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9648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4-04-12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特朗普与硅谷大佬座谈会
特朗普与硅谷大佬座谈会
痛恨硅谷帝国
痛恨硅谷帝国
中印人才硅谷之争
中印人才硅谷之争
硅谷串通互不挖角
硅谷串通互不挖角
硅谷妇女歧视
硅谷妇女歧视
硅谷大数据篇
硅谷大数据篇
硅谷性骚扰自述
硅谷性骚扰自述
硅谷阶级矛盾
硅谷阶级矛盾
硅谷年龄歧视
硅谷年龄歧视
电视剧《硅谷》
电视剧《硅谷》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硅谷百年史》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以编年体的顺序,从无线电技术、晶体管、集成电路,到人类基因组、互联网和云计算,详尽地记述了硅谷在100多年中所发生的重大科技事件;同时,从特曼、休利特和帕卡德,到乔布斯、扎克伯格,《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还生动地刻画了在硅谷涌现出的一代代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他们曾对全球100多年以来的科技文明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信息编辑本段回目录

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 
全球首部硅谷编年体史书,细数互联网、大数据、社交网络的前世今生,《数学之美》、《浪潮之巅》作者吴军撰文推荐,别错过下一个技术浪潮 
定     价:¥ 99.00
硅谷百年史(立体封面)
[美]阿伦 拉奥(Arun Rao) 皮埃罗 斯加鲁菲(Piero Scarruffi)  著,侯爱华 译
出 版 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4-1
ISBN:9787115345318
所属分类:图书 > 计算机/网络 > 项目管理 IT人文 

内容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百多年来,仅硅谷就培育了5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无数依靠智慧和知识而成为百万富翁的人。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为什么会发生在硅谷?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其他地方是否可以复制出“硅谷”?
  《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以编年体的顺序,从无线电技术、晶体管、集成电路,到人类基因组、互联网和云计算,详尽地记述了硅谷在100多年中所发生的重大科技事件;同时,从特曼、休利特和帕卡德,到乔布斯、扎克伯格,《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还生动地刻画了在硅谷涌现出的一代代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他们曾对全球100多年以来的科技文明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产品和投资,缔造了无数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传奇,在为自身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更是改变了全世界。
  《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对于国内的创业者、科技创新者、风险投资人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者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是每一个对硅谷感兴趣、希望了解和学习硅谷经验者的必读之书。

作者简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阿伦·拉奥(Arun Rao),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工商管理学院,长期从事投资业务,曾先后在三家投资公司工作,其中两家在硅谷。拉奥早期曾为《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和《Seeking Alpha》等杂志撰写商业和金融方面的文章。
  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ruffi ),毕业于意大利都灵大学数学系,1983年来到硅谷,在奥利维蒂公司任职工程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和互联网设计。斯加鲁菲曾是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还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讲学。20世纪90年代,他曾率先在互联网上开发自己的新闻网站,《纽约时报》曾经在2006年以《史上最伟大的网站》为题对其进行专题报道。斯加鲁菲现在是自由职业者,主要工作是为硅谷和欧洲的公司提供咨询以及在大学讲学。他兴趣广泛,在心智论、文学艺术、音乐史等领域多有著述。
  译者介绍
  闫景立,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访问学者,曾长期从事航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自20世纪90年代初赴硅谷开办华为公司第一家海外分公司起,

目录编辑本段回目录

第一章 硅谷概览 
第二章 圆梦者:硅谷成功背后的秘密(1945-2013) 
第三章 先驱:斯坦福大学、无线电工程、熔炉和艺术的起源(1900-1925) 
第四章 探路人:电机工程、核工程、海军和创新文化(1925-1940) 
第五章 合作伙伴:比尔 休利特、戴维 帕卡德和弗雷德 特曼在惠普和斯坦福(1930-1970) 
第六章 潜行者:军事、艺术和经济的繁荣(1941-1948) 
第七章 早期投资人:风险资本前传(1900-1959) 
第八章 工程师:斯坦福工业园、发明、发现以及计算机时代拂晓前的反叛(1949-1961) 
第九章 第一代投资人:自成一体的风险资本(1955-1978) 
第十章 嬉皮士:仙童半导体、公司拆分、小型计算机、艺术创造性和社会革命(1961-1968) 
第十一章 芯片制造商:英特尔的诞生和再造(1965-1998) 
第十二章 天才:斯坦福研究所、阿帕网、软件、人才流动性和乌托邦(1968-1971) 
第十三章 实验室发明家: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及其创新机制(1969-1983) 
第十四章 帮手们:硅谷的律师和投资银行(1970-2000) 
第十五章 发烧友:微处理器、电脑套件、以太网、互联网、Alto电脑和基因工程(1971-1975) 
第十六章 创业者:软件、存储设备、Unix、生物科技、另类音乐和精神(1976-1980) 
第十七章 数据库霸主:拉里 埃里森和甲骨文公司(1977-2013) 
第十八章 勇士们:个人电脑、杀手级应用软件和SUN公司(1980-1983) 
第十九章 早期的失败:操之过急的好创意(1980-1994) 
第二十章 魔术师:史蒂夫 乔布斯的“现实扭曲力场”和苹果电脑(1976-2013) 
第二十一章 艺术家:人机互动新模式、开放式构架、思科公司、合成生物学和网络文明(1984-1987) 
第二十二章 创业:“无工厂”企业、网络、移动性和纳米技术(1987-1990) 
第二十三章 冲浪者:万维网、网景公司、雅虎公司、多媒体和生物信息(1990-1995) 
第二十四章 打造投资者:风险资本的黄金时代(1978-2000) 
第二十五章 DotCom之殇:科技热潮中破灭的初创公司(1991-2000) 
第二十六章 互联网时代的宠儿:谷歌、Hotmail、Java、网站、高速互联网和绿色科技(1995-1998) 
第二十七章 其他热潮:Y2K、无线局域网、个人数字助理和DNA图谱(1995-1998) 
第二十八章 谷歌:从创办搜索引擎到行业老大(1995-2013) 
第二十九章 垄断者:eBay、谷歌、Facebook和网络效应(1998-2013) 
第三十章 幸存者:贝宝、维基百科和基因组学(1999-2002) 
第三十一章 困惑的投资人:风险资本挣扎的十年(2001-2012) 
第三十二章 十年败绩:初创公司夭亡的案例研究(2001-2010) 
第三十三章 精简化:Facebook、YouTube、Web 2.0和特斯拉汽车(2003-2006) 
第三十四章 大趋势:iPhone、云计算、位置服务、社交游戏和人类基因组学(2007-2013) 
结语 
附录:硅谷大事年表

推荐编辑本段回目录

    对于决策者来讲,学习硅谷就需要了解它的精髓,而不是它的现象。《硅谷百年史》这本书,系统地讲述了硅谷的发展历程和硅谷的很多传奇故事,非常生动有趣。值得一读。对于一般的读者,想要了解硅谷,一个快捷、直观的方法就是阅读《硅谷百年史》。
  ——吴军,《数学之美》、《浪潮之巅》作者
  《硅谷百年史》是第一部按年代顺序系统地演绎旧金山湾区百余年来的人物和事件的历史著作。作者试图从人文、思想、文化、艺术、教育、地理、体制和历史机遇的全视角阐述高科技产业在这片热土上产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故事,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突破。
  ——闫景立,华为驻硅谷分公司创办人
  科技创业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新技术革命,硅谷的百年历史见证了这场革命不断涌起的高潮。当前,中国的科技创业已经开始融入全球的创业浪潮中,并已初具规模。因此,《硅谷百年史》在国内的出版正当其时,既能够为中国科技创业者及其他创业人群提供史实版的案例,又能够为创造“中国梦”的各级主管部门及相关专家学者提供深度可借鉴的案例资料,是一本再现历史的著作。
  ——杨晓非,全国创业孵化研究联盟秘书长
  
  硅谷的精髓在于创新、人才和资金;我们不缺人才,缺少的是有效的科技创新机制和市场机制。《硅谷百年史》无论对创业者还是对相关的政府机构,都提供了许多极富洞见的启发。
  ——林建人
  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协会会长
  硅谷的成功,得益于各方合力创建的“支持创新的架构”,其中包括本书四个章节论述的创投产业;硅谷背靠着华尔街得以繁荣发展,希望我国的IPO改革能加速推进,使A股及创业板助力中国的创新与创业。
  ——陈友忠,智基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
  下一个科技浪潮会在哪里涌起,没人能够说得清楚,但《硅谷百年史》中无数的盛衰案例至少可以帮助我们拥有足够的智慧,使我们在大潮初起时,不会被甩到沙滩上。
  ——吴鹰
  中泽嘉盟投资基金 董事长
  新技术产业革命如何发端与发展?如何才能营造一个高科技产业的创业环境?下一个大的技术浪潮会出现在哪里?回顾和研究硅谷的百年发展史,有助于我们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
  ——黎争,计世传媒集团运营总裁、《IT经理世界》杂志社出版人兼总编辑                                硅谷的高科技生态圈有着怎样的百态人生?
  初创的科技公司如何在巨无霸林立的产业里寻找生存的机会?
  实力强劲的大公司如何在科技变革中保持创新的活力与对未来的洞察?
  风险投资人如何把握科技浪潮,把钱投给对的企业?
  是什么样的制度和文化催生了硅谷的繁荣?
  全球最权威的硅谷编年体史书;
  包含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幕后故事;
  华为驻硅谷分公司的创办者和前中关村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领衔翻译,文稿内容精准,轻松好读;
  认真了解与研读硅谷的历史,将使我们不会错过下一个科技浪潮。
  《硅谷百年史》是——
  IT从业人员了解产业大趋势的案头指导手册
  高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及风险投资业者了解前辈经验教训的案例库
  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者学习硅谷经验的资料大全
  所有关注数字化浪潮中的商业机会的人理解科技创新与财富本质的首选作品
  19世纪末,利兰?斯坦福夫妇来到遍布着果园和农田的硅谷,在这里建立了斯坦福大学。随后而来的科学家们,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把这  块阳光明媚、气候宜人的谷地变成了改变整个星球历史的创新与创造之地。这里已走出了5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无数依靠智慧和知识而成为百万富翁的人。

  这一人类史上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为什么会发生在硅谷?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其他地方是否可以复制出“硅谷”?

    《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第二版,〔美)阿伦·拉奥、〔美J皮埃罗·斯加鲁菲著,闫景立、谈锋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1月,99.00元

    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等有关新技术商业模式的作品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科技发展的未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回顾历史,同样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未来。

    对于决策者来讲,学习硅谷就需要了解它的精髓,而不是它的现象。《硅谷百年史》编年体的顺序,从无线电技术、晶体管、集成电路,到人类基因组、互联网和云计算,详尽地记述了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重大科技事件;同时,从特曼、休利特和帕卡德,到乔布斯、扎克伯格,本书还生动刻画了在这里涌现出的一代代科学家、企业家和投资家,缔造了无数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传奇,在为自身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更是改变了全世界。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硅谷诞生的一系列创新技术和公司,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生活方式,引导和推动着席卷全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了无数伟大奇迹的硅谷的出现,其实并非偶然,其中有许多规律可循。回顾硅谷的发展史,总结其发展规律,找出其中的关键推动要素,对于我国如火如荼的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和海量涌现的科技初创公司,乃至由此相伴而生的金融、法律和文化创意服务产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9世纪末,利兰·斯坦福夫妇来到遍布着果园和农田的硅谷,在这里建立了斯坦福大学。随后而来的科学家们,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把这块阳光明媚、气候宜人的谷地变成了改变整个星球历史的创新与创造之地。这里已走出了5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无数真正依靠智慧和知识而成为百万富翁的人。

    这一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技创新与财富创造历程,为什么会发生在硅谷?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其他地方是否可以复制出“硅谷”?

    本书是国内唯一一本有关硅谷的编年体史书,时间跨越硅谷经济萌芽阶段以来的100多年历史,认真了解与研读它,将使我们不会错过下一个科技浪潮。

编辑本段回目录

硅谷百年史(立体封面)

硅谷百年史(立体封面)

  硅谷,这个在1900年还是遍地果园和农田的地方,是怎样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成为世界高科技之都的?这里没有横征暴敛、没有巧取豪夺,反而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硅谷的做法能否复制到世界其他地方,使他们找到自己的创新之路?它的奇迹能在西安、哈尔滨、南京或上海发生吗?下一个谷歌公司的共同创办人可否来自清华、上海交大或浙江大学呢?我们相信,通过对硅谷模式的深入研究,中国的各个地区可以从硅谷的经验中领悟到成功的真谛并对之加以改进。不过需要警示的一点是:硅谷不是可以“复制”出来的,下一个硅谷是依靠创意和想象力从自身的基础出发加以再创造而产生的。只有创新者——不是“模仿者”——才能创造下一个硅谷。创新者将会开发出新颖、鲜活的技术并以独特的方式生产、推广和销售。

  皮埃罗和我最初构思本书时,是在他位于红木城的家中,红木城也是许多初创公司的家园。起居室里摆满了书籍,置身墙上挂着的达利(Dali)、博斯(Bosch)和恩斯特(Ernst)的画作之间,我们问自己:为什么至今还没有一本综合性地全面讲述硅谷的书?皮埃罗已是富有成就的学者、评论家和旅行家,作为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专家,他在硅谷的科技公司的实验室里工作过二十多年。我的职业生涯开始于市场分析师,之后在数家投资公司工作,同时也在试图创建一个从事大数据业务的初创公司。我们谁也没有考虑过要写一本这样的书。但在阅读了很多失之偏颇的硅谷书籍后,我们深感有必要收集硅谷完整的历史资料,加以梳理,整理成书。这就是本书的由来。

  我们希望,新一代中国工程师、程序员、企业家、营销经理和销售员能够阅读这本书并从中得到启发,创建数以千计的公司,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国创造财富。说到“财富”,我的意思并非仅仅是指金钱,它还包含科技所产生的和人们日常生活、健康、教育、环境等息息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希望中国实施的改革将能够有利于法制建设、市场经济和创建一流的大学,这些都是硅谷得以产生的关键所在。中国在过去30年中,在实现现代化和向成为发达国家的目标前进的路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此,我们希望中国各地能产生若干个“硅谷”,从而进一步加快这一进程。

推荐序 编辑本段回目录

吴军,《数学之美》、《浪潮之巅》作者

世界上除了旧金山湾区的硅谷,还没有第二个地方能够这样有效地将科技成果转换成产品,并且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在半个多世纪前,这里还是美国的一个经济不很发达的地区——至少相对于美国东部大西洋沿岸是如此。但是自从建立起被称为硅谷的科技园区以来,这个地区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创新和新经济的代名词, 这里诞生了世界上最多的高科技跨国公司,比如英特尔、苹果、甲骨文、基因泰克、思科和谷歌,等等。这里不仅已经聚集了世界上最多的千亿美元级别的大公司,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奇迹。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想学习和复制硅谷的成功。多年以来,自称为这样或那样“硅谷”的地方有很多,但是直到今天,大家真正向往的依然是旧金山湾区这块不大的地方。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硅谷的崛起和成功呢?硅谷到底和其他地区有什么不同,以至于它的模式如此难以复制?这些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专家、政策决策者、投资人和创业者都关心并且花了大量时间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是见仁见智,而《硅谷百年史》则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地讲述硅谷的独特之处和成功奥秘的一本著作。

硅谷的诞生和发展在早期依靠三个契机。

第一个是在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特曼提出将斯坦福广袤的土地租给工业界并因此成立了斯坦福科技园。

第二个是IBM公司于1952年在硅谷南部建立了著名的阿尔马登研究中心,这为硅谷带来了世界顶级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第三个,可能也是最重要的,20世纪60年代初,肖克利晶体管公司的“八个叛徒”创办了仙童半导体公司,仙童半导体公司是大部分半导体公司之母,从它分离、衍生出来的公司包括英特尓公司和AMD公司。

因此,硅谷成功的第一条就是它把握住了时代赋予的发展契机。

但是,如果仅仅靠一两次的产业机会,硅谷可能会随着半导体行业发展的减速,变成像底特律或者匹兹堡一样的地区——一度十分辉煌,最终却随着核心产业的衰退而衰败。但是硅谷一直长盛不衰,虽然它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它依然是全球最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有人将硅谷成功的原因总结为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因此很多地区的科技园试图学习这一点,着力高薪引进人才,但是事实上硅谷(当地政府)本身没有为人才引进出过一分钱,相反,它还要征各种税。有人说硅谷的成功是靠风险投资,因此很多科技园也成立了创业基金,但是这些投资的回报却做不到硅谷这么高,很多甚至一直在亏损。还有人认为硅谷的成功是靠斯坦福大学,因此在一个大学城边上建科技园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是斯坦福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还只是美国一所二流偏上的大学,它能成为今天的世界一流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硅谷成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波士顿地区的大学比硅谷的更好、更密集(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但并没有诞生很多伟大的公司。同样,人才的涌入和资金的涌入也更多的是硅谷成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从个人的亲身感受和观察来看,我认为硅谷成功的真正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1先进的生产关系

人类的活动可以创造出比投入大得多的价值,但是这些剩余价值如何分配却是一个问题。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是由资方获得大部分剩余价值,硅谷却创造出了一种相对公平的利润再分配方式,就是通过股份和期权让每个人获得他所应得的那份财富,也正是这个原因,硅谷成为了创造百万富翁最快的地方,这吸引着全世界的英才来到这里。

2宽松的创业环境

在硅谷,对创造和发明的尊重高于一切。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职务发明的所有权毫无例外地属于公司或者单位,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硅谷所在的州),实际上没有人计较是否有人拿了职务发明去自己办公司挣钱,虽然很多企业的聘用合同上都规定了员工不得用公司的资源做自己的事情,但是这一条在执行上是非常宽容的。原来的公司甚至有些成为了其员工新创公司的投资方,正是这种对发明和创业的极度鼓励和宽容,使得在硅谷创业相对容易。甲骨文、思科、英特尔、雅虎和谷歌等公司都是靠“前东家”的宽容才得以创立并且成功的。

3多元化的文化氛围

一般认为,美国人是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之一。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几乎没有一项重要的发明来自于地域广袤的美国的传统地区。最富创造力的地方一定是那些文化多元的地区。美国人的发明创造,很多不是来自于出生在美国的美国人,而是来自于移民。远到19世纪发明电话的亚历山大·贝尔,近到互联网时代的杨致远和布林,以及被称为钢铁侠原型的马斯克,都是第一代移民。红杉资本等风险投资机构也非常愿意将钱投给第一代移民,因为这群人最富于冒险精神并且有最强烈的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意愿。多元的文化使得硅谷的公司从很小开始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这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公司有很大的差别,后者常常在自己的国家很成功,但是国际化却非常艰难,因为公司里没有多元文化。因此,在很多场合我常讲,中国要想有更多原创,除了鼓励和培养自己的人创新,还需要将世界上最有冒险精神的年轻人吸引过来。

译者序 编辑本段回目录

硅谷作为地名,在过去几十年早已闻名遐迩,但在地图或GPS中却难以找到。因为它既非行政区划,也没有独特的地貌特征,更大程度上,它是个功能性质的地区代称:是20世纪50年代发源于此的以硅砂为原料的半导体行业给这块谷地赋予了“硅”的属性,确切地说,硅谷是以斯坦福大学所在的帕洛阿图为中心,沿着旧金山海湾向东南延伸到以圣何塞为中心城市的圣塔克拉拉谷,向西北延伸到圣马特奥县的一片区域。它没有固定的疆界,目前流行的看法是把旧金山、圣塔克鲁兹和伯克利甚至东湾的利佛莫也划在硅谷的范围内。这个区域大约拥有300万人口。

硅谷是知识经济的代名词,它以占全美1%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美13%的专利,拥有超过5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硅谷是创业、创新的中心,它每年获取的风险投资约占全美的30%;硅谷是优秀企业的生长栖息地,世界100强科技企业中,有20家在硅谷:惠普、思科、英特尔、苹果、甲骨文、谷歌、eBay、 应用材料、雅虎、基因泰克、 VISA、奥多比(Adobe)、Facebook、Twiter,等等,可以说是明星璀璨、富可敌国。

硅谷作为美国的高科技之都,获得了举世认可。20世纪90年代以来,硅谷更成为信息产业的发动机,在为美国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它也深刻地影响了全人类的社会文明进程与生活方式。硅谷飞速发展和成功引领高新科技的经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楷模。从印度的班加罗尔到中国的中关村,再到巴西、俄罗斯,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创建自己的“硅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硅谷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尤其是在中国,遍布各主要都市圈的高新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蔚然成风,其中被确认为国家级开发区的就有171个(截至2013年)。

到底是什么成就了硅谷?硅谷起飞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创新、创业的动力源泉何在?哪些经验具有普遍意义,或者说是可以“复制”的?哪些经验独具地方人文和社会特色,是无法简单“复制”的?回答这些问题对国内众多正在急切发展自己的“硅谷”的都市圈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初,我有幸代表国内公司到硅谷开展工作,有机会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最早进入硅谷的先遣队员。当时正值以互联网为牵引的IT产业取得爆炸性发展。记得当时已经可以用拨号上网加入“Newsgroup”参加讨论,甚至收发电子邮件。只是当时缺乏界面友好的应用软件,所有这一切还必须用Unix 命令行来进行。很快,浏览器Mosaic 和Netscape 相继问世,互联网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学术的殿堂进入了社会大众的工作和生活。1995年8 月,网景公司(Netscape)上市当天市值达到数十亿美元,打破了当时华尔街股票发行的一切纪录,这个年仅1岁还没赚过钱的公司一夜间产生了若干个还是娃娃的百万富翁。从此,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产业一发不可遏止,以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业务的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在硅谷出现,高潮时,初创公司几乎有个商业开发计划就能从风险投资公司拿到钱。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IT产业经历了数年的高速发展,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其间发生了数不清的令人激动不已的事件。然而网络毕竟是一种虚拟经济,当它跑得太快以致脱离了实体经济时,就出现了“泡沫”。21世纪伊始,网络经济泡沫浮现并开始破裂。许多曾经“虚胖”的公司难以为继,纷纷走下了神坛。IT业经历了4年左右的自我调整,消化、整合产品和服务,使之贴近市场,之后,又以更加稳健的步伐重新出发。

