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4295 次
  • 编辑次数: 4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4-04-10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网络空间的中美关系
网络空间的中美关系
网络自由之争
网络自由之争
互联网对国际政治影响
互联网对国际政治影响
互联网非中性作用
互联网非中性作用
中国反间谍法案
中国反间谍法案
美国情报机构预算
美国情报机构预算
媒介事件化的中国民族问题
媒介事件化的中国民族问题
白宫推特部队
白宫推特部队
互联网的反革命势力
互联网的反革命势力
颜色革命与非政府组织
颜色革命与非政府组织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互联网的反革命势力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目录

互联网的反革命势力编辑本段回目录

为美国加州大学互联网数据分析合作协会绘制的一幅互联网流量的“国籍”图:粉色代表美国、深蓝代表英国、淡蓝代表意大利、绿色代表瑞典,未知国家则用白色代表

图为200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谷歌和YouTube收到的各国政府要求移除内容的次数统计

  导读:英国《经济学人》网络版上周四刊文称,互联网已经在人、企业和在线网络之间达成了一致,但一些强大的分裂势力却在威胁着它的统一。

  以下为文章概要:

  15年前,互联网的第一次繁荣类似于一场宗教运动。无处不在的网络布道者通常都会用色彩斑斓的PowerPoint幻灯片来武装自己,这让人想起了教堂中的彩色玻璃。这些专家预言了一个数字化的天堂,在这里,不仅可以毫无阻力地做生意并获得成倍的增长,就连民主也将成为一种直接的方式,而国家的概念将不复存在。有一位名叫约翰-佩里·巴洛(John-Perry Barlow)的人甚至签署了《网络独立宣言》。

  尽管在布道时,这一切听起来都像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但却非常精确地反映了网络现实。互联网是一个广泛开放的领域,一个全新的边缘地带。有了互联网,人与人之间第一次能够以电子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交流,而且几乎是免费的。任何人都可以创造网络商店,只需要一个名为浏览器的软件,就可以从世界任何地方访问这家网店,而且无需得到任何人的批准。政府或大型企业对于信息、意见和商业的控制似乎的确已成过眼云烟。“在我们聚集的地方,你没有统治权。”巴洛写道。

  有关于“网络空间”(cyberspace)的崇高论调早已改变,即使是这个名词本身也已经过时。如今,占据支配地位的是一个已经被过度使用的来自天上的比喻:“云”。所谓“云”,是指各种各样的数字化服务,它们都是由电脑仓库,也就是所谓的数据中心提供的,并且会通过互联网来传播。但互联网领域的多数话题更多地都是集中在地面上的事情:隐私、反垄断、移动应用、绿色IT。只有苹果最近的一系列以“i”打头的产品似乎才能引发一些宗教狂热。

  但这同样是互联网当前状况的真实写照。在经历了15年的全球统一网络的发展后,互联网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它似乎正在被3个相互独立但又彼此联系的势力分裂。

  首先,政府逐渐开始加强他们的统治权。最近,多个国家的执法机构已经获准访问黑莓智能手机发送的电子邮件。印度此前威胁要在8月底关闭该国的黑莓服务,但最终还是给该产品的制造商RIM两个月的额外时间。但该国同时也表示,将对谷歌和Skype等其他通讯服务提供商展开行动。

  其次,大型IT企业都在建立自己的数字领地,以便能够制定相关规定,控制或限制与互联网其他部分的连接。第三,网络所有者希望对不同的流量区别对待,说白了就是在互联网上开辟“快车道”和“慢车道”。

  现在就说互联网已经分裂成“互联网们”还为时尚早,但的确有可能会出现很多地理或商业边界。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凯文·沃巴赫(Kevin Werbach)认为,互联网的初衷并非建立一个对所有人、所有地方都采用统一规则的全球化网络,与之对应,互联网能否向着这一方向发展也并不确定。

