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7360 次
  • 编辑次数: 2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4-02-16
明天
明天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凯文·凯利
凯文·凯利
约翰·佩里·巴洛
约翰·佩里·巴洛
泰德·纳尔逊
泰德·纳尔逊
霍华德·莱茵戈德
霍华德·莱茵戈德
克里斯·安德森
克里斯·安德森
斯图尔特·布兰德
斯图尔特·布兰德
汪丁丁
汪丁丁
段永朝
段永朝
胡泳
胡泳
郭良
郭良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泰德·纳尔逊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泰德·纳尔逊(Ted Nelson):IT梦想家、“超文本”概念创造者、Xanadu计划。Ted Nelson在1960年创造Xanadu项目,并在1963年制造了超文本这个概念。他在Xanadu这个项目中的目标是建造一个有简单用户界面的计算机网络,用来解决类似归属感这样的社会问题。

目录

[显示全部]

个人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最著名的IT梦想家和革命家之一,1965年创造“超文本”概念,1974年出版的《计算机解放》帮助塑造了PC和互联网追求自由的文化,其发起的“Xanadu计划”目标是建立一个全球性的超文件出版系统,已经开发30多年,至今仍在实现他心里非常清楚但尚未发生的“真正的”计算机革命。他的思想对于IT文化产生了深入广泛的影响。
姓名(中文) 泰德•纳尔逊

(图)Ted NelsonTed Nelson

姓名(英文) Ted Nelson
机构与职务 日本Keio大学项目教授
出生年月 1937年
出生国家、地点 美国纽约
教育背景 2002年,获Keio大学媒体管理博士学位
1963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
1959年,获Swarthmore大学哲学学士学位
职业背景 现为日本Keio大学项目教授
随后,在Swarthmore大学工作
1973年,伊利诺斯大学工作
名言(著作) “如果说你听起来觉得很疯狂,说明你理解了。”
电子邮件(网址) ted@xanadu.net

个人著作列表编辑本段回目录

Life, Love, College, etc. (1959)
Computer Lib: You can and must understand computers now / Dream Machines: New freedoms through computer screens—a minority report (1974), Microsoft Press, rev. edition 1987: ISBN 0-914845-49-7
The Home Computer Revolution (1977)
Literary Machines: The report on, and of, Project Xanadu concerning word processing, electronic publishing, hypertext, thinkertoys, tomorrow's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and certain other topics including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freedom (1981), Mindful Press, Sausalito, California.
Publication dates as listed in the 93.1 (1993) edition: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7, 1990, 1991, 1992, 1993
The Future of Information (1997)
A Cosmology for a Different Computer Universe: Data Model, Mechanisms, Virtual Machine and Visualization Infrastructure. Journal of Digital Information, Volume 5 Issue 1. Article No. 298, July 16, 2004
Geeks Bearing Gifts: How The Computer World Got This Way (2008) (Chapter summaries)

一个自认为是巨人的怪人编辑本段回目录

    IT业,一个最神奇的产业,连同这个产业的人和产品,都统统披上了神奇色彩。但是在有些人眼中,这些名利双收的IT巨头顶头只是高级商业贩子而已。他们也就是将机器巧妙地包装,卖进了千家万户。而他们并不掌握这些机器的灵魂:内在的思想和精神。而真正为这些机器、这个产业赋予灵魂,往往变成了“地下工作者”,不为人知,也无利可图,构成了这个产业的阴暗面。正视他们,理解他们,也是应该。
    在这些人当中,最独特的人大概非纳尔逊莫属了。这个时常搞不清是真疯还是假疯的天才,不但为PC革命提供了指导思想,也为今天的互联网革命早早准备了“符咒”。但是这家伙既蔑视产业界,也漠视学术界,而喜欢直接出版著作、发表言论。

