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论教授凯文·沃里克(Kevin Warwick)自称是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人——左臂被植入电脑芯片。沃里克能够远程遥控门、一个人造手和一个电子轮椅。
Kevin Warwick (born 9 February 1954 Coventry, UK) is a British scientist and professor of cyberne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 Reading, Berkshire, UK. He is probably best known for his studies on direct interfaces between computer systems and the human nervous system, although he has done much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robotics.
英国教授要将芯片植入脑中成为“电子人”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0年夏天,一名教授计划逐步地将硅芯片植入他的神经系统,使自己成为一名电子人,即一半是人类,而另一半是电脑的人。
Kevin Warwick是英国Reading大学控制论系的主任,他自视为一名未来主义者,他相信如果机器人可以自由思考的话,那么人类唯一可以和机器人竞争的方式,就是通过电脑提高人的大脑功能。
于是,他叫外科医生将一块芯片通过他左臂的神经纤维和身体上的神经系统连接起来,这样的话,这个芯片就可以在他的大脑和电脑之间传输信号了。
Warwick表示,他的目的是要看看,电脑能不能将一些数据信号传输到人类的大脑里,就象机器人能对从电脑中得到的数据信号,加以处理和编程一样。
这个芯片一旦开始使用,科学家们就将记录从Warwick大脑中传输出的信号,并把处理过的信号传输回Warwick的大脑。
其他一些科学家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些人认为,这可能会对Warwick的大脑造成伤害,也有些人认为如果实验成功的话,对人脑的研究会有很大的帮助。
芯片被成功植入人体 世上第一个“电子人”诞生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2年3月22日消息,学术界一直存在颇多争议的“电子人”终于出现了,48岁的控制论教授凯文·沃尔维克(Kevin Warwick)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沃尔维克的积极要求下,医生们为他进行了一次“具有革命意义的”外科手术,将一个3毫米宽的方形芯片植入到了沃尔维克的左腕内,并连接上了100个电极,使他的神经系统通过芯片线路与计算机相连,沃尔维克因此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人” —— 人类有机组织与机械部件的混合体。沃尔维克表示,他希望计算机能够读出在他神经系统内传导的电子脉冲,从而解开手指运动和一些感觉的产生机理。这些电子脉冲信号包括手指的摆动以及触觉和疼痛等等,它们将首次被传送至计算机进行记录和分析。
沃尔维克教授认为,“电子人”有可能为科幻世界打开新的大门,也许有朝一日,人类的大脑能够利用外部植入的记忆芯片、信息或者X光照射进行升级。医学家们则表示,他们希望这项研究能够最终为医学界带来新的突破,使那些肢体瘫痪的人们能够重新恢复自由,比如超人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弗·里夫(Christopher Reeve)。
奴隶的印记?谈人体与芯片的结合编辑本段回目录
《The Cyborg Citizen》[1][1]的作者Chris Hables Gray曾说:「如果你在十年之内还未植入能打开自己的家门、发动自己汽车、提出自己存款的芯片,我会很震惊。」暂且不论十年之后Gray是否震惊,但对于他的这番言论,必定会在当下引起许多人的震惊。
