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个不起眼的名字,家酿计算机俱乐部(不喜欢这个翻译)在计算机历史上有着特别的地位。建立于1975年,曾是黑客和it爱好者扎堆的地方,它吸引了一些同行业中最聪明的人,从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到特德·尼尔森。在这里乔布斯和沃兹最先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台Apple-1的原型机。现在,这些老家伙在众筹网站平台Kickstarter的帮助下再次重聚。他们已成功 筹得超过 16,000美刀 用在将于11月11日在加州山景城计算机历史博物馆举行的聚会上。
至少25名俱乐部的初创人员将参加这次聚会,包括Wozniak, Nelson,联合创始人 Gordon French以及第一台便携电脑的设计人 Lee Felsenstein。如果Kickstarter 筹集到30,000美刀以上,俱乐部将会聘请专门的摄影师,如果超过$40,000美刀的大关,他们就可以制作一个短纪录片放在网上存档了。11月11日举行的将是自1986年之后,该俱乐部的首次聚会,同时俱乐部主要是由已故的乔布斯驱动的。
“我们认为是再次聚会的时候了”Hilda Sendyk说(俱乐部创始人之一)。“同时我们将对外开放,让人们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样子,见见那些造就了行业今天这个样子的人们”。
Kickstarter让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极客再聚首编辑本段回目录
家酿计算机俱乐部与 Kickstarter 也存在共同之处,它们都是先由爱好者组成。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由一些刚开始默默无闻的硬件极客,慢慢开启个人电脑革命之路,永久地改变了消费技术的进程。这次 Kickstarter 的目标是,在 11 月 11 日晚实现最老一批的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成员再聚首,向下一代电脑极客传授他们的智慧。到场嘉宾包括苹果联合创始人之一史蒂夫·沃兹尼亚克、超文本先驱者 Ted Nelson、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最初的发起者 Lee Felsenstein。
苹果与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有着不可忽略的历史渊源。最先加入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沃兹,他当时在家酿计算机俱乐部非常受欢迎,因为沃兹充分展现了他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天赋,曾被称作“巫师”。后来,是沃兹将乔布斯带到家酿计算机俱乐部。与俱乐部的电脑极客不同,乔布斯面对大家层出不穷的创意,脑海里萌发的就是如何将这些创意商业化。于是,乔布斯成功劝说了沃兹与他一起开公司,将他的创意变成实际的商品。就这样,苹果诞生了。
CNET科技资讯网 10月14日 国际新闻:11月11日,那些为个人电脑革命做出贡献且依旧健在的家酿计算机俱乐部(Homebrew Computer Club)成员们将再次团聚,庆祝他们的创造。
1975年,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慢慢开启了个人电脑革命的进程。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由许多极客组成,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和乔布斯(Steve Jobs)都属于其中一员,他们就是在这里展示了其第一台苹果电脑,还有当时一些其他开创性的极客们也在这里分享了他们的设计。
在2005年,谈及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时,沃兹尼亚克向CNET表示: “加入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我一直都期盼着它每两周的相聚。我曾经非常害羞,甚至害羞到不敢发言。但我唯一的两次发言,是要介绍苹果一代和苹果二代的时候。”