  要理解互联网为何会分裂,用巴赫的话说,首先必须要明白“它是如何将自己聚集起来的”。即使是在今天,这似乎也是一个奇迹。在物理世界中,多数网络——包括铁路、航线、电话系统——都是连接情况各异的孤岛集合而成的。在互联网以及万维网(World Wide Web)大行其道前,这种分裂模式在在线市场同样是一种普遍现象。例如,长期以来,AOL和CompuServe的电子邮件就无法彼此互通。

  经济学家用“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s)来解释互联网何以取代这些专有服务的原因。所有人都愿意加入:消费者、企业以及网络本身。由于互联网实际上是一个“网络的网络”,因此网络本身的加入对互联网的发展最为重要。互联网规模越大,益处也就越大。其创始人创造了一个方便网络相互连接的机制,从而提供了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基础,

  然而经济学本身无法解释,最终大行其道的为何是互联网,而不是专有服务(例如微软在PC领域所从事的软件业务)。其中一个原因或许是互联网的快速增长给所有人都带来了惊喜。哈佛大学教授乔纳森·齐特莱恩(Jonathan Zittrain)在2008年出版的一本名为《互联网的未来——以及如何阻止它》的书中写道:“在广为人知前,互联网能够悄无声息地获得多年的有机发展。”换句话说,如果电信公司能够预见到互联网如今的规模,或许早已试图改变它的规则。

  无论原因如何,开放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类的一大福祉。它不仅令企业和其他各类组织获得了更高的效率,还促进了其他各种形式的生产力,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开源”方法。在开源方法中,会有遍布全球各地的一批人(通常是志愿者)共同开发产品,多数情况下是软件产品。个体可以比以往获得更多的信息,通讯也可以更为自由,要与志趣相投的人组建团体也变得更加容易。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而不是为诸如电话网络等特定服务创建的。齐特莱恩将互联网称作“有生殖能力的”(generative):人们可以对其进行修补,创造出新的服务,将现有服务推到一边。任何的年轻企业都可以创造一款设备或者开发一款应用,并且与互联网相连,从而为用户提供技术上的便利。在更加封闭和受控的环境中,亚马逊、Facebook或谷歌恐怕永远都无法像现在这样大放异彩。

  分裂势力

  然而,这种成功也引发了一些互联网分裂势力的兴起。其中最为明显的裂痕与地理边界相关。互联网太重要了,政府根本无法忽视它。他们正在寻找各种方法来推行数字时代的法规。例如,澳大利亚政府就计划对儿童色情和其他犯罪或冒犯性内容进行封锁。一家名为“开放网络促进会”(OpenNet Initiative)的组织列出了十多个出于种种目的而封锁互联网内容的国家。要实现这一点,无需借助特殊技术,政府只需要对主导地位日益凸显的互联网企业下达行政命令即可。今年4月,谷歌发布了一组数据,罗列了该公司从各国政府那里收到的有关移除内容或提供用户信息的要求。在这两项指标中,巴西均位列第一。

  并非所有的要求或障碍都会对互联网造成负面影响。澳大利亚的行为就是很好的例子,尽管这是一种笨拙的执法方式。然而,如果政府开始滥用互联网地址簿——域名解析系统(DNS),便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DNS可以用于查找网站所在的服务器,如果一个国家拥有他自己的DNS,便可以更好地控制人们能够浏览的内容。

  由于种种原因,DNS已经开始分化。DNS最初是按照拉丁字母设计的,多数西方网民使用时都很方便。但随着其他地区的网民逐渐增多——中国网民已经超过4.2亿——负责监管DNS的国际互联网名称和地址分配组织(ICANN)去年10月允许使用其他的文字来制定域名。这就可以为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的网民提供方便,但同时也成了互联网重新走向“国有化”迈出的又一大步。

  许多媒体公司已经更进一步。他们使用互联网地址系统的另一部分,也就是“IP地址”来控制特定内容的访问权,使得某些国家的用户无法获得这些服务。例如,当欧洲用户试图通过美国专业视频网站Hulu观看热播电视节目时,却会看到:“抱歉,我们的视频内容目前只能在美国境内提供。”的提示。与之类似,美国用户也无法使用欧洲的热门流媒体音乐服务Spotify。

