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园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第一家高科技园区。199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政府和科学技术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请示中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发展规划―― 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立足首都,面向全国的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
发展历程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关村科技园区由此步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从海淀区的“电子一条街”发展成为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科技园、德胜园和健翔园在内的一区多园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海淀园的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成果的研发、辐射、孵化和商贸中心,其他六园主要功能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地。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园区内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科院校39所,在校大学生约40万人,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的科研机构213家,其中国家工程中心41个,重点实验室4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园区内还有风景如画的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历史名胜和自然风景区,非常适宜人的工作、生活、居住。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的增长速度。2005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7万家,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8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多,五年内年均增长达到20%以上,占全国高新区总量达七分之一左右;实现增加值960亿元,相当于当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4.1%。中关村指数从2月份的120.22点上升到9月份的138.55点。以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其中台式PC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笔记本电脑达到25%以上,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业占全国三分之一,软件出口占全国总额二分之一,星光系列多媒体芯片打入海外市场,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60%。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占园区经济总量的45%,带动了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巨大贡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关村科技园区为国民经济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园区承担的国家“863项目”占全国的25%,“973项目”占全国的36%。自1988年以来,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已经达到9项。在国家的重大战略工程及国家安全领域,一批中关村企业发挥的重大作用。科兴公司研制的“非典”灭活疫苗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研制达到与发达国家同步水平。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出了六大类、2000多个品种的“中国芯”。研制出11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在神舟五号和六号载人飞船项目上,中关村企业以自己的产品和技术向全球展示了提供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配套能力。
中关村的企业开始凭借核心专利参与创制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据不完全统计,企业拥有国际标准达9项,国家标准达98项,行业标准114项,中关村平均每100家高科技企业中就有13家参与了各类标准的制定工作。
近几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吸引了一大批以留学人员为主体的国际化人才和创业团队,一批高端科技项目和成果出自留学人员企业。中关村留学人员创办的高科技企业3000余家,在高新技术企业从业的留学人员达到7000多人。留学归国人员到中关村创业形成高潮,已成为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生力量。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以清华科技园为代表的大学科技园,成为产学研有效结合的集聚区。新建了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发中心、技术孵化器、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入驻园区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已达65家。高新技术企业共建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与跨国公司共建研发机构、与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研发,成为技术创新的新形式。
几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在机制体制创新取得新的突破。实施了以“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为基本原则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并在法制环境、投融资体制、人才开发、信用制度、知识产权、市场化服务体系、政府服务体系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发挥了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作用。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交易的试点工作、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创业投资等投融资改革一系列重要措施率先在中关村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市政府共建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在园区开展了全国信用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协会商会工作成效显著。市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园区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
长远规划编辑本段回目录
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多次到中关村科技园区视察、指导工作。 2005年6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陈至立考察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在考察中,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战略定位。温总理说,推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继续办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指出当前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要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基地的优势,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在与华旗资讯总裁冯军、中星微电子公司总裁邓中翰、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等企业家座谈时,温总理形象地说:象棋中的‘车’是勇往直前的,‘马’是与日俱进的,‘炮’是跨越式跳动的。像车马炮一样,只要勇往直前,与日俱进,跨越发展,国家高新区就一定能办好、办出特色。