作为长期工作和生活在硅谷地区的中国人,我有幸见证了20年来硅谷IT产业的兴衰历程,并且在和本地及外地的供应商、客户、风险投资人、合作伙伴及法律、财务等专业咨询人员的交往中不断学习体验。正因如此,我对研究硅谷的历史经验有着极强的兴趣。长久以来一直在收集、阅读硅谷的研究资料。可读过的书多数是讲某一个人或某家公司成功的故事,或者是专题论文,总是给人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直到2012年读到《硅谷百年史》(第一版)这本书,我立刻觉得,这是一本值得介绍给国内读者研究硅谷、学习硅谷的好书。

本书对1900年—2013年发生在旧金山湾区的、以硅谷为核心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进程做了全面的研究,深入地探讨了“硅谷”现象发生、发展的历史渊源和促成要素。不同于诸多单纯讲述某些高科技企业或某些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的书籍,本书是第一部按年代顺序系统地演绎旧金山湾区百余年来的人物和事件的历史著作。作者试图从人文、思想、文化、艺术、教育、地理、体制和历史机遇的全视角阐述高科技产业在这片热土上产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故事,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突破。作为历史文献,本书讲的不仅仅是结论,对重要的发明、创新和初创企业,书中都详尽地记录了其发展过程中各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和人物,力图给每个曾为后来的人类科技成就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以应有的地位,包括那些带有悲壮色彩的失败案例的教训。

本书内容分两条线讲述:基本的一条是按编年时间顺序,从斯坦福大学的创立一直讲到Facebook公司时代;另一条平行叙述的线索讲述了不同产业或企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包括无线电技术、惠普公司、半导体业的“老母鸡”仙童半导体公司、生物科技、风险投资、施乐硅谷研发中心、软件技术、苹果电脑、互联网和环保技术等。硅谷不是凭空出世的,它的创新和创业的强大动力来源于其充满活力的体制,而体制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因此,本书也浓墨重彩地探讨了湾区周边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在以西部淘金热为标志的开发“西大荒”的时代,湾区成为机遇的摇篮和冒险者的乐园。无政府、乌托邦、言论自由、独立精神等各种思潮的自由撞击使湾区在前硅谷时代就产生了引领全美的文化潮流,以摇滚乐、嬉皮士为代表的文化艺术潮流几乎伴随着硅谷起飞的全过程。本书每一章的后面都辟以专节讲述那一时期所伴随的文化、社会事件。

与那些把硅谷描述成什么都是这里创造发明的作品不同,本书作者认为,实际上大部分重大的发明创造并非源自硅谷。硅谷的贡献在于其能慧眼识别那些可能对社会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发明,从而对他们进行商业性开发,然后用它迅速地创造财富。硅谷有独特(近乎魔鬼般)的嗅觉去理解一项发明对人类文明的意义。比之于科技发明,硅谷更善于科技的培育(使之企业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硅谷的那些研究中心从来就不是真正的“研究”中心,而是“研发”中心。它们更偏重于“开发”而不是“研究”。

这才是当人们谈论硅谷作为一个“发明工厂”时的确切含义。

前瞻性的教育,开放的人才流动,宽松的移民制度,活跃多元的思想文化,加上完善的法律、财务、人力资源、市场等辅助服务系统,这些共同构成了硅谷飞速发展的基石。风险投资毫无疑问为创业、创新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动力。本书揭示出,实际上美国政府才是硅谷最大的风险投资者,也是硅谷最有影响力的战略师。美国政府致力于投资高风险、长周期的项目,而风险投资家倾向于跟进短期项目。虽然活跃的民间资本已成为风险投资的主力,但它实际上对硅谷的形成并非关键因素。

在本书最后,作者指出硅谷不再高速增长,但它已经变成了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模板。硅谷过去数十年所呈现的生机勃勃的创造力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勇于冒险、敢为人先、容忍失败的文化,还有支持创新的整个基础架构。创新的文化在这里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强大,把发明转变为成功的故事更是它的专长。

最后,我要感谢使本书和中文读者见面成为可能的诸多朋友和同事。首先是原著的两位作者,他们的高度支持和合作,使得这部书英文第二版的修订和中文翻译得以同步进行。对于我们翻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者认真负责地进行查证并给予必要的修正,务使提供给中文读者的史实更为准确。然后是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高效的编审使本书的中文版能够在英文版上市之后不久便与读者见面,不负我们所处的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特别要感谢我的几位同事和朋友的无私奉献。除了封面已署名的几位以外,张咏梅、周正履教授等也翻译了本书的部分章节,张咏梅对语言的准确把握和驾驭技巧使她所翻译的四章成为译文中的亮点。此外,吴玫玲教授、丁维平总裁、陈宝国先生等也以不同的方式为本书提供了帮助。因篇幅所限,书中的译名索引没有编入,需查阅者请电邮至jyan@vitmax.com,函索即寄。

第一章 硅谷概览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种产业引发另一种产业

本书是旧金山湾区的一部高科技产业史。在撰写一部硅谷的历史时,很难不涉及到世界其他地方计算机产业和技术的进展。因此,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本计算机和生物科技产业的简史。

本书的第二个主题,是有关一种产业如何催生另一种产业,如何激发持续的创新的。淘金热催生铁路业,而铁路带动运输业,运输业又带动港口业。港口业有两个伴生作用:港口催生了沿海城市,城市需要电力,输电需要高压电力线,这使该地区成为电力工程技术的领先者。港口需要无线电通信,这需要电子信息业的发展,从而催生了半导体产业,半导体产业又衍生出微处理器产业,从而产生了个人计算机,计算机又催生了软件业,软件业又得益于互联网,互联网巨头们创造了巨额财富之后,又投资于生物科技和绿色环保技术。简而言之,这就是旧金山湾区整个20世纪的历史。问题是,这样波澜壮阔而又有些机缘巧合的产业进化是如何完成的?

硅谷(Silicon Valley),正式名称为圣塔克拉拉(Santa Clara)谷。它伸展于圣塔克鲁兹(Santa Cruz)山和旧金山湾之间,从红木城(Redwood City)开始,经帕洛阿图(Palo Alto)、山景城(Mountain View)、桑尼维尔(Sunnyvale)和圣塔克拉拉市,直至圣何塞(San Jose)。然后接着往南到吉尔罗伊(Gilroy)的乡村地区。真正的高科技产业集中在从圣何塞到红木城或者圣卡洛斯(San Carlos)之间,最北边至圣马特奥(San Mateo)县。硅谷在历史上并不包括旧金山市,但是因为那里后来出现了很多初创公司和很多风险投资公司,所以到2013年,旧金山和东湾部分地区——伯克利(Berkeley)和埃默里维尔(Emeryville)也成了硅谷的一部分,硅谷成了旧金山湾区中一个抽象的地理概念。

记者唐•霍夫勒(Don Hoefler)首创了“硅谷”这个词汇,虽然20世纪60年代到访的波士顿人就曾经用过这个名词。霍夫勒于1971年1月11日首次在公开发行的出版物上使用这一名词,他为一家名为《电子新闻》的周刊小报撰写一个系列报道,题为《美国硅谷》。在文中,他描述了一批电子企业尤其是半导体公司在圣塔克拉拉县蓬勃兴起的盛景。有人认为,是离子设备公司的总裁拉尔夫•瓦欧斯特(Ralph Vaerst)建议霍夫勒采用“硅谷”一词的。霍夫勒曾在硅谷早期最为重要的一家企业、位于山景城的仙童半导体公司担任过新闻发言人。

硅谷原本是指圣塔克拉拉谷的从吉尔罗伊到帕洛阿图一带。今天它成了一个抽象的地理空间:从圣何塞一直延伸到旧金山和伯克利。

硅谷的传奇来自那些伟大的公司,它们仅以少量资金在硅谷创立,之后却改变了整个世界。

1968年,身材魁梧的阿瑟•洛克(Arthur Rock)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和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等人组成的“叛逆者”团队融资,以1000万美元创办了英特尔公司,这是第一家大规模生产半导体芯片的企业,而且时至今日,它仍是业界的创新者。

苹果电脑公司(Apple),在1980年至2012年间一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消费电子产品公司,其最初也是依靠银行小额贷款,由一位22岁的年轻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比他年长一些的好朋友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创建,贷款的担保人是一位技术主管迈克•马库拉(Mike Markkula)。

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是第一家成功地人工合成人类胰岛素以治疗糖尿病的公司,这家公司以25万美元创办,给早期投资者带来了3500%的回报。

雅虎公司和谷歌公司(Google)使得网页易于理解和易于搜索,它们都是由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创建的。雅虎的创办者拥有一个内容快速增加的网站目录,而谷歌创办者开发的一种算法,最终成了这家市值一度达到2000亿美元的(2007年)公司的核心技术。

这些公司的丰功伟业都成就于区区数十年间,这真是个奇迹。

技术依靠“自己动手”的文化

硅谷并非存在于真空中,其历史是根植于湾区的经济和社会之中的。更重要的是,这里众多高科技公司的迅速发展也是与当地发生的“文艺复兴”分不开的。所有伟大的技术进步中心同时都曾以拥有举世瞩目的艺术创造力而自豪,比如,雅典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美丽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人称为巴黎的“美丽年代”,当时法国刚刚从几次战争中恢复过来,工业革命使社会经济一派繁荣。的巴黎和20世纪之初的柏林。硅谷处于一个珍视创造性的地区,这里的人们有挑衅、破坏和漠视权威的处世态度。别样的生活方式和乌托邦式的反传统文化似乎一直根植于湾区的基因中,它们始于早期的诗人和视觉艺术家,后来延续到嬉皮士一代。学术著作倾向于过多地讨论抽象模型,而忽视了所有事实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创造性。硅谷一直以拥有高度的创造性为荣。我们可以说,除了创造力,其他一切都属于细枝末节。

与此相伴而生的是一种特立独行和个人主义的思维模式,它早于硅谷就已经存在,而且让这里的技术发烧友建立了“自己动手”的文化,正是他们创建了硅谷。传统的观点总是强调硅谷的发展得益于来自大学的技术转移,特别是经由初创公司实现了商业化进程。这当然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技术发烧友们(不管他们是不是来自大学)也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发烧友们代表着一种对新奇技术的小玩意儿和自己动手的激情,这是美国精神的一部分。而且美国西海岸的湾区,离所有的工业巨头都足够远,这成了一个额外的优势。

以这种态度来理解硅谷,也许胜过任何经济理论。我们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硅谷是一个由高科技公司组成的经济体,认为这些公司当然是由工程师而不是商业人士所创办的。但是,也许我们应该从反方向来观察硅谷的商业模式:由于这是一个由工程师而不是商业人士开办公司的地方,因此他们的公司不可避免地都是高科技公司。

现在学术界对硅谷肇始于20世纪初这一点似乎有了一致的认识,也就是说,通常与硅谷相关联的行为也是发端于那个时候。我觉得还可以追溯得更远些。当你分析一浪又一浪的初创企业是如何起步的时候,你会认识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一种“西大荒”的精神。“西大荒”精神是一种离经叛道的独立个性,它是硅谷所有发明者和一代宗师们的灵魂。

敢于冒险的态度也可以追溯至“西大荒”的开拓者们。

从可口可乐汽水到麦当劳汉堡,从李维斯牛仔裤到好莱坞电影,从美国西部起源的每一种被大量消费的产品都改变了社会。然而,硅谷更擅长搞出引爆流行、促成更广泛、更大规模社会变革的产品。事实上,世界上还有其他地方产生过更为复杂的技术,比如核电厂和飞机。但是个人电脑、网页服务和智能电话(不久的将来还有生物科技和绿色环保技术)则是以更强的渗透力和扩张力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些技术正是硅谷的优势。其意义并不在于这些技术有多么复杂和高级,而是在于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说,硅谷“偏爱”那些对社会生活有颠覆性效应的技术。人们可以推测,这也许是因为硅谷出现在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那曾经是个非常不稳定的、准无政府状态的社会。

有关硅谷“知识经济”的文章已经汗牛充栋,但它们多是由工作在高层的人士所写(或者他们根本就没在硅谷工作过)。一般硅谷工程师的知识只限于他的专业,是超级专门化的。硅谷的轶闻野史中充满了自我奋斗成为百万富翁的故事,很少提到数以千计的工程师因其超级专业的技能突然变得无用,他们也难以再接受培训而早早退休。这些超级专才的知识实际上十分有限,常常是走出办公隔间就一文不值。就定义而言,人才济济的实验室是以在现有技术基础上予以渐进式的改进为己任的,而不是进行突破性的创新。大部分创新都是来自其他地方。

然而,与此同时,硅谷伟大的创新者们,比如仙童、惠普、英特尔、施乐帕洛阿图研究中心(也称施乐硅谷研发中心,简称PARC)、苹果、谷歌,这些公司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其人力资源,而较少围绕着技术进行。他们雇用了最优秀的人才,培育具有高度创造力的环境。这些公司关心在实验室内创造出超级“火力”(而非“投资回报”)的程度,它们对于创新的贡献可能超过任何其他的硅谷神话。另外,有很大一部分创新来自独立的离经叛道的发烧友们(无论他们是在学术机构内还是在其他地方),因为他们拥有技术和产业方面的大量“知识”,而不是拥有著名的风险投资家和创业家的网络。发烧友们把全部的业余时间投入到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中去,从刊物、博客和聚会聊天中汲取知识。

有关风险投资者在硅谷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们已经写了很多。但是,我们却认为,对于硅谷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应把功劳归于最大的风险投资者:政府。湾区的高科技历史可以看作是一个受益于技术军转民的最佳示范,也是政府进行整体干预的完美案例。无线电和电子工程的最初动力来自两次世界大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军队的资助。美英两国政府资助了电脑的开发。美国宇航局(NASA,一个政府部门)是第一批集成电路的主要用户。美国政府的国防先进研究项目署(DARPA)创造出了互联网。万维网则是由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CERN)所发明,这是一个由多个欧洲国家政府资助的研究中心(对于讨厌政府官僚机构的人来说,这可能是最坏的恶梦)。

有关硅谷如何吸引和催生企业的方法已多有论述,他们试图从学术和金融的角度进行解释。然而,这种模式放在西伯利亚或者刚果就不会起作用,甚至放在西欧大多数地方和日本也不灵。实际上这种模式在其他地方很难奏效,即便到了2013年也是如此。湾区之所以能吸引全世界的人才,是得益于它作为一个充满阳光、“酷”、领先和包容四海的地区的形象,以及它是美东美东,指美国密西西比河以东到东海岸一带。、欧洲和亚洲高学历青年学子的梦想之地。由于湾区人口密度不高,这些来自外地或外国的移民来到此地之后,并不是代表着一个封闭的少数群体,而几乎是一个多数族群,这促使他们如当地居民一样行事,而不仅仅是外来打工者。我认为,大学生移民潮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早于硅谷的兴旺时代,而吸引他们的原因更多的是“爱之夏”(反主流文化的嬉皮士运动)或者冲浪,而不是微处理器。

硅谷并没有发明什么

硅谷的人们发明的东西很少。计算机并非硅谷的发明,硅谷从未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硬件公司或软件公司。硅谷没有发明晶体管、集成电路、个人电脑、互联网、万维网浏览器、搜索引擎、社交网站和智能电话。生物科技和绿色科技也并非出自硅谷。硅谷所起的作用,是使这些技术“迅速传播”。硅谷有着独特的、近乎魔鬼般的嗅觉,能迅速理解一项发明对于社会的可能的颠覆前景,并从中挣到大钱。熊彼特(Schumpeter)提出的“创造性破坏”变成了破坏性的创造。这就是人们谈起硅谷是创新工厂时的终极含义。

这些离经叛道的个人才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人们,尤其是欧洲人会奇怪,为什么硅谷出现在美国?一个简单的答案就是,总的说来,美国对于这些人才比欧洲友善,而加州最为友善。西服和领带是我最喜欢用的比喻。在欧洲,不穿西服、不打领带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雇员,所以能在等级阶梯中爬升的人往往也是穿着考究的人,并不一定是知识渊博、精明能干和具有创造性的人。而在加州,亿万身价的人穿的也是牛仔裤和T恤衫。

硅谷的故事未能发生在欧洲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欧洲人不愿冒险的思维模式。我亲身经历的故事可以对此做个概括。我曾在一家欧洲的跨国公司工作过10年,每当一个工程师团队有一个新产品的想法时,经理人员就会问一个很微妙的问题:“有人干过这个吗?”如果他们回答“是”,经理就会说:“我们太迟了。”如果他们回答“否”,经理就会说:“那就没必要了。”这样,工程师们就没法做什么新东西。而在硅谷,美国人敢于冒险的热情得以发扬光大。硅谷培育了一种敢于冒险的文化,进而把它变为一种科学。

硅谷同世界绝大多数地方特别是欧洲的另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是大学教师的思维方式。欧洲大学是静止和封建的官僚体制,一名教授就好像一个男爵,他向助手们赐以恩惠,同时他又是系领导的终身奴仆。与此相反,湾区的高校鼓励其教员创办他们自己的公司。

人们可能会质疑何以硅谷发生在西海岸而不是在美东?后者的居民教育程度更高、更加富有,而且更加国际化。这个答案与为什么嬉皮士诞生于旧金山,或者自由言论运动出现在伯克利是相同的:是一种独特的反现存体制的情绪,以及一种要改变世界的坚定信念使然。

关于硅谷的“失败”的故事被谈及的很少。实际上,很多产业在这里虽然有很强的基础,包括当地大学里的大量研究项目,但都始终未能做大做强,如人工智能、激光、虚拟现实技术等。

促进硅谷发展的金融因素有很多。然而,当人们在这里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之后,硅谷便开始受益于其自产的百万富翁的慷慨。慈善活动和天使投资为打造创造力提供了第二助力。“当你还不富裕的时候要有创造性,当你富裕了的时候要支持创造性。”这可以成为硅谷创业者的座右铭。湾区的生活方式产生的社会压力让你必须“与众不同”、必须“做到最好”。当靠自己的奋斗致富的人们聚会时,他们不只是吹嘘自己如何淘到第一桶金,还会谈论如何花钱以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事业,或为初创公司添翼助飞。在某种意义上,个人奋斗成就的百万富翁对于使之能够成为百万富翁的体制怀有感恩之情。这一现象已经成为美国社会肌体的一部分,在硅谷尤其得到了最为崇高的体现。

因此,硅谷首先是一个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实验田,然后才是一个科技和创业精神的实验田。硅谷通过与乌托邦式的集体主义结成的三角关系,促成了先进科技与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结合:硅谷使乌托邦式的集体主义与先进科技结缘(这是社会学的实验),与此同时,也使乌托邦式的集体主义与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结缘(这是经济学的实验)。这使硅谷成为了一个多样的世界。

本星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合法财富创造

在那个我们后来称之为“科技泡沫”的20世纪90年代,风险投资家约翰•多尔(John Doerr)曾在多次演讲中说过:“互联网是这个星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合法的财富创造活动。”多尔大概没有算上创造和转移财富的“非法”时期,如罗马人之掠夺迦太基,或者18世纪大英帝国洗劫其殖民地。然而多尔估计的并不为过。从1995年到2000年,仅仅五年间,互联网公司从零发展到4000亿美元的市值(然后又跌到所剩无几)。从1975年到2000年,硅谷所产生的10亿美元级别的公司,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多(可能在整个星球历史上也是如此,但因计量之困难,这一纪录难以与之前的数十年或数百年相比较)。

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多尔表示了道歉,他多次提到的以上论断对网络泡沫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不良效果,使投资人更注重“唯利是图”,驱使他们几乎在一夜之间便在互联网创业公司上市之后获取了巨额(和虚幻的)利润,而不是培育拥有革命性技术的公司。后来,他戏谑道:“互联网是本星球历史上最伟大的财富创造(和蒸发)。”即使不考虑股市泡沫,多尔的公司凯鹏华盈(KPCB)到2000年为止,已经给250家技术公司投资了13亿美元,其中取得成功的公司创造了192万份工作,销售额达730亿美元。泡沫破裂之后,优秀的互联网公司——比如思科(Cisco Systems)、谷歌和甲骨文(Oracle,它的数据库系统是互联网之动力)生存下来并取得发展,而且有Facebook和Saleforcecom等后起之秀加入进来。

财富和金钱的区别

在财富的问题上,硅谷人凭直觉的理解,与华尔街、大公司或政客们的看法非常不同。

硅谷人对此的态度简而言之是:财富不等于金钱。

金钱是用于交易的一种纸质的标记物。它是一种有用的支付手段,用以衡量价值;它是一种以物易物的工具,用以帮助完成交易(交换的媒介);它有时也是一种保值的工具(注意:黄金比任何纸币都更能保值)。如果一家中央银行不加印钱币,或者银行不通过放贷增加货币,金钱的流通就是一个“零和”的局面。所以,金钱只是一个标识物,是一种转移财富的方式。

财富由用以改善人们生活的商品和服务组成。它包括了有形的商品(食品、衣服、房屋、汽车、电器和用具等)和无形的活动(度假、飞行、理发、美甲、保健和教育服务等)。

如同企业家、天使投资人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一篇非常好的文章《怎样致富》(How to Make Wealth)中所说:“大多数企业所做的就是制造财富。他们做出人们所需要的东西。利润不过是个度量工具而已。不应该把衡量标准与核心价值混淆起来。”

