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兰,时代集团公司总裁,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
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第一代企业家,她在时代集团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时代集团经过她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拥有15亿元资产、40余家分公司及2家海外分支机构,涉足检测仪器、焊接设备、智能型变频器、配电自动化、应用软件五大领域的高科技产业型经济实体。
作为成功企业家中的佼佼者,她并没有满足于自己一个企业的发展与成功,更关注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她利用自己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的身份,积极为民营科技企业奔走呼吁。在为民营科技企业排忧解难的协会工作中,倾注了自己大量的心血,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为北京市以及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的整体壮大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08年她当选奥运火炬手,她将代表时代集团所有同仁,传递圣火,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传递友谊与和平的信息,点燃人们的奥运激情与梦想。
王小兰——矢志不渝为民营科技企业谋发展编辑本段回目录
王小兰,中共党员,学士学位,现任时代集团公司总裁,同时还是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常委、中关村科技园区协会联席会主席、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执行副理事长、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6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第八、九届党代会代表;2005年获得中关村科技园区第三届优秀企业家称号;2004年获得国务院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03年被推举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2年被授予“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第五、第六届“科技之光——优秀企业家、优秀建设者”称号。
王小兰同志在时代集团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84年底,她与几个志同道合者共同创办了时代集团。如今,时代集团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拥有15亿元资产、40余家分公司及2家海外分支机构,涉足检测仪器、焊接设备、智能型变频器、配电自动化、应用软件五大领域的高科技产业型经济实体。1995年时代集团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成为中国民营科技界、试验机行业、焊机行业首家通过认证的企业。时代检测仪器和时代逆变焊机产品连续三年获得“北京名牌产品”称号。
时代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都占有较高份额,时代逆变焊机的产销量连续六年居全国之首,在三峡工程中,时代焊机的使用率达85%以上,时代产品目前已出口至国外60余个国家和地区。此外,国家2008年奥运项目的钢结构工程中也在大量使用时代产品,尤其在国家体育馆(鸟巢)、国家游泳馆(水立方)、首都机场扩建、国家大剧院等大型项目的关键工序上,时代产品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时代集团先后被评为中国高新技术百强企业、中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中国机械工业500强企业、北京市经济百强企业。
作为成功企业家中的佼佼者,王小兰并没有满足于自己一个企业的发展与成功,更关注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她利用自己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的身份,积极为民营科技企业奔走呼吁。在为民营科技企业排忧解难的协会工作中,倾注了自己大量的心血,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为北京市以及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的整体壮大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小兰担任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会长以来,把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会员服务,作为协会工作的出发点。在她亲自组织下,北京民协搭建了课题研究、培训、金融等八个服务平台,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为会员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受到会员企业的好评。王小兰同志还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身份,为会员企业维权、解决经济纠纷奔走呼吁,企业亲切地称北京民协为“企业的娘家”。在她的建议下,北京民协创办了《北京民营企业情况反映》,以“内参”形式报送相关政府部门,反映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和呼声,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的深层问题进行深度报道,使各级政府有关领导在第一时间掌握到最真实、最直接的基层情况。
