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商场沦为试衣间编辑本段回目录
综合新华社上海2月17日电 位于上海西北郊的嘉定区,近日爆出一大“冷门”:2012年全区电子商务B2C(商家对顾客)营业额占到上海消费类电子商务交易额的三分之一,增速和规模超过传统“十里洋场”。与此同时,上海百货业销售额却出现了自201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电子商务的兴起正在悄然改变城市固有的商业版图。
“网购”改变商业版图
近年来,上海嘉定区吸引了京东商城、新蛋网、凡客诚品等众多国内知名电商企业。2012年,嘉定区电子商务企业共实现交易额356.4亿元,同比(比上年)增长53%。
“互联网的无地域性,给郊区发展商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嘉定区区长马春雷说,电商的一个主要支撑就是智能化物流和仓储系统,而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往往已没有多余的空地,这恰恰给了郊区发展空间。
B2C巨头京东商城2011年把华东区总部落户嘉定,当年就实现销售额70多亿元,2012年增至约150亿元,贡献税收7000多万元。
京东商城CEO刘强东说,京东目前正在嘉定投资建造亚洲最大的智能化物流中心——“亚洲一号”,预计于2013年底建成使用,届时将支撑每年300亿元-400亿元的销售量。
电子商务正在改变中国的传统商业版图:2012年淘宝、天猫“双十一”促销一天的销售额高达191亿元;而浙江义乌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村庄青岩刘村,聚集着来自多个省市的2000多户淘宝卖家,被外界称之为“中国淘宝第一村”……
此外,支付宝2012全民年度对账单显示,2012年,中国四线城市的网上支付用户数增长64%,网上支付金额增长68%,增速均超过了一、二线城市。
传统商场沦为试衣间?
在网络零售狂飙突进的同时,传统卖场的业绩增速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监测数据:2012年全市55家百货商店累计实现销售305亿元,同比下降1.1%,出现自201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其中,2012年上海百货业单店销售20强共计实现销售234.1亿元,同比下降0.2%,有11家商场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这一数量明显多于往年,其中有4家商场的降幅超过了10%。
复旦大学电子商务中心主任黄丽华认为,电商确实开始给传统商业业态带来挑战,一些传统商店正沦落为人们只看不买的“试衣间”。
以百货商场为例,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副秘书长范艳茹说,实体店比网店的成本高,主要是租金、人工成本、渠道费等导致的,“实体店不光卖商品,还要卖服务、卖环境,这些都需要成本。不像网店,一两个人就能搞定采购、服务、售后等所有环节。”第一纺织网总编辑汪前进介绍,假设一件衣服的出厂价为100元,百货商场的零售价可能达到1000元甚至更高,即使是一件很普通的衣服,出厂价与零售价之间也相差三四倍,一级、二级、三级甚至四级代理商等中间环节层层加码。
“电商对传统商圈的冲击将不可避免。”刘强东称,特别是在2012年国内网络零售交易额迈过1万亿元大关后,电商行业每年数千亿元的增长量,很大一部分就是从传统零售商转过来的。
冲击已经开始显现。北京的中关村IT卖场,近年来人流量日渐减少,部分卖场开始关门倒闭;在上海的徐家汇商圈,多家大型商场的销售额出现下滑。
“一些标准化的产品如电器、电子产品、书籍、化妆品等,未来电商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达到70%至80%。”刘强东说。
上海面临消费分流
实际上,面临“试衣间尴尬”的不仅是传统商场,也可能包括中心城区乃至北京、上海这样的一些传统商业中心。
“上海曾经是国内实体零售业的天堂,而目前正面临着电商带来的大挑战。”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方荣认为,上海需要加快谋划传统实体零售业的转型,同时也为应对电子商务衍生业态,如第三方支付、网购中转站(代收网购商品)、现代物流业(快递业)等加快研究并提前布局。