今年11月11日,在Kickstarter的筹资活动援助下,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成员将在加州山景城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再聚首。这次的再聚首将吸引至少25名原家酿计算机俱乐部成员的参加,其中包括沃兹尼亚克、“超文本之父”泰德·纳尔逊(Ted Nelson)、该俱乐部创始人之一的戈登·弗伦奇(Gordon French),以及设计了世界上首批大批量生产便携式电脑的李·费尔森斯坦(Lee Felsenstein)。
家酿:科技牛仔俱乐部编辑本段回目录
乔布斯的离开,引发了全球的纪念和担忧。多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苹果(NASDAQ:AAPL)创造奇迹和积累财富的超强实力,也习惯了乔氏把脉潮流和预知未来的神奇魔力。人们担心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迷失自我,也担心方兴未艾的移动互联网从此走向衰落。
但这种担心可能略显多余。因为一旦追溯历史就会发现,即便超然如乔布斯者,也不过是“时势造英雄”的一个最佳例证而已。在其享誉世界的著作《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中,安娜·李·萨克森宁曾将硅谷的强盛部分归因于当地独特的民间组织。经由这些组织,硅谷得以摆脱对某个巨型企业的过分关注,而拥有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地区优势。而这些民间组织的代表,正是家酿计算机俱乐部(Homebrew Computer Club)。
家酿俱乐部肆意绽放的时光犹如昙花般短暂。尽管在官方记录中,家酿俱乐部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986年,但实际上,在诞生仅2年后的1977年,它就已经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过,这一切并不影响它带给世界的深远影响。如果没有它,计算机可能至今仍只是象牙塔里的高科技玩具,而人们可能至今仍需要借助铅笔和草稿纸来还原世界的本原。
解放计算机
在数字计算机诞生30年后,计算机依然与其今天的模样相去甚远。
那时,IBM(NYSE:IBM)的大型主机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它们被密封在恒温恒湿的玻璃墙内,动辄占据着几十平方米的面积。身着白大褂的专业人员犹如修道院的“祭师”,他们负责把穿孔卡片送进机器,而结果则通常需要在几小时甚至几天后才能返还给用户。
但仪式的神圣挡不住涌动的暗流。那时的青年技术精英们认为,计算机已经被大公司和军事部门垄断以生产核武器等毁灭人类的武器,“计算机正被用来反对和控制人民,而非帮助和解放人民”。原本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工具却变成了政客和资本家的玩物,这让这些年轻人无法接受,“卷起袖子为自己做计算机”因此成为这一群体反抗社会的共同选择。
正是在这种狂热的气氛中,1972年10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尔布赖特组建了著名的“人民计算机公司”。借助分时系统,不同位置的人们得以同时访问该公司强大的电脑主机,该校很多学生正是经由此道才得以真正接触计算机和数字生活。
也是在这种狂热的气氛中,1974年8月,《计算机解放》发布,这本小册子犹如计算机世界里的“共产党宣言”,成为“解放计算机”运动的宣言书。尽管并非技术天才,但该书作者尼尔森依然希望能够借此推动计算机走向民间。而仅仅4个月后,这一天就真的来了。
1974年12月,《大众电子》将翌年1月刊提前投向市场,并在封面发布了据称将“挑战所有商业计算机”的“世界第一套微型计算机组件”——“牛郎星8800(Altair 8800)”。就像黑暗夜空中闪亮的牛郎星一样,“牛郎星8800”的出现迅速照亮了计算机行业的天空。
现在来看,“牛郎星8800”也许根本不能算做计算机,一个金属盒子和封装其中的两块集成电路就是它的全部。它没有键盘,取而代之的是8个开关;它没有显示器,取而代之的是面板上几个闪烁不停的灯泡;它的存储空间只有256B,这甚至无法容纳一条完整的微博。
