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音乐与唱片编辑本段回目录
20世纪90年代,华纳、环球、BMG、索尼以及百代五大唱片公司在音乐市场上翻云覆雨风光无限。
2001年,索尼与BMG合并,全球五大变四大。
2012年,连年亏损的索尼22亿美元收购境遇更加悲惨的百代,全球四大再变三大。
时至今日,每个人都在说,回顾iPod和iTunes的辉煌十年,就是整个传统唱片工业风雨飘摇的十年,唱片销量逐年持续下降,市场规模不断萎缩,面对数字音乐的凌厉攻势近乎无力招架。
业内人士在痛惜:唱片音乐就要这样暮气沉沉地消亡吗?
怀旧者在感慨:曾经的walkman,曾经的CD,就要这样渐渐离我们远去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吗?
多愁善感者在忧思:音乐就要这样死掉了吗?
真得是这样吗?音乐真得要死了吗?
2006年到2011年,全球音乐唱片收入从360亿美元减少到347亿美元,但数字音乐却由当年区区29亿暴增到148亿。在业内人士大声抱怨的时候,他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在唱片收入下跌的情况下整个音乐工业却从2006年的607亿增长到2011年的676亿美元。怀旧者在抱怨的同时,大概也忘记了正是他们钟爱的CD使黑胶唱片成为历史的遗迹。至于多愁善感者?不好意思,你那样纤细敏感的神经实在不适合这般凶猛现实的地球生活,对不住,委屈你了。
实际上,唱片公司还好好地活着,唱片还在发行,歌手仍在出片,阿黛的《21》发行超过2000万张,今年让阿黛大获全胜的格莱美,还因去世的乔布斯对音乐产业的巨大贡献而为其颁发了“格莱美理事奖”。
这不科学?!但这就是现实,唱片业界和数字音乐不仅没有势成水火,它们之间反而如鱼得水。
看起来很矛盾?可由数字音乐为唱片公司做开路先锋,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来遏制盗版的猖獗,以Apple Store来对抗Pirate Bay,靠优质便利的的服务改变用户以往的非法下载方式,同时还为唱片公司做了宣传和推广,这不正是唱片公司喜闻乐见的吗?如今成为唱片公司心腹大患的反倒是Youtube这类未经授权无法提供利润的内容提供商。
现在的音乐市场已经成熟,阿黛的出现也是特例,对各大唱片公司来说,开拓新的市场发掘新的音乐人实在是一件有苦劳而未必有功劳的事,与其和数字音乐服务斤斤计较,不如坐享其利收取分成,与其花尽心思做音乐,雇律师严厉维护版权来得更加轻松。对比万恶资本主义的水深火热,我们不得不由衷感慨,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妙,社会主义优越性呱呱叫,我们的豆瓣电台、虾米音乐可以活得有滋有味,而对面的now.in却不得不因唱片公司的压力而关站。除了做音乐之外,各大唱片公司如今唯一的存在感也就只剩下版权诉讼官司了——资本主义商人表示,什么音乐、什么怀旧,通通不知道,利益才是王道。
多年以后,唱片公司或许会死,唱片或许会消亡,甚至有朝一日数字音乐或许也会被取代,未来的路途有谁能说清。但是,无论怎样,音乐永远不会死,永远在前路,永远闪着光彩。
所以,在平凡而烦躁的普通日子里,安静地听音乐才是一件正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