黄丽华建议,面对电商给传统商圈和商业中心城市带来的冲击,上海要通过迪士尼、“东方梦工厂”这样的文化、旅游景观,来重塑上海商业中心的竞争力。此外,还要争取免税店等政策,让流失到海外的消费力回流。
百货商场沦为"试衣间" 遭遇两面夹击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件普通衣服真的值成百上千元吗?其实不一定。当它被展示在漂亮的百货商场里,就注定它的身价与装进漆黑的快递盒中有着天壤之别。
业内人士指出,百货商场纵使“72变”也无法在单价上与电商抗衡,在“双11”、“双12”的冲击下,沦为“试衣间”只是“阵痛”,随着门店供给日益过剩,坐收租金的“二房东”除了面临“钱袋子”缩水,还有可能被逼出历史舞台,位于一线城市的门店首当其冲。
价格虚高的背后
“品牌服饰特别是高端品牌的加价率一般在10倍以上”,第一纺织网总编辑汪前进说,假设一件衣服的出厂价为100元,百货商场的零售价可能达到1000元甚至更高,即使是一件很普通的衣服,出厂价与零售价之间也相差三、四倍。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间环节的层层加码,一件衣服从生产商到消费者手中,“身价”少说涨4次,包括出厂价、代理商价、商场价、零售价。事实上,很多品牌还有二级、三级或四级代理商,“身价”暴涨便显得“合情合理”。
相比之下,品牌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的网络渠道,成本会明显低于传统渠道,从而导致了终端零售价的悬殊。例如一件冬装,网上售价700多元,在百货商场由于租金费、人工费等额外费用,往往要卖到1100多元。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50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4.97%。其中服装零售额同比增长17.53%,金银珠宝零售额同比增长23.17%,均创年内新高。
多数商家表示,11月以来的销售状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比往年强的打折力度,并表示持续做活动仍是未来的常态。颇多商场打折力度平均在5~6折,即使新款冬装也需要进行打折促销。
不过,这其中也会有“水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指出:“为了应对百货商场频繁打折吸引顾客,品牌企业往往会在打折前调高定价保全利润。”
评论:沦为“试衣间”的传统商圈如何逆袭编辑本段回目录
新华网上海2月11日电(李荣 袁昭宇)由于电子商务的冲击,传统的城市商圈有沦为消费者“试衣间”的担忧。人们进入实体商家,只是看一看,试一试,真要买,往往会选择“网上购物”,既实惠,又方便。
面对这个“试衣间”之惑,传统商圈如何“变脸”、重塑功能?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
记者在上海主要商业中心之一的徐家汇商圈采访时,也引发了这一话题。当地的商家和商务部门人士认为,有历史年头的商圈,不仅要“圈”住商品市场,更要“圈”进文化,形成商旅文互动的商贸、文化休闲区。人们在此,不仅买商品,也会“买文化”。
“纯”商业竞争向更综合的竞争升级,会产生新的整合空间,这里会产生新的商机。上海徐汇区商务部门的专家认为,如今大大小小的商街、商圈很多,“纯”商业的发展空间已经不大,需要从商圈及周边的文化资源、商业文化特征以及文化娱乐产业等多方面,推动“纯”商业圈向更高形态转型和升级。目前,赖声川的艺术剧团已宣布进入上海徐家汇商圈,与之配套的“星剧院”即将启动建设;衡山路——复兴路历史风貌保护区将发展成为上海的“慢生活街区”。
传统商圈不仅要卖商品,同时也要“卖”文化,“卖”消费者的感受。这样,“零碎”的商圈就会“连成片”。上海的徐家汇地区,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过去,老文化风景只能从林立的商厦“夹缝”中点点滴滴地透出来,整体历史风貌很难显现。
但在新一轮的规划中,被挡在大楼之后、建于1872年、当年被称为“东亚第一气象观测站”的徐家汇观象台和气象观测点等历史遗存,将会“站向前台”,让购物者和游客一睹全貌。徐家汇已借助其商旅文的整合功能,获得国家4A级景区的称号。
有专家认为,电商和传统商圈,各有短长。彼此完全可以取长补短,各得其所,又互相渗透,推动商业形态和模式的“百变整合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