2005年7月19日,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听取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汇报》,肯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自创建以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道路,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与改革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提出了支持做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若干政策措施。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大决策, 北京市人民政府于2005年11月6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 。
2005年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公告,确定了中关村园区规划范围,现在总面积232平方公里。审核公告后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实现了政策覆盖范围、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者合一,新增了石景山园、通州园、雍和园、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一区多园多基地”的空间布局得到进一步充实。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园区发展全局,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认真实施园区“十一五”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国务院《关于实施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线,进一步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为建设创新型城市作出新的贡献。
空间布局编辑本段回目录
一区多园多基地
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
多园: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石景山园、雍和园、通州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出口)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
中关村科技园区德胜科技园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是中关村科技园区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6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2002年5月24日正式开园,完全享受中关村科技园区各项优惠政策。
德胜科技园编辑本段回目录
原政策区面积2.9平方公里,2005年经过调整,2006年1月国家发改委公告正式确定德胜科技园政策区面积扩大为5.64平方公里,2006年底国土资源部公示正式确定园区四至范围边界。目前德胜科技园5.64平方公里政策区范围为:
德外地区:东至北辰路、北三环中路、五路居、双旗杆胡同、人定湖北巷、安德里北街、旧鼓楼外大街,南至北二环路,西至新街口外大街,北至北三环中路、八达岭高速路、裕民路。面积4.1207平方公里。
西外地区:东至西环广场东侧路、西直门南大街、西直门外南路、车公庄北街,南至车公庄大街,西至三里河路,北至西外大街、北京展览馆西墙、南长河、西环广场北侧路。面积1.5118平方公里。
德胜科技园地处中心城区黄金地带,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东南门户,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西城区作为中央办公区,聚集了中央的50多个党政机关,云集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等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金融管理机构,云集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等中国四大网络运营商。西城区商业繁荣、金融业活跃、信息资源丰富、基础教育先进、房地产业强劲、文化旅游兴旺、科技信息咨询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从而使德胜科技园享有得天独厚的创业环境和发展条件:
科研力量雄厚,应用技术突出
园区政策区内分布着中国工程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京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卫生部工业卫生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信息产业部邮电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北京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等国家和北京市级科研设计单位,具有雄厚的技术转化潜力和产、学、研结合潜力,为科技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文化底蕴深厚,人文环境优越德胜门箭楼、北海、什刹海、历代帝王庙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古迹映托出西城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北京动物园、双秀公园、人定湖公园、北京海洋馆显示出浓郁的人文环境;西城区智力资源密集,教育发达,北京著名的四中、八中等中学享誉海内外;这些条件为德胜科技园入驻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交通快捷便利、枢纽作用明显
德胜科技园东区新建的德外大街快速路贯通二环、三环路,和京昌高速公路相连,从德胜科技园可以直达中关村科技园区和昌平科技园;德胜科技园西区的西外大街是新扩建的城市交通主干道,动物园交通枢纽是北京市内最大的公共汽车枢纽站,建成后始发线路预计12-15条,设计日运载量为26万人次;西直门建设的以城铁、地铁、国铁、公交为集合的西直门交通枢纽,更具特色,设计日运载量为30万人次,从该站出发的城铁,可直达中关村核心区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很方便的到达永丰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园、生命科学园、生物医药园、建材科学城等几个主要专业园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使德胜科技园蕴育着无限商机。
德胜科技园是西城区“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开发的六个功能街区之一。“以诚信立园,靠创新兴园”是德胜科技园的建园宗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控制住宅,滚动推进”是德胜科技园的总体发展方针。
德胜科技园总的功能定位是创建特色鲜明的高品位、开放型精品园区,包括四个方面:1、国内外知名高科技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办公、研发和经营总部密集区;2、高新技术与产品专业展示、推介及交易中心;3、知识密集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4、中小高新技术与文化创意企业的专业化、特色化创业孵化乐园。
德胜科技园除了完全享有中关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外,西城区政府也十分重视改善德胜科技园的投资和发展环境。2002年4月区政府修订了《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中关村科技园区政策促进德胜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其中包括《促进德胜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奖励实施办法》、《优先解决高科技人才子女入学问题的实施办法》、《博士后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享受财政补贴实施办法》、《全方位人事代理的实施办法》等政策,为入区科技企业在创业、发展和人文环境等方面提供了政策保障。2006年7月,针对科技园政策区调整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西城区政府重新制定了《西城区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关村科技园区德胜科技园产业发展若干规定》(西政发[2006]14号),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德胜科技园开园以来,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推进,著名的央视市场研究公司、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北京和声创景音频技术有限公司等高技术公司在德胜科技园得到良好的发展。2003年,德胜科技园原2.9平方公里政策区内累计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5家,累计注册资金达11.8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总收入8亿元,为开园时的62倍。2003年园区各类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到35亿元。2006年累计高新技术企业290家,资产总计70.7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1.69亿元。
德胜科技园已完成8家孵化器建设,孵化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其中康华伟业、普天德胜、利玛等三家孵化器企业通过了北京市级孵化基地认定,康华伟业、普天德胜、金丰和、万方星辰、中器德胜等五家孵化器企业通过了西城区级孵化基地认定。建立了德胜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中心,并成为欧美同学会首批报国计划实验基地之一。在中介服务方面,积极开展融资服务、办公秘书等服务,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管理培训,为高新技术企业交流营造平台。
