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7351 次
  • 编辑次数: 3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09-12-22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艾米丽·怀特
艾米丽·怀特
黎和生
黎和生
童家威
童家威
李国庆
李国庆
吴波
吴波
陈年
陈年
刘强东
刘强东
张静君
张静君
詹宏志
詹宏志
田健
田健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刘韧,DoNews制作人,蓝狮子成员,1991年毕业于安徽大学

donews制作人刘韧
donews制作人刘韧
曾服务于《中国计算机报》 、《计算机世界》、《知识经济》、天极网等媒体,历任编室主任、记者部主任、总编助理、总编辑、副总裁等职。1993年进入IT业,长期致力信息产业深度报道。2008年10月份因为敲诈被捕,轰动北京IT和互联网界。概述

刘韧,贝塔斯曼签约作家。1993年进入IT界,10年记者生涯著有: 《中国.com》《知识英雄》《中关村问题》 、《企业方法》、《知识英雄2.0》、《知识英雄2.0》繁体台湾版、 《网络媒体教程》等。 《中国信息产业史》在编著中。1986年迷上文学,1990年迷上计算机,1991年迷上新闻,1995年迷上网络。基本属性为网络媒体编辑、新闻记者、网虫、文青、愤青,爱好电影、历史、哲学。长期致力于中国信息产业深度报道。

目录

[显示全部]

个人介绍编辑本段回目录

姓       名:刘韧

刘韧
刘韧

出生年月:1970年1月30日
毕业学校:安徽大学中文系
学       位:文学学士
描       述:donews制作人
籍       贯:安徽
主要职务:现任天极Chinabyte副总裁
                 《知识经济》月刊总编
                   原《计算机世界》总编助理兼采访部主任

主要简历编辑本段回目录

1991年,加入安徽阜阳人

刘韧
刘韧
民广播电台,任记者、编辑。
1996年,加入《中国计算机报》,先后任《人物版》《软件版》副主编。
1998年,加入《计算机世界》,任电脑文化部副主任。2000年,发起创办IT写作社区(donews.com)。
2000年,任《计算机世界》总编助理、采访部主任。负责《计算机世界》采访部建设、管理、规划,培养名记者、名专栏。
2001年,获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财经》奖学金,进北大深造经济学。
2001年,加入《电脑报》集团,任《知识经济》总编辑。
2003年,任天极网副总裁,负责天极(http://www.chinabyte.com/)的网络新闻工作。
2005年,Donews与千橡集团合并,成为千橡集团副总裁,(http://www.donews.com/)的制作人。CSDN顾问。

涉嫌敲诈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8年10月15日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奇虎负责人主动打电话向IT商业新闻网透露刘韧等人被抓相关细节。称当前被羁押在看守所的涉案人员不仅仅是donews网站刘韧1人,还有17tech网站总编、5G网站相关责任人等一共3人。据他介绍,刘韧等人抛出的所谓为企业服务收取的“公

刘韧
刘韧
关费”,“保护费”等一切费用,是完全由他们内部几个主要人员操控的,这其中,刘韧是关键人物。他们不断利用互联网发布“带刺”文章、“批评”文章,“负面”文章等去敲诈、勒索被害企业钱财,当然,奇虎是受害企业之一。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奇虎负责人称以刘韧为主的“团伙网站”简直是网络“毒瘤”,称他们太“黑”了。“把钱直接打到我个人卡上,不需要走公司帐户”,刘韧曾经这样要求过奇虎公司以这样的形式给他本人付款。“先前我们已经打了10几万现金给他个人帐户上,后来,还要让继续打款。因为这事,奇虎公司与刘韧本人也曾交涉过多次,但一直未妥。“忍无可忍”,我们只好报案,想通过法律途径尽快去解决它。”一位奇虎负责人在电话中向记者这样描述。

2008年10月14日晚,最新消息,记者经多方调查,“DoNews制作人刘韧因敲诈和诈骗被捕”的消息基本属实。截稿前,刘韧一直被关押在北京西城看守所,案情正在进一步调查和审理之中。据奇虎内部人士透露,刘韧被抓之前,曾撰写文章连续恶意攻击奇虎,奇虎因此曾给过刘韧不少“好处费”(注:具体数额,对方不愿透露),“刘韧太不知趣了,给了钱,还要,弄得我们进退两难。”奇虎也曾与刘韧本人私下和谈过,但往往事与愿违,刘韧不但没有停止恶意攻击行为,反而变本加厉。奇虎终于无法忍受,只好报案处理。截止发稿时,笔者尚未和刘韧本人取得联系,刘韧手机处在关机状态,刘韧QQ依然处于不在线状态。

首赴北京编辑本段回目录

1996年7月1日,26岁的刘韧第一次在北京中关村的天汇公司接触到互联网,一个技术员教他发出一封Email:“你看我老婆漂亮吗?”刘韧又在技术员的收件箱里看到了这句话,另一位IT名记邹剑宇这样描述当时的刘韧:“他兴奋异常又有点沮丧——他没有别的地址可以发信,他的妻子在外屋的一张沙发上睡着了。”当时,汪延和王志东刚开始尝试“利方在线”,丁磊还在帮人写程序,等着攒钱开网易公司。谁也没有想到,4年之后,只有5页内容的Tom.com刚刚上市就可以将20亿美元纳入囊中。但是财富的气味已经临近,很快地,“中国上空到处飘荡着美元与港币”,更重要的是,年轻人面前最后一道藩篱在一夜之间被彻底打破了。2002年,刘韧在《知识英雄2.0》自序中说:“未来大多数年轻人的希望只有在企业中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希望摆脱平庸生活的刘韧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是他最终没有选择企业。年轻时阅读的某些书会给人留下终生的印记,刘韧将司马迁奉为偶像。他努力模仿《史记》的古典笔法来刻画“中国硅谷”英雄的人

刘韧网络创业
刘韧网络创业
格魅力,他的文章有罕见的清晰、节制和鲜活。同时,他希望通窥一切:聚会几点开始,手帕何时掏出,声音几次哽咽,决策如何制定。他通过不可思议的漫长访谈,而不是低劣传记的臆测来得到信息。他运用细节,而不是论断,因而使自己的观点更为隐蔽,具有难以抗拒的说服力。

