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5994 次
  • 编辑次数: 1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03-10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克劳德·香农
克劳德·香农
本拉登死讯Twitter传播
本拉登死讯Twitter传播
流行语传播模型
流行语传播模型
半岛电视台效应
半岛电视台效应
媒介环境学
媒介环境学
媒介环境学学术起源简史
媒介环境学学术起源简史
微博客新闻传播特征
微博客新闻传播特征
人肉搜索传播特质
人肉搜索传播特质
互联网民意草根传播模型
互联网民意草根传播模型
霍尔模式
霍尔模式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理解媒介》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图)《理解媒介》《理解媒介》

马歇尔·麦克卢汉(M.Mcluhan,1911--1980)西方传播学巨匠,1964年的著作《理解媒介》震惊西方乃至世界,这位加拿大学者成为传播学史上最重要的先知和圣人。麦氏首创了我们现在惯用的术语——“媒介”,同时还是孕育“地球村”概念的母体。他在书中强调“媒介即是信息”,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并用他独特的见解区分“冷媒介和热媒介”。理解媒介的过程就是理解人类本身的一种探索,《你就是世界》,世界的发展变化在人类(你)的编程建设中,人类(你)将世界越缩越小,越聚越拢,最后人类(你)不得不承认《世界是平的》

目录

[显示全部]

内容概述编辑本段回目录

《理解媒介》认为电视、广播通讯、计算机等媒介对社会、艺术、科学、宗教思想风格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勾画了一个新的文化社会的图景。

书中提出了媒介即是讯息的理论,媒介在人们的理解中只不过是传播工具,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媒介的感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与通常的理解存在着差异的。只有正确的理解麦克卢汉的媒介的概念,才能理解媒介即是讯息观点。本文认为,在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那些延伸人类器官的所有工具、技术和活动,它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媒介即是讯息包含着这样含义:一,一种媒介的产生会在社会中产生新的行为标准和方式;媒介(技术)创造了新的环境而环境又影响很大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二,媒介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一种媒介注定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媒介即是讯息的理论在指导大众传媒的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写作背景编辑本段回目录

自1933年麦克卢汉取得文学硕士,1942年取得剑桥的文学博士学位,作为一个文学出身的学者,他以诗人的想象力来探索语言极限,而不是接受那些现成的教条。麦氏认为,在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不想成为文盲的话,或者在“媒介本身直接影响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意识的情况下”不成为被动的受害者的话,必须采取艺术家的态度。“艺术家的头脑在大家都认可的文化中对现实扭曲的暴露总是最敏感和机智”。

麦克卢汉在对传播的研究中进行了独特的探索,他试图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媒体本身,而不是用实证的方式来得出结论。在这种艺术的探索中,麦克卢汉得出了那个后来震惊世人的结论:“媒介就是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用艺术的方式进行探索,就意味着放弃逻辑推理式的话语,就是说放弃因为、所以那类的推断。麦克卢汉说:“我不解释,我探索。”(Stearm,1967:xiii)当他说他探索的时候,他指的是他喜欢发现和辨识、用双关语等类似的技巧,而不是利用逻辑分析和实证测试等学院派的传统做法。

媒介即是讯息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麦克卢汉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在书中第一部分开篇写道:“我们这样的文化,长期习惯于将一切事物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物的手段。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物运转的实际过程中,媒介即是讯息,我们难免会感到有点吃惊。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各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是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书33页)这一概念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无疑是非常新奇的,实际上当麦克卢汉提出数字化生存、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世界、虚拟世界以及电脑空间等问题的时候,人们觉得他所著的不像学术论文,更像科幻小说,而他关于媒介就是人的延伸一说,无疑给当时社会投入一颗新型发明的炸弹

他认为延伸一分为二: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其余一切媒介是个体到器官的延伸。具象化到每一个人体器官的细节部分: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石斧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电话是声音和耳朵的延伸、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是耳朵和眼睛的延伸、电子技术是人类整个中枢神经的延伸。我对于麦氏的形容惊叹不已,在40年前的时代,他如何就已经预见电子技术带来的网络全球化将是人类整个中枢神经延伸的中心?而他这如同科幻小说的学术著作,到今天来看,确实一一成为了现实!麦氏的书内容广泛,思想跳跃性极强,让人难读懂,而他艺术化的写作更是贯穿艺术预见超过一代人的未来社会和技术发展的方式。人类不断从现代跨向后现代,“后现代的想象力是大众传媒的产物”,最终我们是否到达麦氏所描绘的人类延伸的终极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如果这样来看,是否连人类的繁衍都会变为意识模拟技术,高科技产品制造哺育人类的繁衍过程?

