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尚福林编辑本段回目录
对尚福林的评价是低调、稳健,这是普遍的误解,在行事风格上,尚福林并不低调。
在证监会主席任上,尚福林完成股改、推出创业板、中小板、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甚至在卸任之前数日推出证券金融公司,为转融通业务埋下伏笔。任何一位证监会主席,只要很好地完成了上述项目中的一两项,就可以名垂史册。尚福林埋下了所有的伏笔,深化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真正完美收官的唯有股改,值得大书特书。股改微有瑕疵,但是瑕不掩瑜。
技术创新没有伴随着制度变革,如果说周小川在证监会主席任上因制度变革而铩羽,尚福林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技术创新,而将制度变革等留给后任。以中小板、创业板为例,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同时,并没有解决众言啧啧的圈钱质疑,在关键的退市机制等方面,至今仍让投资者望穿秋水。
创业板退市未出,又将开始融资之旅。证监会创业板发行监管部处长毕晓颖11月3日表示,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创业板再融资方面的规定。以至于有论者惆怅不已:创业板再融资规定已经进入研究阶段,赶上了退市规定研究进程,A股市场的融资功能再次得以强调,投资者的命运再一次被放在了刀俎之上。
于是,郭树清上任之际,大小投资者一起致意时,将上市标准与退市制度作为重中之重。如果说尚福林坐在火山口上,那么,郭树清上任之时与尚福林不同的是,距离火山喷发的时间更近了一步。
尚福林到银监会主席任上,面临与前任同样的难题——如何在中小企业融资与风险控制之间取得平衡。刘明康个性鲜明,在风险控制方面多有建树,却未能完成小微企业与民间资金的衔接,虽然其对小微企业融资极为重视,将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看成银行信贷文化和管理体制的一次革命,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文件。但改革需要前提,刘明康时代,最大的任务是建立银行风险控制系统,是大型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是城商行与农商行改革的铺开,对于民间金融并未着墨,在担保公司、村镇银行等方面缺憾颇多。
尚福林上任,可能的担忧是,表面低调的尚福林在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方面过于激进、在银行业目前的做大资产再融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了弥补可能的坏账而急于推动银行资产证券化,使投资者成为买单者。
在银监会主席任上一周左右,尚福林极为有限的言论涉及两大议题:一是继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加金融体系的弹性。这可能意味着中国的证券与债券市场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二是通过政策引导,使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有更好的可持续性,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其中隐含的悖论是,小微企业贷款增加,如果意味着坏账风险的增加,银行该如何消除坏账?
刘明康个性鲜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以严厉的监管逼迫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为银行业摘除隐性炸弹预留时间。并且,刘明康顶住压力,放慢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的步伐,表示银监会坚决赞成金融创新,但坚决反对在高杠杆率下搞金融创新;坚决反对产品的复杂化,在没有透明度的情况下推进金融创新;坚决反对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和实际需要的金融创新。刘明康被人诟病之处也在于此,过苛的监管加剧了市场资金紧张,被认为“不食人间烟火”,刘明康应该视之为夸奖坦然受之。刘明康的遗憾是,没有在市场化企业与民间金融之间实行有效对接。
改革有难有易:民间金融的规范化与合法化很难,推动高风险的所谓资产证券化创新相对容易;推动股市规模扩张容易,建立基本的上市与退市制度很难。
银监会的监管可以变得容易,如推动存贷比存在风险的银行到股市、债市再融资,扩大核心资本对于次级债的容忍度,推动资产证券化将可能的坏账隐藏在表外。如此一来,银行、投资者、企业皆大欢喜,但中国经济与纳税人、普通投资者终将付出惨痛代价。如果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如果提高资本充足率,意味着在证券市场更多的圈钱,意味着银行在放松贷款后由投资者买单,是市场的悲哀。
在今年5月举行的2011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时任证监会主席的尚福林表示,“以有效控制风险为前提,着力推进市场改革和创新”。显然,其关注的是“着力”二字,在微妙的表述方面,显示出与其他监管者不同之处。
中国需要创新者,更需要为未来负责的改革家,需要集中国实际与国际经验于一体的智慧勇气之士。
大隐尚福林:不激进不放任编辑本段回目录
“大隐”尚福林
安全拆弹,不激进,不放任
文 环球企业家见习记者 沈旭文 林小川
“在一个‘火山口’上能坐那么久,然后还能全身而退,这就是一种境界!”谈起尚福林的离去,一位证监会官员发出这样的感慨。
单就任职时间而言,在证监会迄今为止19年的历史进程中,尚福林掌舵近九年,在他之前,证监会主席任职都不超过三年。
从2002年上任至今的九年期间,券商综合治理、股权分置改革、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尚福林引领的资本市场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在他任职期间,股指从原点到高峰再到原点,各界质疑不断,来自普通股民的期许、调侃、嘲讽乃至攻击也如影随形。
不过,尚福林从未对任何敏感问题做出过回应。一方面沉默低调,不轻易表态,另一方面,却是务实敢干,善于调动一切有利的资源推动改革。
2011年10月,他转赴新职—中国银监会主席。此刻,中国银行(2.99,0.00,0.00%)业完成了资产重组、股改上市的初步改革,但如何推进银行深层机制改革,完成真正的市场化主体转型,以及如何平稳应对下一个经济周期对银行资产质量的考验,是尚福林面临的挑战。
排雷者