刘韧第一次在安徽大学见到让他着迷的286电脑时,柳传志已经建立了香港联想公司,王文京和苏启强的用友刚从个体工商户变为私营企业。刘韧访问的第一个人物是杨元庆,那已经是1997年,是《中国计算机报》的张永捷领着去的。对中关村而言,他来得不早,他没有见过白颐路边的铁皮房和四通公司用来运SuperPC的板车,但是中关村的活力使这个圆脸的外省青年神魂颠倒,他把自己牢牢扎在中关村消失的稻田里,以忠诚和勤奋打开了它的门户。他的“中关村三部曲”《知识英雄》、 《中关村问题》和《企业方法》,不仅影响了新一代IT记者,还激起了一大批年轻人的创造历史的热望,他们通过刘韧的书与中关村的人物一同成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记录者刘韧和中关村创业者并无根本不同,他们相信意志、智慧和力量在开放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渴望以各自的方式接近不朽。多年的记录使他相信,力量,而不是是非,才是决定英雄的根本因素,因为是非永远没有定论,而成败不容辩驳。这是刘韧受到攻击的主要原因,但是,当他反对CNNIC假借官方身份谋取暴利、拒绝接受监督时,他又受到阴谋论者的攻击,“这样的事多了,为什么你就要骂CNNIC?”他也受到是非的缠绕,不过因为一点名声。内心深处的刘韧还生活在春秋时代,他喜爱“杀人”游戏,却总是傻乎乎地让衣袖有力的磨擦声暴露自己。他痛苦地在义气和公正之间徘徊,他一再领略口头协约的不可靠。对他的事业而言,这种不合时宜可能阻碍他写出更磅礴的历史。1984-1994年的中关村完全不同于1994-2007年的中关村,正如司马迁时代的中原截然不同于盛唐时代的中国。仅仅描述中国企业和中国英雄的中关村史将是残缺的,假如不描述出左右他们的全球性宏大力量的话。刘韧对全球经济力量的融合冲突还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兴趣,但是这丝毫不能减弱刘韧在中国IT史上的地位,他的整个命运与酝酿了中国IT革命的中关村结为一体。孩子们跑来跑去,他会一直站在那里,他的英雄梦想录将被后来者一再参阅。

“中国第一IT记者”刘韧一审获刑三年编辑本段回目录

1218,“中国第一IT记者”刘韧等3人涉嫌敲诈勒索奇虎360一案在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宣判。判决结果显示,刘韧因敲诈勒索罪获刑三年,而另外两名涉案人员徐新事及游央,各获一年半刑期。

对于上述结果,刘韧家人表示不服判决,并透露将提起上诉。刘韧的妻子在一封公开信中表示对此结果感到“震惊、气愤和伤心”。

刘韧是最早试水互联网的元老之一。他曾服务于《中国计算机报》、《计算机世界》、《知识经济》,并被称为“中国第一IT记者”。事发前,他担任多项职务:千橡集团副总裁,DoNews制作人,5G合伙人,CSDN顾问以及蓝狮子成员。

刘韧入狱缘自奇虎公司的举报。判决书显示,20087月,DoNews上出现大量有关“360安全卫士”软件以及该公司董事长周鸿祎的负面消息。刘韧以删除网站的相关负面消息为由,向“360安全卫士”的开发商北京三际无限科技有限公司索取23万元。

20081010,当奇虎公司总经理齐向东拿出8万元现金给刘韧时,埋伏在一旁的警察将刘韧和同去的徐新事及游央抓获。

825的开庭审理中,刘韧坚称自己无罪。刘韧显得“很激动”,多次抢话、直接和检察官辩论,因为“关了11个月今天才有机会说话”。

刘韧坚称,他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没有敲诈勒索奇虎公司的意图,也没有指使过别人去敲诈。“奇虎公司这次明显是在设圈套陷害,徐新事上当了,把我也牵扯了进去,但我现在很难说得清。”

1221,对于刘韧一审获刑一事,奇虎360相关负责人称对相关审判结果尚不知情,也不愿对此予以评论。

刘韧妻子:判决当日最震惊、气愤和伤心编辑本段回目录

  12月21日下午消息,Donews制作人刘韧因敲诈奇虎360被判三年有期徒刑。对此,刘韧的妻子刘淑华在向新浪科技发来的信件中表示,判决当日是其最震惊、最气愤、最伤心的一天,同时她指出刘韧的罪名也缺乏必要的成立条件。

  以下是信件全文:

  刘韧妻子致朋友们的信

  12月18日,是我最震惊、最气愤、最伤心的一天。

  这一切源于北京西城法院对刘韧案的一审判决。

  刘韧2008年10月12日身入牢狱,至今已经400多天。在案件的初期,由于某些人散布各种信息,而我对刘韧的工作情况又不甚了解,我和家人确实担心刘韧是否做过什么错事。但熬到检察院正式向法院起诉、律师看完全部案卷后,我才知道,很多以前传说的事情根本不存在,只是某些人故意放出来的谣言。

  根据案卷材料,刘韧案的基本事实非常简单:有一段时间,网络上关于某公司的各种报道非常多,大部分是批评。刘韧管理的网站上也不例外。有一天,奇虎公司的公关经理给刘韧的助手小徐打来电话,说请小徐做公关。小徐和这位经理原来就是好朋友。于是小徐就和他商量,具体如何做,做什么等。但没有想到,从一开始,电话就被录了音,一个被法官在法庭上比划了好几次的圈套正在进行。刘韧一无所知,以为小兄弟揽到了一笔业务,要给一个公司做宣传、搞论坛、写专访、等等。这当然是好事,小兄弟的事情当然要支持,大家分了工,能力大的多做一些,自己做不了的再请朋友做。好朋友就是好,告诉小徐说别签合同了,给你现金吧。然后就“举报”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大家都知道了。

  出于某种阴险和卑下的目的,某公司一再诱导,终于将一个普通的商业服务设计成“敲诈”案件。

  我不懂法律,不知道什么叫“敲诈勒索罪”,后来请教了法律专家,才知道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举报的人讲刘韧他们发表和转载了大量负面文章,以此要挟他们公司给钱。可后来才发现,刘韧他们的网站上固然有一些某公司认为负面的文章,但这些“负面文章”其实和刘韧等无关,绝大部分都是网友自发贴上去的。而网站上也有相当数量的这个公司需要的“正面”文章,这些文章也是由网友自己放上去或转载的。这个网站的基本宗旨是平衡报道,不搞一言堂。各位朋友都是这个网站的常客,想必比我更清楚。大家也知道,在这个阶段,某公司的一些商业行为是网络舆论的焦点,所有网络均有大量各种评论和报道。我讲这些是想说明,刘韧等没有如起诉书上讲的那样,专门针对这个公司或某人转载或发表负面消息,也没有对某个公司“威胁”什么。恰恰相反,作为这个网站编辑的小徐确实转载了一些关于某公司的文章,但所谓“正面”和“负面”之比是4比2,也即正面比负面还多。

  我在上面花这么多的笔墨是因为这是案件的关键,据法律专家讲,“主观故意”是“敲诈勒索”这个罪名成立的必要条件。在这个案子里,刘韧等根本没有专门针对某公司做什么,也没有主动和他们联系。“主观故意”根本就不存在。

  我想问一问刘韧案的主审法官先生,你是法院里最了解案情的人了,你推理出来的“主观故意”有证据基础吗?你为什么无视所谓“举报方”的公关经理讲要请小徐等“搞论坛,做专访”这样的清晰的证据?你猜想付费是以“删除负面文章为前提”,如果所谓“负面文章”是别人写的,我去“删除”是否本来就是服务?你为什么把一个被海淀法院裁定为“损害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公司的所谓“证言”奉为真理?你从“举报人”私下录制,并向法庭提供的录音中发现了多少与“证言”一致的地方?你为什么不根据辩护人的要求传唤“举报人”到法庭就“证言”接受质证?