很多人相信“饼的大小是固定的”这一谬论,硅谷的看法却正相反:富人同别人一起致富会让彼此变得更加富有。硅谷人愿意付出代价来与人合作,把饼做得更大。

一份职业是什么?就是一种极慢的创造财富的方式。

手工艺文化之重要,在于它证明了人们可以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来创造财富。

什么样的激励机制使创业文化成为可能?一般来说是重视个人的贡献(一家小公司可以做到),以及发挥团队的能力(这对科技创业企业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一个小小的创新很容易上规模,从而使千百万人的生活更加美好和轻松)。

格雷厄姆的文章值得反复拜读,应当成为商学院、创业培训课和政府政策制定者的教材。

本书写的是硅谷的建设者以及他们的梦想,还有他们留给我们的、在今天依旧起作用的创新体制。这是一部描述关键人物、事件和趋势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重要作用与影响的历史书。本书通过对硅谷的精神和体制的介绍,旨在把硅谷富有建设性的要素传播到全世界,分享财富、激发梦想。

第二章 圆梦者:硅谷成功背后的秘密(1945—2013) 编辑本段回目录

硅谷的独特性

硅谷是与众不同的。当你沿着它的两条交通大动脉101号和280号公路南北穿行,并且同创业者、风险投资家、公司主管以及其他人谈话时,你会感受到一些非同寻常的独特之处。那个跟它最为接近的竞争者——波士顿128号公路园区,正在吃力地跟硅谷赛跑。

本章将逐一分析支撑硅谷崛起的一些重要因素,其中包括:作为硅谷发动机的大公司;为硅谷输送智力资本(聪明人)的大学;风险资本、天使投资和法律服务;明媚的阳光和温暖的气候;大批发奋图强的创业移民的涌入;创业与容忍失败的文化以及梦想改变世界的人们的灵感。

红杉资本的风险投资家唐•瓦伦丁(Don Valentine)认为,硅谷是难以复制的。他在一次访谈中说到了大学和温暖的气候等因素,但是他又说:“很难把它(硅谷的成功因素)用几句话说清楚。”他认为,风险投资人很重要,好的风险投资人不仅仅是投资——那只是买卖而已,他们还能帮助打造公司和产业。唐•瓦伦丁说“硅谷最宝贵的是一种心态”,在这里“你不必因为失败而背负污名”。因此,一名年轻的创业者能够创办一家公司,失败之后,还能够以更聪明、更成熟的方法卷土重来。瓦伦丁还承认,在过去的30年里,移民——特别是华人和印度移民贡献了很大的力量。下面我们从“引擎”公司开始,要讲到瓦伦丁提及的许多话题。

硅谷的“引擎”公司

外人或许不知道,硅谷的发展动力并非来自初创公司,而是被一些大公司所支撑,这些跨国科技公司通常都拥有上百亿美元的销售额。当地报纸《圣何塞水星报》(San Jose Mercury Daily News)一直跟踪报道“硅谷150强”。2012年,硅谷最大的10家公司见表2-1。

表2-1 2012年“硅谷150强”中的前10位

序号名字城市成立日期2012年利润(亿美元)
苹果公司帕洛阿图1976417
惠普公司帕洛阿图1939144
英特尔公司圣塔克拉拉1968119
谷歌公司山景城1998106
甲骨文公司红木成1977102
思科公司圣何塞198484
易贝公司圣何塞199538
吉利德科学公司福斯特198725
富兰克林资源公司圣马刁194719
应用材料公司圣塔克拉拉196714

来源:美国证劵委员会Edgar数据库和彭博社相关数据。

除了表列公司外,外界大多数人不十分熟悉的其他公司包括赛门铁克公司(Symantec)、VMware公司、Juniper Networks公司、McAfee公司、Netapp公司、英伟达(Nvidia)公司、艺电公司(Electronic Arts,简称EA)、闪迪(San Disk)公司、新思(Synopsys)公司、瓦里安(Varian)公司、赛灵思(Xilinx),当然还有Facebook公司。市值在10亿美元级别的公司几乎全来自高科技产业,在硅谷占统治地位(富兰克林资源公司是个例外,它是一家金融服务公司)。它们加固了硅谷技术生态系统的根基。

新技术的诞生来自大公司的“溢出”效应。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大公司的科研工作产生了多余的技术而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IBM发明了硬盘和磁盘技术,它们被硅谷的新创公司所采用,由此出现了舒加特(Shugart)、希捷(Seagate)、昆腾(Quantum)、迈拓(Maxtor)。IBM还发明了关系型数据库技术,这给一些公司(甲骨文、Sybase、Informix)带来了机会。与此相仿,施乐硅谷研发中心(PARC)为个人电脑、图形用户界面(GUI)、局域网(苹果、微软、3COM)做出了同样的贡献。

硅谷可溯源于两家重要公司,它们创建了落户本地的产业。在当地产业发展的历史上,存在着某种“路径依赖”的关系,最初的一种产业导致了某些技能的产生,而这些技能对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是20世纪20年代的联邦电报公司(FTC)——一家无线电公司,以及同属一个行业中跟进的利顿工业公司(Litton Industries)和AMPex公司。

其次是肖克利晶体管公司,然后是仙童半导体公司。它们催生了20世纪50年代硅谷的集成电路、存储器和半导体产业。整个半导体产业就是从仙童半导体公司及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国家半导体(National Semiconductor)公司中衍生出来的。

有关硅谷的一些重要动向,可在其2012年的“引擎”公司中明显看到:最大的产业是电脑软件与硬件,然后是生物科技,再就是工商服务业。

这些公司的核心团队由从事技术产品开发的工程师组成,所以这里总是十分需要高度熟练的工程师(2012年,圣何塞是全美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因为这些工程师的薪酬都十分优厚)。

表2-1中的10家公司都接受过风险投资,正如硅谷每一家市值10亿美元的公司一样(惠普、Salesforce和Siebel或许例外)。在并不算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些年轻的公司成长为重量级的硅谷引擎(最老的是注册成立于1947年的惠普,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9年的合伙人时期)。

硅谷的大多数初创公司最后都卖给了“引擎”公司,它们没有保持独立和私有,也没有上市。所以多数创业者都在认真研究和揣摩这些“引擎”公司要收购和处理哪些公司。

如果说这些“引擎”公司是把工程师和初创公司当作燃料来消耗的话,那么我们下面来看看这些燃料的供应者们都是谁。

智力资本的供应者

硅谷建立在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网络中。其中有四家大学最为知名: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圣何塞州立大学。它们培养了大批工程和科学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高),它们是聪明的、富有创造力的人力资本的供应者,这对硅谷的大“引擎”公司和初创公司十分必要。这些大学吸引了美国以及全世界的人才。无论是为了斯坦福及其周边的科学人才而来到硅谷的阿瑟•洛克,还是来斯坦福求学的维诺德•科斯拉(Vinod Khosla),还是离开伯克利创办了SUN公司的比尔•乔伊(Bill Joy),他们全是为了工程和科学的项目而来。

最重要的大学可能要算斯坦福了。风险投资家比尔•德雷帕(Bill Draper)曾经说过:“硅谷从斯坦福开始真是幸运。我认为,没有斯坦福就不会有硅谷。”20世纪30年代,斯坦福已拥有全美最好的无线电工程系。

使斯坦福与众不同的是弗雷德•特曼(Fred Terman)教授(后来成了教务长)。他致力于建立一所优秀的工学院,还计划要围绕着大学建立强大的公司群体。当时,大多数工程院系(特别是精英高校,如麻省理工学院)会把对课外产业有兴趣的教授和研究生解职或开除出校,在此情况下,特曼教授大胆地率先培育产学关系。此举具有系统论的特征,旨在建立一个具有互补关系的生态系统。在吸引具有创业潜质的教授和学生的同时,特曼还在关键时刻吸引了数百万美元的联邦政府资金。今天,在比邻于斯坦福校园的沙丘(Sand Hill)路上,坐落着2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它们投资了数十亿美元。很多初创的技术公司倾向于在附近的帕洛阿图、山景城、红木城开办。谷歌、雅虎、Youtube、硅图(Silicon Graphics)、SUN及其他主要公司就创办于斯坦福校园里的宿舍或办公室。有人把斯坦福称为硅谷的震中(只有桑尼维尔可与之竞争)。

其次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该校有着名列全美前5名之内的工程和科学院系。很多人认为伯克利是世界上最好的公立大学。它有着一流的师资和学生,遍布各个学科。出自伯克利的著名初创公司有苹果电脑(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在离校创办苹果公司时是该校的本科生)、Inktomi和Cadence Design,它们均是市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其他著名的伯克利校友有戈登•摩尔和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他们创办和经营了英特尔公司,此外还有闪迪公司的桑杰•梅洛特拉(Sanjay Mehrotra)、VMware公司的爱德华•王(Edward Wang)。鲜为人知的是,风险投资家托马斯•珀金斯(Thomas Perkins)与伯克利的迪克•吉内克(Dick Jaenecke)和亨利•罗德(Henry Rhodes)合作,在他们创办的“大学实验室公司”(ULI)制造早期激光器件因而掘得第一桶金。几年后他们卖掉了公司,每个人分得数百万美元。那时吉内克才25岁,他开玩笑说:“早退休的惟一问题是他的高尔夫球和网球球友尽是60多岁的人。”

斯坦福和伯克利像强有力的磁石一样吸引着人才。中国的上海交通大学每年都发表他们对全球1200所院校进行的学术排名。他们的定量公式是:校友获得过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项数(占10%),教职人员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项数(20%),21个大类学科的研究人员被引用数(20%),在《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数(20%),科学引文指数和社会科学引文指数(20%)。2011年,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全世界排名分别为第2和第4。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是世界上最好的医学研究机构。它在肾脏和肝脏移植、神经外科学、神经学、肿瘤学、眼科学、基因疗法、妇女健康、胎儿手术、小儿科、HIV/艾滋病和内科方面,拥有优秀的研究和治疗技术。它是美国政府(国家卫生研究院)医学资助的第三大户,在2007年总共获得的资助金大约为44亿美元。它的科学家在组合脱氧核糖核酸和人工合成胰岛素生产方面都开发出了领先的技术。如果有人想要开发新技术或将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产业化,那么世界上大概只有一两个地方的科学人才和创业基础设施能与这里相比。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基因泰克公司就是由该校的研究成果衍生而来。

最后是常常被忽略的圣何塞州立大学。该校提供工程领域中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特别是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其工学院有近4700名学生,它是硅谷工程人才数量最大的提供者。著名的校友有英特尔的戈登•摩尔(他在该校就学两年),杜比实验室(Dolby Labs)的雷•杜比(Ray Dolby),谷歌的奥米德•科德斯坦尼(Omid Kordestani,谷歌早期的一个关键员工和该搜索引擎公司的副总裁)。

最后,我们还要披露一个令人震撼的事实。区区伯克利小镇居然有3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比这个世界上除美、英、德、法四国外的任何国家都要多。加上斯坦福大学的16名,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3名,在这个比伯利兹或者斯洛文尼亚还小的、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里,诺贝尔奖获得者总数达到50名之多(未算入2013年的3位获奖者)。湾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比美国之外的任何国家都多。

所有这些学校创造了什么?富人和“书呆子”。

保罗•格雷厄姆写过一篇文章,名为《怎样成为硅谷》,他开玩笑说:“创造一个有助于创业的环境,这两种人就是你所需要的。”此外,格雷厄姆还相信,一种个性(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加上一大批通常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科学和工程背景的青年学生,对一个地方贡献良多。在格雷厄姆看来,在技术成为主流之前的数十年间,湾区已是一块吸引年轻人和乐观人士的磁石。“它是一个人们去探索新事物的地方……与加利福尼亚的潇洒是同义词”。并且,格兰诺拉麦片文化(Granola)、滑雪、冲浪、健步走、瑜伽以及对技术的狂热都没有消亡。

在四大院校提供了脑力和能量的同时,风险投资公司、天使投资人和律师事务所组成的广大的基础服务业也支持了初创公司的孵化成长。

风险投资、天使资金和法律基础

对硅谷来说,还有两个体制性的因素非常关键。第一(这也是广为人知的)是风险资本与天使投资架构;第二(不太为人所知)是法律架构,包括律师事务所以及加州独特的法律和规章。

风险投资机构和天使投资网络深植于硅谷,它们在硅谷比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要更加深入和富有。举例来说,根据《企业家》杂志报道,2007年,做过10个或更多早期投资项目的私人风险投资机构中,60%在硅谷设有办事处。据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统计,2011年,最大的风险投资机构大部分都在硅谷,如表2-2所示,硅谷占了风险投资资金的大部分。

表2-2 2011年美国风险资本投资总数

地区:全美;总投资:284.25亿美元;项目平均:774万美元;总投资项目数:3673

地区投资额(百万美元)占比项目数
硅谷1163040%1158
新英格兰320411%441
纽约272710%379
洛杉矶/橙县19767%208
得克萨斯14605%153
中西部14325%269
东南10914%185

来源:2012年1月PWC/NVCA/MoneyTree报告,汤森路透数据库。

硅谷占2011年度全美风险资金总额的40%,多于其后三个最大的地区的总和。正如谷歌、Facebook和LinkedIn这些最近兴起的公司所表明的,硅谷的天使投资人(提供种子资金和投资早期公司的富人)常常是第一个物色项目的。

尤为重要的是,创业者和风险资本家是在默认和互信的网络中操作的。一旦信任破裂,受损的一方往往选择不起诉违约者,而是把这段经历公之于众,让违约的一方信誉扫地。比如Hotmail(以4亿美元卖给了微软)的沙比尔•巴蒂亚(Sabeer Bhatia)对他自认为的风险投资公司德丰杰(Draper Fisher Jurvetson,简称DFJ)的损人利己的做法大为不满,他在一次访谈中披露了这段经历。他的指控看来有些轻率或者失实,德丰杰对之给予强烈反驳。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已在风投圈子里两败俱伤,创业者因此对他们看得更深入了。信誉事大,有个好信誉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尽责调查成本。企业家解决信誉问题的一个有趣的方式是在一家名为thefunded.com的网站上给风险投资家及其投资条件书(在一定条件下提供资金的文件)评级打分。

除资金外,硅谷的法律服务令人印象深刻。今天,诸如WSGR、Cooley Godward Kronish LLP、DLA Piper LLP、Gunderson Dettmer LLP等律师事务所,可以为初创公司提供一系列免费服务,包括新公司注册、起草投资条件书、法律表格提供等。一个没有什么信用记录的初创公司团队(无论是经验丰富的企业家还是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或圣何塞州立大学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这些免费服务。律师事务所希望能廉价地获取客户,因为它们很可能会变成明天的谷歌或Facebook。

在硅谷,一直有人在大力推动为初创公司的种子资金或早期融资制定标准化的条件,其中,天使投资人克里斯•迪克逊(Chris Dixon)所列出的要素比较有代表性(注意:这是件复杂的事)。

  • 投资人或者得到普通股,或者是份额加倍的不参与普通股分红的优先股;
  • 投资人按持股比例享有分红权利(无超级比例分红权);
  • 控制权变动时,创始人可加速行权;
  • 董事会由一名投资人、一名管理人员和一名双方接受的独立董事构成(或者两名风险投资人、两名管理人员和一名独立董事);
  • 创始人薪酬不得超过“维持生计”之水平(富裕的创始人无薪酬);
  • 如果小型天使投资人与大型风险投资者共同投资,他们应得到与风险投资者相同的经济权益,但是无控制权;
  • 期权总量通常为10%~20%,数量来自投资前估值;
  • 其他条件(登记权、分红等)均为风险投资协会的标准条款。

迪克逊建议创业者和风险投资人只就两个问题进行谈判:初创公司的投资前估值(外部投资进来之前公司价值是多少)和投资金额/融资金额。一套标准化的条件以及简化了的谈判要点很重要。其一,它将帮助创业者以较少的精力较快地融到资金(交易成本较低),其二,它将促进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家之间的健康关系,帮助企业顺利成长。

除了投资项目的标准化条件和可以提供“免费”服务的律师事务所之外,加州法律的一些元素对初创公司也相当有益。首先,加州不允许雇佣合同中存在竞业禁止条款,所以人们可以离开一个大公司或初创公司,立即为一个竞争对手工作。这就实现了技术和创意的流动。其次,硅谷和加州没有积极执行有关商业秘密和私有信息的法律。公司的雇员因而得以频繁地更换工作。商业秘密是指有关如何完成工作,或者有关一般不为人知的专项技术任务的所有信息,这是雇主的财产,雇主通常可以起诉披露或者可能披露这些商业秘密的离职员工。然而加州的法院并未有力地执行这方面的法律,地方的法官和陪审团也不喜欢这类诉讼,很少判决给予赔偿。原告公司打这样的官司,其代价是内部士气低落,招聘的吸引力受损。(谁愿意为一个起诉自己前员工的雇主工作呢?)所以,虽然加州法律在纸面上同其他司法辖区的法律并没有多大不同,所有技术和科学领域的雇员都要签署有关商业秘密、发明权和私有信息的标准雇佣协议,但是这些协议并不能顺利地在法庭得到执行。

最后,某些普遍的商业文化和法律特色也促使了初创公司的形成,包括员工的快速流动、较短的职位任期、大量使用临时工、独立合同工和应急劳动力、内部人力市场疲弱、企业忠诚度低、职业规划常常涉及创业或参与创业、因特定技能而受聘、劳动力市场的中介作用促进了短期聘用(比如推荐临时工的中介公司和互联网求职)、灵活的报酬(包括奖金和期股)、收入与劳动力市场供给之间明显的不均衡状态。说起激励机制,股票期权文化很关键。它激励员工自动延长工作时间以获取高报酬(这样就把正常情况下10年的工作量压缩到3年)。

初创公司的年轻员工们由于漫长的工作时间而没有多少业余时间,他们当然要更好地享受仅有的闲暇时间。加州的美好天气,也是他们美好生活的引人入胜之处。

晴朗温暖的气候

在硅谷的发展过程中,一个经常被提及但却被低估的事实是其晴朗的地中海式气候。很多创业者都被这里的气候所吸引,其中包括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他创办的研究所——肖克利晶体管实验室被认为是技术初创公司的种子。从仙童半导体公司中衍生出来的公司催生了半导体产业,以及后来在硅谷遍地开花的整个计算机和软件产业。肖克利是帕洛阿图本地人,他重归故里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这里美好的气候。正如每一个加州人都可以证明的那样,全年阳光明媚的气候实在是令人难以抗拒。

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干热,适合种植葡萄(由此兴起了酿酒业)。地球上只有2%的土地拥有地中海式气候,它们都在沿海地区。

  • 真正的地中海地区,包括西班牙、意大利、希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这些国家的沿海地区;
  • 澳大利亚的西南部和南部地区;
  • 智利中部部分地区;
  • 南非的西部,主要是开普敦地区;
  • 北美州从旧金山湾区到南加州的狭长地带。

我们可以更具体地比较一下帕洛阿图(硅谷的心脏地带)与坎布里奇(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的心脏地带)的季节气候模式。帕洛阿图冬季较温暖,平均气温华氏50度(10摄氏度),而坎布里奇是华氏30度(零下5摄氏度);帕洛阿图通常夏季凉爽,平均气温不到华氏70度(20摄氏度多一点),而坎布里奇地区却为华氏80多度(接近30摄氏度)。来到硅谷的程序员和工程师们注意到了这一点——毕竟他们是受数据驱动的。

硅谷的气候是如此的温和宜人,这吸引了一个重要群体:来自印度、中国、俄罗斯和东欧各国的具有科学和工程教育背景的移民。他们全都不喜欢波士顿的冬天。本书的两个作者曾一度住在加州的红木城,这里临近伍德赛德(Woodside)和帕洛阿图,其和煦晴朗的天气产生了一句官方宣传语:“好气候胜过政府的努力。”很多人,如唐•瓦伦丁、拉姆•施里兰(Ram Shriram)、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都提到,美妙的气候是他们待在加州的一个重要原因。

移民的流入

硅谷是一个吸引人才的磁石。它吸引人才的范围,不仅是加州的3700万人,也不仅是美国的3.1亿人,而是全球的68亿人(尤其是总共拥有20多亿人口的中国和印度)。更重要的是,硅谷是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中吸引人才。2009年,移民占全美人口的比例仅是12%,但他们占美国科技工作者的比例是24%,占科学和技术博士人数的47%以上。这一点意味深长。

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安娜•李•萨克森尼安(Anna Lee Sexenian)1999年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国外出生者占硅谷熟练的科学和工程工作者的三分之一。印度人和华人占多数,约占总数的75%之多。萨克森尼安发现,1998年,中国和印度移民经营着硅谷四分之一的高科技企业,销售额总计为168亿美元,提供了超过58 000个就业机会。更具体地说,1980年到1984年成立的硅谷科技公司有13%由华人或印度人任总裁,1995年到1998年成立的公司的这个比例是29%。在2008年的进一步研究中,她和她的团队估计,硅谷所有成立于1995年到2005年的公司中,25%的公司至少有一名共同创办人是移民,这些公司在2005年创造了520亿美元的营业额,雇用了45万名员工(其中三分之一的创办人来自中国和印度)。有趣的是,美国出生的硅谷公司的创办人,多数来自加州以外的五个州:新泽西州、密歇根州、佐治亚州、弗吉尼亚州和马萨诸塞州。