(图)Ted NelsonTed Nelson


    纳尔逊脸色发白,但是精力充沛。穿着一身有着数不清口袋的衣服,口袋里装着无数奇特的物品。有些实在装不进口袋的,就别在裤带上。因此,如果在一个会场上邂逅,看他带着录音机、磁带、摄像机、红色的笔、银色的笔、鼓鼓的皮夹、皮套中螺旋形的笔记本、钥匙环扣、小刀、粘贴条、豆酱、筷子等等无数的家当,你不必感到大惊小怪,这就是纳尔逊,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影响着产业界、学术界、思想界,甚至一个普普通通的计算机黑客。
    思想是没有止境的,有一点体现在纳尔逊身上,那就是他的无数的事情总是没有无法完成。或者说他的一生就是由无数未完成的项目构成的。除了名声最大的Xanadu系统始终没有完成外,他还写了一本未完成的自传,拍了一部未完成的电影,他在旧金山湾的游艇中扔满未完成的信件和便条。他开展了一项“视频编辑”业务,也还没有看见赢利。他雄心勃勃,要完成一个“通用图表”,现在还是成千上万的纸片、文档和便条。当然,纳尔逊会认为,他所有未完成的事情都是一个原因:因为Xanadu没有完成。这是IT史上最野心勃勃的计划,也被业界称为最大的“汽件”(Vaporware),或者更不客气的称为“最大的玩笑”,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全球性的超文件出版系统。至今已经开发了30多年,虽然无法与万里长城的工程跨度相比,但是在年轻的IT业里,绝对称得上是“最悠久”的项目。
    作为IT业最无法忍受的人,纳尔逊也是最有趣的人。“如果说你听起来觉得很疯狂,说明你理解了。”这是纳尔逊的口头禅,也可以用作他的一生和他的思想的最佳写照。他将自己称之为“一个锡罐中的达芬奇”、“一个自认为是巨人的怪人”。而业界对他的称呼,更是数不胜数:“牛虻”、“预言家”、“修补匠”、“编程之王”、“小册子作家”……即使与其它独傲、不合群的天才们相比,纳尔逊也是登峰造极的。但是虽然他是思想的巨人,但是他既没有设计出什么软件、也没有开发过什么计算机、更没有办成过什么企业。这使得崇尚成功,追求功利的IT业,始终不知道该将他搁到哪个合适的位置上。

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谁比我更恨学校编辑本段回目录

    1937年,纳尔逊出生在纽约一个艺术家庭,而且是这个家庭唯一的儿子。母亲是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得主塞莱斯特•霍尔姆,父亲是导演拉尔芙•纳尔逊。因此,他从小就被娱乐行业的巨大诱惑所包围,但是最终还是计算机的美好前景深深吸引。