  也许法官本人也有压力。如果后一个程序否定前一个程序,肯定是“不讲政治”,但是如果前面的环节错了,后面的环节就要犯一个新的错误来掩盖前面的错误,岂不会让人民对我们的整个体制丧失信心,这岂不是更大的不讲政治?

  看着某公司可以一再娴熟地操控一些权力机关,看到某些作为我们这个制度基石的单位成了某些人驯服的工具,我真的感到非常悲哀。

  这个冬天非常冷,但我会坚持,坚持着寻找春天的希望。

  谢谢各位朋友对刘韧及我们全家的关心和支持,我们铭刻在心。

  刘淑华

  2009年12月19日

IT创业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关村是个野孩子。”刘韧说,他大部分的青春已用来记录这个野孩子的成长,剩下的部分也将如此。“中关村是个野孩子。”刘韧说,他大部分的青春已用来记录这个野孩子的成长,剩下的部分也将如此。严格说来,被誉为“中国IT第一记者”的刘韧不是一个dot-commer,他著名的网上社区“斗牛士”并不用于赚钱。90年代末,他收到过很多dot-commer的创业邀请,他总是想“再过一两年,写完这本书再说”。等到2000年4月他终于建立了自己的“

刘韧
刘韧
斗牛士”网站时,dot-comer浪潮全线崩溃。免费的“斗牛士”迅速成为在媒体和IT业界备受关注的网上社区,不仅因为刘韧的名声和感召力,还因为它要求每个发言者都向刘韧公开自己的身份并经过查证,大部分人使用真名,这有效地杜绝了“斗牛士”从媒体工作交流平台堕落为垃圾桶的可能,知名媒体人和IT企业家蜂拥而至。虽然不能完全杜绝空洞的闲谈,它的有效信息在国内网上社区里却是罕见的密集,“斗牛士”发起的话题总是迅速在圈内流传。

刘韧只用很少的时间管理“斗牛士”网站,大部分时间他在做自己2001年6月创办的《知识经济》杂志。又要做主编又要做主笔的刘韧叫苦连天,他个人在业内的名气并不能吸引足够多的优秀助手。办杂志成本低廉,但是也很难赚到大钱,他希望再干五年,能存够钱让自己安心闭门写一本《中关村史》。但是他很清楚,未来是难以计划的。假如它可以计划,今天的刘韧本来应该是安徽阜阳一名地方小官员。这个阜阳人民广播电台前记者,和许多地方左右逢源的“官记”一样,曾期待着“学而优则仕”。1994年底,他揭发某位著名歌星假义演的报道,让他新婚第二天就进京吃了官司。世态炎凉,阜阳忽然从一个安乐窝变成了冷漠的城堡。1996年,刘韧卷起铺盖来到了中关村。刘韧在回顾那段历史时颇为乐观:“生活是公平的,我从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会简洁地表达自己,还要预测各方面的反应,同时牢牢地保持主线。这和对读者讲故事是一样的,读者就像不同的法官,你得准备好所有问题的答案,还不能跑题。”

网络编辑编辑本段回目录

1998年8月一个雨天的上午,刘韧在四通利方办公室等待一个叫陈彤的人。10:00之后一个学生模样的人拎着把雨伞匆匆走进办公室,他就是后来的新浪内容副总裁陈彤。 《知识英雄》上网宣传的事,王志东让我找汪延,汪延说:“你找我们这里刚招来的专门负责内容的陈彤。”此时陈彤是srsnet.com惟一的编辑,srsnet.com还有一位兼职的北大学生负责美工,所以,他们为《知识英雄》做的http://ithero.srsnet.com/等了一个多月才上线。此时离1996年4月29日汪延的新驿多媒体小组融入四通利方已经两年多了;此时距1998年12月1日四通利方宣布并购海外最大的华人网站公司“华渊资讯”,成立新浪不到四个月。

王志东成立srsnet.com第一个目的是宣传推广他的RichWin软件,并非要做成后来的新浪;汪延和技术人员李松波主要负责维护放在美国的虚拟主机,整天忙着开论坛,做聊天室,他们不写作,也没想过要做编辑。主角是互联网在报社,编辑部位居中枢,总编辑统领一切,以新闻价值为纲;

刘韧我希望donews至少能做十年
刘韧我希望donews至少能做十年
在网站,销售部是中枢核心,CEO总裁一切,用利润和数字说话。这是因为,媒体属性只是互联网众多属性中的一个,互联网公司的获取渠道也并非媒体广告一种。互联网公司领先企业发展的轨迹也证明了这一点。Yahoo做分类搜索出身,它后来的发展重点不在内容,而是在不断地开发整合搜索、竞价排名、邮箱、IM、个人主页等互联网功能服务;MSN更是成功在其捆绑于windows操作系统之中的IE、MSNmessengerhotmail等软件和服务;AOL做接入出身,后来收购ICQ和netscape也都是为了增加其互联网功能服务,后来和时代华纳合并,以期在内容上取得优势的努力,事实证明并不成功。

因为国内媒体业欠发达的缘故,网站承担了很大的看新闻的职能,但看新闻功能的放大并不能提高编辑部在网站中的地位,这是因为网站的新闻内容90%以上来自转载,网站编辑的精力大部分要消耗在粘贴复制上。网站编辑在新闻筛选和制作标题上的努力,从最终效果上看顶多能和发布系统的优劣平分秋色。好的发布系统意味着更快的发布速度、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便捷的专题组织以及更多的内容关联——这些都是提升网站访问量的关键因素。2003年8月,新浪副总裁陈彤在解释新浪首页为什么不再是新闻首页时说:“新浪新闻尽管做得不错,但新浪也还有邮箱、搜索、短信等服务。新闻无法代表新浪的全部,所以,新浪应该采用综合首页。”互联网不仅不能等同于媒体,就是它其中的媒体属性也和传统媒体有着本质区别:传统媒体的传播是一小部分精英和意见领袖对大众的单向灌输,互联网传播的本质却是大众之间的双向沟通。

网络传媒编辑本段回目录

刘韧认为广大网民之所以能最终掌握左右互联网的传播是因为互联网将传统媒体高昂的传播制作成本几乎降到了零,所以,在互联网上,人人都能传播,都想传播,都要传播;同时因为互联网没有传统媒体不菲的购买成本,所以,在互联网上,人人都在不顾及成本地尽情寻找适合自己的内容、个性化的内容、为我所有的内容以及为我定制的内容。所以,新浪一天要转载上万条新闻,而一张日报,一天顶多提供几百条新闻而已。互联网是大众手里的媒体,它给大众传播的力量与快感,大众决不会放弃这种权力与快感去媚俗所谓的精英。尽管编辑手中的发布系统比大众手里的BBS以及社区功能强大百倍,但他们必将被淹没在大众发言的洪流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在互联网上模仿传统媒体,做所谓精品内容的打算无疑在舍本求末。再精彩的精英精品也会在大众根据自己口味各取所需的庞杂之中流于一般。