允许更多的熟练技术移民的进入对创新有着直接的影响。根据一项研究,每增加10%的外国研究生会增加45%的专利申请数,增加68%的大学专利授权数,增加5%的非大学专利授权数。请注意,是政府的干预增加了移民。尤其是1965年的《哈特•塞勒法案》和1990年的《移民归化法案》,两者都新增和扩展了授予具有高度技能的移民及其家属的特别签证。后者把高技能移民的数量增加了超过2倍,从每年54 000人增加到每年140 000人。

华人和印度移民也长于结社交往,他们创办了20多个工商和行业协会。印度移民萨蒂什•古普塔(Satish Gupta)创办了SenSen Networks公司,他是硅谷印度裔社交团体TiE的一个早期成员。他感到,对于新移民创业者来说,“关系最重要”。他认为,非正式的移民团体靠的主要是信任。“信任关系到一个人的可信度、肢体语言、行为表现和文化背景”及其他因素,甚至包括社会等级或财务状态在内。Saxenian,AnnaLee“Silicon Valleys New Immigrant Entrepreneur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Working Paper 15, May 2000

少数族裔社团是很重要的。正如SUN公司的共同创办人、风险投资家维诺德•科斯拉所说:“族裔社团在这里确实在起作用:人们相互交谈,探索各自的创意,他们介绍自己认识的其他人,这些人可能同他们属于相同的族裔。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如此相似,信任感也得以加强。”并且,一个成功的印度企业家投资一家公司,会给创业者带来倾听本地区较大的风险投资基金意见的好机会。

创业与容忍失败的文化

硅谷能成功,是因为它鼓励明智的失败。一句耳熟能详的忠告是:“失败是常事,但要失败得快些。”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创业评论》(MIT Entrepreneurship Review)的共同创办人在访问硅谷之后所发现的,在硅谷存在着“试错法”,或者是“失败可以创造机会和更好的创新”这种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理念。再就是,失败者受到的是“鼓励而很少是惩罚”,这说明美国西部的开拓精神依然存在。

但是失败并不是全部。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的合伙人道格•列昂(Doug Leone)如是说:“成功和失败应该是平衡的。如果你还没有失败过,那说明你还没有尝试;但如果你只是失败过,那说明你还不知道怎样正确地做事。”

BEA Systems公司(2009年被甲骨文公司以85亿美元收购)的共同创办人比尔•科曼(Bill Coleman)对于失败有着更透彻的见解。科曼认为,硅谷的秘密是“失败,容忍大量的失败,20家公司中只有一家能在这里成功。但是你若是失败了,那就重新再来”。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其他一些地区的商业文化严厉地惩罚失败,企业家得不到第二次机会。科曼自己就有过多次失败的创业(Visicorp和Dest Systems)经历。所以当他创建BEA Systems时,他招聘的高级管理层,都是由那些至少曾经在一个失败的公司里工作过的人们组成。科曼相信:“你所学到的不仅是失败和如何才能成功,还有在心理上如何应对失败。”科曼以SUN公司为例,它在创造新产品时所做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但是它改正得很快。在他看来,“一个初创公司不是一个技术公司,而是一部学习机器”。

世界上几乎没有像硅谷这样宽容失败的商业文化。只有经历失败并从中学习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他们成为聪明的冒险者,知道如何抓住机遇、创造财富。或者正如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在印度裔企业家2010年年会上所言:“一个初创公司就像一部能把一元钞票变成二十元的机器——如此而已。”本书有三章讲述失败,因为硅谷失败的公司更能告诉人们:是什么使硅谷及硅谷人成功。

追随梦想、改造世界的灵感

创造财富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如果有足够的人专注于此,可以想象,贫穷将成为历史的遗迹。但是硅谷大多数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们的目标比财富(金钱)更加伟大。他们怀有的愿景,是要让世界成为他们想象的那样。他们的金钱已经超过自己生存的需要,他们创造的财富终其一生也无法使用完。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梦想要改造世界。

苹果电脑的史蒂夫•乔布斯不只是要卖硬件装置、精心包装的微电子芯片及移动的输出/输入装置。他要改变人们相互想象和互动的方式,改变世界使用技术的方式。他所倡导的设计是如此漂亮,足以使他们公司的发明进入博物馆(就像奥利维蒂公司在1969年—1970年生产的打字机,于2011年被陈列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中,成为设计的经典)。

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不想只是做个广告贩子,而是要收集和整理全世界的信息,以便使之容易搜索。他们把每本书进行数字化,再造神话中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或如布林的嫂子苏珊•沃奇斯基(Susan Wojcicki)在2000年谈到他们的计划(谷歌那时甚至连营收的模式都没有)时所说的:“他们实际上会计算一下这里面的数字,比如需要多少台扫描仪,需要多少个小时。这样他们就有了一定的概念,知道它是一个可行的项目。”

Facebook公司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要的不仅是一个销售广告和数字产品的社交网络。他要根据社交图谱的属性来了解世界上每个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然后帮助人们以更有效的方式交往。每个人都可以而且应当是讲故事的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荷马(Homer)、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或者格伦•贝克(Glenn Beck)。

维诺德•科斯拉不仅要使他的基金投资人得到30%以上的标准回报率,他还要解决不可再生能源的问题,帮助世界找到一种取之不尽的、清洁的、可持续、可再生的能源组合。这不仅仅是妄想:科斯拉说服了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加入他的计划。

最后,硅谷是由梦想和体制构成的。梦想是一种奇特的东西,它产生于一个人的心中,当一位创业者激励一个团队创办一家公司时,梦想就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体制则提供了所有必要的资源:人才、高效率的工作环境、支持创业的基础服务、正确的文化思维等。正如许多硅谷人所说:“硅谷最宝贵的是一种心态。”但是它也建立了正确的体制,在这里,新来者能够(用艾萨克•牛顿的话来说)站在巨人肩上(或者在他们面前的云计算的基础上,方便地开发应用程序)。

第九章 第一代投资人:自成一体的风险资本(1955—1978) 编辑本段回目录

硅谷早期的风险资本

风险资本发端于政府行为。1958年通过的《小企业投资法案》被认为是受到专业管理的风险投资行业的开端。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史布特尼克”号,此举震惊了美国国会,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他们于1958年通过了《小企业投资法案》,该法案允许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发执照给私营的小企业投资公司(简称SBIC),由其资助和管理美国的小企业创业。但SBIC的问题是,它每投资1美元,政府都要配套提供3美元的担保贷款。这虽然扶植了许多企业,但却不适合高风险的投资,因为政府的贷款担保通常意味着用纳税人的钱去补贴那些失败的投资项目,而银行则是最大的赢家。

因此,很多风险投资的先驱者对于设立小企业投资公司能否促进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同看法。新上市的公司在股市备受欢迎,这证明对初创公司进行股权投资的模式是可行的。小企业投资公司的一些投资项目得以成功兑现,而且收获诱人。小企业投资公司的运作确实提高了早期风险投资公司的地位,有些人,比如弗兰克林•约翰逊(Franklin Johnson)认为,这项新法案使美国“看到了一个问题,而风险投资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它培育了创意的种子,也培育了我们这样的核心人物”。西海岸最早的风险投资家威廉•德雷珀说得更直白些:“(没有它)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做风险投资……它把不能做和没有钱来做进行了区分。”很多人认为,小企业投资公司在1958年到20世纪70年代初之间,的确为许多初创公司弥补了资金缺口,此后,合伙人制的风险投资公司开始大行其道。然而,美国政府投给小企业投资公司的20亿美元却大部分付诸东流。

那么,为什么硅谷能够在风险投资业方面领先于美国其他地区呢?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给出了部分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东北部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原因是,那里不仅有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研发资源,而且还有(波士顿和纽约)雄厚的金融资本做支撑。后来西海岸之所以能取而代之,是因为这里有着晴朗的天气,美国政府的科研资金提升了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工程院系水平(还要加上弗雷德•特曼精明的体制建设,这一点将在本书其他章节讲解)。另外,西海岸在人力资源方面也能做到完全开放地选贤任能,在这里,年轻的工程师可以领导公司,年轻的银行家可以为之提供资助。仙童半导体公司是20世纪60年代许多初创的半导体公司的发源地。硅谷有世界级的工程院系、过硬的企业成功记录(惠普、仙童、瓦里安等公司)和经验丰富的创业家群体,于是聪明的风险投资人开始从东海岸西移。

四家风险投资公司定下基调

四家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风险投资公司值得一书,这些公司中的第一代风险投资家多半有着深厚的金融背景,在技术方面则不是很精通。

20世纪60年代西海岸第一家出色的风险投资公司是戴维斯-洛克公司,它由阿瑟•洛克和汤米•戴维斯于1965年以500万美元创立。阿瑟•洛克起初更像是一个经纪人而不像一家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做投资项目只是他的副业。他原来是纽约海登-斯通公司(Hayden, Stone & Co)的银行家,经常飞到加州去考察项目。1957年,他接手了一个投资项目,被投资的是仙童半导体公司,他要帮助几位离开肖克利实验室的科学家在仙童半导体公司重新开始他们的事业,谢尔曼•费尔柴尔德(一位发明家,也是IBM最大的股东)已经决定为此投资150万美元。被特曼在斯坦福大学周边所凝聚的科技能量所吸引,洛克在忍受了四年的夜间飞行后,终于决定搬到加利福尼亚。他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这家公司在泰利达(Teledyne)、英特尔和苹果以及许多其他高科技企业创建时,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洛克早期所做的一个大的投资项目是科学数据系统公司(Scientific Data Systems),该公司于1962年以28万美元起家,到1969年被出售时,卖了99亿美元。洛克做过的最大的投资项目是1968年投资英特尔。一天,诺伊斯打电话对他说:“戈登和我都想离开仙童,去搞我们自己的公司。”原因是他们觉得仙童半导体公司已经不行了,新泽西州的官僚主义新总裁不想付给科学家们股票期权,也不愿授予他们更多的部门管理权,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于是,洛克为诺伊斯和戈登的团队筹集了250万美元,那时没有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可以做如此大手笔的单笔投资。洛克甚至还为他们写了商业计划书。但他总是把英特尔的成功归因于科学人才和工程师出身的卓越的总裁们(先是诺伊斯,后来是摩尔,再后来是格鲁夫)。

洛克的公司财运兴旺。在1961年到1968年间,他们投入了300万美元(共筹集资金500万美元),为他们的投资人赚回了1亿美元。尽管经营得如此成功,洛克-戴维斯公司还是在1968年解散了,原因是洛克是个难以相处的人,新的合伙人都不愿意跟他共事。

第二家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是德雷珀-盖瑟-安德森投资公司,它是西海岸第一家真正的风险投资公司。1962年,公司改名为德雷珀-约翰逊投资公司,主要合伙人变为威廉•亨利•德雷珀三世(William Henry Draper III,即威廉•德雷珀,他是多里奥特的学生)和弗兰克林•约翰逊。

威廉•德雷珀的父亲曾在马歇尔计划中负责重建德国和日本的工作,受命与同事弗雷德•安德森一起,在1959年创办了一家风险投资公司。1962年,德雷珀和约翰逊以15万美元的自有资金和小企业投资公司提供的30万美元开办了自己的公司。1965年,他们和萨特•希尔(Sutter Hill)风险投资公司合并,并把保罗•韦瑟斯(Paul Wythes)引进董事会。萨特•希尔公司为硅谷早期的风险投资开创了一种新的方式——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合伙组成投资联合体(即把投资项目分成几份,以便多家公司共同投资)。

德雷珀的基本理念是“投资就是投人”。他相信,如果你选对了人,“他会使你摆脱不良业务、低劣的产品和服务,把你带到较好的处境中”。但是如果选错了人,即使有个好主意也会一事无成,反而只会错误百出。

1985年,威廉•德雷珀的儿子蒂姆•德雷珀(Tim Draper)离开了阿历克斯•布朗父子公司(Alex Brown & Sons),创立了德丰杰投资公司,成为德雷珀家族的第三代风险投资家。蒂姆后来创立的一个风险投资基金成功投资了Hotmail、Skype(投入250万美元,回报达25亿美元)、百度等公司。

第三家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是威廉•德雷珀和保罗•韦瑟斯于1964年创办的萨特•希尔风险投资公司。韦瑟斯曾在贝克曼公司和霍尼韦尔公司做过技术、市场营销和销售,还做过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发起人和董事,这是风险投资业最主要的行业协会。他服务过27家公司的董事会,领导了萨特•希尔公司对数家公司的投资。萨特•希尔公司开创了一些后来为其他公司效仿的投资方法,比如储备人才,今天叫作“孵化创业者”,就是让有才华的创业者先准备一段时间,然后再出去创业;进行条件简单的优先股投资,被称为握手成交(没有复杂的条件清单);支持多种背景的人士,包括移民和妇女,比如Diablo公司的安迪•盖博(Andy Gabor)和Palm公司的唐娜•杜宾斯基(Donna Dubinsky)等。

韦瑟斯的职业理念简明扼要:“并不是风险投资人创造了成功的公司,而是创业者创造了成功的公司……我们的工作是帮助建设一家公司,而不是简单的金融交易。”

1969年,风险投资界的全部重要人物在旧金山的马克•霍普金斯(Mark Hopkins)酒店举行午餐会。一共大约20个人,很多人都跟阿瑟•洛克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或者跟他是合伙人,或者接受过他的指导。这些人创办的风险投资公司是风险投资走向产业化的开端,他们的资金是专用于创办新公司的。他们的资金数量不多,从业人员数量也有限。但是他们为20世纪70年代涌现的大规模的风险投资公司搭建了舞台,上文中介绍的这三家公司为此行业确立了标准。

第四家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是汤米•戴维斯创办的梅菲尔德投资公司(Mayfield)。戴维斯最早从东海岸搬到加州时,加盟了一家土地开发公司——科恩县土地与开发公司(KCLD),并且喜欢在闲暇时间骑骑马。戴维斯不但在硅谷中部地区的农业县工作,也开始在硅谷投资,而且最后还和斯坦福的弗雷德•特曼院长挂上了钩。

特曼从1957年2月开始涉足风险投资,当时斯坦福大学校长威利•斯特林(Wally Sterling)遇见了KCLD公司的乔治•蒙哥马利(George Montgomery),这家公司是南加州的一家财务公司,主要从事与农业、土地和石油有关的生意。蒙哥马利告诉斯特林,他和同事汤米•戴维斯都有意投资电子业。斯特林就让特曼跟蒙哥马利联系。

蒙哥马利和戴维斯非常希望投资电子行业,但特曼一开始不愿与他们合作,建议他们去跟乔•佩蒂特(Joe Pettit)和爱德华•金兹顿(Edward Ginzton)两位教授联系,以得到收购公司的咨询建议。但是蒙哥马利和戴维斯对拥有惠普或洛克希德这样的大公司的股份没有兴趣。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公司的成长,想要直接参与创造性地构建一个新技术的过程,并能与管理层直接对话。

1957年,戴维斯给特曼写信,向他表达了自己想把KCLD公司的资本,与工程师的技术技能和创造力相结合,建立新公司的想法。工程师们将拥有公司部分股权,从而在经济上受益,并在感情上因掌控自己的公司和环境而感到满足。他们还可以依靠KCLD公司为他们提供运营的各种服务:法律、财会、人事和其他功能。戴维斯想要“为青年才俊们提供一个发挥才干的平台,很少有公司,尤其是大的电器、电子和飞机制造公司能够或愿意提供这种平台”。工程师和KCLD公司持有公司大部分所有权,因此也要对他们公司的成功负责。

汤米•戴维斯给特曼的信表明了他们对风险投资公司运作的构想。当KCLD公司派戴维斯去搞建筑和油井的时候,他提出辞职并在1963年加入了洛克的公司。在经历了一轮合伙制投资之后,1969年,汤米•戴维斯和威利•戴维斯(Wally Davis)设立了梅菲尔德公司,筹资约300万美元。汤米希望能通过一个顾问委员会来建立斯坦福与自己的新风投公司的联系。他的目标是工学院的教授们,他们贴近那些可能成为初创公司基础的新创意。汤米聘请了工学院教授比尔•米勒(Bill Miller)、约翰•林维尔(John Linvill)、鲍勃(Bob)和米歇尔•鲍达特(Michel Boudart)作为梅菲尔德基金公司的顾问。这些顾问在公司中是特殊的有限合伙人。他们得到基金的部分收益,而且被当作“智囊团”用来招揽集资。戴维斯和斯坦福大学及其工程技术教授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所有的风险投资都在这样做。梅菲尔德的投资着重于起步阶段的高科技公司,其投资对象的名单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包括3COM、Amgen、雅达利(Atari)、康柏(Compaq)、基因泰克和闪迪。

弗雷德•特曼和风险投资产业

特曼是从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角度来看待创业咨询和创办公司的。特曼自己的目的是要把最优秀的教员招进斯坦福。在特曼看来,教授们今后能够基于他们的研究而创办一家公司,这种前景很有吸引力,而且常常成为教授们到斯坦福任教的一个诱因,但这毕竟不是招聘教员的首要因素。同样地,为了能够留住高素质的教员,重要的是学校不要为创业活动制造障碍。特曼的做法是,既不强迫人们创业,但是当他们想要创业时也不要阻挡他们的路。

后来斯坦福确实有一个关于风险投资的正式计划。罗德•亚当斯(Rod Adams)在1978年写了一本名为《风险资本:斯坦福大学的政策意见》的备忘录。他说,斯坦福大学不应只从斯坦福“技术许可证办公室”发放的知识产权许可证中获得利益,还应从创意、知识和技术的流动中获益。他认为,斯坦福可以通过投资给风险投资基金来获取利益,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资源打造成生机勃勃的高科技公司。亚当斯的想法是,在斯坦福管理公司(SMC)里培训一个专业的班子,他们利用与本地金融业的关系,以有限合伙人的身份向最好的基金投资。

凯鹏华盈、红杉资本和NEA以钱生钱

风险投资产业的成长,得力于斯坦福校园北缘沙丘路上的若干家风投企业。这些公司中,在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当数这三家:创建于1972年的凯鹏华盈(KPCB)和红杉资本,以及创建于1978年的新企业联合公司(NEA)。

首先,在1972年,凯鹏华盈是世界上最大的合伙制的风险资本,它当时筹集了800万美元资金,其中约有一半来自匹兹堡的神秘亿万富翁亨利•希尔曼(Henry Hillman)。基恩•克莱纳(Gene Kleiner)是仙童半导体公司的一名宿将。托马斯•珀金斯曾是惠普创始人戴维•帕卡德的手下,也是多里奥特在哈佛大学时的得意弟子。两人在硅谷都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当投资银行家桑迪•罗伯逊(Sandy Robertson)让他们两人联系时,他们却并不想见对方。凯鹏华盈的模式有所不同,因为它亲身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管理,投资组合中的公司非正式地组织在一起(它们是一批业务互为相关的公司),他们为股东提供经审计的季度或年度报告以使业务关系正规化。他们也有对投资者友好的条款,如8年的基金寿命限制;在普通合伙人得到任何报偿之前,所有的初始投资资本必须完全归还有限合伙人;所获利润不得进行再投资;以及普通合伙人不得为了个人私利在本合伙关系之外投资。

经历了几次早期的失利,诸如一项半导体投资项目、一家网球鞋公司,以及一家摩托车套件公司,克莱纳和珀金斯决定专注于自己擅长的计算机行业。他们的投资项目数量与工程学教授和创业者有着重要的关系,可在头几年里却是门可罗雀。克莱纳说,“我们没有等着项目送上门来,我们必须创造投资项目,这样才能真正成功。”比如,珀金斯和他原在惠普的一个老同事吉米•特瑞比格(Jimmy Treybig)合作,创办了一家制造容错计算机的公司,容错计算机的优势在于当其一部分出故障时还能在降低工况的情况下运行。银行需要可以连续工作的电脑,这正是他们的理想客户。1974年,珀金斯和特瑞比格又一起创办了天腾电脑公司。该公司于1977年上市,到1996年,销售额已达到23亿美元。

珀金斯的一项伟大创新是他的“经联体”(Keiretsu)投资法。“经联体”一词来自日语词汇,它表示日本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一种连锁关系,它又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财阀。凯鹏华盈主要是鼓励其公司互相帮助,订立相互买卖、授予许可权或担保的协议。它给公司提供其他同业伙伴的策略和计划的定期通报,每年举行6次投资组合公司的总裁和高管的聚会。珀金斯的弟子约翰•多尔如是说:“‘经联体’根植于这样一个原理:让一家公司成功前行并非易事,造就一家成功的新公司最快、最保险的方法是让它与伙伴们结伴而行。”

Destineer公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是凯鹏华盈于1990年与移动通信技术公司(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共同孵化的公司,旨在开发全美单向和双向信息服务。因为克莱纳和珀金斯投资的另一家叫无线接入(Wireless Access)的公司正在开发一种先进的传呼技术,凯鹏华盈的一个合伙人提议让这两个公司进行合作。于是这两家公司跟摩托罗拉一起开发了通信协议、网络和芯片技术,这些最终都融入了移动通信技术公司的Skytel的网络之中。

在网络泡沫破灭之后,“经联体”这个词不再受青睐。布鲁克•拜尔斯(Brook Byers)说道:“那不是经联体,那是关系资本。”从广义上也可以看成是人际关系,是名片簿,或者是具有该领域知识的外部公司,或者是潜在的销售线索。

托马斯•珀金斯在他的回忆录中进一步详述了他的投资哲学。他写道:“金钱是所有商品中差异最小的。饮用水,有Calistoga、Perrier和San Pellegrino等品牌,它们都有显著的差异。糖有蔗糖和甜菜糖等,人们能区别开来。但是金钱却都是一样的。”珀金斯认为,风险投资家做的生意是把金钱卖给创业者,因此就需要增加价值,使其与众不同。他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没有坐等“完全成熟的商业计划送上门来或是创业团队登门拜访”,他对创业者进行头脑风暴并对其公司孵化培育,积极打造高科技团队。