(图)Ted NelsonTed Nelson


    父母基本上不在家和他一起生活。纳尔逊从小跟着祖父母长大,才华横溢,却又极度孤独和任性,一向反感循规蹈矩。一进学校,纳尔逊就开始显露他的本性。“我一生都痛恨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到整个高中,分分钟钟都痛恨一点都不留余地,我还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谁比我更恨学校的,虽然也有一些退学学生也恨学校。”
    读7年级的时候,他差一点就铸成大错:在同学的鼓动下,纳尔逊密谋用一把磨尖的螺丝刀“行刺”他的老师赫先生。纳尔逊回忆到:“赫先生的身上集中了我所痛恨的教师所有的缺点——传统、浅薄,又特别喜欢关押学生并侮辱我们的人格。那天下午,我计划在体育馆附近动手。我心里盘算着“行刺”计划,当然,我并不想杀死他,只打算在他的肩膀上戳个窟窿。我甚至想到行刺时应该喊一句什么口号,就像凶手行刺林肯总统时做的那样。”当然在最后一刻,心里发慌,终于放弃了这个愚蠢的计划。
    纳尔逊除了一而再、再而三地与校方发生冲突,也在整个校园奠定了“极端疯子”的名声。那是在Swarthmore大学。在50年代末期,这样的人物还是极其稀有的。不过,纳尔逊成绩还是不错,使他可以从容地选择进一步深造的学校。他当然选择哈佛,这个圣地对于天才的怪僻和傲慢有着极强的容忍度。
    1960年秋天,上二年级的纳尔逊发现了计算机。他需要一台计算机来管理他纷繁复杂的思想和众多的笔记。但让他失望的是,当时的计算机并没有这样的功能,也没有可以满足他需要的软件。因为世界上第一台分时计算机还在哈佛的邻居MIT中开始建造。泰德需要一个存储和检索系统来管理他的笔记,看来他得自己动手编写程序。当时,哈佛所使用的计算机只有IBM 7090,需要用机器语言来完成任务。纳尔逊估计4万行程序可以解决问题,实际上难度远远不止如此。实际上真正的办公自动化软件要等到80年代才出现。困难反而使纳尔逊上了瘾,从此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实际上,进入哈佛的第一年,纳尔逊就发明了“超文本(hypertext)”概念,这是互联网的核心概念之一。
    纳尔逊的“写作系统”,可以让用户存储、修改并打印,功能远比当时高性能的紧处理软件超前,只不过纳尔逊的老毛病又犯了,他没有最后完成编程,因为没有完成的学业需要他“救火”。本来,他想拿到一个“社会关系”方面的博士学位。
    某些特性是软件必须具备的。软件应该反映出思路组织的方法。首先,思考是并行进行的,不是线性的。而且他在产生新文档时不想舍弃文档的老版本,他想把各个不同文档版本连接在一起。若要将各个思路联系起来,脚注的作用并不大,它的作用还不如指路牌。当然,在从书面文档进化为电子存储时,人们会发现电子存储是个更好的方法。不过连接应该是双向的,这样他就能够知道哪些文档引用了该文档,并且知道哪些文档被别的文档所引用。他将这个文档系统称为“超级文本”。
    1965年,在计算机器协会的全国会议上,纳尔逊发表了一篇论文,正式提出“超文本(hypertext)”概念,并详细阐述了这种“拉链目录”的原理和方法。命名源自hyper这个字首的意义——超过三维的空间。纳尔逊谈到,文件可以包含一组内建的小小程式,而这些程式可以带你到远方另一些电脑上的另一个文件。如果一个文件提到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I2-1870,英国著名小说家),你应该可以立刻连接到所有狄更斯的相关文件,做进一步研究,然后再回到你原来的地方。
    但是,由于会议影响面有限,而且他也无法用技术手段证明其实用性,因此仅仅引起了少数人的兴趣。接下来4年中,他到许多公司和研究机构鼓吹他的新概念,但都被拒之门外。而这时,计算机还是庞大的机器,与普通人完全隔绝。
    遭遇诸多之后,纳尔逊于1973年在芝加哥的伊利诺斯大学找到一份工作。但是他马上发现自己根本无法与计算机界的官僚作风合谐相处,他转移方向,将自己的声音对准普通大众。一开始,他仅仅想写出一篇40页的文章,但经过18个月的疯狂工作,变成了一本1200多页的手稿。

解放计算机编辑本段回目录

    1974年,在第一台个人电脑Altair推出之前,纳尔逊自行出版了《计算机解放》 (Computer Lib)一书,用清晰而充满智慧的文笔向非专业读者讲解计算机,并且给出了个人计算机革命的发展日程表。他指出:“现在你们就能够,并且必须懂得计算机,必须让普通人掌握计算机所具备的力量!要摈弃低劣的数字产品!”我认为一场真正的计算机革命即将掀起,它将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如果计算机是未来的大潮,那么显示器就是冲浪板。”除了具有强大震撼力的口号外,还有许多很有见地的思想观点、奇闻轶事,甚至玩笑话。其风格非常类似布兰德的非公开著作《全球目录大全》。这本11英寸宽,16英寸厚的著作还包含着一篇30万字的数字革命宣言。
    由于是土制产品,当第一批书制作出来,纳尔逊发现其中1/3的书,连页码和顺序都是错的,他又让印刷工重新拆开重新装订。从1974年到1984年,纳尔逊平均每月可以卖出100本,后来就由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本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百科全书式的智慧与激情,包含人口统计、黑客心理、IBM的邪恶、全息摄影、音乐符号、出租PDP—8计算机的地方名录以及如何在Trac机器上编程。全书没有索引,甚至没有目录。虽然里面有大量的参考材料,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研读过多次,就不可能把它用作参考书。而实际上,真有许多黑客反复研读。虽然语言通俗,但是真正的影响还是程序员圈子,可以说是黑客文化的最佳指南。

(图)《解放计算机》《解放计算机》


    “敌人就是中央处理机制(Central Processing),不论这种机制以商业的、哲学的、政治的、还是社会经济的面目出现。”
    