但与同时代IBM等公司的电脑相比,牛郎星的体积更小,小到只能以“微型计算机”相称;价格也更低,低到只有397美元。这些特点足以使它在那个时代的民间市场大行其道。仅1975年,MITS公司就卖出了2000台“牛郎星”,这几乎已经达到了该公司产能的极限。
1975年3月的1天,奥尔布赖特突然收到了一份奇怪的电子传单,“你正在组装计算机、电传打字机或其他数字装置吗?你正在分时系统购买上机时间吗?如果是这样,你可以加入我们,与所有志同道合者交换信息、交流思想、交谈业务。这个组织可以叫计算机业余爱好者团体或自制计算机俱乐部,至于最终用哪个名字,大家说了算”。奥尔布赖特并未在意这份传单,这使他与解放计算机运动中最神奇故事的开端擦肩而过。
黑客的革命
传单的编写者是人民计算机公司的戈登·弗里奇(Gordon French)和弗雷德·摩尔(Fred Moore)。当时,他们正广泛召集硅谷的电子爱好者们,以求将解放计算机运动进行到底。这份广告还以传单的形式张贴在了硅谷的一个主要公告栏上。
1975年3月5日,32个年轻人率先响应了这次号召。在斯坦福大学附近弗里奇的车库中,他们进行了第一次聚会。当时与会的32名成员中,除了曾因盗打电话被判入狱的“末日船长”约翰·德拉浦,其他人都还默默无闻。除了理想、技术和激情,他们几乎一无所有。但在他们中,已经有6个人组装了自己的计算机,其他人也都订购了“牛郎星8800”。
第一次聚会就热烈异常并超出想象。32个人热烈地讨论了几乎所有技术问题,最后却把议题转到了“合作”和“共享”。大家很快确立了俱乐部的原则:不收会费,不设门槛,交流为主,定期举行。与会者还一致同意将这个松散团体命名为“家酿计算机俱乐部”。
“家酿”充分体现着俱乐部会员的反叛精神。南北战争后,美国曾颁布禁酒令禁止私人酿酒。但二战后,青年人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藐视权威成为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共性。这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希望能像早年私自酿酒的西部牛仔一样,酿造出真正的个人计算机。
这与黑客离经叛道的传统几乎一脉相承。20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研制出分时系统。MIT学生中很快就涌现出了大批狂热的电脑迷,他们称自己为黑客(Hacker,即“肢解者”或“捣毁者”),他们希望能够最终彻底肢解和捣毁大型主机的控制。
在《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一书中,史蒂文·利维曾这样评论家酿俱乐部,“家酿俱乐部随后的成长大大超过了人们的预期。该俱乐部每两周一次的定期聚会,成功引导硬件黑客们建立了他们各自的新型企业,而这些企业完全不同于先前任何时代的传统工业组织”。
家酿的兴起,使计算机行业在上世纪70年代裂变为完全对立的两极。
行业的一极是以IBM为代表的大公司。他们衣冠楚楚,市场根基深厚,还有政府和强大的金融资本作为靠山。与之相对的则是以家酿俱乐部为代表的草根阶层,他们衣着随便,资金有限,无钱无势,对技术的狂热和家里的车库几乎就是他们所能拥有的全部。
IBM们完全没把对手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这些家伙眼中的“微型计算机”不过是个装在铁盒里的破烂玩意儿。那些玩弄铁盒儿的家伙也没把IBM们放在眼里,专业知识赋予了他们操控机器的能力,而“拥有操控机器的能力太吸引人了,这种魅力其他人难以理解”。
而更意外的是,历史的轨迹就真的在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草根努力下慢慢改变了。
家酿群英会
在家酿早期,牛郎星一直是大家谈论的焦点,但它有个重要的缺点:它的内存太小,需要扩展卡才能实现具体功能。家酿俱乐部的传奇,也就从其成员为牛郎星开发扩展卡开始。
1975年愚人节,家酿成员鲍勃·马什、盖里·英格莱姆和李·费尔森斯坦率先为牛郎星研制出扩展卡,这使牛郎星8800的性能大幅提升,也为3个人积累了创业的第一桶金。不久后,3个人就研发出了著名的所罗门一号计算机,个人计算机由此进入彩色时代。
同为家酿骨干的哈里·加兰和罗杰·梅伦也做着类似的工作:他们的公司克罗门克同样从扩展卡起家并最终拥有了自己的计算机。上世纪80年代,一位在硅谷工作的中国工程师把加兰介绍给了他在北京的亲戚,这使克罗门克电脑成为最早登陆中国的计算机品牌。