克莱纳有些有趣的格言,其中典型的两个是:“有钱就拿”和“越难做的决定,你如何选择就越无所谓”。

克莱纳和珀金斯在20世纪70年代的另一次成功也源于失败。凯鹏华盈曾聘用罗伯特•斯万森(Robert Swanson)来处理投资项目,但是一无所成,因此他们客气地请他走人。斯万森后来开始研究生物技术这个新兴领域,并开始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生物化学教授赫伯•博耶(Herb Boyer)交流想法。博耶开发了一种制药技术,他把一种组织的DNA直接与另一种组织的基因结合。他认为这项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尚需10年。托马斯•珀金斯用凯鹏华盈的基金做了一个验证试验,然后以10万美元买下了25%的股权。这个公司就是后来的基因泰克,它是风险投资注入的第一家商业化的初创企业,它于1978年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胰岛素,帮助了全世界千百万糖尿病患者。基因泰克在1980年上市,筹得了3500万美元。凯鹏华盈做得很不错。

第二家风险投资公司是红杉资本,它于1972年由唐•瓦伦丁创办。瓦伦丁因从军而到了加利福尼亚,曾在一系列高科技公司工作过,最后是在仙童半导体公司做销售员。不过,最终他离开仙童到了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他在这两家公司做市场和销售期间对技术与市场做了评估,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工程师能够做出令人惊异的事情,但是项目的资金十分短缺。于是瓦伦丁就开创了一个体系来进行科技公司的股权投资。

瓦伦丁对于仙童和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最关注的,是如何向市场很大、解决特定问题的公司进行投资。在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由于为客户定制集成电路的工程资源有限,他不得不帮助公司来决定哪些定单可接或者不接。在四五年的时间里,瓦伦丁创造了“一个更为依靠直觉的投资选择流程,它的基础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能够产生重大的短期商业价值的解决方案”。

市场第一,技术第二。

由于瓦伦丁的成功,洛杉矶的一家共同基金公司——资本集团公司(Capital Group)找上了门。该公司正在为客户创办一家信托公司,而客户要求涉足一些风险投资方面的业务。瓦伦丁应邀加盟这个新公司,并创办了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作为资本集团的一部分,红杉资本就这样产生了。1975年,瓦伦丁将红杉资本从资本集团中独立出来。红杉资本早期的一个成功项目是诺兰•布什内尔(Nolan Bushnell)的雅达利公司,该公司在1976年时已有3年历史,年销售额为4000万美元,利润为300万美元。它的成长需要资金,瓦伦丁投入了红杉资本的钱,该公司又从梅菲尔德公司、时代公司和Fidelity风险投资公司筹得了资金。就在这一年,布什内尔意识到雅达利需要更多的钱,于是就把整个公司以28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华纳通信公司,这使他为风投资本的投资者赚了一把快钱。

瓦伦丁最伟大的投资项目是为苹果公司投资。布什内尔曾建议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去拜访瓦伦丁。瓦伦丁要他们专注于市场和胸怀大志。他让两位年轻人与30岁的市场经理迈克•马库拉组成一个团队,于是,他们在1977年创办了苹果公司。该公司在1978年1月筹资517万美元,其中288万美元来自文洛克公司,15万美元来自红杉资本,还有阿瑟•洛克的资金,投资者承诺持股5年。1979年夏,因为税务和向投资人分红等原因,瓦伦丁悄悄地将他的股份出售。这是一次严重的失误。洛克初始价值57万美元的股份在1980年时值2200万美元(如果他能保留到2012年,能值100多亿美元)。这只是众多成功投资项目中的一个,其他成功的投资项目还有1987年投资思科公司和1997年投资雅虎公司。

瓦伦丁研究出一种“航母”式的投资方法,“航母公司”和其他一些从事服务和“防卫”的公司组成舰队一块儿巡弋。这样,在投资组合中,一家强大的公司就得到了众多小公司的支持。苹果就是这样一艘“航母”,有13家其他公司作为“小舰艇”为它服务(例如,Tandon公司给苹果电脑做磁盘驱动器)。比之于克莱纳的分布式网络的投资组合模式,这是一个“中心-周边”模式。瓦伦丁不愿意仅仅依赖人员素质这一项标准。他希望更多地了解潜在的市场规模、达到目标的发展势头如何,以及具体是什么产品和产品的应用情况。

瓦伦丁曾经提到,关于风险投资有趣的一点是:半导体公司是风险投资的核心。2004年,瓦伦丁估计,红杉所投资的大约600家不同的公司中,约40家是半导体公司。半导体是数字革命的基础产业。20世纪70年代早期,许多半导体公司设立在圣塔克拉拉谷,还有早期的计算机公司也在那里,这为它们使用这些半导体公司的器件和程序提供了方便。

1973年,随着新成立的风险投资公司数量的增加,几家主要公司的风险资本家们成立了全美风险投资协会(NVCA),该协会就是风险投资业的行业团体。1974年,风险投资公司遭遇了暂时的挫折,当时股市崩盘,投资者自然对这种新的投资基金抱有戒心。

第三家风险投资公司是由迪克•克兰里奇、恰克•纽豪尔(Chuck Newhall)和弗兰克•邦萨尔(Frank Bonsal)于1978年以1700万美元发起的NEA。迪克曾在1969年加盟过阿瑟•洛克的公司,做过一些投资。他们的合伙制基金曾把600万美元变成了4000万美元。NEA在两方面变革了风险投资的模式。它首先筹集到10亿美元资金,并试图在全美开展业务,在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及其他重要城市都设了办事处。弗兰克和恰克在东海岸操持业务,迪克则留在硅谷运作。他们每天通过电话沟通,给苹果电脑和3COM以早期投资。到1984年的第三个合伙制基金建立时,他们已经募集了125亿美元的资金。但是,这么多的钱也追逐过高价位的投资项目,NEA也有过不良案例。到2000年,NEA已有大约130家参股公司上市,近130家公司被兼并,分配给股东43亿美元,其投资的公司包括Immunex、Juniper Networks(NEA投入300万美元,得到15亿美元的回报)、硅图、3COM、PowerPoint和Healtheon。

在风险投资领域,还活跃着其他一些投资者,至少在东海岸是如此。拉扎德•弗雷列斯(Lazard Freres)公司的著名投资银行家安德烈•梅耶(Andre Meyer)曾参与其合作伙伴对各种成长型的风险企业投资,比如Avis(租车公司)和Allied Concord(特种金融服务)。梅耶的一位年轻合伙人约翰•沃格尔斯坦(John Vogelstein)所做的一个项目失败了,他最终离开了公司。后来,约翰•沃格尔斯坦加入了瓦伯格与平卡斯公司(Warburg Pincus),这个公司的前身是瓦伯格公司(EMWarburg & Co),一家由德国犹太裔银行家埃里克•瓦伯格(Eric Warburg)在1939年成立的投资银行和私人投资咨询公司。1966年,瓦伯格的公司与一家风险资本和金融咨询公司利奥内尔•平卡斯公司(Lionel I Pincus & Co)合并。利奥内尔•平卡斯(Lionel Pincus)和1967年1月加入公司的约翰•沃格尔斯坦把一种“专业方法”引入了风险资本。瓦伯格与平卡斯公司以及由平卡斯协助设立的全国风险投资协会,在和劳工部谈判修改《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因为该法案限制对这一类资产的投资。最后,格雷洛克(Greylock)公司的查尔斯•维特(Charles Waite)和查尔斯•里沃公司(Charles River Associates)的理查德•伯恩斯(Richard Burnes)在波士顿做了更有意义的工作。

第二十九章 垄断者:eBay、谷歌、Facebook 和网络效应(1998—2013) 编辑本段回目录

什么是网络效应

在硅谷,被渲染得最厉害的概念就是“网络效应”,尤其是一个互联网初创公司的领导者在星期一早上的会议上,向风险投资家做陈述的时候。一个公司的产品呈现良好的网络效应,是指产品的用户越多,该产品对其用户(有时是对所有的用户)的价值就越大。正如下面五家公司所表明的,围绕着网络效应来发现和建立公司,可以创造大量社会价值并获得垄断地位,就像19世纪的铁路那样。不同之处在于,互联网初创公司可以用很少的初始资本创造出数十亿美元的财富,它所需要的不过是几台由工程师操作的服务器而已。eBay、克雷格目录、谷歌、Facebook和Yelp网站已经表明,好的执行可以产生好的网络效应,使产品具有社会效益,并且将已经创造的价值转化为现金流。

网络效应的经典例子是手机网络:越多的人拥有手机,手机对于网络中的每个人就越有用。一些互联网业务本身就产生了网络效应,如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对此概念的第一次正式研究是在20世纪70年代对长途电话的研究(作为AT&T公司反垄断案件的一部分)中开始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产品中的网络效应的实验证据,诸如电子表格、数据库、网络设备以及DVD播放机。

两种特定类型的网络效应很有意思。第一种是间接网络效应。当某种产品的使用催生了其他有价值的、互补性的商品的发生时,间接网络效应就产生了。这个类型的两个经典例子是:像苹果电脑那样的计算平台及其外围设备(磁盘驱动器、键盘以及其他连接设备);云平台,如Facebook或Salesforcecom平台,以及为它们开发的应用程序(Zynga公司的游戏或Jigsaw公司的联系人数据应用程序)。在间接网络效应中,一个网络就像一个宿主,它的成功对另一方寄宿体有着正面的影响。第二种是双向网络效应。由于一组用户增加了对产品的使用,从而提高了一种互补产品对于另一组完全不同的用户的价值,这时,双向网络效应就发生了。硬件软件平台(如Windows-英特尔芯片的结合)或者配对服务(如OKCupid网站的约会服务或是撮合买卖双方的eBay的拍卖服务)都体现了间接网络效应。这两种产品并不相互依赖,但一个产品的成功对另一个产品影响很大。

eBay和市场网络

在1995年美国劳工节的那个周末,电脑程序员皮埃尔•奥米迪亚写下了他称之为“实验”的程序。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进入同一个全球市场,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奥米迪亚对他的新的拍卖网站AuctionWeb做了测试,他将一个坏了的准备扔掉的激光笔放到了拍卖网上。出乎他的意料,一个收藏家以1483美元买下了它。

这笔坏了的激光笔的销售,是电子商务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开端。奥米迪亚最初是免费运营这个网站,因为他的经营费用很低。当流量升高,网络服务公司开始向他收取带宽费时,他决定收取卖家一小笔费用:售价低于25美元的收取5%,25美元以上的收取25%。他不知道这是不是行得通,因为没有支付系统。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他发现这个做法可行,因为他收到了装着硬币或者皱巴巴的纸币的信封,用户们用胶带将这些硬币粘贴在索引卡上。一个关键的创新是网站设有一个反馈论坛,买家可以评价卖家的诚信和效率,因为整个网站都是基于信任和声誉的。

尽管其他拍卖网站已经存在,但他们的商业模式存在结构上的缺陷。一些网站让用户通过电子邮件投标。有些网站没有搜索功能或者分类目录,所以用户不得不花很多时间用于搜索。它的一个劲敌是OnSale网站,由企业家杰里•卡普兰在1995年5月创办。OnSale在1996年以四倍于AuctionWeb的交易额领先,但是它的结构性缺陷是,它先要买下中间人经销的货物,通常是尾货或电脑产品。虽然OnSale可以更好地控制客户体验,但是它的运作费用高,物流也比较复杂。

随着网站的发展,奥米迪亚聘请了他的第一个雇员克里斯•艾格坡(Chris Agarpao)帮他处理网站的业务。奥米迪亚在1996年聘请了他的第二个雇员杰夫•斯科尔(Jeff Skoll)作为公司总裁。大约在同一时间,奥米迪亚从General Magic公司辞职。不久,他的网站的月营业收入超过了一万美元。到当年年底,商品交易总额即在网站上实现的销售金额达到720万美元,网站拥有41 000个用户。在一定程度上,AuctionWeb是靠豆豆娃娃建立起来的,这是一套广受欢迎的收藏品,是泰•华纳(Ty Warner)公司大量生产的毛绒豆袋玩具(“青蛙腿”、“闪光海豚”、“帕蒂鸭嘴兽”等)之一。

AuctionWeb能够在这个时候获得成功,是因为几个关键的因素。首先,拍卖理论认为,对于大多数商品来说,拍卖不是一种有效的销售方式。但是,对于那些在理论上价格不确定的商品来说,拍卖方式是极好的,比如收藏品或古董,其价值取决于它的未来收藏者的眼力。其次,AuctionWeb将天各一方的买家和卖家连接在一起,远远优于其他的做法,比如跳蚤市场、藏品展览的古玩店等。早期的收藏家群体,如芭比娃娃或《星际迷航》(Star Trek)的收藏者们蜂拥而至。再次,AuctionWeb非常节俭,不像大多数网络初创公司——这里工资水平低、办公用品实行定量配给,一个新员工必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组装廉价的办公桌椅。公司的毛利率因此在80%以上。最后,AuctionWeb有一个真正的先发优势。注册的卖家建立了信誉,这使得他们离不开这个网站。买家也找不到其他地方有这么多的卖家和商品可供选择。最终,该网站的“锁定效应”变得如此强大,以至于没有其他网站可以与之竞争。

AuctionWeb在1997年正式更名为eBay。eBay每月撮合超过20万笔单项拍卖,而1996年全年共有25万笔拍卖。1997年豆豆娃娃热潮就占了eBay成交量的66%,约50万美元。截至1997年年底,eBay商品交易总量为9500万美元,拥有341万名用户。该公司还获得了来自基准资本公司的风险投资,尽管它并不需要这笔钱。随着规模的扩大,它确实需要信誉,以吸引更多有才华的工程师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1998年,该公司聘请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担任总裁兼CEO,他以前是贝恩咨询公司(Bain Consultant)和迪斯尼公司的战略主管。后来,eBay于1998年9月24日在纳斯达克上市,当天其股价上涨了1632%,于47375美元收盘,比其目标价每股18美元高了29375美元。公司的毛利率为88%,而亚马逊为22%。从账面财富来看,第二年,奥米迪亚、斯科尔和惠特曼都成了亿万富翁。但这些钱对他们几乎没有影响:奥米迪亚仍然开着他破旧的大众牌敞篷车,斯科尔仍然开着原有的马自达汽车,一直住着租来的房子。

从1998年到2005年,eBay公司的交易总额和用户数分别从7000万美元和210万个增长到443亿美元和181亿个。公司业务扩大到许多国家,并于2000年开始推出几个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允许开发人员构建自定义的界面和功能。eBay公司于2000年收购了Halfcom网站。这是一个二手书籍、电影、音乐和游戏(这是它的主要竞争力)的交易平台。它还推出了“一口价”的功能,让买家以一个固定的价格购买某一商品。到2001年,eBay甚至出售了一架价值490万美元的湾流喷气式飞机,这是迄今为止在eBay上售出的最高价位的物品。eBay的一个副作用是:随着业余人士更多地和专业人士一起竞价,收藏品的价格在下跌。Auctionbytescom网站的一项研究显示,收藏品的价格下跌了25%。例如,在一年内拍卖的1314件施华洛世奇水晶藏品平均售价曾为5161美元;一年后,拍卖的8023件施华洛世奇水晶平均售价为3803美元。但不管怎么说,eBay推动和提升了闲置不用的收藏品在市场上的流动和利用效率。

eBay有三次重要的战略收购。第一次是在2002年,eBay收购了互联网上领先的支付系统贝宝。第二次是在2004年,eBay公司收购了荷兰领先的在线分类广告网站Marktplaatsnl。这后来促成了eBay在2005年推出了一个本地分类信息网站Kijiji。该网站可在近12个国家使用。第三次是在2005年,eBay收购了领先的互联网语音电话公司Skype(其他领先的公司还有Vonage公司)。

一些失败的收购包括在2005年收购Rentcom(领先的互联网广告网站,发布美国的出租房信息)以及同年收购的Shoppingcom。那一年,eBay公司的员工超过10 000人。到2007年,eBay收购了世界上最大的在线票务网站StubHub,并且把Kijiji的业务扩大到200个美国城市。此外,贝宝占有全球所有电子商务交易8%的份额。一年后,约翰•多纳霍(John Donahoe)被任命为eBay公司总裁兼CEO,接替了梅格•惠特曼。贝宝开放自己的平台Paypal X,成为全球第一个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的主要支付公司。在2009年,eBay认为Skype对它并不重要,于是把Skype卖给了一群投资者,但是保留了30%的股权,微软最后掌控了Skype。在2009年年底,eBay的交易总额是572亿美元,拥有超过9000万名用户。同时,贝宝有716亿美元的净支付总值,拥有超过8100万名用户。eBay在2010年重新推出Kijiji分类广告网站,更名为eBay分类广告(eBayClassifiedscom)。它在用户体验和技术上有了一些改进,但是克雷格目录网站在此方面仍然遥遥领先。

惠特曼离开后,CEO约翰•多纳霍将eBay的核心业务重新打造成一个“零售+金融服务”的模式,紧紧围绕着网上交易和贝宝支付部门。首先,他于2011年收购了GSI商务公司,将业务扩展到零售物流业和服务业。其次,随着贝宝成长为一个专营支付的金融服务公司,他接着要控制数字钱包和智能手机的移动支付。eBay估计,到2015年,市场营收将增长至115亿美元,而贝宝将产生105亿美元的营业额。

克雷格目录与网络分类广告

在1995年,一个名叫克雷格•纽马克的工程师开始通过电子邮件向朋友和熟人发送科技活动的消息和各种信息,包括互联网职位招聘、公寓出租、讲座、餐厅点评和本地事件。目录从发送给10人左右增加到240人——达到公共信道上电子邮件的上限,所以纽马克就将它转移到一个邮件列表服务器上。纽马克需要为它取一个名字。他曾是IBM和嘉信证券公司(Charles Schwab)的网络工程师,他想叫它“SF事件(SF Event)”。这个列表对那些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书呆子”十分理想,他们难以与人联络,他们感到用电子邮件比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更加自在。但是一个朋友说:“见鬼去吧,不必花里胡哨,还是让它叫作克雷格目录(大家都这样叫它)好了。”

克雷格目录的网页浏览数很快就超过了每月100万次。纽马克使用基于PERL语言的代码,将电子邮件转换为Web页面,这样他就可以即时发布朋友的帖子。他很早就决定拒绝来自微软的Sidewalk的广告。广告是违反纽马克的理念的,他的理念是:无需判断,对所有人及其需求开放,渴望乐趣,几乎完全漠视赢利动机或传统的商业价值。这个网站成长为分类贴子(公寓、商品、求职等)和社区列表(活动、群体和意见等)的聚集之地。

纽马克的世界观基于一个简单的信念:“人们都是好人,值得信赖,通常只关心好好过日子。互联网的目的是连接人们,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我们只是想让人们轻松一下。”如果大多数人是好的,需求是简单的,如果要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只需要为他们构建一个最低限度的基础设施,让他们走到一起并自己解决问题。所有附加的功能都是多余的和有害的。该网站有一个干净、朴实无华的外观,不带图形,就像早期的互联网的应用一样——其设计简约优雅。

纽马克于1999年辞掉了他的全职工作,将网站注册成公司,并将公司25%的股份赠给他的职员菲利普•诺尔顿(Phillip Knowlton)。纽马克认为,克雷格目录是一份属于每一个人的社会财富。如果他拥有整个公司,他就会自我膨胀,进入“中年疯狂期”。他还决定不要把克雷格目录当作一个非营利机构来运作。这将要求他学习和遵循太多的规则(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根据美国政府的规定,运行非营利机构可能比运行营利机构更为复杂)。纽马克认为,如果他赚的钱太多,没有人能够阻止他捐出这些钱。

在1999年年末,高科技泡沫开始破灭。2000年,在泡沫破灭之后,纽马克聘请了吉姆•巴克马斯特(Jim Buckmaster)。他是一个腼腆的、黑头发的程序员,此前一直任职于一家失败的初创公司Creditland。当时,克雷格目录还只局限于旧金山。巴克马斯特在2000年6月在波士顿推出了本地的克雷格目录网站,两个月后,又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西雅图和华盛顿特区推出。整个过程没有做营销或宣传,是将它作为一项公共服务,而不是一项业务推出。巴克马斯特很快就将其推广到34个国家。巴克马斯特加入公司时,每个帖子必须由一位员工进行人工审查和批准,这对于技术行业来说,不是一个有效的和可扩展的模式。巴克马斯特还采用了一种自助发布系统,由用户自己给自己发送一封电子邮件,来批准这个帖子。很快,他又推出了一个标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经过本组的同意,冒犯他人的帖子会被系统自动剔除。巴克马斯特还扩大了栏目,增加了照料儿童、政治和法律论坛、寻人启事等栏目,还有一个被称为“男性寻欢”的栏目,后来纽马克将这个有争议的栏目的标题改为“萍水相逢”,这是受到电视剧《欲望都市》(Sex and the City)的启发而来的。巴克马斯特任职仅11个月后,纽马克任命他为公司总裁兼CEO,因为纽马克不想具体管理网站和不断增长的业务。

克雷格目录在急速增长,并开始摧毁主要的竞争对手,也就是当地报纸的分类广告。1999年—2004年,当它正在抢夺许多报纸的核心营业收入来源之一时,后者甚至还不知道克雷格目录的存在。有时,一个新城市的网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增长速度非常缓慢,但最终帖子数量会达到一定的量,即网络效应的临界点,此后,网站就会迅猛发展。由于分类广告占大城市报纸营业收入的近50%,克雷格目录削弱了这个行业的根基。据估计,1999年—2009年,报纸分类广告的收入降低了近50%(几乎减少了100亿美元)。在社会财富和生产率方面,克雷格目录的收获是:人们更容易发布和搜索分类广告,然而社会成本从约100亿美元减少至1亿美元(这是克雷格目录估计的2009年的营业收入)。因此,克雷格目录以百分之一的成本提供了更佳的服务。这就是任何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效应的公司的前景。