网站主编失去了主导话语权乐趣的网站第一任务是不断地改进网站表现形式,期望用一个版面最大限度地满足方便所有受众。和报社

刘韧介绍到场嘉宾
刘韧介绍到场嘉宾
总编时时强调本报立场不同,网站主编时时挂在嘴边的是改版。将整个网站内容划分成若干频道,频道划分不仅要清晰,而且要把握好每个频道的大小,不能一个频道的内容过于拥挤,另外一个频道的内容又过于单薄。然后,再将频道划分成若干栏目,栏目划分不仅要清晰,而且要把握好栏目大小,任何一种划分都是顾此失彼的划分,用一种划分让所有受众都满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这个任务网站主编要永远进行下去。网站主编的第二个任务是和技术部门沟通,完善发布系统、社区系统、用户系统以及各种数据库系统和功能模块的配合。一个网站的商业模式以及基于此的功能需求通常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进入相对的成熟期,被动的网站程序系统都是为了满足网站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而开发,对于后来的需求变化,通常只能通过打补丁的方式进行满足,随着补丁的增多,网站内部的信息关联和稳定性都会打很大的折扣。

在系统彻底重写之前的补丁时期,网站主编的责任是安抚编辑部的抱怨,分清轻重缓急向技术部提出有限的它能够完成的补丁需求,尽量避免编辑部和技术部因相互推诿而挫伤积极性;在系统重写之前,网站主编要站在全局整体规划各个数据库和功能模块,保证各个数据库和功能模块一体化和相互间的自由调用,避免出现任何独立系统的设计;系统开发实施期,网站主编要和技术部不停地查对“需求实现”,将“走形”控制在早期和具体的小模块之内,避免错误系统性的蔓延。包括编辑部在内的网站的种种创新想法全都需要在技术部程序的基础上实现。互联网公司即用程序实现的商业模式,编辑在其中,不过是商业模式一部分的维护者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开发要比内容更新更底层、更接近公司核心竞争力。网站主编的意义在于,将“用内容粘住用户”的目的细化成程序可具体实施的需求。程序决定了编辑部怎样使用互联网为受众编辑内容,程序也决定了受众怎样接受这个网站的内容。主编需要不停地集中归纳总结提炼编辑部和受众的意见并正确传达给技术部。

专题报道编辑本段回目录

单篇文章都有着各自的侧重点,专题则能反映全貌,它强在历史感、纵深感以及横向比较。这是专题这一表现形式存在依据。网站会比报刊更普遍地使用专题的形式,因为网站组织维护专题成本低,而且快捷方便。一个选题够分量之后,专题编辑只需使用关键字,先在发布系统中查询相关文章,将其分类罗列,然后,再做出该专题的时间表、人物表、矛盾表,如果有需要,再分类罗列站外相关文章的标题提要链接即可。专题能力是改变外界认为网站编辑只会粘贴复制的重要努力,专题这一表现形式使

刘韧著名记者、DoNews制作人 刘韧
著名记者、DoNews制作人 刘韧
资深编辑在网站有了用武之地。合格的专题编辑需要十分了解专题所反映行业,并对该行业有长时间的关注与跟踪。专题的特点在于多层次、多角度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但是,专题和文章一样不能没有主题侧重以及立场,能在丰富的信息中做出专题的重点是衡量一个专题编辑能力的重要指标,能用他人的信息论证自己的观点立场主张更是专题编辑的新高度。

专题编辑的另外一项能力是根据相关新闻言,简意赅地归纳总结出不同的观点,从而迅速地制作出网站调查,用以吸引受众反馈,收纳受众意见,最终丰富专题的表现形式。网站调查是网络媒体互联网特性的最好体现之一,是利用访客生成原创内容的重要形式。这种形式成败的关键在于调查问题的设计和调查内容的提炼。已经对某类问题跟踪许久的专题编辑很适合同时兼任网站调查编辑。调查编辑工作量看似不大,但功夫在事外。改写编辑经过报纸将其电子版放到网上以为这就是互联网媒体想法的落空,业内开始认可网络媒体有其自身的特质。这些特质现在看来至少包括:短小、互动讨论、更多相关新闻以及更多相关链接。这些特质都是为了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阅读。记者和报纸记者一周写一篇新闻稿,杂志记者一月写一篇专稿不同,网站记者一天至少要提供一篇新闻稿件。这就决定了网站记者会更多地采用新闻追踪的写法——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每一次的最新进展都会给予一次报道,哪怕是传统媒体认为不大的变动。由于报道频次的增多,每次可报道的最新进展不大,决定了网站记者会比传统记者更多地使用电话email、IM等通讯方式进行采访,以降低成本。相对于杂志记者比深度,网站记者比的是更勤快。

媒体采访编辑本段回目录

采访《知识经济》总编刘韧,对面的他侃侃而谈,我在记录。我突然迟疑了一下,我问自己,我这样一字不漏地记下来,然后传递给读者,但谁能保证他说的每句话都是真的呢?如果有真有假,我们又如何分辨,他说的,那句是真,那句是假?我们当然可以察言观色,但他久在江湖,经历多少惊涛骇浪,早已是泰山崩于眼前而面不改色。这样的他要想在我们这些稚嫩记者面前隐藏些什么,其不是易如反掌?他是一个大人物,他不会有失体面,轻易撒谎,但他依然可以在保证不说一句假话的前提下,误导我们——他只要不提供和他立论相反的事实,我们就无法知道事实的另外一面。商海之中的他会提供不利于他的事实吗?他的企业、他的事情允许他为一时之快吐露心扉吗?

记者的确可以寻着一些蛛丝马迹,和他斗智斗勇,但企业家的智商一定比我们高,我们凭什么认为自己一定有能力在他不愿意的情况下,采访到他不愿意提供的事实?那天,想到这些问题,无阻的失望涨满心头。记者不是法官,没有警察检察官帮忙搜集事实,记者严重地依赖被采访对象,而被采访对象能够依赖吗?“有些真话,不方便透露,但可以保证没说一句假话”已经成为一句可以冠冕堂皇的表白,但有些关键的真话不说,比说假话透露的信息更少,更具有欺骗性。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被采访对象的叙述不仅会被他的利益立场左右,还会受表达方式、问答方式、时间等等因素影响,所以,越是富有经验的记者所做的采访越深入,就会对自己所得到的材料越怀疑。记者

刘韧
刘韧
和媒体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通常是:采访更多的代表不同利益的当事人,以免被一方误导和蒙蔽;另外一个办法是,搜集被采访对象关于同一问题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述。在互联网作为检索工具之后,这种方式和方法变得高效而实用。这样做之后,记者会得到关于一个事件不同的叙述,这当然会比只有单一一种声音的叙述要好,但接下来的问题是,面对互相矛盾的叙述,记者该听谁的?信谁的?是两个都信一点?还是谁的都不信?