王小兰同志具有较高的战略眼光和政治责任心,关注和研究科技企业发展规律和问题,不断提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思想和对策。在她的主持下,北京民协先后完成了《关于建立非公经济企业人才孵化器》、《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力》、《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瓶颈及其对策研究》等多个重大课题,其中有两项成果作为《中关村发展蓝皮书》发表。2006年,她又主持了《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技术转移战略研究》的调研。
王小兰同志不仅是北京民协的会长,她还被中关村27家协会选举为中关村协会联席会的主席,在整合各协会资源,实现协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联合行动,充分发挥协会“第三支力量”的作用中,发挥了重要领导作用,显示了卓越的组织才能和个人威信。
长期的学习,使王小兰能够从全局出发,分析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并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建议。基于此,她多次受邀与国家领导人一起座谈,在总理面前反映情况,她向国家和北京市领导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均得到领导的重要批示,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王小兰的参政议政能力,得到公认。
王小兰同志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矢志不渝,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民营科技企业界享有很高的威信,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民营科技企业家的优秀代表。
王小兰:与其为大而吐血,不如追求小而美 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关村第一代创业的企业家经常为做大而疯狂,为大而吐血,结果很多企业没有走到今天就夭折了。”时代集团公司总裁王小兰日前在“中关村发展论坛”上提醒在场的企业家们,在决定把企业做大以前,一定要先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有个全面了解,看企业是否适合做大。
王小兰是中关村的第一代创业企业家的代表。上世纪80年代在中关村创业的众多企业中,只有23家活到了现在,时代集团公司是其中之一。该公司于1984年在中关村创业,到现在已发展成为拥有15亿元资产、40余家分公司及两家海外分支机构的高科技产业型经济实体。
王小兰介绍,把企业做大做强,是每个企业家的梦想。上世纪80年代创业时,中关村的第一代创业者们扮演了“追星族”的角色,什么都要和当时在中关村做得比较大和好的联想公司比着干。“他们在全国建分公司,我们也建,他们在电子一条街开一个门店,我们也开,我们是靠这种方式模仿人家做大做强。”她说,结果很多企业都没有坚持到现在。
今天的企业家更加成熟了,对什么样的企业能够做大,什么样的企业由于它的产业边界所限制做不了大,慢慢地有了体会。
王小兰说,时代集团公司所处的专业领域,在全世界也不过几百个亿的市场规模,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公司在中国市场销售几百个亿,难度还是相当大的。“所以我们追求的是,先拿单项冠军再拿团体冠军,争取在每一个进入的行业都打进前三名。”
她认为,企业家在决定把企业做大以前,首先要研究这个产业的特征,你产业发展的边界到底有多大,有没有可延伸的余地。比如说软件产业,很多技术是要为某一种商业逻辑和商业活动服务的。中国有那么大的商业活动的需求,才会有这些技术的用武之地。如果做不了大的话,企业就应追求小而美,或者成为小巨人。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它的大和强的问题都会受到环境的制约,但目前的国内一些政策环境总体来讲还尽如人意。王小兰越来越感觉到,竞争的市场规则的建立过程中,存在很不平等现象——尽管国内有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但是实践起来却非常难,刚刚颁布的一些办法也很难有效解决中关村小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
据调查,中关村企业的应收账款,约三分之一来自垄断行业,如中国移动、联通、网通、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些大企业。
王小兰介绍,中关村50人以下的软件企业,有三分之一是不能按时发工资的,因为它们是按项目来做的。一个大企业委托的项目,通常先给软件企业10%的费用,这些费用先用来交房租了。开发出来的软件产品交给大企业后,还得没完没了地改。“在项目完工以前,软件企业不可能按时发工资,还有多少钱接着去创新呢?”她说。
“如果这些企业承担起大企业的责任,按照常规按时付款就已经很不错了。”王小兰说,在这种市场规则下,天天做大企业的梦,让人总觉得缺一点什么。
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演讲编辑本段回目录
9月8日,2006北京海淀(国际)创业投资论坛开幕,这是第九届中关村电脑节的一个重要环节,金融界、学术界和高新技术领域的众多领导和专家,其中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先生等均出席此次论坛。
以下为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演讲全文:
王小兰:我是时代集团公司的总裁,时代集团公司是1984年在中关村成立的企业,1984年在中关村成立的企业,有22年历史的企业一共有23家,在中关村1万8千家企业当中,有22年历史的就剩下23家,我们说胜者为王,剩下的企业多少有一些存在的道理。另外我是北京民营科技企业家协会的会长,也是中关村协会联席会的主席,是由活跃在中关村27家协会组成的机构,因此在这样一个大的8500会员组成的机构当中,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中关村民营企业,所以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关村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
去年做了一个课题的调研,题目是关于突破中关村企业融资瓶颈的调研,这个调研的成果出版了一本书,叫中关村发展蓝皮书,起重队调研的结果做了全面的报告,在调研当中,我们有效回收1010份的问卷,我们问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认为当前你感觉到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可以选三条,资金、人才、技术,绝大多数企业选的是资金,他认为人才问题可以放在第二位,但是首要的困难是资金问题。一方面跟企业发展阶段有关,大部分是生存阶段,或者初创阶段,有一定的技术是市场经验,可能觉得最缺的是资金,另外也应该看到,资金问题是困扰中关村企业发展很大的难题。有人说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世界难题,我认为在中国来讲,不仅是一个世界难题,更有中国特色,在中国的中小企业科技企业贷款比世界中小企业贷款很难,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可以看一下融资渠道,作为中小企业来讲,不外乎这么几种,比如银行、今天几位银行的领导都介绍了他们在这方面做的努力,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已经下海创业20多年,中国的商业银行改制也有20多年,但是从最初就不是为我们设计的,作为一个商业银行最初还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为大中城市大中型企业设计的,这两年银行才研究如何为中小企业研究的问题,所以我们出生的时候没有遇到非常好的银行服务环境。另外就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走到今天还是非常非常不尽人意的,现在为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环境没有建立一个非常合适的筹资机制和有效的风险转移和退出机制,即便有人敢吃螃蟹,先进入中国中关村市场做风险投资,但确实如履薄冰。
看一下直接融资,中国股市设计也不是为我们设计的,中小版到现在也没有降低门槛,另外就是民间融资,现在私募基金没有合法的环境,所以民间融资的渠道还是存在问题,总而言之,加上所谓的中国特色,所有制的歧视,大量中关村民营企业姓民不是姓公,由于又没有银行,又没有风险投资,又没有来自私募基金的合法存在的环境,加上我们又背一个出生不太好的包袱,所以确实使我们融资比世界各国其他中小企业融资更困难。所以大家对这个问题非常关心,和希望改进目前的环境。
另外由于我们市场经济发展基础、时间水平有限,我们对垄断行业的约束上,或者对垄断行业的制约上没有一部非常合理的法规,这次调研的时候发现,中关村中小企业应收帐款1/3来自中国的垄断行业,中移动、中联通、中石油、中石化等等垄断行业占中小企业钱1/3,如果有大企业的责任感,有一种美国、英国都有的,对垄断企业和垄断行业有付款的要求,比如英国改善付款状况蓝皮书有规定,对这些企业有延迟支付商业债务法案,如果有这样的环境,也不会受制于应收帐款的拖累。中关村大量做IT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又是垄断对象的企业,所以我们不敢去要款,人家给业务就非常不容易,你再谈钱就更不好意思了,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确实比别人更难。但是中关村企业发展到今天这些难没有吓倒我们,说明我们有比别人更顽强的生命力,海淀区中关村的企业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下创造了很多的杰出成绩,无论技术研发领域,还是市场的环境,还是对北京海淀区的GDP贡献,包括税收和出口创汇的贡献等,我们有这样一批非常活跃的,而且非常勇于克服困难的中小企业存在,既然有这样的前提,应该说我们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是有希望的,或者我们自身是在顽强拼搏的,没有垮掉,还没有由于难而被吓倒。
在这次调查当中我也研究这个问题,这么多企业怎么活呢,原来我认为中关村没有地下钱庄,没有地下融资,没有浙江的典当行支持,但调研当中发现中关村企业在2004年的时候占有资金1200亿,有300亿来自银行贷款,有300亿来自上游,另外300亿是什么?原来不理解,这次调研发现,60%以上企业都有民间融资行为,不过这种民间融资不像浙江地下钱庄有一个所谓的行情等,我们这种民间融资行为得益于在北京,我们看到很多福彩,很多中央部委临时不用的,有些亲戚朋友在中央部委工作得来的钱。这给我带来一个反思,第一说明中关村企业发展需要钱,因为1200亿支撑着它需要这么多钱,但是这结构合理不合理,1/3是供应商,1/3是银行,1/3是来路不明的各种渠道,这比例合适不合适,如果我是银行就要考虑,是不是银行比例太低了,显然可以看到,如果一个企业倒闭的时候,第一部分钱先还给民间融资,因为这部分钱说不清道不白的,第二个要保供应商,不管怎么样今后还要跟它合作,最后才是银行,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银行可以好好研究一下,在中关村既然有1200亿资金的支配能力,那么你贷款比例稍微多一些,是不是风险更小一些。不管怎么说这是我们融资的现状。在国内和中关村遇到的困难比别人还难,我经常说如果在美国创办一个企业跑200米接力赛,比如终点1万米,200米一个接力,我有一个创意,就做,然后又一个风险投资,我管理不行又派职业经理人,并不需要我什么都行,在中国你要想在中关村混下去跑接力赛不行,你必须全能冠军,长跑冠军,而且不断加速跑,才能跑过部分不是一个起跑线的竞争对手,才能在人家的人群中显露出来,所以在中国中关村做中小企业没有全能冠军,没有长跑的本领还是很难的。今天有人民银行研究机构的领导在场,我也希望借这个机会,更希望感受到自主创新呼唤金融创新,今年1.9号参加全国科技大会,也聆听胡锦涛总书记包括温家宝总理的报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业企业的建设,非常受鼓舞,但是回过头来我们想,这样一种自主创新的使命,如果没有金融创新的支持,确实只能一腔热情,我们还去做一亩地两头牛,小农小户的产业规模。所以我非常希望在金融创新方面加快它的步伐。