诺尔顿在2004年将克雷格目录28%的股权出售给eBay,获得了1600万美元(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商业决策,因为在5年后,这些股权可以轻而易举地增值十倍)。eBay又支付了约1600万美元给克雷格目录,获取额外的特殊权利,包括否决公司的某些行动。这两家公司最初声称他们的合作关系良好。但是,eBay试图扩大自己的分类广告服务Kijiji,而谷歌推出了Google Base分类广告服务。在2008年,eBay甚至作为小股东要起诉克雷格目录。这场斗争后来一直持续到2010年。大公司们虎视眈眈,但是最后都一事无成。

克雷格目录有着互联网历史上最奇怪的网络效应垄断行为。客户很高兴被锁定在几乎所有的免费服务上。该公司以营利为目的,却很高兴作为一项公共服务来运营,而且一般不与其他企业合作,也不升级技术或用户界面。2004年8月,克雷格目录开始收费:在旧金山发布出租信息,每条收费75美元;在纽约和洛杉矶发布职务空缺的消息每条收费25美元;甚至到2012年,在一些城市惟一收费的帖子只是招聘广告(每条25~75美元)、纽约经纪人发布的公寓出租信息(每条10美元)和一些成人栏目的广告(一部分是为警方调查保留记录)。到2005年,《财富》(Fortune)杂志估计该公司赢利每年超过2000万美元。2009年,克雷格目录最大的一个栏目是纽约的公寓出租,每月有超过50万个帖子,现在上面仍然没有旗帜广告。

2006年—2009年,网站上开放的社会论坛引起了争议。2005年7月,《旧金山纪事报》批评克雷格目录允许不负责任的养狗者在旧金山湾区出售斗牛犬。2007年8月,亚特兰大市市长写信给该公司,调查可能涉及儿童卖淫的广告。2008年2月,一名密歇根州的女子被控使用克雷格目录聘请了一名合约杀手,谋杀加利福尼亚州奥罗维尔的情敌。2009年4月,波士顿警方逮捕了一个23岁的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学生菲利普•马科夫(Philip Markoff),指控他抢劫和谋杀了波士顿的一名女子,该女子在克雷格目录上兜售她的按摩服务。

然而,该网站一直在持续成长并加强其网络的垄断地位。到2009年,每月的页面访问量超过了30亿次(每月1000万实际用户),在网络上名列第七位,比谷歌和eBay落后不多;但是据Alexa网络分析公司的估计,其超过90%的用户在美国。其他的分类广告网站均与之相去甚远,况且互联网上其他分类广告网站少得可怜。克雷格目录得到了比eBay或亚马逊更多的流量,后两家分别有16 000名员工和20 000多名员工。而到2010年,克雷格目录只有大约30名员工,人均创造营业额超过300万美元,超过美国的大多数投资银行。

以任何传统标准衡量(员工平均营收数量、净资产收益率、毛利率等),克雷格目录都是世界上效益最高的企业之一。根据一项调查估计,克雷格目录拥有大量现金,在2009年就超过1亿美元。很明显,它在利用社会资源方面,比大多数网络公司更有效。它的办公室设在不起眼的旧金山日落区一座小小的维多利亚风格的房屋中(服务器分布在其他地方作为冗余备份)。网站的所有者依然崇尚节俭。

纽马克是一个富有但是不显财露富的人。纽马克拒绝让公司上市,或者出售任何显示广告。他为此与数百万美元失之交臂。他的持股比例为30%~49%。但是,作为一家私营公司的所有者,他只需向用户负责。当有人提醒纽马克他的身家时,他总是回答说,他的这些钱已经派不上用场了。他已经有了一个车位停车、一个蜂鸟喂食器、一座景色不错的小房子和一个水压强大的淋浴器。生活还需要什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谷歌创始人一边驾驶普锐斯油电混合动力车和特斯拉电动跑车彰显绿色的生活方式,一边买波音747喷气式客机。

克雷格目录受到的最大的批评之一是它不想跟任何人合作,包括政府或其他初创公司。如果一位开发人员开发了一个第三方应用程序,可以使克雷格目录的功能更好,巴克马斯特和他的员工经常会设置技术障碍,将那个程序封杀。有不少地方政府对克雷格目录的强硬而自由化的政策立场发起声讨甚至起诉。

2012年,巴克马斯特负责克雷格目录所有的日常管理。在硅谷,逻辑分明的工程师和感情用事的销售人员之间的持久战在克雷格目录这里得到了解决。公司没有营销人员,只有程序员、客户服务代表(克雷格本人就是重要的一员)和财会人员。克雷格目录没有销售人员、人力资源人员和业务开发人员。更妙的是不必开会,工作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和短信沟通。对于技术型员工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环境,正如巴克马斯特所说:“这并不是说我们是一个世外桃源什么的,但是从来没有技术人员自愿离开公司。”

纽马克充当了指引方向的创始人和传道者的角色。他还致力于客户服务。2008年,纽马克收到了约195 000封邮件。他估计大约60%是垃圾邮件。他阅读了剩下的邮件并回复了许多。纽马克关注细节,关注执行所有的细枝末节的事情,这些是用户希望网站做的。纽马克回应说:“我对政治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管理……,客户服务就是公共服务。”

网络效应产生的谷歌搜索和关联广告的霸主地位

谷歌的核心搜索技术自然使它拥有对互联网信息搜索和关联广告的霸主地位。许多其他的应用程序,如Gmail、地图、图书等,则巩固了这一地位。当规模经济的施展空间被利用到一个很大的输出范围(这里指搜索索引和查询)中去的时候,自然垄断就形成了。输电线是一个自然垄断的很好的例子,任何社区只需要一组输电线,重复的做法只能导致浪费和低效。

搜索是一种典型的网络效应服务。越多的人使用搜索引擎并点击搜索结果,搜索引擎就能更好地优化搜索结果,因此就能产生更多的相关结果,吸引更多的用户。作为一个积极的网络效应的结果,根据目前的搜索算法,只有一个公司能够占据主导地位。有些人认为,Gmail和其他应用程序也被用来增强搜索和关联广告的能力,因为谷歌从用户的邮箱中挖掘有用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以他们为广告目标。

两类用户在网上广告市场上共存,他们在这里相依为命。个人冲浪者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服务和其他应用程序查找内容,并得到有针对性的结果(广告可以随着搜索结果出现,或者通过广告网络出现在内容页面上)。网上广告买家也是一类消费者,他们感兴趣的是使其广告能够针对这些冲浪者的需求。他们关心点击通过率、每次点击成本、每次点击收入,以及其他广告有效性的测量方法。如果个人冲浪者停止使用谷歌,广告买家就会发现谷歌的针对性搜索和广告网络的价值有所降低。

对于谷歌用户来说,服务的收费是零,它是免费的。但是搜索公司努力争取的是搜索结果的质量和查询数量,他们竞相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衡量搜索质量的标准有:结果不能太宽泛或太狭窄;搜索实施的时间;排名优先级(相关性高的网站应该有较高的优先级);结果的描述(言简意赅的结果为佳)。如果一家公司的搜索量(也就是查询的总数和每个搜索者的查询量)高,那么搜索引擎可以从广告买家获取更多的钱。

显然,服务的质量和范围推动着搜索量。搜索引擎越强大、相关性越好、越快速全面,而且诸如电子邮件、聚合新闻等辅助服务越好,就越可能吸引新的搜索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用户切换到谷歌的服务,因为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他们提供了最大(例如最大的电子邮件存储量)和最好的搜索引擎,以及许多人认为是最好的辅助服务,比如地图和短信。

广告买家关心广告的价格,主要是关心这些价格与所获得的价值指标的对应关系,诸如每次印象成本(CPM)、每次点击成本(CPC)和每次获得成本(CPA)等。例如,广告买家希望一个客户改换门庭带来的利益要超过每次点击成本,或者希望获得大量受众,所以就会关心印象。五个搜索公司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只有雅虎和谷歌在真正地竞争。广告买家通常在所有五个搜索公司之间分散资金,其比例接近于搜索引擎的市场份额(截至2010年7月,ComScore公司测算的结果是:谷歌为66%,雅虎为17%,MSN为11%)。在线广告买家也关心网络媒体销售代表的服务质量,但这几家的服务一般都很差,所以最终他们最关心的还是网络上的用户数量。

因为谷歌有一个更好的产品,它主导着搜索世界。截至2010年7月,它拥有搜索查询零售市场的超过65%的市场份额(由ComScore公司根据网页点击数测算,它有一个更大的样本,测算结果达到70%左右)。如果算上谷歌为Askcom、美国在线、MySpace、eBay和其他公司所做的批量搜索,市场份额则要达到71%~74%。在其他国家比如大多数西欧国家,谷歌的搜索份额一般在90%以上;它不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国家是中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但是,这仅仅指的是技术份额。甚至美国司法部现任反垄断首席法官在2010年也承认,谷歌主导着在线广告,并“合法”地取得了其垄断地位。

谷歌甚至不仅仅是在技术方面主导着搜索业务,其核心业务是关联广告。2009年第一季度的搜索广告营业收入额统计显示:谷歌为551亿美元,雅虎为399亿美元,微软为151亿美元,合计为606亿美元。2010年第一季度的搜索广告营业收入额统计显示:谷歌为677亿美元,雅虎为343亿美元,微软为119亿美元,合计为7232亿美元。因此,2009年第一季度和2010年第一季度,谷歌的广告市场份额分别约为91%和94%。

在技术层面,对大多数公司来说,它们是不可能进入搜索市场的。因为大多数搜索算法是基于过去用户的搜索而得以优化,网络效应使新的搜索引擎不能像少数几个主导引擎那样强大。通过收集有关以往的搜索、电子邮件记录和浏览网页的海量数据,占主导地位的搜索引擎大公司已经构筑了一个巨大的进入壁垒。另外,规模经济也可能是一个原因。谷歌、微软、雅虎花费了数十亿美元在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上,他们可以收集到网络浏览和消费者行为的数据,以优化搜索引擎算法。

这些隐性成本之高使其他公司不大可能进入这个市场,“立竿见影”的进入方法是不可能的。建立服务器集群,开发一个成功的算法,然后积累足够数量的用户让算法取得成功,这将需要几年的时间。尽管不排除会出现一种超级武器,它可能用一个完全不同于收集网络浏览和以往查询数据的方法来优化算法,但这在近期内似乎不太可能实现。

Facebook和社交网络必然仅此一家

2004年2月,马克•扎克伯格和联合创始人达斯汀•莫斯科维茨(Dustin Moskovitz)、克里斯•休斯(Chris Hughes)、爱德华多•萨维林(Eduardo Saverin)在他们的哈佛大学宿舍里推出了网站theFacebookcom。扎克伯格此前曾经拒绝了一家名为Synapse的音乐推荐公司提供的约100万美元的邀约,因为他要去哈佛大学上学。在那里,他开发了一些令人着迷的应用程序像CourseMatch,它让学生根据自己朋友们的选课情况挑选课程;还有FaceMash,这是一个比较网站,可以对哈佛本科生的脸孔性感度进行比较(此网站被学校管理部门迅速关闭)。他因为此事而恶名远播。三个高年级学生来找扎克伯格。他们是迪夫亚•纳伦德拉(Divya Narendra)和来自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的孪生兄弟卡梅伦•文克莱沃斯(Cameron Winklevoss)和泰勒•文克莱沃斯(Tyler Winklevoss)。他们一直致力于开发一个名为哈佛连接(Harvard Connection)的网站,他们希望得到他的帮助。扎克伯格帮助了他们,但他很快就放弃了他们的项目,转而去建立自己的网站Facebook.com。

这个网站立刻风靡一时。在二年级结束时,扎克伯格从哈佛退学,专心经营这个网站。纳伦德拉和文克莱沃斯兄弟感觉被欺骗了。2008年,他们起诉扎克伯格窃取了他们的创意之后,Facebook与他们达成了一项6500万美元的赔偿和解。卡梅伦•文克莱沃斯指责扎克伯格说:“他窃取了时机,窃取了创意,窃取了实施方法。”到2010年,和解失败,双方又回到法庭上。Facebook在哈佛推出的消息,就像邀请新生参加星期五狂欢晚会的消息一样不胫而走,迅速扩展到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耶鲁大学。

Facebook的创始人看到了潜在的巨大前景。2004年3月,他们将总部搬到加利福尼亚的帕洛阿图。在那里,他们睡在朋友的沙发上。扎克伯格坚持说,他们不是简单地创建另一个在线工具,让大学生们相互沟通而已。相反,他将Facebook看作一个社会公器。他解释说,有朝一日,每个人都可以用它在网络上找人,那将是一个真正的全球数字电话簿。扎克伯格也希望来自同行的压力,这最终将导致一种网络效应。到同年9月,Facebook有近100万名活跃用户,到年底,扩展到了800多个大学的网络。该公司还从Accel Partners公司筹集了1270万美元的风险资金,这有可能是那一年,也许甚至是此后十年中,最好的一笔风险资本投资。扎克伯格的名片上写着:“我就是CEO,混蛋。”

2005年,Facebook的服务扩大到高中网络和国外的学校,在2005年10月,活跃用户达到了550万名。看到公司惊人的、病毒式的增长,创始人从风投公司Greylock Partners、Meritech Capital Partners和其他公司又筹集了2750万美元。2006年8月,在公司成立近两年半后,Facebook终于向全世界开放,扩大了注册用户,至此,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公司推出了新闻速递和迷你速递服务,并加上更多的隐私保护,同年晚些时候又推出一项共享功能。

Facebook的一个成就是摧毁了一些早期的竞争对手,像MySpace和Friendster。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钱从来就不是扎克伯格的首要考虑,相反,他希望创造性地领导市场,打造一个伟大的产品,该产品将重塑千百万人的生活。因此,在2005年,音乐电视网MTV考虑出资7500万美元收购Facebook,扎克伯格拒绝了。第二年,雅虎和微软都出资更多,扎克伯格都拒绝了。雅虎前CEO特里•塞梅尔(Terry Semel)在2006年试图出资10亿美元购买Facebook,他回忆说:“我从来没见过任何人,不管他的年龄当时是22岁,或者现在是26岁,我从未见过有人会放弃10亿美元扬长而去。但是扎克伯格说,‘这不是价格的问题。这是我的宝贝,我想让它运行下去,让它继续成长’。”塞梅尔对此无法理解。

社交网络最早始于1995年4月。当时,康奈尔大学的学生斯蒂芬•帕特诺特(Stephan Paternot)和托德•克莱茨曼(Todd Krizelman)创办了theGlobecom网站。这是一个在线社区,它扩展了Vsenet的老概念。1998年11月,theGlobecom公司股票上市。在首个交易日,股票价格收于发行价的606%,刷新了所有的上市首发记录。然而,该公司在网络泡沫后还是失败了,只有MySpace、Friendster和Facebook在用这个概念赚钱。1997年,斯坦福大学的工程系学生阿尔•利布(Al Lieb)和赛琳娜•特巴克瓦拉(Selina Tobaccowala)创办了Evite网站,这是一个对活动邀请进行管理的免费网站。基于网络的社交网络软件的一个里程碑是SixDegrees.com——由纽约的工商律师安德鲁•魏因赖希(Andrew Weinreich)于1997年创办,其命名来源于一个假设,即所有人都可以通过最多六个联系人而相连接。用户可以与朋友和家人连接,还可以连接第一个联系人之外的人。在高峰期,它有100万个注册用户。这些网站都没能产生一个扎克伯格。

扎克伯格朝思暮想的是一个“梦想平台”。至2007年3月,Facebook网站的活跃用户已达到2000万人。它不久就推出了Facebook平台,有65个开发商合作伙伴和超过85个应用程序。平台战略十分重要,它使整个网站更加有用,吸引了更多的用户,因此有更多的开发者来寻找受众或客户群,这样就吸引开发者创造了又一个网络效应。Zynga(社交游戏)、Pencake(在线小测验)和JibJab(在线贴纸和贺卡)的整个商业模式都是围绕Facebook的用户打造的。2007年7月,Facebook和微软扩充了现有的广告交易(这是当时Facebook的主要收入来源),以覆盖国际市场。微软还在Facebook购买了2.4亿美元的股权。更重要的是,Facebook还推出了Facebook平台的移动版本。到同年7月,Facebook的活跃用户超过了5000万人。在2007年10月,Facebook推出了Facebook广告,迈出了利用用户资源赚钱的第一步。2008年4月,Facebook的活跃用户超过了1亿人(注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其用户增长了一倍)。

Facebook惊人的快速增长是由于网络效应。随着它的成长,它的可用性也增加了(就像一个典型的手机网络)。其他的社交网络变得不那么有用了(你是想要在一个包括你所有朋友的网络上,还是在一个只包括一部分朋友的网络上呢)。最终,只有一家社交网络胜出,这似乎是必然的。赢家将是Facebook。即使在其他社交网络占主导的国家里,如德国的StudiVZ网站,那里对手最终也将被淘汰出局。2010年,Facebook在德国抢占了领先地位。

扎克伯格将Facebook的网络效应的影响力描述为“社交图谱”,也就是Facebook用户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网络。扎克伯格说:“随着Facebook上增加了越来越多的人和越来越多的连接,它继续成长,并且以更快的速度变得更加有用。我们要用它通过社交图谱传播信息。”社交网络的最终效果就是用户群体和社交应用可以实现指数增长。因此,开发人员可以在Facebook的基础上创建社交应用程序来创造更多的价值,而无需全靠自己去重建社交图谱。例如,Facebook上有某人在世界各地的朋友的生日信息。每次有朋友的生日临近,Facebook就通知这个用户。一个叫作BarTab的应用程序可以让一名在旧金山的Facebook用户,通过Facebook买一杯啤酒送给他在波士顿的朋友,只要给这位朋友一个信用额度,他就可以在波士顿真正的酒吧里兑现消费。这样,Facebook就成了一种信息存储工具和记忆装置。开发人员可以创建一个工具,利用社交图谱和这个特定的数据点,从事商业活动,比如买一杯啤酒。Facebook和BarTab从每杯出售的饮料中抽取份额获利。

2008年8月,Facebook推出了Facebook Connect,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技术,用户可以使用他们的Facebook账户登录到企业网站。这将使一个Facebook的账户成为网络上某种形式的个人证件(包括隐私设置)。这种做法有很多吸引广告商的原因。首先,当一名用户用Facebook Connect登录到一个第三方网站时,这个举动会作为“最新消息”报道给她的朋友们(一种事实上的认可)。其次,该工具可以很容易地帮助用户邀请他们的朋友来查看广告投放者的网站。例如,星巴克就使用Facebook,要求人们贡献5个小时的时间从事志愿工作。最后,如果一名用户使用Facebook账户登录,一个新的、Facebook和广告商的混合页面就会弹出来,上面含有如何找到当地交易的信息,页面上还有一个请求用户“帮助传播此条信息”的标签。如果用户点击了这个标签,他的Facebook朋友的全部地址簿就会出现。她只需点击几下就可以推荐这家广告商的网页。

利用用户赚钱是Facebook的关键。它虽然发生了,但是比预期的要缓慢。不过潜力是巨大的,因为Facebook可以“窃听”它的用户的每个电话或电子邮件的对话。这等于是将2010年Facebook页面上的所有互动方式加在一起:墙上留言、状态更新、25件随机事情、小测验和图片标签等。它们以一种半公开的方式披露了人们有兴趣去做、去购买和去尝试的事物。然而,Facebook和其他社交网站上传统的在线广告都失败了。Facebook旗帜广告的售价不高,为15美分/1 000次点击(相比之下,具有针对性的新闻门户网站,比如雅虎汽车为8美元/1 000次点击)。营销人员认为,Facebook用户不会理睬大多数传统广告。2009年2月,Facebook的活跃用户数量达到了2亿多人。同年4月,数字天空技术公司(Digital Sky Technologies)投资2亿美元购买优先股,当时Facebook的估值达到100亿美元。

管理人才和黑客也与Facebook的战略密切相关。早年,Facebook经历了一系列高级主管的经营,而且他们是不稳定的,甚至连扎克伯格的好友都没有留下来。扎克伯格也要从下午一直工作到凌晨(往往穿着睡裤和T恤)。软件代码编写紧张的时候,他不让人们去用餐,他会敲着桌子大声喊道:“不!我们现在禁止外出!完成这件事情之前谁也不准离开。”尽管人人都是饥肠辘辘。

情况于2008年3月稍有缓和,扎克伯格聘请了谷歌的前主管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她是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做财政部长时的办公室主任。她曾经帮助谷歌打造了AdWords项目。桑德伯格加盟Facebook,成为公司的首席运营官,她从eBay、基因泰克公司和Mozilla公司招募主管人员。Facebook还请到了YouTube的前财务总监吉迪昂•余(Gideon Yu)担任公司的首席财务官。谷歌公司以前的员工也很快大批涌入。2009年7月,Facebook出资约5000万美元收购了FriendFeed公司。这是一个有前途的社交网络初创公司,由一些有才华的谷歌以前的员工领导,尤其是保罗•布克海特和布雷特•泰勒(Bret Taylor,后来成为Facebook的首席技术官)。重要的是,董事会里挤满了老式媒体的泰斗人物,如《华盛顿邮报》的出版人唐•格雷厄姆(Don Graham)和风险投资家吉姆•布雷耶(Jim Breyer),以及硅谷科技界名流,如贝宝联合创始人、硅谷重要的天使投资家彼得•泰尔和网景公司创始人马克•安德利森。因此,Facebook赢得了与谷歌的人才争夺战。

2012年,扎克伯格仍然在公司占主导地位,许多人叫他“马克”或“扎克”。他的办公桌在办公室的中央位置,靠近他的专用玻璃幕墙的会议室,与桑德伯格等高级员工仅一臂之遥。每天早晨到达公司之前,扎克伯格跟随一个私人教练锻炼身体。他常穿着T恤、蓝色牛仔裤和一件绒衣来上班。他几乎对每一个新产品和新功能都密切关注,并且往往沉迷其中。他每天的时间表从下午2时至下午6时开放,以便他能与新项目的程序员会面。辩论是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克伯格善于倾听。他经常是最后离开办公室的人之一,他跟其他程序员在晚上和周末一起加班。

随着业务的成长,Facebook不断创新。在2009年8月,Facebook的活跃用户数量超过了3亿个,并在2010年8月突破5亿大关,营业收入估计在55亿美元至7亿美元之间。在2010年春季,Facebook推出了Open Graph。用户在Nytimescom上阅读文章时,可以看到他们的Facebook朋友阅读、分享了和喜欢哪些文章。扎克伯格希望用户最终会根据他们Facebook朋友的推荐来阅读文章、光顾餐馆、观看电影。这将减少对网上评论家的依赖,甚至不需要谷歌或Netflix的统计算法。

更广泛地说,扎克伯格将Facebook想象成为几乎所有电子设备之下的一层平台。一名用户打开电视机,可以看到她的五位Facebook的朋友都在看《广告狂人》(Mad Man),还看到她的父母为她录下了PBS的纪录片《震颤教派》(The Shakers)。这名用户使用她的Facebook证件,只需一次点击就可以购买一个Coach牌手袋,她朋友中的某些人会得到通知,这会吸引她们也看看类似的手袋。她所有的朋友都可以访问她最近访问过的所有的地方,反之亦然。

对许多人来说,Facebook的终极前景是,它将取代名片夹、手机、电子邮件、短信和一年一度的圣诞卡。扎克伯格和他的团队一次又一次地回避了利润问题和不断加码的出价收购。相反,他们专注于设计一种服务,它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功能。当别人问起:“你为什么不卖公司?”他回答说:“我并不真的需要钱。而且无论如何,我想我再也不会有比这更好的想法了。”最后,正如思想家皮埃罗•斯加鲁菲所指出的那样,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机会访问互联网和拥有一个Facebook账户。从理论上讲,人们可以与整个世界交“朋友”,然后点击一下按钮就可向整个世界发送消息。这是人类历史上任何政府或个人都不曾做到过的事情。然而问题也来了:你会对整个世界说些什么?