    本书对后来创建苹果公司的沃兹尼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MITS公司开发Altair计算机时,罗伯茨的办公桌上也摆着这本书。 “纳尔逊的《计算机解放》一书成功地将一群计算机奇才纳入一支无政府主义军队,这支军队冲破了正规计算机领地的壁垒,将计算机推向每一个人。”李·费尔森斯坦如此写道。
    布兰德将《计算机解放》与汤姆·佩恩的《常识》相提并论,称如同佩恩发动美国独立革命一佯,纳尔逊掀起了个人计算机革命的风暴。他写道:“《计算机解放》深深地感染了读者,教给他们知识,使他们开始讨论计算机的未来。最终,他们集结在共同的旗帜下前进,而对于这一共同的多业,很多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意识到它的崇高,甚至都不把它当作一项事业。有趣的是,这支队伍用他们在键盘上移动的手指而不是流血的双脚在行进,他们甚至比让大英帝国难堪的暴民还更加无视命令。黑客的反抗是一场游击战,这场游击战常常在深夜敌人熟睡的时候打响。”
    这本书在风格和理论上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由于当时没有个人计算机,因此纳尔逊敦促人们将可以得到的设备变成他们个人使用的设备。他说:“也许你应该考虑为自己购买一台小型计算机,或者与另外若干个家庭合买一台。”他还向企业提出了一个相应的建议,这非常适合早期个人计算机制造商参考,他说:“这是个人可以充分发挥影响力的一个领域。但是通过常规的企业投资来开发这个经营领域是行不通的。你可以先在阁楼里从事开发活动,然后再谈论将产品推向世界的问题。”
    《计算机解放》一书出版不久,纳尔逊在伊利诺斯大学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他在自己的母校Swarthmore找到了避难所。校方提供了一个非正式的职位,可以让他教自己的内容,那就是给学生讲述技术和设计带来的社会问题。纳尔逊的书籍使他声名远扬,慕拜者不少。

对这个世界的东西都不满编辑本段回目录

    纳尔逊的口才与他的文章一样具有煽动性,并且风趣幽默,在计算机会议上发表讲演时颇受与会者的欢迎。1977年4月,他在美国西海岸计算机博览会上发表了题为“今后两年将令人难忘”的讲演。在这个讲演中,他正确地指出,一些主要的技术公司将纷纷进入计算机开发领域,但是它们将会面临许多难题,因为它们的决策过程非常复杂。类似S100总线的标准将决定哪些计算机会取得成功,而哪些计算机将必然失败。小型软件将让位于需要较多内存的大型复杂软件。传奇式的和不可战胜的IBM公司将面临一些重大的难题,从而导致大量裁员和公司改组。
    他不断提出一些新的预言。在《计算机解放》一书中,他曾预言个人计算机即将问世并且会以惊人的速度得到普及,他还预言大部分办公室工作将从办公桌上的书面形式变成计算机桌面操作。

(图)Ted NelsonTed Nelson


    但是,随着他预言和倡导的计算机革命的到来,纳尔逊对这场革命的发展步伐或者说实际计算机系统的发展步伐感到很不满意。
    他对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比如计算机上的文件结构,甚至文件的概念,都不满意。他认为,文件结构带来了一个分层概念,这与现实中的文件毫不相干。你必须整齐地存放好当前的文件项目,再打开文件存储器,存入下一个文件。“今天的软件是为公司职员和工程师设计的,”他说,“而不是为能思考的普通人们设计的。”
    应用软件也使他非常恼火。他认为“文字处理”不是人从事的一种工作,而不完善的程序将会束缚人们的手脚。他认为大多数应用软件的运行特性令人失望,而应用软件的概念,比如文字处理,更使他恼火。强制人们适应这些狭窄的计算机应用的想法,使他怒不可遏。
    “所见即所得”(直接可视数据)的英文缩写WYSIWYG表明,20世纪80年代的新型打印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它的真正含义,”纳尔逊抱怨道,“是指你进行打印时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将计算机当作纸张模拟设备来使用了,这好比将波音747飞机的翅膀扯掉,将它作为公共汽车在公路上行驶。”
    他也不相信Macintosh系统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是一副灵丹妙药。他将该系统称为是“对应用软件的禁锢,因为它并没有为软件项目的组织提供合理的结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讨厌的工具,称为“剪贴板”,它只能存放一个项目,而存入新项目后,前一个项目就被清除。从其他方面看,它只是一个普通剪贴板,是建立在愚蠢的模仿之上的拙劣软件。”