麦氏提出的全球一体化,重新部落化,今天已经成为了响彻世界的代名词。全球的讯息传递已经拆开了围墙,没有院儿,没有门,或者说我们可以解释为“只要你敲门,他就给你开。”任何要了解的讯息都能去查阅并掌握。媒介技术成为大宗商品的自然资源,它已经不再是单个的媒介运作,而是多个的媒介配合。正如麦氏描绘的:颇像音乐中的旋律,不断重复着“环形路”,也就是我们现在盛行的产业化链条的嫁接。人不再是分解割裂的人,各国和各国的人在自身本来的民族意识形态下吸收借鉴,最终达到奥林匹克精神所追求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过分理想的去想象)神在巴别塔分散的人的肤色和语言,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依靠着信息媒介又团圆在了一起,世界变得拥挤了,地球不过一个村庄!

“冷媒介”与“热媒介”编辑本段回目录

麦克卢汉用“高清晰度”和“低清晰度”将媒介分为“热媒介”和“冷媒介”。他将收音机之类的热媒介和电话之类的冷媒介区别开来,把电影之类的热媒介和电视之类的冷媒介区分开来,“热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又总结来说“热媒介有排斥性,冷媒介有包容性。”当然,热媒介和冷媒介面对热文化和冷文化的时候又有所区别。似乎带有参与性的艺术形式是热的,抽象的、高度偏重文字形式的成为了冷的。而麦氏对齐冷热又有独到的区分。现在人们说好的,帅的,酷的叫做cool,cool本身是冷的意思,这里的人们却把它用作了hot的意思,hot即是热的,为什么要用cool来表达属于hot的意思呢?也许这就是麦氏冷热逆转的精道?

“实在的世界转换成科学幻想,于此相联系的是另一个飞速展开的逆转。由于这一逆转,西方世界正在走向东方,同时东方世界也在走向西方。”(书67页)电子媒介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极端拥挤,彼此纠缠交织,也许这时候我们应该担心,各种知识文化的相互关联而碰撞在一起产生的裂变过程,或转变形式是否会改变制约地球的和谐发展。

实际上很难读懂麦克卢汉关于冷热媒介划分的意义,现在的时代是一个连环扣的时代,每个工种的正负级都和别人的或多个人的多个群体的相配合,了解冷热媒介的概念,对于解读媒介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目前的商品时代,艺术的产业化现象突出,受众的参与互动过程可能直接影响收益的过程,利润很大程度上推动事情的发生发展。如果说在冷和热的媒介中放一个测量转换器,人们将发现,作为转换器的媒介平衡着各种延伸的扩张。实际上当编制的意识受自我幻觉的麻木侵占时,人的个人思想理念会受幻觉干扰,人和自己延伸出去的玩意遭遇时,一向受到这种幻觉的困扰思想开始斗争,而这是无可避免,也必将存在的各个国家和民族根植于千百年文化下的个性特征。“城市的功能是重新塑造人,把人改变成比他的游徙祖先更为适宜的一种形态。如果是这样,难道不可以说:当整个生活转换成信息的精神形态时,全球和人类大家庭都要被转换成统一的意识吗?”(书97页)事实上这一观念传达了潜在的民族文化倾向,这倾向不光是麦氏,也是现代人的担忧,也许在未来如何确保意思不受幻觉干扰的问题将成为学者们研究的课题。

媒介的作用编辑本段回目录

当代社会,媒介已经如同长在人们身上的血肉一样不可分割。网络、电视、电影、手机电话、音乐、报纸周刊消费品等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媒介大片覆盖了我们的生活,速度之快,影响力之大,覆盖面积之广,它与政治、经济、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这样的一个生存环境,一一验证了麦克卢汉的预言,当一个人陷在媒介纠葛中无法自拔的时候,人们疑惑着,恐惧着自己的不能掌控,也许后现代带给我们的思考中,我们需要探究着,究竟是媒介造就了环境,还是环境引导着媒介的发展方向?事实上我们就掉在自己编织的网中,光纤、数字化、无线电……将我们带入一个个虚拟的时空,真实已不再受局限,虚拟社会的生存游戏仍然记录下个人存在的证据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的第二部分做了大量延伸的比喻,讲解独特,此中举例个别:

数字——集群的侧面像

住宅——新的面貌和新的观念

货币——穷人的信用卡

时钟——时间的气味

照片——没有围墙的妓院

报纸——靠透露消息的政治

汽车——机器新娘

广告——使消费者神魂颠倒

游戏——人的延伸

电影——拷贝上的世界

电视——羞怯的巨人

媒介素养编辑本段回目录

1.所有媒介都具有解释性。

媒介产品是多种因素决定的解释性产品。媒介素养宗旨就是理解对这种解释的构建,即这些解释是如何建构的,包括假新闻是如何生产的,传播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后果如何等。

2.媒介构建真实。

媒介的责任是为多数人建构个人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和其运行规律。我们的真实观来源于媒体提供的讯息,人们的真实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众传媒

3.受众从媒介获取意义。

媒介提供大量的信息,这是人们建构真实图景的材料。每个人都依据自身因素获取意义。这些因素包括需求与焦虑、快乐与伤悲、种族与性别、家庭与文化等。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过滤和获取意义,有些关键的意义信息也许与我们的眼球失之交臂,而有些意义信息很可能被误读而误导判断。

4.媒介具有商业取向。

媒介素养的目标指向培养人们对媒介商业意识的认识,商业利益如何影响媒介,如何影响媒介对内容的取舍、技巧的选择和发行的多寡。产权和控制就成为中心问题:极少数人控制大多数人的信息获取渠道。

5.媒介传达意识形态和价值讯息。

在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媒介产品都是广告,因为它们传递价值判断与生活方式。谁拥有媒介,谁就拥有向大众解释世界的权利,它们把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立场传播给大众,把他们收编到现实的社会秩序之中。

6.媒介具有社会和政治导向。

媒介对政治和社会变迁都产生巨大影响力。媒介通过议程设置影响人们对人权问题、非洲饥荒、AIDS传播的普遍关注。

7.媒介上的形式与内容是密切相关的。

正如麦克卢汉所指出的那样,每一种媒介都以自己的语法和特有方式塑造真实。不同的媒介报道同一个事件,它们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立场和方式。

8.媒介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方式。

正如诗歌散文的韵律可以带给人愉悦和快感,不同的媒介同样可以带给人审美享受和身心快乐。阅读媒介,其实就是体验不同媒介传达信息的艺术。

历史评价编辑本段回目录

“媒介就是讯息”这样的警句源于对艺术的探索,所以经不起逻辑上的推敲。这样的话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对这类警句的说明需要判断、理解和引申。遗憾的是,很少有社会科学家愿意认真地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麦克卢汉和他的艺术探索。

实证传播学者认为麦克卢汉的系统阐述问题的可引用性和貌似坦率的风格有问题。正是这种问题使得麦克卢汉受到学术圈的责难。(Olso,1981:137)在这里,研究方法成为主要的问题。

搞实证的社会科学家虽然以往对媒介本身注意不够,但他们不能忽略麦克卢汉像诗一样的警句“媒介就是讯息”以及关于媒介“凉”和“热”的分类。美国南伊利诺(Illinois)大学搞市场研究的教授道莫缪斯(W.Dommermuth)还真做了一项试验,试验的目的是检验媒介本身怎样影响信息。结果是没有证据表明媒介可以用“凉”和“热”这类概念加以区分。这是北美实证科学家研究问题的典型做法。也就是说,理论需要通过检验和测试来证实。

实证学者们就是用这种方法对麦克卢汉的理论和观点加以验证。对于“媒介就是讯息”,验证后的结论是媒介并不完全是讯息,恰如媒介并不能控制讯息一样(Kostelanetz:1968:220)。

麦克卢汉的理论起码从研究方法上来说是离经叛道的东西,因此传统的实证学派不喜欢他也就在情理之中。问题是不但实证学派不欢迎他,而且批判学派也不欣赏他。大家知道,西方学术界主要只有两大学派:实证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学派都对麦克卢汉的理论不感兴趣,事实上也就意味着麦克卢汉在学术圈并没有得到承认或者说陷入了孤立。

著名传播学批判学家赫伯特·切拉(Herbert I.Schiller)曾经说过:“传播之所以发展起来了,是因为它是支持和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全球环境。”(1970:76)但麦克卢汉的论述对这些只字不提。他并不主要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方面去考虑问题 ,而是从人和物或者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方面去考虑问题。这样,如果我们接受麦克卢汉的方法,我们就必须忽略政治、经济、军事、权利和阶级利益等因素。问题是,起码对批判学派来说,这些因素形成传播的发源地。由于麦克卢汉对这些因素视而不见,他的理论就被传统的批判学派理解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这种意识形状的主要趋向是对二次大战后期的操纵和霸权结构的修饰。(Tekete,1977:135—38)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理解媒介》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