撞车了,两个司机的叙述里都没有自己的错,都是对方的错。警察可以通过勘测现场,得出最后的处理决定。记者不行,记者尽管也可以调查,但在很多情况下,记者的调查能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记。记者怎么办?记者首先要放下架子,承认自己将要做的这个报道,只是自己的一个假设,而非事实本身。承认这个前提很重要,有了这个前提,记者在行文时,就不会自以为只有自己得到了事实真相;就不会只提供一种逻辑、一种解释时,还理直气壮;就不会被人误导了,还自以为自己在捍卫真理。这个前提至少有助于记者解决心理上的刚愎自用,从而使自己所写的新闻具有平衡性。我们经常赞叹某篇新闻作品立意新颖、视角独特,这些赞美的另一面其实就是指这篇文章“强调了某些材料、忽略掉了某些材料”。精彩的新闻作品往往更不是事实本身,它只是事实的一个侧面。
一篇新闻作品的张力和价值,在于它能够同时提供多少个逻辑以及支持这些逻辑的材料证据。在同一篇新闻作品中,容纳多种逻辑以及支持它们的材料,而又同时保持住作品鲜明的主题与个性,需要高超的两难均衡能力。这对记者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新闻作品要做到主题鲜明、主线清晰、能打动人,记者就必须有立场,而且要为自己的立场激动不已。如果记者连自己的都说服不了,他又怎么能打动读者呢?此时的记者应该是感性的。但记者又不能自始至终处在自己假设立场的激情之中,好的记者,应该时不时地跳出自己的假设与逻辑,站到侧面或者对立面,对自己
刘韧关于互联网的前景
刘韧关于互联网的前景
正在进行的叙述进行反驳。但这种反驳必须简短而有力。简短是为了在跳出自己逻辑之后,能迅速地收回,不至于影响到主线的清晰;有力是指真心地、认真地去寻找打破自己假设和逻辑的材料,而不是虚假地“为了平衡而平衡”,摆个客观的样式而已。

孔子叙事的时候,为了做到客观,坚持“述而不作”。即便他是圣人,我们也不相信他真的能够做到“不作”。叙述只是这个世界的感知,在感知的世界里,世界只是我们的表象。新闻作品容量有限,作者必须选取这个事实,舍去那个事实,这是文章形成的必须。而选取和舍弃的过程,就是“作”的过程。既然“述”了,就不可能不“作”。“述而不作”在道德完善的人那里是一句警句,时时提醒自己要客观,在道德不完善的人那里只是一个不容读者怀疑其作品真实性的借口。在叙述的问题,我们赞成杨小凯的方式:首先,承认自己的作品只是自己对事实的一个假设,因而,不排斥其他人对同一事实的不同假设;其次,在作品中指明哪些是我们的假设和定义,哪些是我们模型,哪些是我们的论证和推理,哪些是我们提供的用以验证假设的证据材料。对一个记者而言,他用以证明假设的证据材料比假设本身更重要。记者要能让不同意他假设和意见的读者,读了他的文章也有所获。对记者而已,观点和假设只是统领一组证据材料的工具,它本身的意义并不大。它最大的价值是使一组杂乱无章的证据材料便得条例清晰,便于阅读。以提供证据材料为自任的媒体应该相信读者比自己聪明,应该自信,读者在的引导下,自然能得出他们自己更为合理的结论。他们的结论可能和本刊的假设背道而驰,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媒体没有管辖读者意见的权力和义务。

IT时代周刊:中国“IT第一记者”入狱记编辑本段回目录

刘韧因涉嫌敲诈勒索入狱已经很长时间了。

刘韧,他曾经被称为中国IT记者第一人;他在业界发起的聚会曾经盛况空前;他的著作曾经轰动一时,唤起无数年轻人的创业激情,也影响了中国一代IT精英的成长。

最初,他带着一颗无比虔诚的心和旁人无法超越的勤奋,全身心投入他骨子里钟爱的事业;如今,他是一个为了金钱不惜将话语权滥用到极致的江湖“老大”。

以前,“刘老大”一步步见证并记录了中国IT业的发展,今天,他的人生起伏也成了中国互联网界一个发人深省的典型。他在此创下过辉煌,又在此迷失。从他的跌宕起伏中,人们看到的不只是人性的弱点,更有中国IT媒体语境中的一种病态。

刘韧的简历没有什么特别之处:1970年出生于安徽阜阳,1991年作为文学学士从安徽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担任广播电台记者,1993年进入IT媒体业,先后供职于《中国计算机报》、《计算机世界》、《知识经济》、天极网等媒体,历任采编室主任、记者部主任、总编助理、总编辑、副总裁等职,长期从事IT产业的深度报道。

刘韧在IT媒体界地位的确立是在1998年。那一年,他凭借《知识英雄》一书名声大噪。再后来,他创办的IT写作社区DoNews曾经聚满人气,该网站在2005年底被陈一舟的猫扑收购后,作为千橡集团副总裁的刘韧红极一时。

但,正是这个最初很快赢得业内普遍认可的网站,在后来的发展中日渐衰落,刘韧本人也沿着DoNews的滑落轨迹逐渐偏离了最初的理想,丢弃了宝贵的职业操守。去年10月,这位IT媒体界的元老级人物竟因涉嫌敲诈罪而被抓,令业界震惊。

第一章 “IT记者第一人”

由于出道较早,刘韧在中国IT媒体中创下过多个第一。对事业的执着和勤奋,让他迅速成长为IT媒体中的明星。

解小东“义演”和刘韧进京

刘韧对IT一直很有兴趣,但他成为一名专业的IT记者却纯属偶然。如果没有当时走红歌手解小东的那次“义演”,刘韧也许今天依然在安徽阜阳做他的电台记者,IT媒体圈也会少了一位“老大”。当然,更不会有他日后的那些恩怨情仇。

1994年,一篇题为《解小东如此义演,两个20万说明什么》的批评文章引起一场轩然大波。文章指出,解小东在安徽阜阳所做的演出并非其宣称的义演。由于那次演出是当地政府组织,该文一发表,立刻给撰文记者所在的那家当地媒体带来了巨大压力,并直接引发了该记者与解小东的官司。

撰写此文的正是当年在阜阳市人民广播电台做记者的刘韧。他后来回忆,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觉得解小东欺骗了当地群众的感情。他说在写之前,知道内情的人也很多,他只是要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

在此事件中,究竟谁是谁非,刘韧是否真是《皇帝的新装》中那个指出真相的小孩,这些在今天已经不再重要,不过对刘韧来说,此事却直接导致了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他决心离开阜阳,北上京城,另寻出路。

因为兴趣,在阜阳市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期间,刘韧一直在写计算机方面的文章。1993年,他投给《计算机世界》的一篇反映盗版话题的稿件被安排在市场版头版,此后又有多篇IT行业稿件陆续发表,他也因此结识了当时《计算机世界》的编辑韩云,并与之成为朋友。

1996年,刘韧怀揣着300元钱到北京,韩云为他介绍了一份工作。两个月后,刘韧又认识了时任《中国计算机报》副总编的张永捷,并通过张见到了《中国计算机报》当时的总编辑李超云。李超云翻了翻刘在《计算机世界》发表的稿件,痛快地说:“你明天就可以来上班了。”就这样,与当年最火的IT媒体总编辑见面仅10分钟,刘韧正式步入IT媒体之路。

从那以后,他开始了“兴趣=工作”的幸福之旅。谈到对计算机的感觉,他曾经这样描述:“我确实喜欢它,没有一种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坚称自己不会离开IT这个行业,不会离开计算机,“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可能干别的能挣更多的钱,但是我觉得计算机是我喜欢的一件事情,让我去做这个工作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一点也不觉得累,一点也不觉得烦,或者说一点也不把它当成一个包袱。但是做别的可能觉得会。”