与前任周小川和后任郭树清相比,尚福林不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技术官员。但在一些同僚看来,或许正是四年行伍生活,以及在人行从一线员工到副行长前后23年的实务经历,使尚福林比其他任何人都更适合扮演一位“排雷者”的角色,“将证券市场错综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理出一个头绪”。
在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前,存量巨大的非流通股,始终是悬在中国证券市场头顶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可也正因为这些非流通股所涉及的巨大数量、复杂历史因素以及现实利益联系,任何解决方案都不仅会面临来自不同利益群体的强烈反弹,而且还可能对方案提出者本身造成冲击。这也是此前股改一直踯躅不前的原因之一。
面对这个老大难问题,尚福林并未立即启动改革,而是先放手让业界充分讨论,听取各方意见。同时,200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国九条”),被认为是其推动改革向国务院要的一把尚方宝剑。
在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尚福林采用了专家建议,用“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分置”,取代了“国有股减持”。在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看来,正是这一思路减少了改革阻力。
“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是尚福林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关于股权分置改革新闻发布会上的承诺,或许在今天的证券市场上,人们已经无法体会到这句表态中所暗含的那份悲壮意味。
股改一方面改变了流通股股东备受非流通股股东宰割的局面,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也使得国有股获得巨大增值。“这是尚福林任证监会主席期间对中国股市的最大贡献。”李大霄说。
再“创业”
破旧需要勇气,立新同样需要魄力。
一位证监会官员透露,人行及农行的任职经历,使尚福林一直希望将证券市场与货币市场、保险市场更紧密地联结起来,而基金便是其中的枢纽。
或许正因为如此,推动《证券投资基金法》的出台便成为尚福林上任后证监会着力推进的一项重大政策改革。2004年6月1日,伴随《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施行,中国基金市场的产品结构也日趋完善,开放化程度和市场规模都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在推动基金行业实现战略性增长的同时,证券市场本身的结构完善,也是尚福林关注的焦点。2004年5月28日,深交所中小板块正式启动,尚福林在启动仪式上公开表示,“设立中小企业板块是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迈出的一个重要步骤。”
是时,熟悉尚福林“要么不说,说了必做”个性的人都意识到,已延宕多年未有结果的创业板上市计划,显然已被尚福林重新摆上工作议程的优先位置。
善于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来实现战略目标,尚福林行事风格中的这一特点,也在推动创业板开闸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把握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央政府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并充分保证市场流动性的有利时机,2009年10月30日,被市场人士称为“十年磨一剑”的创业板正式上市开闸。
而在金融危机影响初步显现的2008年10月5日,证监会在巩固市场信心的呼吁声中,顺势启动了被视为重大利好的融资融券试点。这一举措也意味着中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做空盈利机制的初步形成。而改变中国证券市场仅有“单边市”的情况,也是尚福林主政证监会后多次提到的目标。
争议与沉默
然而,和所有前任一样,尚福林依旧难以摆脱被股民“千夫所指”的悲剧宿命,尤其是其任内,上证指数的风雨历程让投资者心怀不满。而关于尚福林“被辞职”、“被撤职”的传言,更是几度浮现。
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尚福林执政期间的政策遗憾主要集中于三方面:
对投资者权益保护力度不足。尽管尚福林在过去两年来,也多次提到要保障投资者权益,然而证券市场的表现,却让尚福林的意愿未能得以实现。
尚福林所推动建立的企业上市过会审批,也招来了“非市场化”的争议。正如一位证监会官员所言,审批本来是为投资者负责,但却形成了巨大的寻租空间,让证监会的威信遭遇严重挑战,也确实有悖于市场自行配置资源的基本原理。
而创业板开闸两年来所出现的一系列乱象,同样广为诟病,尤其是创业板妖股频现及部分公司造假丑闻的曝光,令这样的指责也有愈演愈烈之势。
对于上述指责,尚福林依旧延续着“低调”的作风,从未在公开场合进行回应。
不过,证券市场是中国市场经济领域中最复杂也最诱人的场所,各方利益交织混杂,监管者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或许,一位证监会退休高层的话语,能说明尚福林的微妙心境—“在证监会主席的位置上,对于批评,只要回应,就是错的。”
风险化解待考
如今,尚福林即将转战银监会,担纲起中国银行业十二五的改革设计。此时的中国银行业,国有银行通过股改上市,从此前技术性破产的境地转变为跻身全球最大市值银行序列,整体银行业不良率处于历史低位。但另一方面,没有经历过完整经济周期的中国银行业,其抗风险能力仍难下定论。
刘明康掌政银监会八年期间,其主要工作重心之一是为银行业构筑风险防范的马奇诺防线,尤其关注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两类风险。
对于继任者尚福林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继续夯实这个马奇诺防线。目前房地产调控已初见成效,银行如何在下一步继续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仍有待解决。
“这两个问题是埋藏在银行漂亮报表下的隐形炸弹,同时又牵涉多方利益,牵一发动全身,要安全拆弹,不能太激进,也不能太放任,而是需要中国特色的解决问题思路。”一位银行高管表示。
或许,曾一手推进困扰中国股市多年的股权分置改革的尚福林,在处理这类复杂问题上的“中国特色和政治智慧”会为此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