我们得到都认为,中国不缺钱,缺的是把高技术和资金连接起来的机制,当然这种机制包括风险投资机制和资本市场机制。中国不缺钱缺的是对私募基金合法化的监管能力和制度的安排。第三中国的银行也不缺钱,缺的是如何为中小企业进行服务的价值定位和产品系统,以及风控标准和监管水平,等等问题提给金融创新的设计者和参与金融创新人的命题,如何尽快解决中国不缺钱但是缺机制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我们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我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的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另外也有人说中关村脑袋上天上飘的都是钱,但是这钱没法落地,也落不了地这问题来自两方面,一个是金融机制的问题,金融体制创新问题,另外也有我们身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运作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我们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金融创新的命题和课题才可能相应到这样一个阶段。现在中关村很多企业存在什么问题呢?我认为也很多,一个是别人的钱为什么要让你花,就这个问题很多企业想得不透,我们老认为政府应该创造一个银行把钱给我们环境,风险投资把钱不断给我们的环境,但是想给没有,别人钱为什么要你花,让你花的目的是什么?你花了以后为人家带来什么,这个问题我们考虑不是很多,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是非常有理解和认识,我经常看到企业跟银行在讨论问题,半个小时之间对不上话,企业老说,我产品多么好,如果我这东西出来微软也不行,Intel也不行了,我好得不得了,银行关心的是什么?我贷款给你半年,你半年以后现金流在哪儿,到时候拿什么钱还我们,我们认为这问题不重要,到时候怎么都可以找到钱,我还是要说世界第一,中国第一,市场怎么怎么好,永远对不上话,我们企业如果是这水平,即使有风险投资,银行中小企业的贷款品种出来了,你都不能体会人家为什么把钱给你花,如果不研究这个问题,咱们这个市场又是畸形的市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落后生产力不匹配的市场。
另外融资也是一门技术,也不是一个简单公关吃饭洗桑拿可以解决的问题,很多企业在这问题上重视不够,对互联网的技术认为是很好的技术,但是对于融资的问题,确实没有当成一个技术来看,既然是技术就有规律,既然是技术就需要有技术的语言跟人家对话,我们很多企业在这方面确实存在很多很多问题。我现在发现信息披露也是有一个披露的曲线,我在蓝皮书里面画了一个曲线,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信息披露的动机和效果,我认为这么一个曲线,或者一个倒微笑的曲线,最初企业非常愿意跟银行披露自己,什么都说,我这好,那好,市场怎么怎么样,目的是让银行认识你,理解你,银行愿意把钱贷给你,后来企业不说了,或者不实事求是说,照着银行的要求说,什么原因呢?就有一个信息披露时候双方之间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对成性问题,很多企业运用新的商业模式,银行的人可能刚毕业的大学生对整个市场经济的环境不了解,一听这个就害怕,现在一看到有一些企业重组别人就觉得肯定是德隆第二,马上觉得这个问题风险很大,所以企业披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关心对方的理解力,如果银行的理解力很强,对市场把握很强,甚至可以超过你的认识,甚至提前给一些预警,我想企业非常愿意得到支持和理解,往往有时候不是这样,你关心负债率,有一个硬指标,我就说到这,再往下不敢说了,所以这是一门技术,有技术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我们应该认识这样的规律,应该学会这样的归略,同时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大家共同总结和探索适合中小企业,中关村企业的贷款规律。
作为中关村来讲,既然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而且还有这么好的海淀区政府对我们的支持,我非常敬佩海淀区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尽管作为一个区域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又不能改变银行的规则又不能改变什么规则,但是在为我们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各个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花了非常大的脑筋,想了非常多的办法,既然在大家都努力的情况下,作为政府、企业、协会、中介机构、风险投资团队包括银行等等大家都应该共同研究,如何破解中关村企业融资难的课题,把这样一个哥德巴赫猜想在我们共同智慧当中找到答案,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