刘韧为能来北京从事钟爱的工作深感幸运。他曾对父母说自己很走运,老是有人帮助,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对早期帮助过他的那些人表示感谢,他还说过创办DoNews的初衷就是想给更多像他一样的人提供机会。

对新工作的这份热爱与执着,为刘韧日后的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知识英雄》奠定地位

事实证明,刘韧的加盟,让中计报如虎添翼。他写的文章在报社每周的评报会上都会受到表扬,仅仅一个月,他就成为报社公认的好记者。为此,他与另外两名记者一道,被报社总编称为中计报的“三剑客”。当时,刘韧每个星期都能写出一万字的好稿。他后来回忆,总编李超云每个月都给他加200元工资以示奖励,他也乐此不疲地在IT媒体的园地中辛勤耕耘,一写就是9年。

这9年,刘韧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勤奋和毅力,并收获累累硕果。

刚来北京时,尽管人生地不熟,他还是经常到大学里听课,那些在文科生看来并不好懂的《数据结构》、《程序设计》之类的课程,在刘韧眼里却是那么有意思。不仅如此,当时,他还每天在书包里装着书,当公交车上的人们对日益拥挤的路况抱怨时,同在车上的刘韧已经钻进了书本中,利用点滴时间抓紧学习。正是在对IT知识的恶补和对经典新闻作品的精心研读中,他的专业素养得到迅速提升。

刘韧当时负责的栏目叫“人物素描”,该栏目每周要出2-3个版面,主要以采访报道IT业的成功企业家为主。“人物故事+人物图片+记者手记”,这一人物访谈类的写作模式在今天的IT媒体中随处可见,但在当时,刘韧笔下这一行文方式的出现却是开创了先河。他的专业是中文,又做过娱乐记者,因此文章注重细节和故事性,对人物的刻画也十分生动,这在当时冷冰冰的IT技术当道的IT媒体中,无法不令人眼前一亮。

在对用友王文京的采访手记中,刘韧写道:“王文京接受采访,像是在通过一次考试。他手里握着笔,不停地在纸上写着画着,无论是怀想过去或是阐述理念,王文京都觉得话语无法把自己全部的意思表达清楚,所以,他要借助一些符号和图画。两个小时的采访下来,王文京用去了四五张草稿纸,比我们记的还多。”IT精英们对刘韧采访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人物素描”栏目坚持做下来,刘韧与柳传志、段永基、王文京等IT风云人物都有过深入的沟通。写了50位IT英雄后,刘韧将其集结成书《知识英雄》,该书在1998年出版,第一次将IT影响力扩大到全社会,激发了众多年轻IT人的创业热情,这本书也成为了中国IT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刘韧因此在IT媒体圈内获得“IT记者第一人”的称号。

此后的刘韧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出版了《中关村问题》、《企业方法》、《知识英雄2.0》、《网络媒体教程》等书,并成为贝塔斯曼签约作家。他自创的“刘韧体”被诸多后来者效仿。

那时候,身为记者的刘韧不仅虚心勤奋,而且表现得审慎自省。他常说,“人不能太贪心,很多人没有做成事情都是因为朝三暮四,但任何大事都是由若干小事组成,一个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恰恰是他持续在做的事情。”

刘韧并不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只是自己不停在改进,并且知道该在哪些方面更努力,该向谁学习。他曾经感慨,北京是一个漩涡,容易迷失,因此人要每日“三省吾身”,他“宁愿不要自信,都要在任何时候认清自己,知道自己是谁”。

可惜的是,刘韧早年反复强调的脚踏实地和自省精神,在他后来的事业中并未付诸实践。

第二章 迷失在互联网“江湖”

在长期与业界精英们近距离接触后,刘韧早已不再是那个阜阳的小小娱记,他有了更高的志向。

作为从1996年就开始上网的国内第一代网民,他自称“虔诚的互联网信徒”,曾写下文章《我的信仰互联网》。他在这里打下一片天地,但又在这里一步步失去最初的自我。

“错过什么都别错过DoNews聚会”

2000年5月1日,是个让刘韧和他的同伴杜红超、林兴陆无比兴奋的日子。

据杜红超回忆,www.donews.com域名于当晚解析成功。这意味着,由他们三人共同发起成立的DoNews网站正式上线。两天后,时任辽宁某电台节目主持人的由申成为第一个向DoNews专栏大批量录入、收藏文件的专栏作者,当天,DoNews内的文章几乎全部出自他一人之手;次日,金错刀(本名丁鹏飞,现为《中国企业家》研究总监)在DoNews发帖征集对网络广告色情化的看法,此后他在DoNews发表的网络成名作被天极网、南方周末等网站转载。郑州《城市早报》编辑顾华的网络成名作“红楼网事”也在DoNews首次发表,文章被天极网转载后,顾华还成了天极网“故事新编”的首批作者。

DoNews的创办,正值第一波互联网浪潮风起云涌之际。IT媒体记者和互联网爱好者内心充满着强烈的自我表达冲动和对行业最新动向的求知欲。在这个背景下,DoNews一诞生,就很快聚满人气,仅仅半年,DoNews成为中国最大的IT写作社区。

作为DoNews(斗牛士)的“牛友”,大到跨国公司高层,小到普通的互联网爱好者,大家纷纷把DoNews看成是共同的精神家园。在这里,记者编辑可以找到最新的新闻线索,CEO们可以宣讲企业的最新理念,评论家们可以尽情发表自己的最新观点。遇有意见分歧时,大家也可以在这里展开热烈的讨论。DoNews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互动特性,展示了一个真实可感的互联网世界。

在“关于我们”的网站自我介绍中,DoNews写道:“欢迎每一份真诚的交流,容纳每一份不伤害别人的个性,保护每一种渴望成功的愿望。积极、进取、向上、建设是它所提倡的品格。”

正因如此,DoNews一年一度的行业会议,成为当年IT业人气最旺的交流大会。马化腾、张朝阳、丁磊等国内互联网界“大腕”都曾在这里亮相,与牛友们分享DoNews精神。而在那个精英与草根共处的聚会上,动辄近千人的场面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

一位叫“老榕”(王峻涛,原8848网站创始人)的牛友曾专门撰文描述过聚会时的盛况:“到了二楼,我就不得不止步了(会议地点是三楼)。这里的楼梯口居然已经有保安把守,许下不许上,等待上去的人们排成了长龙,肯定上百……许久,我们发现队伍没有移动的意思,下来多少人才好上去多少人,否则是真的挤不下了。可是,看来没有人想下来——如果我好不容易上去了肯定也不会下来的。”

曾经参加过当年聚会的业内人士告诉《IT时代周刊》,DoNews聚会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平台,与今天大部分IT业的各种会议不同,当时的聚会是很松散的,大家有的坐着,有的站着,任何人都可以举手向发言的嘉宾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这些嘉宾往往都是业内重量级人物。在这里,精英们可以获知最新的行业动向,草根们可以与自己崇拜的偶像面对面交流。

