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宙自述:做操作系统的局内人 编辑本段回目录
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相结合,使移动通信和互联网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使信息和通信行业的生态系统发生巨大的变化。手机制造进入智能手机阶段后,一些原先的知名品牌厂商一蹶不振,昔日的电脑厂商争相进入智能手机的领域,智能手机的巨额利润集中在个别的行业佼佼者手中。个人电脑软件巨头和互联网巨头不仅在手机操作系统方面下足了功夫,而且开始进入移动终端的制造领域,直接提供自有品牌的移动终端。终端制造商不光从终端产品的销售中获取收入,而且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了应用产品的经营。最典型的例子是制造商经营的应用商店红红火火,既借此扩大了终端产品的销售,又通过销售各种应用软件,直接向用户收取下载应用产品的费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电信行业中形成“运营者不制造,制造者不运营”的铁律在互联网时代已被打破。这种现象还在发展和延伸,例如,借助于手机中的NFC卡,国外已有手机制造商与金融机构开展合作,直接向用户提供手机支付服务,绕过了运营商。
我多次与手机制造商一起讨论过如何实现高端手机的创新问题,大家有一些共识。移动终端制造业要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增加在整体价值链中的份额,需要突破三个障碍。第一是软件;第二是关键元器件;第三是UI(用户界面)设计。
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浏览器、应用商店平台、云平台等等,但是今天在智能手机创新所面对的诸多难题中,业内最关心的还是操作系统。毫无疑问,在新的生态环境下,手机操作系统已成为影响智能手机发展的重要的关键点。操作系统是控制计算机程序运行,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并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的系统软件的集合。以前,只在计算机上使用操作系统,智能手机问世后,移动终端设备也普遍采用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移动终端的性能特征。
众多的手机制造商都在担忧,一方面,尽管业界一直在提倡开放式的操作系统,但封闭式的操作系统仍大行其道,且成功非凡。另一方面,实际可供手机制造商选用的操作系统太少,而操作系统的提供者自身也在直接生产移动终端产品。
厂商们在操作系统的问题上感到很纠结。纠结的焦点是要不要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自己开发,不仅花费巨大,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开发出来的系统是否受市场欢迎,应用软件开发商能否为自己的操作系统提供新的应用产品,这些都很难预期。不开发,更有担忧,除了封闭的自有操作系统以外,目前众多移动终端制造商实际可选择使用的成熟操作系统只有Android和Windows两个,既难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又担心风险。近期,出现众多的与手机相关的专利诉讼,更使手机厂家顾虑重重。
事实上,国内外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已经开始了新的操作系统的研发,包括一些原已中止开发的操作系统,现在经过整合后又重新启动了。例如,三星、英特尔等在联合开发基于HTML5环境的Tizen新系统,包括华为公司在内的一些制造商和运营商也参加了Tizen协会。
对于手机操作系统问题,我的看法是:
第一,我认为我国的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到手机操作系统的研发之中去。手机操作系统再复杂,我们也不能永远做局外人。只有进入手机操作系统开发的领域,才会有发言权,才能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拓展。国内许多企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手机核心软件开发实力,有的企业已经开展了自主开发手机操作系统方面的尝试,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很好的自主研发的手机浏览器、应用商店、文字输入软件、语音识别软件,这些都为全面开发手机操作系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在今天的技术环境下,我们开发手机操作系统不能走过去别人走过的老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再造一个与流行的操作系统雷同的系统,应该用新的思路新的技术去研发手机操作系统。从系统软件的发展趋势来看,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浏览器的功能正在不断加强,新一代的网络浏览器使得许多应用可以直接在浏览器上实现;二是HTML5正在快速发展,其目标是使应用开发能够尽可能摆脱各种不同操作系统的限制。尽管操作系统还无法被取代,但是强化浏览器和推广HTML5,将会是改变操作系统垄断局面的利器。令人高兴的是国内企业在研发浏览器方面已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出现了一批对浏览器有很深研究的企业,这是开展进一步研发的重要基础。
第三,在操作系统开发时,要提倡联合开发,毕竟不可能每一个移动终端制造企业都拥有自己独有的操作系统。研发机构、制造商和运营商要加强合作,集中优势,开发出既安全可靠又具有竞争力的新的操作系统。相信由多厂家支持的开放式的操作系统一定会优于封闭式的自有操作系统。
万事开头难,但是总要跨出第一步的。要真正实现移动终端从制造到创造的飞跃,操作系统的问题无法回避。
当然,手机的创新,要面对的既有像操作系统那样的关键课题,也要面对许多细节问题。
我与微软的CEO斯蒂夫·鲍尔默先生见面时曾几次谈过“关机闹钟”的事。当时的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只有“开机闹钟”,我建议微软在新的版本中,能加上“关机闹钟”的功能。讨论这么小的事情,鲍尔默先生开始觉得有点奇怪。我说,没有“关机闹钟”对于电脑来说不是个问题,但是对手机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光凭这一点就可能失去很多习惯于晚上睡觉时关手机的用户。后来鲍尔默先生也同意我的观点。
经常有熟人在出国旅行之前问我一个问题,他的手机在出访国能不能用。由于世界各国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使用不同制式的网络,用户的手机制式如果与出访国运营商的网络制式不同的话,就无法直接在国外使用。用户长期来都希望能够有在全世界各地都能使用的手机,移动通信的从业者们更是翘首以盼“世界通”手机的出现。第一代移动通信用的是模拟技术,那时正是移动电话的起步阶段,无论哪种制式,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都比较小,也很少有人讨论不同制式移动电话的兼容问题。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使用带来了移动电话的大发展。虽然2G使用数字技术,但是GSM与CDMA两大制式的终端仍然互不兼容。后来出现了具有两种制式的双模双待手机,但是必须用两个不同的号码。业界把兼容的希望寄托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上。3G的总名称为IMT-2000,IMT就是国际移动通信的意思,原以为到了在3G时代移动终端的兼容将不成问题,但事实上并没有实现。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到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用户和运营商对实现手机兼容的愿望更加强烈了。正因为如此,多模多频的全制式移动终端已成为LTE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多模是指兼容2G、3G和4G的各种制式,多频是指同一制式内要支持各种不同的频段。可喜的是,用户和运营商的愿望已得到了芯片制造商和终端制造商的响应,多模多频全制式的终端芯片已经问世了。
终端的兼容性与创新没有冲突,一个终端产品的兼容程度越高,其使用的范围也越广泛。
还有就是移动终端标准化问题。以SIM卡为例,SIM卡的使用实现了用户识别与移动终端的分离,这是数字移动通信的产物。一开始只在GSM系统中用,后来许多CDMA的运营商也都推广机卡分离了。近年来,SIM卡的规格又发生了变化。小SIM卡(Micro-SIM)减小了体积,受到手机制造厂商的欢迎,继iPhone 4后,诺基亚和三星等制造商新推出的手机也开始使用小卡。近来,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牵头制定了新的SIM卡标准(Nano-SIM),iPhone 5 已经开始用Nano-SIM 卡。其实,SIM卡本身的尺寸和技术参数都不是复杂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有统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