像任何新技术一样,Facebook的阴暗面也很明显。2010年7月,一名安全研究人员发布了一份文件,其中包含超过1亿名Facebook用户的姓名、地址以及惟一识别号码。这些信息是通过Facebook上提供的公共目录收集的,表中列出的用户都至少在互联网上与大家共享了自己的一些个人资料。尽管该文件中的信息通过搜索引擎和Facebook自己的目录在网上是唾手可得的,但是,文件中有序地组织好的名字和识别号码,会使其他人更容易编辑用户的E-mail地址、位置或者他们提供的其他数据。这是某些营销人员手中的有力武器。

Facebook于2012年5月18日股票上市。这是技术产业史上最大的IPO之一,Facebook的市值峰值超过1 040亿美元。然而,股价在3个月内下跌了近50%,这表明它被宣传过了头。好企业的估值也可能存在巨大的水分。

Yelp和点评网络

在2004年的夏天,Yelp的两位创始人拉斯•西蒙斯(Russ Simmons)和杰里米•斯托普尔曼(Jeremy Stoppelman),在贝宝联合创始人马克斯•莱夫钦(Max Levchin)创建的一处孵化器待了一阵后,构思了Yelp。他们正在寻找一个消费者互联网的创意,并认为他们可以把黄页复制到网上。比如当斯托普尔曼生病,需要一个当地的医生时,他可以向朋友寻求建议和帮助。网站的第一个版本于2004年10月面世,其目的是为了帮助朋友向其他朋友寻求建议。当时的想法是在“网上口口相传”,但是实际上这个网站的机制是令人难受的、嘈杂的,充满着垃圾信息。人们讨厌它,因为他们无法确定能否收到朋友的回应,朋友们经常因为他们无法回答的问题而恼火。创始人发现用户喜欢自己写评论,于是就在2005年2月据此重新确定了网站的重点。该网站从此开始腾飞,10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足够使它首先在旧金山,继而在湾区和其他都市区域(创始人有意识地模仿克雷格目录)得到支持。

到2008年11月,Yelp每个月有400万条评论和1500万名访客,超过了Citysearch、ZagatOnline或Chowhound这些竞争对手。网络效应再次展现。网站规模越大,它就越有用、越强大,直到其竞争对手被迫出局。一些细分市场的小网站,如Angies List(这是一家地区性的评级网站,为医生和管道工等专业服务进行评级)可以试图割据一方,但是不太可能有大的成功。80%以上的Yelp用户都未满40岁,所以他们是早期使用者。Yelp还创建了一个精英Yelp用户的社区,他们能够写出精彩的评论并获得认可和予以置顶,并被邀请参加免费的营销活动(很多是食品和饮料方面的)。

Yelp的商业模式是寻求餐厅的“赞助”。一家餐厅支付少许费用,就可以将一个对它表示赞扬的点评冠以“赞助商”的标记保留在排名榜的顶部。公司也会在网站上保留不利的点评,除非它们明显不符合事实。例如,在旧金山有一家名为五楼餐厅的米其林一星级餐厅,它每月支付给Yelp 300美元作为此种赞助。Yelp上关于五楼餐厅的前两条点评,包括标有“赞助商”的那条点评,都是非常正面的。但是在排名前十条的点评中,有三条是负面的。一些当地报纸报道说,Yelp的销售代表曾经向广告商承诺,要帮他们移动和去掉负面的点评。Yelp的用户们也有时会发现自己放上去的点评已经消失。这种做法损坏了这项服务和生意的名声。

2009年2月,谷歌讨论过出资5亿多美元收购Yelp。这对于一个靠3 100万美元的风险资金创办起来的公司来说算是不错的价格。Yelp有300多名员工,其中200多名做销售,2009年的营业收入约为3 000万美元。这项交易失败后,谷歌开始了咄咄逼人的竞争,创建了一个强大的本地点评平台Google Places,收购了Zagat点评网,还将Yelp自己的点评当作未经授权的内容使用。至2013年1月,Yelp的月访问量约为1亿人次。

第三十三章 精简化:Facebook、YouTube、Web 2郾0和特斯拉汽车(2003—2006) 编辑本段回目录

分布式和小型化

21世纪初期是精简化的年头。硅谷的公司必须学习削减成本的艺术。初创公司必须学会切实地开发一种产品并把它卖出去。印度再一次成为受益者。在印度,那里的软件工程师挣的工资只相当于硅谷工程师工资的一个零头,在那里创建实验室可以大幅度削减成本,相对来说,对于公司没有什么风险。到2005年,硅谷公司50%以上的外包工作岗位都给了印度。

还有其他一些需要汲取的教训。2003年7月,美国在线将Mozilla拆分出去。Mozilla最初是由网景公司创立的,以便在一个免费的开源代码的授权之下培育第三方进行浏览器的开发。作为一个新的浏览器,它很快就建立了信誉。Mozilla基金会的首任主席是莲花公司的创办者米奇•卡普尔。网景公司通过Mozilla汲取的教训是:开源代码的方式虽然可行,但是这是一个达尔文式的进化过程,正像自然界一样,这个过程很慢。Mozilla群体讨厌微软的IE浏览器,因而喜欢网景的导航员浏览器。不幸的是,这意味着有数十个人在为Mozilla添枝加叶,以致把它变得出了名的臃肿而迟缓。

Mozilla需要浴火重生,2002年,一批主要由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所组成的新一代开发者开发了Mozilla浏览器的一个“轻型”版本。该版本最后被命名为火狐(Firefox)。这确实是一个最先进的浏览器,足以比美IE浏览器,而这时IE团队在2001年被微软刚刚解散。然而,机不可失,时不再来。2003年,微软的IE已经拥有浏览器95%的市场份额。

计算设备自第一部ENIAC计算机问世以来一直在变小。这个趋势从未止步,只是以不连续的方式跳跃行进。小型机比大型机大大地精简了,个人电脑对于小型机来说也是如此。但是便携式电脑只是个人电脑的一个变种,惟一的主要区别是屏幕。2005年,笔记本电脑占计算机市场的53%,传统的台式电脑正在退出。IBM从台式电脑市场上退出,说明台式电脑转向便携式的计算装置已经是一个明显的趋势,但是便携式电脑本身并不真正代表一种量子级的飞跃,只是个人电脑技术的一种延伸。

与此同时,智能手机的销售也火热起来,但这里有一个教训。2004年,摩托罗拉推出了一款外形优雅的移动电话Razr,到2006年7月,它销售了5000万部,把摩托罗拉的手机业务推到了仅次于诺基亚的第二位。然而,在2006年摩托罗拉的销售开始急剧下降。摩托罗拉从惨痛的教训中学到了手机市场的一条重要规则:电话在时尚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该行业虽有空间能容纳更多的商家,但是到这时为止,硅谷的公司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在场边观望。2004年成立的开发和推进近场通信(NFC)企业联盟中,没有一家硅谷的公司参与。近场通信基本上是老的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这种技术使智能手机只要在近距离内相互对着,就可以相互交换数据。这个组织的发起者是诺基亚、飞利浦和索尼公司。硅谷则花了7年时间才赶上来,直到谷歌在它具有近场通信功能的智能手机上推出这项技术。

网络热的一个积极方面就是网站像病毒一样传遍了全世界。2006年,谷歌对80亿个网页做了寻址编目,这些网页来自1亿个在万维网上注册的网址。2006年3月,维基百科英语版拥有的文章超过了100万篇。世界上有12.5亿人访问互联网。网络泡沫并非完全没有意义,人们只是需要弄清楚,如何从这么大量的受众那里获取商业利益。

到2005年,雅虎、谷歌、美国在线和MSN是互联网的四大“门户”,受众合计超过10亿人。历史上的媒体从未有过这么多的受众。硅谷公司也从未控制过如此大量的受众。这些受众大部分使用雅虎和谷歌的服务。对互联网来说只存在两个威胁:垃圾邮件(不想要的行销邮件)和病毒(通过电子邮件或下载而传播的恶意软件,对电脑有危害)。

英特尔推出了新一代的微处理器,它从网络的普及中获益匪浅。2003年,英特尔推出了供笔记本电脑使用的迅驰(Centrino)微处理器,于是,Wi-Fi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从此以后,一台笔记本电脑必然配有无线互联网功能,移动性如影随形。

2005年,移动电视在韩国上市。在短短几年内,移动电视扩散到全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有数以百万计的客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欧美竟然落在后面,在2012年,移动电视在美国仍属罕见。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硅谷也是事实上的先锋。领先的移动电视芯片厂商泰景信息科技公司(Telegent)是一家无工厂的芯片设计公司,于2004年成立于桑尼维尔,由LSI Logic公司的发明家塞缪尔•盛(Samuel Sheng)创办。

社交网

网络公司起初的想法只是想把商务活动转移到网上,也就是电子商务。这是一个绝对切实可行的业务,但是人们现在回想起来,这个想法缺乏想象力。电子商务很快就被证明主要是对实体的大公司切实可行。

网络公司通过很长时间才认识到社交网才是一个人可以向全世界的亿万人“销售”的东西。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让亿万陌生人汇聚在一起,自成一体,讨论问题并一致行动。

社交网络是梅特卡夫定律的又一个实际体现。该定律认为,一个用户网络的价值因每一个新用户的加入而呈现指数式增长。社交网的三个重要的公司是Facebook、Ning和Twitter。

Facebook和Ning有点重叠。在2004年2月,哈佛大学学生马克•扎克伯格推出了社交网络服务“Facebook”。它很快在大学之间传开。数周后,扎克伯格和朋友迁往硅谷。他从贝宝的创办人彼得•泰尔那里获得了资金。不管怎么样,这个公司起步了,其方式是前所未有的。Facebook开始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成长,到2008年8月已经有1亿个注册用户,在2010年成为流量仅次于谷歌的第二大网站。2005年,吉娜•比安基尼(Gina Bianchini)和网景创始人马克•安德利森推出了Ning,这是一个基础级的社交网络软件,它使人们能够创建和定制自己的社交网络。Inktomi的创始人布赖恩•托蒂(Brian Totty)和保罗•戈捷(Paul Gauthier)于2006年在圣马特奥成立了Ludic Lab公司,致力于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社交媒体软件,该公司推出了offerfoundrycom、talkfiltercom和didditcom等网站。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和杰克•多尔西(Jack Dorsey)创建了社交网络服务推特(Twitter),人们可以在上面发布短信,即时通报他们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一条推特限制在140个字符内,这反映了在智能手机时代人们要求以非常简短的消息沟通。推特在报告时事消息方面十分受欢迎,就像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大受欢迎那样。

Unix,特别是Linux可以说是社交网络平台的最早的例子。它被用来改善平台自身,而Facebook以及类似的公司只是采用了这一概念,把它转移到私人生活领域中罢了。

Facebook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例如,它提供了一个“喜欢”的按钮,让人们对朋友的言论或者图片表示赞许,但是却不提供“不喜欢”的按钮。Facebook在塑造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表达负面的意见,不但是一种粗暴行为,而且实际上也没有办法做到。Facebook用户的个人资料上的照片应该是一张微笑的脸。整个Facebook的社会是一个很大的集体的笑容。网络的自由主义社会正在变成一种假装开心的全球性运动。毕竟,法国历史学家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于1840年在他的研究成果《论美国的民主》中警告说,绝对的自由会让人孤独和绝望。从某种意义上说,像Facebook这样的社交天地是在测试是否可能带来一种元级意为基础的。的行为控制,来限制由网络造成的绝对自由。

谷歌、eBay、Facebook和推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使他们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功,这个特点就是:简单。在一个充满图形设计、旗帜标语和聊天室等五花八门信息的时代,它们的网页初看起来都给人以一种低调平实、纯文本的感觉。其中,推特用来改变世界的仅仅是140个字符而已。

在线生活

2005年11月,一伙20多岁的贝宝公司的前员工创办了一个新网站——YouTube。这些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在圣马特奥创业,他们得到了原贝宝一位同事——红杉资本的鲁洛夫•博塔(Roelof Botha)的资助。YouTube的概念听起来相当幼稚:仅仅是一种让普通人用一台普通的数码摄像机把他们的视频上传到网络的方法。然而,它竟然成了互联网视频的最佳应用。至2006年7月,该网站每天有超过65 000个新视频上传,全球的用户每天要观看1亿多个视频。成立21个月后,谷歌以16.5亿美元收购了YouTube。

YouTube做的不仅仅是帮助人们向全世界分发他们的视频,它引领了“流媒体”时代的来临。“流”是指直接实时观看放在网站上的视频或收听录音,而无须从网络上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YouTube的视频“流到”观众的浏览器上。YouTube没有发明“流媒体”,但是它向世人展示,流媒体比有线电视、电影院以及以往任何形式的大众视频广播都更加强大。

另一个在21世纪初已经成熟的想法是基于互联网的电话。Skype公司于2003年由尼克拉斯•森特罗姆(Niklas Zennstroem)和简纳斯•夫瑞斯(Janus Friis)在欧洲创办,旨在向市场推出由Kazaa公司的创始人发明的一种通话系统。互联网用户现在可以免费拨打电话给任何其他的互联网用户,只要双方的电脑上都有一个麦克风和扬声器就行。这一事例中的教训是:互联网电话是为普通消费者提供的一个重大创新,而不是针对公司的;但是在21世纪初之前,普通消费者买不起合适的电脑。Skype的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因此这一商业模式变得在全世界极为流行。

电子商务

网络经济从网络泡沫的破灭中复苏了。例如,亚马逊在1995年至2001年之间亏损了高达28亿美元。它在2001年年底公布了第一届赢利,只有区区500万美元。但是其在2005年公布的营业收入达85亿美元,还有高额的利润,这使之跻身于“财富500强”俱乐部。2006年,亚马逊的营业收入突破107亿美元。2007年,其销售额比上年增加了惊人的345%。2006年eBay的营业收入达60亿美元。Netflix的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48%,几乎达到10亿美元,而且它有近600万个用户。

商界终于慢慢地领悟到网上销售的好处:可以容易地跟踪用户的行为方式,并且精心调整市场策略以吸引更多的用户或广告客户。世界范围内产生的数据多年来一直在成倍增长,这些数据大多数停滞在互联网上。企业软件处理这些海量数据的能力薄弱得简直可笑。创业家罗布•达斯(Rob Das)和埃里克•斯旺(Erik Swan)于2002年推出了一种新的应用,填补了这个市场空缺,这个应用就是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实时的分析,并生成衡量业务的数据。

数字娱乐

从互联网上非法或合法地大量下载音乐,给了人们一个教训。2003年,文件共享系统Rapidshare在德国创建;在美国则是诞生了TorrentSpy;在瑞典,一个基于BitTorrent的网站“海盗湾”开张。互联星空(Megaupload)于2005年在中国香港成立。Mediafire于2006年在美国成立。这些网站允许人们上传他们从CD上翻录的音乐,并允许所有的互联网人群免费下载。盗版行为如此严重,以致美国的音乐产业(以RIAA为代表)于2006年控告俄罗斯的互联网下载服务商ALLOFMP3COM,索赔16 500亿美元。不用说,要阻止数亿人口使用如此易用的免费服务是不可能的。音乐下载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苹果的iTunes网店于2003年4月开张,对遵纪守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合法的获取音乐的途径。到2006年年底,苹果公司营业收入的一半来自iPod,这是史上最为成功的IT产品之一。接下来是数字视频,虽然视频文件庞大的数据量使很多人不愿意把它存放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

教训是双重的。教训之一针对媒体公司:对数字文件实施版权保护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个教训是针对消费者的:对海量的歌曲和影片进行数字化只是一个愿望而已,因为这将需要太大的存储容量。必须要有不同以往的解决办法,这就是流媒体。

数字音乐下载现象是计算技术将发生重大变化的另一个先兆。从“下载者”的角度来看,整个万维网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音乐储藏室。它的地理位置无关紧要,它就在“云端”,这是由遍布世界的无数台分布式服务器创建的。

在图书领域中,情况完全不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SoftBook出版社和NuvoMedia等公司曾率先推出电子书阅读器的概念。微软和亚马逊曾经推出在个人电脑上阅读电子书的软件。亚马逊在2005年干脆向法国的Mobipocket公司购买了它在2000年推出的技术。可是当时几乎没有电子书可供阅读。这种情况在2002年有了改观,当时两大出版商兰登书屋(Random House)和哈珀柯林斯(HarperCollins)在这一年开始销售数字版本的图书。亚马逊成了电子书的主要卖场,并且一直保持着这一地位,但是“电子书店”也开始在其他地方出现,著名的有2006年开办于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的BookOnBoard网店。2004年10月,亚马逊已经聘用了苹果公司和Palm公司的两位前主管格雷格•泽汉弗(Gregg Zehr,主管硬件)和托马斯•瑞恩(Thomas Ryan,主管软件),他们两人接着又聘用了大多数来自苹果公司和Palm公司的工程师,并在库帕蒂诺创办了一家名为Lab126的公司,开发专用的手持电子书阅读器Kindle,最终于2007年11月推出。售价为400美元。Kindle不只是一个软件应用程序,而是专门定制的读书设备。该设备从概念上讲是Palm Pilot的后裔,但是功能上向电子书倾斜。

使视频在互联网上自由传播的公司是位于旧金山的PDT公司。该公司原本由乔纳森•卡普兰(Jonathan Kaplan)创办,生产一次性的数码相机。2006年5月,它推出了按键式视频摄像机,以低廉的价格在大众化的百货商店里出售。它的设计是为了把视频直接转换成数字媒体,尤其是为了在互联网上共享。它帮助了无数不熟练的互联网用户成为业余影视制片人。在短短18个月内,PDT的一键式摄像机卖了150万部,并成为这一市场的领先者。PDT表明,智能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语音通信的范畴,它将要威胁到整个产品线的存在。

湾区在摄影领域的记录好坏参半,几年来只有按键式视频摄像机获得了短暂的发展势头。Lytro公司成立于2006年,由斯坦福大学计算数学家伍仁(Ren Ng)在山景城创办。公司的目标不仅是设计更便宜更好的摄像头,而是要搞光场相机,这种相机能够捕捉更多的信息,从而创造一个更丰富的数字表现的场景。最明显的好处是可以对已经拍摄的照片重新聚焦。该技术最初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发明,然而,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团队将它进行了完善,使之更适合消费市场的需要。

老化的互联网

21世纪初新的商业模式的巨大成功,诸如Netflix(视频)、YouTube(视频)、苹果(音乐)、Facebook(新闻)、谷歌(新闻)和推特(新闻),开始带来互联网的一个根本问题。所有这些服务都要依靠互联网协议(IP)进行内容的配送。换句话说,互联网越来越多地被当成一种媒体配送网络以访问数据。遗憾的是,它已经被设计为一种(主机到主机的)通信网络,这种结构使互联网正在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配送网络,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糟糕的配送网络之一。

没有人提出要抛弃互联网,但是很明显,这个系统需要进行调整。具体地说,路由器必须重新设计。2006年,施乐硅谷研发中心提出了以内容为中心的网络(CCN),该项目在思科公司的范•雅各布森(Van Jacobson),以及劳伦斯利弗莫实验室(Lawrence Livermore Laboratory)的指导下进行。CCN是由特德•尼尔森(Ted Nelson)于1979年率先提出的,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丹•切瑞顿(Dan Cheriton)于1999年,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斯科特•申科(Scott Shenker)于2006年分别开发。该项目将以数据访问为中心重新设计互联网。