那个时候,IT人士以参加DoNews聚会为荣,很多人认为错过什么都不能错过DoNews聚会,刘韧本人也更加志得意满。

2005年,刘韧有太多可以回忆的往事。

这一年,他离开天极,专心运营DoNews。此时,DoNews不再是一家个人网站。在刘韧看来,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转折。同年年底,DoNews被猫扑收购,刘韧从“给自己干”再次变成“给别人干”。对他而言,身处互联网的世界,变化来得是那么的快,未来又是那么的不可知。

在刘韧的精心运营下,早期的DoNews有自己的价值观。他曾在《DoNews的共享与开放》、《DoNews编辑方针》、《为什么要上DoNews》等文章中反复强调:“尊重用户,和用户共享话语权应该写到DoNews的基因中去。”“IT行业媒体最需要的是影响力,DoNews所擅长的新闻与评论正是集合影响力的利器。”但他后来在DoNews的所作所为,让这些原则全都变成了可笑的口号。

在互联网泡沫渐渐散开之后,2004年8月,随着Google的成功上市,互联网企业重新获得投资者关注,e龙、51job、盛大、九城也在2005年纷纷上市,互联网行业被认为回到了“黄金时代”。

商场如战场,互联网行业尤甚:伴着互联网界再度风起云涌,竞争对手之间看不见刀枪的“江湖”暗战硝烟渐浓——为了自己更好地生存,互联网企业常常不惜一切手段打击对手,口水仗就是最常见的一种。而当时的DoNews无疑是一个绝佳的舆论平台。

在此背景下,DoNews渐渐变质,沦为IT企业间“口水仗”的工具。这种变化随着DoNews被千橡收购而迅猛加速。

“陈一舟的吃相,我很喜欢。他不端着(样子),他尽情地吃。末了,他要加个菜,继续吃。我喜欢脱鞋,陈一舟最终将袜子都脱掉了,坐在地板上。此时,我们的合作就成了。”

这是刘韧在2005年12月28日所写博客里的一段话,其中提到的“合作”,是指千橡收购DoNews一事。此次收购发生不久,DoNews迎来一次人事上的动荡——总编辑洪波离开。

洪波,这个曾经得过“十月文学奖”的DoNews精神领袖(刘韧评价)离开时的心情十分复杂:“我顽固地把自己当作DoNews的人,即使她已经被千橡收购,仅仅因为,DoNews是我的精神寄托。这一年,我游离在所有的漩涡之外,全然不知身处漩涡中的人们,到底在经历着什么……”

迷茫的不止洪波,用户们也渐渐感觉到DoNews越来越陌生,离最初的风格越来越远。一位用户回忆:被千橡收购,原主编keso(洪波)走后,DoNews将千橡旗下猫扑网的娱乐化移植到了自己身上,网站每天都充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负面报道,稿件质量也远不能与从前相比。

刘韧迷失

刘韧早在上个世纪末就进入了IT媒体圈。当时的中国互联网仍处于一片混沌,今天那些妇孺皆知的互联网公司很多还在孕育。

1998年,刘韧和自己的第一个网络界采访对象丁磊在第一次聚餐时,后者还只有27岁。多年后,回忆起丁磊,刘韧仍然抹不去最初的印象——一个“性情而任性的互联网小子”。而今,丁磊已经将他的网易做得风生水起,并且年纪轻轻就已身价上亿。

作为行业资深记者,刘韧见证了太多像丁磊这样的互联网精英的一步步成长,他甚至还对很多人进行过指点。但,他始终没能像其中一些人一样一夜暴富。许多熟悉刘韧的人认为,正因如此,刘韧才产生了不平衡心理,从而在后来向一些人频频伸出贪婪之手。

这种说法是否确切,谁都不好说。但可见的事实是,在业内本应享有更高声望的刘韧,在后来的路上渐渐走偏。

DoNews创办之初一直强调开放共享原则,论坛中因此会出现发帖人匿名谩骂他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的情况,刘韧当年多次发帖呼吁停止使用过激词汇。但未隔几年,他本人利用网络与人骂仗就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2006年,刘韧和电视节目主持人骆新之间发生了一场令业界颇为瞩目的“经典对骂”。作为主持人,骆新曾经荣获“全国电视星光奖”、“全国五一新闻奖”等奖项,还获得过“全国优秀主持人”等荣誉称号。作为新闻评论员,骆新因为独到犀利的风格,也常常招来争议。

二人的口水仗源自骆新的一篇博客。在这篇名为《刘韧,怎么从“斗牛士”变成了“斗鸡眼”?》的文章中,骆新描述了这么一件事:一家名为“微协”的公关公司利用DoNews平台发负面消息,然后向有关企业索要“公关费”。骆新写道,一位在腾讯负责市场工作的朋友一天突然接到一个来自微协公关公司的电话,对方开口便问:“你们那20万什么时候到账?”见腾讯市场部人员没反应过来,对方进一步“开导”说,“微协其实就是刘韧自己开的公关公司,DoNews既然卖了身,刘韧干脆当上了‘掮客’,利用DoNews平台向其报道的公司‘弄点钱’花花。”在没有得到期待中的回答后,对方给腾讯市场员工甩下一句话:“20万什么时候给,你看着办吧!反正腾讯在DoNews上的形象‘好坏’问题,就全仰仗我的文字了。”骆新还写道,因为没有支付这笔“公关费”,腾讯的负面新闻频频出现在DoNews头条,开始写公司,后来干脆把矛头直接针对腾讯CEO马化腾。

7天后,刘韧写下博客《骆新或许会断子绝孙》予以反击。他先是不惜以发毒誓的方法撇清自己与微协公关公司的关系:“如果所谓的‘微协’公关公司是我刘韧开的,或者‘微协’中有我刘韧的股份,那让我断子绝孙;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就让骆新断子绝孙。”接着,他不顾泄露隐私将自己与马化腾互发的短信公之于众,大意是双方就删除腾讯负面新闻一事已经有过沟通。

这场口水仗,骆新是否言过其实?刘韧有没有说谎?外人很难知晓,但有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2006年6月,腾讯公司以屡被恶意诽谤为由,将刘韧和DoNews的东家——北京千橡公司一并告上了法庭,腾讯公司要求被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索赔500万元。深圳南山法院受理了此案,最终,原告胜诉并获得相应赔偿。

业内知情人士告诉《IT时代周刊》,那几年,不仅是腾讯,很多IT企业都在DoNews有过类似遭遇,向刘韧上交过所谓“公关保护费”的公司绝非少数,甚至有一篇在网上流传许久的帖子标题就叫作《刘韧敲诈过的公司一一解密》。

第三章 “写字,养活不了我”

“文文(原《中国企业家》杂志总编辑)的老板刘东华在飞机上问我:‘刘韧,你是个好记者,你怎么不写了呢?’我盯着头等舱的座椅说:‘写字,养活不了我。’凭什么让我写呢?”这是刘韧去年被抓一个月前所写博客中的一句话。

