在每8个人中就有1人在使用Facebook。

感受的需要

询问Facebook用户每天为什么时不时要登录上去,其理由不外是说这是分享照片或者跟朋友保持联系的好方式。

但实际上其更深层面的原因是情感满足的需要。尽管大家可以自己切换情绪状态,但这种方式却很笨拙。不过现在就有现成的解决方案帮我们解决问题。

针对情感满足的产品和服务并不鲜见。某些地球上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拥有顷刻间令我们化悲为喜的魔力。比方说,我们称赞画家或音乐家用他们的艺术“感动”了我们。我们馈赠给运动员数百万美元,因为他们能够让我们从一蹶不振变得无比兴奋。Facebook之类的公司就是我们提振情绪的新工具。不过,自己建立所需的生理状态和利用产品来帮助我们建立这两种方式是很不一样的。

Facebook不会是最后一个帮助我们改善情绪的公司。今后还会出现能够满足我们情感需要的伟大公司,这样的公司有可能具备这样的特质:

通过频繁的感受引导

最成功的面向消费者的互联网公司会迎合我们最基本最强烈的情感之需。每个人的情绪体验会不一样,但这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最有价值的会为用户创建内部触发器(参见如何制造渴望),在体会到特定的感受时激活其对使用网站的渴望。这些诱因会在不需外部消息的情况下促使用户返回网站。该网站成为了满足其感情需求的默认解决方案。

关键是我们感受到情感提示的频率。实际上,新公司的市场潜力在于其牵涉到的情感被感知到的频率。早期的Facebook用户感受到了每天连上网站的需要。类似地,能够成功解决频繁的情感体验的公司也必定获得丰厚回报。

舒缓痛苦

我们在受到负面情绪影响时往往会努力想让自己回到积极的精神状态中去。能够舒缓负面情绪(恐惧、悲伤、焦虑、自备及踌躇等)的产品,哪怕只有暂时性的效果也能极大地吸引消费者。

我们平时的模式大抵都是这样:每每觉得烦躁的时候就会去访问Facebook、Twitter、QQ、新浪、YouTube、Pinterest、优酷等之类排名靠前的网站,以便让情绪变好。然而情绪都是有周期的,积极的情绪会逐步消退,待到负面情绪再度出现时,我们又会再次到这些地方去寻找慰藉。

就Facebook而言,通常是孤独感引导我们访问该网站。而Twitter则是用户对消息不灵通的害怕感引导所致。

Facebook IPO之后,为了寻求情感满足的解决之道,必定会有新的一波创业潮涌现,虽然这些初创企业有可能会几乎全军覆没,但也许会有少数几个能够透彻理解人类行为、并创造出满足人类基础情感需求的产品的公司获得成功,其受众面也许会覆盖数十亿的用户。

文章来自36氪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寻找下一个Facebook 下一个Facebook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下一个Faceboo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