另一位成员亚当·奥斯本想得甚至更远,他要制造一个能够“放在飞机坐椅下”的计算机,从而使人们能够随时办公,奥斯本深信这会引发一场新的革命。随后的历史证明他是正确的,重达11公斤却大获全胜的奥斯本一号成功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笔记本电脑市场。
家酿黑客们就这样不断贡献着神奇。首次聚会几个月后,就有75%的会员设计出了自己的微型计算机。而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中,这个俱乐部的成员竟催生出超过200种个人电脑,孕育出至少22个名震一时的电脑公司,并缔造出一个全新的行业——电脑零售业。
1975年11月,家酿成员保罗·特雷尔在硅谷的英特尔总部附近创办了世界历史上第一家电脑零售连锁店——BYTE。他甚至立下一条规矩:凡是经营连锁业务的人必须是家酿的成员,如果当地没有这类组织,他们就必须出面组织一个。
家酿开创的微型计算机时代,甚至挽救了英特尔(NASDAQ:INTC)。此前,英特尔的工程师们一直坚信微处理器的用途最终将局限在家用搅拌器和食物汽化器上,只有掌门人诺伊斯不同,他曾很认真地告诉来自家酿的基尔代尔,微处理器的未来应该“在钟表方面”。
家酿使硅谷之于初创企业的魔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作为硅谷和车库文化的起点,惠普(NYSE:HPQ)用了近20年时间才真正走出狭窄的车库,将公司规模扩大到数百员工,但家酿系企业完全改写了这一数量级。这时的人们才发现,原来创业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艰难。
克罗门克在短短5年内搬了5次家,因为公司员工在此期间就已超过千人,销售额则剧增80倍达到3000万元。1981年4月,奥斯本推出售价1795美元的“奥斯本1号”便携式电脑时,他原本预计最多能卖出1万台,但从第一个月开始,该产品的销量就连续超过预期。
对这一段历史的任何回顾,当然也无法忽视苹果。事实上,这家今天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正是家酿俱乐部短暂而璀璨的历史中最光辉灿烂的一页。
催生“金苹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苹果公司传奇历史的起点并非乔布斯的车库,而是家酿俱乐部的第四次例行聚会。在这次聚会上,一位叫道姆皮尔的家酿会员将收音机与牛郎星计算机相连,演奏出了甲壳虫乐队的《山岗上的小傻子》和《雏菊》,这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兴奋不已。
在计算机的历史上,《雏菊》具有特殊的意义。1957年,贝尔实验室让计算机演奏的第一支乐曲正是该曲。人们曾认为,只有IBM的大型机才能演奏出这样美妙的音乐,但现在,道姆皮尔不到400美元的“牛郎星”电脑居然也发出了同样美妙的声音。
道姆皮尔实现了愿望,“让家酿俱乐部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们知道我的厉害”。但他也让现场一个留着大胡子的波兰后裔彻底陶醉了,这个人就是史蒂夫·沃兹尼亚克。沃兹尼亚克是一个技术天才。初中时,他设计的计算器曾荣获旧金山湾科学博览会的一等奖。他还曾发明过一种可以盗打电话的蓝盒子,并用这个打电话给梵蒂冈教皇以忏悔自己的罪过。
道姆皮尔的演示激发了沃兹尼亚克的灵感。在后来的一次俱乐部活动中,沃兹尼亚克竟然用打字机当键盘,用电视做屏幕与牛郎星组成了一台前所未有的新型计算机。这令其他发烧友啧啧称赞,人们因此送了他一个绰号——“巫师”。这之后不久,沃兹尼亚克就介绍了他的一个朋友来到家酿俱乐部,这个人就是今天大名鼎鼎、当时默默无闻的史蒂夫·乔布斯。
与大多数家酿俱乐部成员不同,乔布斯对俱乐部中不断涌现的崭新创意有更多的商业化考虑。他劝说沃兹尼亚克停止散发那些充满天才般设想的技术图纸,而是与他开公司平分利润。在舌灿莲花的乔布斯不断诱惑下,沃兹尼亚克最终接受了这一建议。
1976年愚人节,他们的公司在乔布斯的车库中正式开始营业。乔布斯将公司命名为“苹果”,他说这是因为他在印度参禅期间吃的最多的食物就是苹果。但实际上,他这样做只是为了保证他的公司能在电话簿上排到他的老东家——阿塔利(Atari)公司的前面。