也许,正是这句话背后的某种思想将他引向沉沦之路。

不靠谱的江湖逻辑

刘韧的博客定格在2008年10月10日。

这个以笔杆子为工具,以话语权立足的“刘老大”已经很久没有公开说话的机会。从他被抓的那一刻起,包括话语权在内的很多权利也都暂时失去,而当时的情景,简直跟影视剧里呈现的情节毫无二致。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秋日,北京的天空有点阴沉。刘韧正从他的五季(5G)公司出门,前去世纪城附近的一个茶馆赴一个约会,同去的还有他的助理徐新事和圈内朋友游央。

类似的约会,刘韧在过去的日子里已经不知道有过多少次,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次看似平常的会面,竟然会再一次改写自己的命运:在茶馆坐定,刘韧和约会对象奇虎公司总经理齐向东叙谈一番后,对方拿出了8万元钱。就在刘韧伸手接钱的那一刻,一旁等候的警察突然“从天而降”,警方以涉嫌敲诈勒索罪对他进行了逮捕,同去的徐新事、游央一并被抓。而奇虎方面也早已将他们当天的谈话一一录下。

原来,奇虎公司在2008年下半年进军杀毒行业后,与传统杀毒厂商瑞星打起了“口水仗”。不久,DoNews网站开始出现大量有关奇虎的负面文章,其中不乏对公司高层进行人身攻击的话语。

随后,有DoNews员工传话到奇虎称:“我们老大(刘韧)说了,这事得花钱才能摆平。”于是,奇虎向刘韧支付了第一笔钱,但也许是因为钱未完全到账,奇虎负面文章仍未从DoNews撤下。奇虎一怒之下,再也不愿息事宁人,在双方后来的交涉中用上了录音,并请来了警察。接下来,刘韧被抓的消息就成为那几天业内最令人兴奋的谈资。一些人感到大快人心,一些人暗自庆幸,还有一些人为他感到惋惜。

一位与刘韧相识10年的业内人士告诉《IT时代周刊》,与多数IT人士不太一样的是,刘韧有一种浓厚的江湖气息,在刘韧眼里,IT圈更像是一个江湖,他要追求的似乎就是一个类似江湖老大的地位。

从地方上的娱乐记者成为京城IT名记,刘韧早年的辉煌为他赢得了声誉,也赢得了一批追随者。

刘韧过去的部下沈力钧认为刘韧此次出事是“为弟兄们壮烈的”。他这样描述:“在DoNews的自由阵地上,生发出无数忠实的‘牛粉’。他们成群结队地来到IT圣殿——北京,来投奔刘韧的人都叫他‘刘老师’,后来形成‘斗牛士’圈子后,刘韧就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老大……他们中很多人平日惯于个性化生存,对于体制内、主流世界的谋生手段很不适应,就琢磨着如何利用刘韧的名头、DoNews平台和5G咨询贴补家用。刘韧起初并不情愿,担心某个大爷一时忘情给他惹是生非。但是,只要他们叫一声‘老大’,刘韧就心软了。”

这里的“靠刘韧、DoNews和5G咨询贴补家用”,就是指靠刊登企业负面新闻向对方索取“公关费”这一“赚钱模式”。照沈力钧的分析,为了江湖义气,刘韧似乎颇能豁得出去。

但这套江湖逻辑其实并不可靠。与刘韧一起被抓的还有他的老乡徐新事。刘韧在博客里有两篇是专门写徐的,足见他对徐的感情。其中一篇谈到他对徐的照顾,也谈到二人一起去买书等交往细节;另一篇题为《找到了助理》,充分表达了他对徐新事这个新助理的殷切期望。

从大学实习时就跟着刘韧的徐新事,也从“刘老大”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只是,在这个“险恶的江湖”中,关键时刻二人都选择了将祸水东引:今年8月案件一审开庭时,刘韧一口咬定“自己从未和三际公司(北京三际无限科技有限公司)的人谈过钱,是徐新事与三际公司总经理谈成23万元的公关协议。”而不到一个月后第二次开庭时,徐新事的律师也毫不客气地指出,“徐是从犯,不是主犯,他只是执行者,并非决策者,公检方提供的证据可以看出,他是受刘韧指使的。”

是偶然还是必然?

“既不意外,也意外。不意外,是因为记者当中发生这种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意外的是,刘韧怎么也和这种事情沾上了呢?”——《中国计算机报》老总编、刘韧一直都不会忘记的恩师李超云听说刘韧被羁押时这样表示。

也许,这位老总编很难想明白,当年颇有才气而刻苦勤奋的刘韧怎么会走到这一步。的确,在刘韧的经历中,你可以看到很多的矛盾点:他曾经反复强调自律,后又轻易将其打破;他曾经一再表示“相忘江湖”(意思是:如果不能相濡以沫,也不要“相濡以恨”,可以离远点),但他又处处树敌;他最初把握了互联网的本质而将DoNews做出了影响力,却在后来滥用话语权而让这个影响力损失殆尽,砸了自己的牌子。刘韧也许忽略了,媒体的本质是公器,代表的是公众利益,而不是任何个人的盈利工具。

国务院新闻办相关负责人对《IT时代周刊》进一步强调新闻纪律时说,记者做负面新闻是常事,但负面新闻的初衷是为促进被批评方做得更好,而不是对其进行攻击,更不是用来要挟对方。但DoNews却将负面新闻看成获利的筹码,随心所欲地利用,难怪要失去应有的价值。

有人说,刘韧这次出事是一时贪婪,主要是因为他炒股亏了很多钱;也有其手下透露,是因为他的妻子太贪婪:要是没有他妻子,他今天不会“进去”;还有人说,刘韧的失足,是因为他是地方娱乐记者出身,一开始就在一条非主流的道路上走偏了。

仔细想想,崇尚江湖文化的刘韧,即便他最初的理想和自律敌过了炒股失败,也敌过了家人的贪念,他又能敌过互联网江湖中的那些乌烟瘴气吗?

业内人士分析,刘韧之所以能在圈内混得风生水起,是因为“像国内IT和互联网业界这样恨不得把对手都置于死地的确鲜见,作为攻击工具的各种网络话语平台便身价倍增。刘韧先是从DoNews尝到了甜头,接着又牢牢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强势话语平台,构建了从挑起事端、接单、撤稿的商业闭环,那些互联网大佬很难不买刘韧的账。”

刘韧早年写过一篇博客《时间下的蛋》,他说,很多人出错都是因为太着急;金钱、权力、名声、这些大家都想要的东西,都是时间下的蛋,什么时候能到你家,那只能风水轮流转,水到渠成,急也没用。他还说,没有一首歌能比《歌词·一九八三》对他影响更大,他的文风、世界观都深受这首歌的影响。歌里有这样一段话:“那时候,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危险;那时候,我们只知道拼命向前;那时候,我们的汗水曾经比海水还要咸……”

从这些早期的文字里不难看出,刘韧绝不是没有过纯粹的理想,也并非生来缺乏淡定踏实的心态,只是,他的这一切在外力面前太轻易就被瓦解了。

现在,很多人说,刘韧事件发生后,互联网舆论环境好多了。看来,刘韧事件引发的,不应该只是对他这个人的思考,也应该是对IT媒体语境的反思。


相关词条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刘韧 中国互联网 donews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