德胜科技园人居和谐、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综合配套齐全,有着得天独厚的创业环境,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全方位服务。德胜科技园愿意同世界各国、各地的企业、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明天。
中关村科技园区三个阶段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关村科技园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80 年至1988 年电子一条街时期;1988 年5 月至1999 年6 月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时期;1999 年6 月起根据国务院批复,试验区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之后的发展时期。
1980 年一1988 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时期 1980 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等人在北京市科协的支持下,开办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该服务部采取“不要国家编制,不要国家投资,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方式,面向来自社会的需求提供有偿的技术服务,推进技术扩散。这种被看做是“科技人员经商”的行为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不仅引发了很多争议,而且行进艰难。陈春先创办服务部及其艰难的状况通过记者反映到中共中央领导部门,1983 年1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等四位领导同志对此事批示,明确肯定陈春先的做法,而且认为这是走出了一条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新路。
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国家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的领导和科技人员也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开始在中关村地区创办科技企业。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为了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共海淀区委区政府采取“一事一议”和开“碰头会”的方式,利用已有政策的“余度”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在处理有重大争议的人民群众来信时,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通过调查,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支持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由于没有传统计划体制的栓桔,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民营科技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再次通过媒体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1987 年底,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牵头组织7 个单位成立联合调查组进人中关村深人调研。联合调查组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建立中关村科技工业园(或新技术开发区)的具体建议。1988 年3 月7 日,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同意在中关村试办高科技产业开发区。
1988 年一1999 年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时期 1988 年5 月10 日,国务院正式批准《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 (以下简称《 暂行条例》 )。6 月,北京市制定了《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实施办法》 ,并按照该实施办法由海淀区人民政府设立了试验区办公室,作为海淀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行业管理。由此,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正式成立。
《 暂行条例》 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来自科研人员在实践中所创造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新方式、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新道路获得了制度上的承认。这是中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道路上的一项战略性突破。在北京试验区建立并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国务院先后于1991 年、1992 年批准建立了52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
试验区成立时的政策范围集中在海淀区的建成区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极为有限。1994 年和1999 年,国家科委先后两次批准将丰台园、昌平园和电子城、亦庄园纳人试验区政策范围,从此试验区形成“一区五园”空间格局。
将试验区的政策范围从海淀区行政区域内调整为跨行政区域的一区多园空间结构,有利于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但也带来了试验区管理体制的设置问题。1997 年11 月,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试验区管委会正式成立,从此试验区开始实行“市区两级管理”的体制。在园区企业继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园区管理机构开始了艰难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1999 年6 月一2005 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期 20 世纪90 年代末,面对全球科技经济新一轮的竞争浪潮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建设国家创新工程的议题被提到国家战略决策层面。北京试验区也经历了十年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和经验。1999 年5 月,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国家科技部联合向国务院报送了《 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 (简称《 请示》 )。6 月5 日,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政府和科技部,原则同意《 请示》 中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规划,同时指出:“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通过科技成果和创新知识的产业化把丰富的智力资源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对北京市产业调整结构、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实施科教兴国,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大措施。”国务院的批复把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放到了实施国家战略的重大措施的位置,国家领导人到中关村园区视察的人数和密度也明显增加,社会各界更是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人园区建设,园区的发展建设从此开始迈上全面发展的新台阶。
1999 年8 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简称中关村园区或园区),试验区管委会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简称中关村管委会)。自国务院批复之后,市区两级政府加大了软、硬环境的建设力度,园区企业也保持持续、快速增长。2001 年,园区范围再次调整,新增位于西城区的德胜园和位于朝阳区的健翔园,中关村园区形成一区七园的格局。
2005 年7 月,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听取了北京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汇报》 ,肯定了中关村园区自创建以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道路,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国高新区的发展与改革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