为老经济服务

有一些行业和公司,如商业软件和甲骨文公司,几乎没有从网络革命中学到什么。在21世纪初,甲骨文公司代表的是一个老的商业模式,是以实体公司为目标的。然而,网络并没有减缓制造真实产品的传统公司对软件需求的增长,反而使之增加。他们都需要有人提供由最快、最可靠的数据库服务器作支持的网络商店。

电子商务的交易量不断上升对甲骨文是个好消息。甲骨文是提供数据库管理解决方案的无可争议的领先者,但是这些公司也需要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甲骨文接着收购了在这些领域获得成功的两家湾区公司:仁科(2004年)和Siebel(2005年)。现在甲骨文公司可以把一家公司从厂房到角落里的办公室,甚至出差途中的销售员真正连接在一起。2005年,ERP软件的总销售额为255亿美元,其中SAP公司为105亿美元,甲骨文为51亿美元。据估计,甲骨文公司创始人兼CEO拉里•埃里森在2004年身价为187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机器人和化身

硅谷从网络泡沫中恢复过来,而且比以往更加充满着未来主义的创意。1999年,菲利普•罗斯代尔(Philip Rosedale)创办了林登实验室(Linden Lab)以开发虚拟现实技术的硬件。2003年,林登实验室推出了《第二人生》(Second Life)虚拟世界,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用户可以采用一个新的身份,生活在第二人生的世界里。2005年,斯坦福大学的吴崇安开始了斯坦福人工智能机器人项目。他把数个不同领域中进行了十几年之久的研究项目整合在一起,以建造家用和办公自动化的机器人。2006年,谷歌早期的架构师斯科特•哈桑(Scott Hassan)创办了Willow Garage公司,制造家用机器人。

对虚拟世界的重视对美国的视频游戏业具有正面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把领导地位丢给了日本视频游戏业之后,美国游戏业在2000年又恢复了生气,因为日本的游戏没有美国的“逼真”。例如,模拟游戏《模拟人生》是游戏《模拟城市》的开发者威尔•莱特在2000年2月为Maxis公司开发的,在发行的头两年就成为历史上最畅销的PC游戏。日本游戏厂商有史以来第一次输掉了市场份额,只有在2006年成功推出的Wii家用游戏主机的任天堂是个例外。Wii普及了手持式动作传感器,从而产生了新一代视频游戏主机,它们可以通过姿势和语音命令来控制。

然而,视频游戏的下一个大手笔是网上虚拟世界,用户可以在其中创造“第二生命”的化身,并与之进行互动。如哈宝酒店(Habbo Hotel)和盖亚在线(Gaia Online),前者是在2003年2月由德里克•刘在圣何塞推出。两个游戏都非常流行,拥有遍布世界的数以百万计的用户。2006年2月,艾丽莎•皮卡利罗(Alyssa Picariello)甚至建立了一个网站Gaiapedia,用以记述盖亚在线的编年史。

移动支付

“电子钱包”是智能手机的另一个应用。2004年,诺基亚在其智能手机5140上首次实现了手机与射频目标识别(RFID)芯片的结合。这是第一台集成了RFID阅读能力的GSM手机。日本人的“电子钱包”主要是采用索尼的Felica芯片。到2009年年末,索尼已经售出4亿片Felica芯片。2004年,索尼和飞利浦半导体公司开发了近场通信(NFC)技术,诺基亚也参与其中,它们创立了NFC论坛。就像RFID一样,NFC是电子设备之间短距离通信的一种无线技术。它的主要优点是更便宜,更容易实施,因此也可以用于智能手机的移动支付上。NFC芯片允许双向通信,而不仅仅是单向。2007年,诺基亚推出了第一款完全集成的NFC手机,即诺基亚6131 NFC,而索尼和NXP半导体公司仍然坚持使用自主标准的FeliCa和Mifare。湾区的发明家们在此时也加入了战斗。2005年,电信业的老将米歇尔•费舍尔(Michelle Fisher)在伯克利创办了Blaze Mobile公司,并在2006年发明了NFC支付贴片。由阿根廷的系列创业家文赛劳•卡萨雷斯(Wenceslao Casares)和委内瑞拉经济学家迈耶•马尔卡(Meyer Malka)于2007年在帕洛阿图创办的Bling Nation公司开发了一款贴片,用于装有嵌入式NFC芯片的智能手机,在贝宝的账户上支付。

2009年,推特的共同创办人杰克•多尔西创办了Square公司,并设计了一个“阅读器”,使任何人可用手机进行支付,收款方只要有个手机和Square公司提供的“收银机”就可以接收,而无需现金、信用卡、RFID或收据。很简单,这些初创公司很清楚,移动用户随身携带的是一部电脑,而不只是一个电话。事实上,他们甚至随身携带着GPS,知道自己的位置。Square公司自成立以来,已经与超过100万户商家签约,在2013年需处理超过50亿美元的交易。

Square公司的起因来自一个人的故事。多尔西以前有一位老板名叫吉姆•麦克凯尔维(Jim McKelvey),是一个吹制玻璃器皿的能手。麦克凯尔维从巴拿马给多尔西打电话说,他最近丢掉了一笔2500美元的吹制卫生间玻璃水龙头的生意,因为他的客户只能用信用卡支付。当麦克凯尔维告诉多尔西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们两人都是在用iPhone。多尔西知道,智能手机的能力比整个银行体系在20世纪60年代的处理能力还要大。多尔西推测,他们应该能够轻松地处理信用卡支付。

多尔西走的是史蒂夫•乔布斯自学成才的路子,兴趣包括民用无线电、牛仔裤、地图和记日记。他非常喜欢日本人的设计理念,善于从不完美和短暂中发现美。基斯•拉博斯(Keith Rabois)是贝宝早期的一个主管,时任Square公司COO,他这样评价多尔西:“作为CEO和公司创始人,你需要做三件事:战略性思考,推动设计和推动技术。杰克是我在硅谷遇到的惟一的三点全具备的人。”多尔西把他的时间分开用在推特公司和Square公司,就像乔布斯曾经同时在皮克斯公司和苹果公司那样。

构建未来

万维网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一些高调的批评家们已经在抱怨,说它仍然不够好。伯纳斯•李曾在2001年亲自写文章解释,为什么需要一个“语义学的万维网”,它的一个网页能够对其内容的含义加以声明。2004年,第一届Web 2.0大会在旧金山举行,以提倡这样的理念:万维网必须成为一个应用开发的开放平台,这样的开发愈来愈分散化,交由用户自己去进行。Web 2.0这个术语最初由旧金山的作家达西•迪纽西(Darcy DiNucci)在1999年创造。在Web开始出现时,一个人要么是网页的创作者,要么就是网页的消费者。一个浏览器的用户就是一名被动的网页观众。Web 2.0的对象则是主动的用户。一个Web 2.0的网页是协同努力的结果,网页的观看者可以修改页面,可以与之进行互动。维基百科就是Web 20应用的一个例子。谷歌搜索也算是一个间接的例子,因为它依赖“网页排名”的算法,它依据的是全球千百万个网页链接的情况。Web 2.0的第一次广为人知的例子是Flickr网站,这是一个图片共享服务的网站,它允许用户给照片加“标签”,可以是自己的照片,也可以是他人的照片。Flickr网站创办于2004年2月,创始人是旧金山游戏产业的一名宿将凯特里纳•费克(Caterina Fake)和温哥华的斯图尔特•巴特菲尔德(Stewart Butterfield)。与Ofoto和Snapfish这两个帮助人们打印照片的网站不同,Flickr网站的理解是:在可照相的手机无处不在和社交网络的时代,网站的真正价值是让整个社区分享照片。人们很快就开始专门为在Flickr上发布照片而拍照,否则他们就不会拍摄这些照片。

雅虎是第一家向Web 2.0进行投资的网络公司。它于2005年3月收购了Flickr,并在6月推出了自己的“我的Web”服务,它允许观众给网页加标签和共享书签。然后在12月,它又收购了最流行的社交书签和标签的网站Del.icio.us,这家网站最初由华尔街的金融分析师约书亚•沙克特(Joshua Schachter)于2003年创办。总的来说,雅虎希望自己作为一个“社交搜索”公司出现,它的网页可以由用户在浏览时进行调整,而不是谷歌那种没有人情味的算法搜索。

Web 2.0的技术支柱之一是免费的工具,比如Ajax(异步JavaScript和XML),这是由格雷格•阿尔德里奇(Greg Aldridge)于2003年在印第安纳发明的一个概念。Ajax是一个平台,供网站开发人员用来创建基于Web的交互式应用程序(主要是HTML、XML和JavaScript)。

概括地说,目标很简单:让用户对浏览器上的网页进行更改,而无需重新加载整个页面。这在以前显然已经有过。自1996年以来,在网景导航员浏览器中已经有了JavaScript以及其他工具,而且基于Web的应用程序在第一次网络热潮中已经是无所不在,但是它们大多数很快就被淘汰出局。亚马逊从一开始就允许用户发表书评。然而,Web 2.0有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目标:万维网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平台用于创建应用程序,这是一个最终将取代单个电脑的平台。

博客也开始了大众化的进程。2003年,马特•木林维格(Matt Mullenweg)在旧金山推出了一个新的大众平台Wordpress,供人们生成自己的网页或博客。它能够像野火燎原一样传播,是因为有一批不断壮大的自愿者在保持着它的“开源”性质。已经是ONElist(2000年被雅虎并购)创办人的马克•弗莱彻(Mark Fletcher)于2003年6月推出了第一个基于Web的新闻聚合器Bloglines。

2004年11月,系列创业家杰伊•阿德尔森(Jay Adelson)在旧金山创办了Digg网站,这家网站率先推出这样的创意:让用户给新闻报道投赞同票或者反对票(也就是“挖出”或“埋葬”),从而把新闻聚合器和社交网络联系起来。

TechCrunch由迈克尔•阿灵顿(Michael Arrington)于2005年6月在他阿瑟顿的家中创办,旨在发表高科技新闻和有关互联网初创公司的小道消息。万维网受到了更为强烈的批评:它对于它自身的数据没有放上足够的“语义学”信息。因其超级计算机“连接机”而负有盛名的丹尼•希利斯(Danny Hillis)认为,万维网包含的是信息而不是知识,现在所需要的是一个知识的网络。2005年7月,他建立了Metaweb公司,该公司后来在2007年3月开发出Freebase,这是一个开放、免费和协作的知识库。它的作用实际上就像维基百科一样,不过它的输出是一组结构化的数据,或者更好的说法是“元数据”。后来,谷歌收购了Metaweb。

生物科技

生物技术正在成为主流,合成生物学是前沿领域,但是它的目标尚不明确。然而,支持生物技术的企业界正在想办法创造新的生物物种(最初只是细菌),以便为工业生产或家庭生活提供有用的功能。生物技术的存在就像电子技术产生的器件能够为工业生产和家庭生活提供有用的功能一样,然而,在军事方面的应用,往往讳莫如深。合成生物学的科学家其实对克隆现有的物种不太感兴趣:为什么放着现有的物种不用呢?他们感兴趣的是对现有的生物体进行改变,创建自然界里不存在的生物体。遗传工程只是替换一个基因,而合成生物学则是更换整个基因组,以产生“经过重新编程的有机体”,其机能不同于原来的机能(因为DNA指令已经改变)。

合成生物学利用微生物来催化一系列的生物反应,将一种化合物转化成另一种化合物。首次合成生物学大会于200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举行。一年后,Codon Devices公司成为合成生物学商业化的第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德鲁•恩迪(Drew Endy)创办的。2006年,杰伊•基斯林(Jay Keasling)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为世界上第一个合成生物学部揭幕。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也成为一个主要的生物研究中心。克里斯托弗•福格特(Christopher Voigt)在2003年成立了一个实验室,对细胞进行编程,使之像机器人一样执行复杂的任务。2005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成立了人类遗传学研究所。

合成生物学引起媒体关注的一个例子是在2005年4月,基斯林宣布,他把细菌、酵母和艾草的基因进行混合,成功地把酵母菌变成了一个化工厂。这个“工厂”能够把简单的糖转化为青蒿酸,这是制造青蒿素的基本步骤,而青蒿素是一种极其昂贵的抗疟疾药物,一般是从植物中提取。目前合成生物学的目标是通过选择基因来创造出“人为设计的微生物”,具体要看对何种蛋白进行了编码以及通过了什么途径。有朝一日,合成生物学甚至可以取代靠一系列化学反应来制造各种材料的化学工业。

克雷格•文特尔的传奇故事还在继续。2002年1月,文特尔在与Celera公司的主要投资者东尼•怀特(Tony White)发生分歧后,带着汉密尔顿•史密斯离开了Celera公司。2003年,他们合成了一种病毒的基因组,只有11个基因。这种病毒与石溪分校的人工脊髓灰质炎病毒不同,但是它的行为像真正的病毒一样。凭借对金钱和名声的敏锐感觉,文特尔于2004年9月在马里兰和加州的圣地亚哥开办了自己的非营利性研究所,进行合成生物学和生物燃料的研究。

生物信息学继续蓬勃发展。Silicon Genetics公司的两个前任主管赛义德•阿赫塔里(Saeid Akhtari)和伊利亚•库珀史密特(Ilya Kupershmidt)于2004年在库帕蒂诺开办了NextBio公司,旨在创建一个平台,对公共和私人的基因数据进行发掘。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仍然是一个谜。尽管一方面纳米技术的投资回报低,另一方面纳米初创公司往往很容易转换到传统的制造工艺中去,但是在2006年和2007年,风险投资公司还是给纳米技术投资了7亿多美元。

一个有前途的出路是把“纳米”和“绿色”相结合,具体来说,这是一个在伯克利培育的项目。Solexant公司于2006年成立于圣何塞,创办人是印度出生的化学家达茂德•雷迪(Damoder Reddy)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学与材料科学教授保罗•阿里维萨图(Paul Alivisatos),公司的核心人员由Nanosolar公司的工程师所组成。阿里维萨图也是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主任。他们采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开发的一种技术,研制可印刷薄膜型“量子原子团”光伏电池。这被认为是下一代太阳能技术,它具有灵活、低成本、高产出的特点。

太阳能研究的其他方面也展露了希望。迈克尔•克罗米(Michael Crommie)是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材料科学部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教授,他在研究一种单分子大小的太阳能电池。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纳米技术专家特德•萨金特(Ted Sargent)开发了一种“量子膜”,它的光捕获效率为90%,相比之下,数码相机用的CMOS图像传感器的效率仅为25%。2006年10月,他在门罗帕克创办了InVisage公司,为手机相机制造量子膜。

绿色科技

石油价格的飞涨和对气候变化的担忧,为环保型的能源产业开辟了一系列全新的机会,俗称“绿色科技”或“清洁技术”。在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品种(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力、生物燃料)中,太阳能和生物燃料最有前途。与此同时,2005年美国开始投资于燃料电池公司,目标是在2020年之前实现商用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到2008年,该项目已耗资10亿美元。加州启动了一个项目,成立一个连锁加氢站为氢驱动汽车加燃料,尽管加州在2007年只有179辆燃料电池汽车投入使用。

硅谷的创业家和投资者对于生产清洁、可靠和可负担能源的项目加强了研究。有一个注重于研究可再生燃料的初创公司叫LS9,于2005年创办于南旧金山。公司的创始人是哈佛大学教授佐治•彻奇(George Church)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能源生物科学研究所主任克里斯•萨默维尔(Chris Somerville)。公司的资金来自维诺德•科斯拉和波士顿的“旗舰风险投资”公司。它以糖为原料制造烷烃(汽油的一种成分)。

汽车是另一个有趣的行业。2003年,马丁•埃伯哈德(Martin Eberhard)和马克•塔朋宁(Marc Tarpenning)在卖掉他们的电子书公司NuvoMedia之后,在帕洛阿图创办了特斯拉汽车公司制造电动汽车。2006年,他们推出了特斯拉跑车,这是第一款批量生产的使用锂离子电池的汽车。2004年,SUN公司的共同创办人维诺德•科斯拉当时已经加入了风险资本公司凯鹏华盈,他创办了科斯拉风险投资公司,以投资绿色技术公司。一年后,SUN公司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比尔•乔伊在凯鹏华盈公司里取代了科斯拉,继续投资于绿色技术。斯坦福大学的塞巴斯蒂安•史朗(Sebastian Thrun)建造了机器人汽车,在2005年赢得了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署在加州的沙漠里举办的车赛。后来史朗被谷歌聘用,开发自动驾驶汽车。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在加州公路上人们将会看到只有一个人在车上的汽车,这个人是乘客。无人驾驶汽车一旦实施,这种技术可能会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以及节省由于人为错误和公路拥堵而造成浪费的数千亿美元的成本。

硅谷另一位传奇色彩的系列创业家马克•波拉特(Marc Porat)曾因创办Go公司而闻名,他转向“绿色经济”的建筑材料行业,专注于降低能耗和减少碳排放。这个领域里的初创公司有:制造环保材料的Serious Materials公司(2002年,桑尼维尔);从密苏里大学分拆出来的、位于东湾的CalStar Cement公司(2007年,纽瓦克),专门生产环保砖;制造净能耗为零的预制房屋的Zeta Communities公司(2007年,旧金山)。

同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联合启动了人工光合作用的“太阳神计划”,目的是把太阳光转换为燃料。

文化和社会

高科技产业的进步也反映在艺术上。21世纪初的头十年是互动的数字艺术的十年,以卡米尔•阿特拜克(Camille Utterback)等艺术家为先驱。2005年,莱特曼(Letterman)数字艺术中心在旧金山开张,成为卢卡斯电影公司实验室的所在地。2006年,在圣何塞举办了第一届Zer01艺术节,展示“数字化时代的艺术与技术”,主办者为圣何塞州立大学的CADRE实验室。斯蒂芬妮•西胡科(Stephanie Syjuco)的仿制雕塑,李•沃尔顿(Lee Walton)的Web即兴演出以及艾米•巴尔肯(Amy Balkin)的生态项目都反映了当代的问题。2000年,fecalfacecom网站问世,以支持另类的艺术场景(后来也有了一个实体画廊,叫作“Fecal Face Dot画廊”)。2001年开办的“奥多比书店幕后画廊”是新艺术的另一个中心。米慎流派的壁画和“拾物雕塑”由安得烈•施考茨(Andrew Schoultz)和西栾•诺里斯(Sirron Norris)来传承。戴夫•沃纳克(Dave Warnke)专注于贴纸和手绘海报,桑德罗•奇考万尼(Sandro Tchikovani)专门从事立体字母创作,达蒙•苏莱(Damon Soule)在捡来的木料上探索混合媒体艺术。

黑客的聚会在硅谷一直很流行,但是在21世纪初,他们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热情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2005年5月,一伙高科技怪才在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大卫•维克里(David Weekly)位于希尔斯堡的家中聚会。维克里当时正在创办一个新公司(后来注册为PBwiki公司)。这个聚会就是第一次“超级快乐大卫之家”活动,这是一个很快在硅谷风行起来的概念:一伙具有创造力的工程师,在随意的环境下随意地聚会,在同一所房子里从事自己钟爱的项目。它与许多社交场活动不同,其目的未必是要宣传某人的主意,或者要跟某些人会面;这种活动是为了回家以后能够写一些实际的软件,或者至少产生某种软件的创意。它不像黑客竞赛那样,炫耀某人的编码技能如何熟练;也不像旧金山的狂欢,所以它不是酗酒和吸毒的疯狂派对。实际上恰恰相反,这种方法是要创造一种比办公室的小格间更加激励人心的环境,事实上更类似于大学校园里的宿舍。在这里产生的创意会在几年内传遍世界。他们的雄心壮志是在仿效20世纪70年代的“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成功模式,虽然主要只是表面上的相似。

多族裔唯物主义的人生百态

湾区的文化多样性在继续消融着宗教的界限。一个人对其宗教团体的忠诚,被他所接近的如此之多的宗教团体(在工作单位,在共租的居室里,在体育活动中)所动摇。这使人们在选择自己的信仰时有了越来越高的灵活性。新时代运动以其讲究融合而非固执的精神观,给本地区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尽管现在对它传达的信息是以一种更加物质化的方式在加以解释。对于许多人来说,宗教是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为表现来加以塑造的。约束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宗教教条并非特别受欢迎。宗教活动被视为有利于一个人的心灵和身体。因此,禅修和瑜伽课程即使在不信奉佛教的人们中间也十分流行。

圣塔克拉拉谷曾是一个传统的天主教地区。它已成为天主教世界中的一个独特的现象:这是一个有着相当规模的其他宗教团体的天主教地区;与意大利或法国的情况不同,这些宗教团体并非是贫穷和被隔离的移民,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原来的天主教家庭一起生活。无论是他们所占的百分比还是融合的水平,在所有天主教地区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通常奉献给宗教活动的时间和注意力转向了高科技世界。宗教的公众仪式被公共讲座和高新技术研讨会所取代。教堂里的弥撒被商业或技术论坛所取代。正在产生的技术淡化了文化差异。人们趋向于更强烈地认同自己是一个公司的成员,而较少认同自己是一个宗教团体或者某一族裔的一员。

那些曾经预言硅谷将消亡的人完全搞错了情况。2005年,硅谷获得了全球风险投资总额的14%,而人口却不到世界人口的0.03%。圣何塞的人口为912 332人,刚刚超过旧金山。圣何塞已成为美国第十大城市。旧金山湾区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科技中心,在2006年有386 000个高技术职位。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446617.html#mediafeedback
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74422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硅谷百年史 《硅谷百年史》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