人体被植入芯片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也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我们总是认为这是电影中的情节,例如美国科幻影集「X档案」中就曾经有过一段剧情:女主角被外星人绑架,当她被释放之后,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可是她却无法通过金属探测安全检查,在经由医生的祥细检查,才在她的后颈上发现了一张小小的金属片,原来这是外星人在她后颈植入了纪录芯片,作为编码辨识之用,而所有被外星人绑架过的地球人,在身上也都有着这么一张小芯片。这样的剧情听起来似乎相当令人感到害怕,为了消除这样的恐惧,人们只好安慰自己这是不可能的,可以解释的原因就是科技可能无法达到这样的可能;再者,由于人类有本身的自由意志,只要我们所不欲,应当就不至于发生。
但事实上,正有一批科学家探求在人体植入芯片的可能性,尤其在计算机、网络、电讯及生物科技的高速发展下,人体植入芯片作为医疗或辨识使用,其实已非遥不可及的梦境,只是发展到何种程度的差别而已。英国一控制学者(cyberneticist)Kevin Warwick就以自身来进行测试,于1998年开始进行实验,他在自己的手臂上植入一枚23公厘长3公厘宽的硅芯片,当芯片收到无线电波的刺激时,便会送出64位的辨识资料。在他的实验过程中,只要植有芯片的人接近实验室大门,这枚硅芯片就会向实验室的计算机发出讯号,包含在控制系统内的大门、电灯就自动开启。[2][2]
在Kevin Warwick的想法中,这样的研究并非只是要让大门与灯光能够自动感应开启,他认为计算机既然能够接收到人体芯片的讯息,说不定也可以透过它来读取大脑的想法并传达思想给其它人。而以人机接口的半机械生物(cyborgs;cybernetic organism)的概念来说,我们向以脑直接控制机械躯体的混种生物,更是迈出了一大步。如同美国西北大学的芝加哥复健研究所正在进行电子生物混合体测试,利用八目鳗[3][3]的脑控制机器动作。研究人员在机械身体装上感光器,以传送感官刺激到脑中,脑组织会处理这些刺激信息,然后产生指令来控制机器体。整个机器系统只具有从八目鳗身上借来的少量视网膜的神经胞质细胞 Mulle cell,但是在响应简单的光刺激时,仍然能表现复杂的行为。研究员以电极刺激Mulle cell,并监控神经元输出的部份。研究中并没有把脑组织装置在机器内,而是用金属线连接起来。在该研究中,一只未长成的八目鳗的脑干被取出浸泡在特制溶液内,透过电线连接至大小约与曲棍球盘相当的机器装置;也就是把电极放置在只有半吋长的脑干两侧,以电线连接带有轮子迷你机器人。因此鳗鱼脑干可从机器的电子眼接收讯号,下达指令移动机器的轮子。当机器体中的感光器接收到电子眼传递来的光刺激时,八目鳗脑组织就会产生一些动作指令,像是跟着光移动、避开光,或是绕圈等。
关于八目鳗的研究只是一个起点,它代表着脑神经细胞与机器体的结合已不再是梦想,另一方面,德国慕尼黑之Max Planck生化学研究院的Peter Fromherz博士也再进行一项类似的试验,他同样试图将电子半导体芯片与活体神经元网络结合,产生之一种可以直接运作的功能接口。Fromherz指出,他们把从蜗牛身上取得的神经元网络培殖在一半导体芯片上,并直接地刺激它,而他及其同仁则已经证实,一电讯号已从该芯片跑至神经元网络上,并穿过它,而后再到跑回芯片。这些细节,则已经刊载在2001年 8月28日出刊之《国家科学协会会议记录》期刊里了。[4][4]这也表示,活体组织与机械装置的连结不再仅限于单向的沟通,研究者所希望的更是建构出双向刺激与反应的可能性连结。
这些革命性的实验结合了活体组织与机械装置,如果实验成功、未来远景将不可限量。人类将得知大脑如何运作,使得因为中风与其它神经受损所丧失的功能,可以藉由微处理器来进行修复或是弥补其丧失的功能。[5][5]这也正是Kevin Warwick所欲达成的最终目标。他甚至认为,未来当人的身体死掉,我们甚至可以把他的脑「移植」到机器身体中,他就可以继续活下去。[6][6]
这样有什么好处,近程来说,藉由人体之内的芯片来记录所有的识别资料,人们出门不需要带钱包与任何的身分识别卡,只要经过扫描,就可以感应出所有需要的信息。甚至是配合虚拟城市与卫星定位的发展,我们随时都可以找到我们想找的人,而犯罪者更是无所遁形。就中程来说,在美国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正在进行研究,尝试将一些昆虫与哺乳类动物的神经元与计算机或是机械体相结合,用以找出地雷、化学武器与炸药…等。[7][7]待此技术一旦纯熟,长程的可能性就是将其运用于人体之上了,人们期待着可以藉由这样的发明,修补身体与大脑中的损害,假若Kevin Warwick的「狂想」真的实现,那么就将可达到「肉身已死,但精神长存」,不只是将脑搬动至机器之中,即使是备份思想到另一硬件之中似乎也不无可能。