在简陋的Apple I成功后,公司以沃兹尼亚克在家酿俱乐部设计的电脑为基础设计了Apple Ⅱ。乔布斯这次展现出了他与单纯技术狂完全不同的一面。他为新的计算机设计了彩色的塑料外壳,这是人类第一次在计算机中加入时尚的设计元素;他还努力把这台电脑送上了《花花公子》的封面,这同样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计算机送上非电子类杂志的封面。
1977年4月,Apple Ⅱ刚一上市就引发了万人空巷般的集体狂欢。公司第一年的赢利就达到了250万美元,营业额则在短短5年内就达到了10亿美元,一举跻身全美百强行列。头顶苹果的乔布斯在1982年首次登上《时代》封面,这个古怪的犹太人成了全世界的偶像。
而就在乔布斯带领苹果强势崛起的时候,伟大的家酿俱乐部却迎来了命运的拐点。
终结者盖茨
牛郎星8800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它的程序需要依赖于复杂的汇编语言。它的发明者罗伯茨曾为此专门求助于英特尔公司,但后者的技术人员告诉他,“8080处理器的硬件特性决定了它无法对高级语言进行有效的支持”,这让罗伯茨郁闷不已。
1975年的春天,几乎与家酿俱乐部成立同时,罗伯茨接到一个来自波士顿的电话,里面的声音略显稚嫩,“罗伯茨先生,我们看到关于贵公司微型计算机的报道,我公司已经写好了牛郎星需要的语言程序”。这个稚嫩声音的发出者叫比尔·盖茨,而前来安装程序的人则是保罗·艾伦。3周后,双方达成合作协议,牛郎星征服市场的最后一个障碍就此消除。
为推广牛郎星,罗伯茨决定巡游美国以造声势,BASIC因此在全美声名大振,受此鼓舞的盖茨毅然从哈佛退学,并在牛郎星的诞生地——阿尔伯克基创立了微软(NASDAQ:MSFT)。
几乎与微软成立同时,罗伯茨的蓝色大篷车也到了硅谷,家酿俱乐部的成员闻风而至。这些人惊奇地发现,罗伯茨这次带来的计算机与他们自己组装的机器大不一样——它联接了一台纸带阅读器和一台电子打字机,而那上面正运行着盖茨和艾伦编写的BASIC程序。
忙乱之中,一个家酿俱乐部成员在罗伯茨的演示电脑附近发现了一卷穿孔纸带。用纸带阅读器调入电脑后,他欣喜地发现上面竟然就是BASIC,俱乐部赋予的共享理念使他决定公开这一收获。于是,BASIC就像病毒一样迅速感染了硅谷,但却没有人为此出过一分钱。
这令盖茨十分气愤。于是,在1976年2月的《牛郎星微型计算机用户通讯》上,盖茨发表了著名的《致计算机爱好者的公开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向软件盗版发起的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盖茨措辞严厉地写到,“广大计算机爱好者必须知道,你们中大多数人所拥有的软件都是盗窃来的。你们认为硬件必须用钱买,软件却可以免费。但你们可曾为软件工作者想过,他们的工作是否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哪一个计算机爱好者愿意花费3年时间编写程序并寻找漏洞,还要把他的程序制成文件而只是为了与别人免费分享?”
盖茨成功了,这个被他视为“贼窝”的计算机俱乐部从此威名日下。但盖茨忘记了,他也曾是一个怀揣梦想的黑客,也曾获利于共享,也曾因家酿俱乐部而受益匪浅。
如果没有家酿成员免费安装BASIC带来的巨大用户量,初出茅庐的盖茨根本无法占据市场。如果没有低价买来的DOS,微软的垄断地位也无从建立,而DOS的编写者正是基尔代尔。同样,如果不是基尔代尔为恪守与盖茨的君子之约而拒绝进入计算机语言领域,微软甚至早在其蒙昧时期就已胎死腹中。甚至连Windows也与基尔代尔密不可分:正是因为后者开发并几乎免费发布的BIOS,Windows才得以克服不同硬件带来的安装障碍而畅销全球。
但现实没有如果。作为免费体制的受益者,盖茨却蜕变为体制的终结者,“改革悖论”在全世界最富激情与梦想的行业残酷上演。盖茨的大胜导致了行业的惨败,早期黑客为技术而技术的理想模式从此濒于灭亡,直到李纳斯·托沃兹和Linux出现。当商业化浪潮席卷全球,个人奋斗这一“美国偶像”终极目标受到肯定和追捧,谁又愿意继续与别人免费分享?
家酿摧毁了一个曾经的独裁者IBM,却培养出另一个更强大的独裁者微软,并最终落败于后者。而当盖茨连续多年问鼎全球首富,家酿却只能无奈地选择淡出。
但对于这段历史中浮现出的每个人而言,这一切不过是各得其所。正如沃兹尼亚克在家酿30周年聚会上所说的那样,“对我认识的许多人来说,在家酿俱乐部的日子都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