  然而,其他一些试图分裂互联网的做法却引发了更多的担忧。统一网络空间的支持者担心,在线世界很快就将变得跟互联网诞生前一样:变成一组连接情况各异的孤岛集合。这让人想起了当年的AOL和CompuServe。其中的某些企业甚至有望获得像微软在PC软件领域一样的主导地位。美国出版公司奥莱利传媒创始人、互联网专家蒂姆·奥莱利(Tim O’Reilly)去年末曾经撰文称:“我们正在进入一场Web控制权大战。最终的结果还不止于此,还将变成一场反对Web成为互用平台的大战。”

  不可否认,当前的趋势正在向着更为封闭的系统发展。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就是一例。该网站增长迅猛,并且采用半开放模式,其注册用户已经超过5亿人。Facebook的美国用户平均每人每月在该网站上花费的时间为6个小时,在谷歌上花费的时间则不足2小时。用户都在Facebook上拥有特定的身份,而且通常都会使用内部平台相互交流。该公司有着自己的规则,例如,对第三方应用的运行方式以及个人数据的处理方式都有明确规定。

  苹果的分裂企图更为明显。借助该公司出品的iPhone和iPad,人们无需借助传统浏览器即可访问在线服务,但必须要使用特定的应用,而且只能从苹果的“应用商店”(App Store)购买。虽然应用商店拥有25万款应用,但苹果却可以控制哪些个人和企业可以为其平台开发应用。苹果已经借助这一权利排斥了一些他们不喜欢的产品,包括色情内容以及一些有可能影响其业务的产品,例如谷歌的电话服务。苹果在9月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推出了一款新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流媒体视频,但只能够借助苹果自己的设备观看。

  就连谷歌也在打造专有系统,尽管其开放程度高于其他企业。这家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如今提供数十种服务,从新闻聚合到字处理,所有这些数据都会汇总到谷歌位于全球各地的数十个数据中心里。然而谷歌最重要的服务是网络广告平台,该平台会发布基于文字的网络广告。批评人士认为,由于这是谷歌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很难说这是一种开放透明的模式。

  这些平台的兴起并非什么阴谋,企业只是为了赚钱而已。由于社交网络和网络广告等领域呈现出非常强的网络效应,因此便会出现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领导者。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多数用户都不是专家,只是普通消费者,他们只是希望获得安全可靠的产品而已。要在用户数量逐渐增多的移动设备上创造优秀的体验,就必须要对互联网、硬件、软件和服务进行比PC更为紧密的整合。

  网络中立

  有关这些专有平台的讨论才刚刚开始。但已经有很多注意力被另外一种形式的分裂吸引过去:互联网的数据传输管道。最近十年的许多讨论都围绕着“网络中立”(net neutrality)展开,美国尤其明显。这是互联网的创立原则之一:无论内容如何,所有的数据包都应当享受同样的待遇,运营商则应该尽最大努力传输这些数据。

  这些原则的支持者希望进行立法,防止网络所有者违反规定。他们的噩梦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蒂姆·吴(Tim Wu)所谓的“托尼·瑟普拉诺网络设想”(the Tony Soprano vision of networking),这一名称来源于美国热门黑帮电视剧《黑道家族》。如果运营商被允许针对更好的服务收费,他们便可以向每个网站收取“保护费”。那些不愿意付费的网站便会被放入“慢车道”。“允许宽带运营商控制人们能够在互联网上看到和做到的事情,将从根本上破坏互联网获得如今的成就所遵循的准则。”有着“互联网之父”美誉的温顿·瑟夫(Vinton Cerf)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说。

  反对对网络中立原则立法的人不仅包括与其自身利益相关的电信公司,还包括戴夫·法伯(Dave Farber)这样的互联网行业元老。他们认为,对网络中立原则立法将会适得其反。任何针对这一问题的立法都会降低运营商的投资积极性。考虑到文件分享和视频网站的快速增长,运营商或许有足够的理由来管理数据流,避免其他流量拥挤。