说也奇怪,之前令我们深切恐惧的东西,这样看来似乎又没什么不好了,甚至是令人有些期待。可植入人体的芯片早已是科技界讨论的焦点,但是有人基于宗教的理由或是担心被独裁者利用而对此感到排斥。甚至是提出圣经的预言来抗拒此类的发展,例如克里斯‧比尔德(Chris Beard)曾在宗教刊物「导向」上写出一篇「不用现金时代的真相」文章,里头引出圣经的话来提醒世人当心现在大量推广的芯片功能,他认为大企业家是试图奴役众人的「恶魔」。关于美国微芯片制造厂找了许多生物芯片专家,研究芯片应由人体的何处植入才会有最佳功能。目前技术水准所能研发出附带微型锂电池发射器(可藉由人体温度的起伏差异而产生电流来自行充电)的芯片,大小约一粒米,结果研究发现把芯片植在头的前额或手掌背上最安全也最方便。看到这样的研究报告,克里斯引用圣经启示录十三章16-17节说,「他叫众人,无论大小贫富、自主的、为奴的,都在右手上,或是在额上,受有一个印记。除了那受印记,有了兽名,或有兽名数目的,都不得作买卖。」[8][8]当然若不以宗教的想法来看待此类问题,大多数讨论所担心的乃在于隐私权的争议,我们不在乎在街上被人注视,但被电眼从高处监视则让人心里发麻。[9][9]当人们的所有纪录都将记载于芯片之中,或是思考能被直接传递出来,一些可以被知道的与不想被知道的资料都可能被辨识与解读出来。
不过恐怖事件频传已使人们改变这样的想法,美国佛罗里达州应用数字解决公司将成为史上第一家销售可植入人体芯片的公司,该公司的科技长波顿说:「关键在于当人想求得心安的时候,就会接受新的作法。」[10][10]这便可以回过头来看看之前所说关于自由意志选择的问题,也就是自由意志之于科技研究的矛盾之处,一则人们基于传统的伦理观,认为这是不应该的。但在另一方面,又为了解决某些问题与创造出想象的新产物(例如控制血糖芯片用于疾病医疗之中以及其它被宣称可畏人类带来幸福与便利的诸多产物)而又选择继续这样的研究。基本上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但是我们科技文明的演进,这样无解的矛盾不也一再的出现,而我们也在这无解之中不断地向前走去。
…关于伦理与道德的争议,永远是在新的媒介使用以及旧事物新尺度的争议中开展,而获得其战斗动力的。借着建立新的伦理争议与道德标准,人类社会才能在集体规范与共同价值中,得到更高的凝聚力;然而,面对科技的必然性时,人们会学习如何逐渐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便将战场调整到其它领域。新媒介与新尺度,往往就是最值得争议的论域。只是,传统社会中,一个新论域的争议,可以持续好几个世代,而有其延续性,道德感与社会价值就建立在这往覆争议的过程之中。今天,面对科技爆炸,许多道德与价值的争议恐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迫要全面修正,人类心灵是很难在极短时间内承认今是昨非的。[11][11]
过去的争议可能可经过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讨论,大家再从多数可能中找出可以接受的底限;或是在多年间的观察来逐渐接受这些新的事物。但是现在与未来的发展不只是发展速度的飙升,也正由于这样的变化,使人们对于新事物感受与接纳的过程也将受到相当大的冲击。新的科技产物可能在我们还在想象阶段它已诞生,而在我们想去讨论之时,它又早已不再新鲜。
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创办人贝索斯(Jeff Bezos)表示,未来十年知识发展的诸多可能性中,今日我们所能掌握到的不过是百分之二的部份。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知识爆炸的威力,也第一次真正体会到每个人的有限性。[12][12]
的确是如此,未来的可能性以及其发展的速度已不是我们慢慢思考所能理解的,我们没有办法阻止科技的推进,也没有时间去思考人体芯片是否为奴役人们的印记,我们的所知有限、能力有限,所能够做的就是及早意识到个人的有限性,并且加紧脚步来追上时代的改变,如果只是紧紧抱着过去的印象来思考现在与未来,或是极力的抵抗,将来所面对的将是一连串「不可思议」与「错愕」。
全球首个拥有生物脑机器人问世编辑本段回目录
北京时间2008年8月1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科学家日前揭开全球首个有生物脑的机器人的神秘面纱,这个机器人名为“米特·戈登”(Meet Gordon),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个专由活大脑组织控制的机器人。
“戈登”的原始大脑灰质由30万个经培育的老鼠神经细胞缝合而成,由英国雷丁大学科学家设计,他们于8月13日揭开这个由神经细胞驱动的机器的神秘面纱。该小组成员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表示,他们开创性试验将探索自然灵性和人工智能之间正在消失的界限,同时揭示记忆和认知最基本的构造单元。