  这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事实上,互联网从未达到预想中的中立。网络提供商并不保证服务的特定质量,只是尽力而为。这或许不会对个人电子邮件产生影响,但是视频等对时间较为敏感的数据却会受此影响。除此之外,亚马逊和谷歌等大型互联网公司很早以前就将他们的流量重新引导至私有的“快车道”中,绕过公共互联网,以便提升网站速度。

  至于这种优先待遇是否已经扩散开来,或者只是个别现象,很可能还要取决于市场及其监管方式。有报道称,网络中立在美国的政治分歧要远高于其他地方。这是美国宽带市场竞争相对缺乏的一种写照。在欧洲和日本,“开放访问”(open access)规则要求网络运营商将部分网络以批发的方式租赁给其他企业,借此增强竞争。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和社会中心2009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对全球各国宽带市场进行了对比。该报告发现,制订了上述规定的地区所提供的宽带网速和价格都要优于美国,因为这降低了市场门槛。而且,当任何一家服务提供商开始限制用户的活动时,用户都可以选择其他企业的服务。

  美国运营商长期以来都坚持认为“开放访问”的规定会破坏他们投资新的高速网络的积极性:既然要被迫分享,又何必亲力亲为呢?经过了大力游说后,美国电信监管者采信了这一观点。但是其他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事实并非如此。结果反而造成了美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实力强大的网络运营商。而公众则担心他们会出于牟利的目的滥用手中的权利,除非通过网络中立立法对所有流量一视同仁。虽然网络中立非常难以定义和实施,但要实现公平未必要通过这种方法,而应当从根本上解决竞争缺乏的问题。

  互联网正在从各个层次上分裂,这并不出人意料。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院长黛博拉·斯巴(Debora Spar)几年前就在《把握浪潮规则》(Ruling The Waves)一书中写道:“尽管科技会对政府构成严重伤害,但却不会消灭政府。”《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今年9月发行的《连线》杂志中撰写过一篇名为《Web已死》(The Web is Dead)的文章。他在文中写道:“新技术出现、迅速传播、开花结果,然后有人垄断了它,把他人拒之门外。”

  然而预言通常都比较危言耸听,尤其是在IT领域。政府或许尚未意识到,更为自由的互联网不仅有益于经济发展,而且还有益于社会进步。用户或许会认为,将所有的秘密都存储在一家类似于Facebook这样的网站上,并非明智之举,他们有可能选择一些较为开放的平台,例如Diaspora。

  与之类似,一些更为开放的技术同样在移动行业流行开来。谷歌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就比苹果的系统更为开放,而且获得了快速发展。该系统今年上半年的美国用户已经超过iPhone。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和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诺基亚也在合作开发一款更为开放的MeeGo手机平台。随着移动设备和网络的提升,一款标准化的浏览器也将成为移动互联网上的主要内容访问软件。

  然而,如果互联网持续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便会遭遇不测。哈佛大学的齐特莱恩指出,一旦网络成为只能借助由厂商远程控制的设备访问的“孤岛集合”时,互联网将丧失大量的“生殖能力”。创新将会放缓,而下一个亚马逊、谷歌和Facebook也将无法诞生。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安德鲁·奥德雷兹库(Andrew Odlyzko)认为,真正的危险不在于这些孤岛的物理隔离。他认为,统一连接拥有太多的价值。他说:“真正的问题在于花园之间的围墙高度。”然而沃顿商学院的沃巴赫警告说,如果互联网丧失了太多的统一性,便有可能真正分裂,正如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会导致全球贸易崩溃一样。沃巴赫解释说,理论证明,像互联网这样相互连接的网络可以迅速增长,但同样会快速消失。他说:“如今看来,这种可能性很小,但是一旦发生,再去补救便会为时已晚。”(鼎宏)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互联网的反革命势力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