雷丁大学教授、“戈登”机器人主要设计者之一的凯文·瓦维克(Kevin Warwick)说:“我们的目的是搞清楚记忆如何存储于生物大脑之中。”据他介绍,观察神经细胞在发出电脉冲时如何粘合成一个网络,还有助于科学家找到攻击大脑的神经变性疾病的治疗方法,比如阿尔茨海默氏病和帕金森氏综合症。
瓦维克说:“如果我们可以对人类大脑模型中发生情况的基本原理有所了解,这可能会在医学上具有巨大的益处。”“戈登”外表看上去有点像好莱坞卖座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的主人公,其大脑由5万至10万个活跃的神经细胞构成。研究人员从老鼠胚胎中取出专用神经细胞并用酶清洗分离后,将其放到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中,培养基被置于长宽均为8厘米、由60个电极组成的列阵上。
这种“多电极列阵”(MEA)起到连接活组织和机器之间的作用,大脑发出电脉冲,驱动机器人的车轮运转,接收对这一环境做出反应的感应器发出的脉冲。因为大脑是活组织,它必须放在一个特制的温控装置内——它经由蓝牙无线电连接同其“身体”沟通。
这种机器人不需要人或者电脑进行额外控制。从一开始,神经元便紧张地忙碌着。瓦维克说:“大约24小时内,它们彼此伸出触毛,建立链接。一周之内,我们便可以看到一些自发放电以及类似大脑的活动,与普通老鼠或人类的大脑活动类似”。虽然没有额外的刺激,但这个大脑几个月内不会出现萎缩或者死亡。瓦维克解释说:“现在,我们正寻找最理想的方式教会它以确定的方式活动。”
从一定程度上说,戈登是自学成才的机器人。举个例子来说,撞墙的时候,它能够在传感器帮助下获得电刺激。随着遭遇类似情况,它逐渐养成学习的习惯。为了帮助戈登完成这一过程,研究人员利用不同的化学物质增强或抑制在特殊活动中活跃的神经通路。
戈登实际上拥有多重性格,因为科学家可以为它植入几个多电极阵列大脑。瓦维克说:“非常有趣的是,大脑之间也存在差异。这一个比较活跃,另一个则并不会做我们希望的事情。”
出于伦理和道德上的考虑,雷丁大学的研究人员或者世界其它实验室不可能短期内在同样的实验中使用人类神经元。幸运的是,老鼠大脑并不是一个难当大任的“替身”。啮齿类动物和人类虽然在智力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据沃里克推测,这种差异是由数量导致的,而不是质量。老鼠大脑由大约100万个神经元组成,这种特殊细胞通过被称之为“神经传送体”的化学物质在大脑各部分之间传递信息。相比之下,人类大脑则拥有1000亿个神经元。(孝文)
计算机能否有一天比人更聪明编辑本段回目录
在这个电子时代,我们经常会有如此的错觉:觉得自己的电脑并非简单的一件机器,而是可以自主思考的。然而,你是否曾经与自己的笔记本聊天呢?来自英国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的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的一项实验就在探索着电脑自主思考的可能性。
这个名叫“图灵测试”(Turing test)的想法来自于英国数学家Alan Turing,由于他在Bletchley公园的密码破译而闻名,同时在1950年曾写下如下定义“当机器可以以假乱真的 与人对话,那么就可以认为该机器可以独立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即具有了相当程度的智力水平”。
在昨天举行的“图灵测试”中,雷丁大学的Kevin Warwick教授感慨地表示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人预言到2045年,电子计算机将从人类手中接管世界并彻底解放人类。而昨天的竞赛中可以预见到这一天的到来。
然而如果计算机真的可以在不到30年间从人类手中接管世界,从昨天的比赛表现看来,它们仍无法达到人类的思考自如。在昨天的用户体验中,一小组志愿者轮流与电脑自由交谈5分钟来考察电脑以及软件的自主思维反应能力 – 在考验过程中,志愿者对面有可能是一名工作人员,也有可能是电脑自己。比赛规定,假如有30%以上的志愿者不能正确区别某台电脑是否在人为操作,按照“图灵测试”的比赛规则则确认该软件获准认定可以自主思维。
在昨天的竞赛中,最终的优胜者是由美国参赛小组设计的软件Elbot。1/4的志愿者被它唬住了。“我们已经非常,非常接近了,”Warwick表示。要知道,骗过这些志愿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12名志愿者都是经验老到的计算机编程人员以及知识渊博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