(图)Ted Nelson与Doug EnglebartTed Nelson与Doug Englebart


    他认为软件发展的整个进程都是错误的。他引用《莲花公司交响乐》一书中的话说:“米奇说:‘这是莲花公司希望实现的目标清单,你能完全按照清单中列出的项目来实现它们吗?’编程员对这个目标清单进行安排,并且获得了对开发Lotus Notes软件的支持,该清单也以《莲花公司交响乐》的形式发表了。”上面这种说法也许并不可信,但是它确实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纳尔逊认为,软件应该根据导演的工作方法来进行设计(在电子游戏的设计中,这种方法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即由电影导演一手进行统一的处理,对所有的效果进行统盘调整、修改和编辑。今天的办公软件令人感到十分沉闷和呆板,因此迫切需要大幅度提高运行效能并使之给人以新的流畅的感觉。
    为什么视频游戏的设计比办公软件好得多呢?视频游戏是由喜欢游戏的人设计的。而办公软件是由想在周末干些其他事情的人设计的。
    他所做的电影导演的比喻是认真的。他说:“交互式软件是电影制作的一个分支。大多数计算机科学与这个比喻无关。当你研究著名电影导演奥森·威尔斯和著名电影导演、惊险悬念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以及研究你看过的优秀纪录影片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们这间的相关性。由于目前我们所处的软件发展阶段相当于1904年前的电影业的状况,当时的电影是由懂得设备的摄影师制作的。1904年,他们设置了导演这个工种。导演必须懂得拍摄电影的各个部门如何统筹工作。”

Xanadu(世外桃源)计划编辑本段回目录

    纳尔逊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花费了大半时间,试图用电脑软体建立起这样的系统,让电脑程式在荧幕上表现出这样的魔术。他把这个庞大的程式命名为“仙都”(Xanadu),这个名字是取自英国诗人柯立芝(Samuel T. Coleridge,1772-1834,英国诗人及哲学家)的一首诗“忽必烈开”(Kubla Khan)。在这首一七九七年的诗中,仙纳都是一个文学回忆的魔地,在这里,一切事情都不会被遗忘。纳尔逊的全球超文件系统也一样。纳尔逊相信,假设所有人都有能力取得全部的资讯、从此就能消泯无知、政治误解、沟通不良、以及古老的仇恨。简单地说,超文件可以拯救全世界。
    “人类的未来在于互动式的电脑荧幕,”纳尔逊在1965年的文章中写到:“新的写作和电影将是互动与相互铁结的。所有的创作将以‘跨越包含’(transclusion)的桥梁连接起来,而我们需要一个世界性的网路,以使用者支付版税的方式来传递这些作品。”
    仙纳都计划能够把每一个位元组的资料都嵌入住址设定中,因此不管引用任何一笔长短不等的资料都会经过系统的版权侦测,作者应该享有的合理权利也就能获得保障。这样的版权设计就叫跨越包含。
    1979年,纳尔逊决定招收一批铁杆门徒。共同完成Xanadu项目。这年夏天,是Xanadu项目的黄金时代,在漫长的下午和夜晚,程序员坐在门廊边,在黑板上挥舞构想,使得超文本能够真正工作。他们重新制定了计划,使其更加激动人心。
    Xanadu是将文本、图形、声音和图像连接在一起的一个综合性环境,它类似万维网,但是又与万维网不同,它具备版本管理功能,可以双向运行并且不会中断连接,文档作者可以用透明的方式对文档进行补充,而且支持的表达方式能识别非线性思路。总之,万维网最后取得了成功(并且早就提出了思路)。
    多年来,纳尔逊和他的编程员一直努力想要推出Xanadu软件。他们的工作往往缺少足够的资金,追求的目标与恩格尔巴特的计划一样,越来越离谱。有一段时期,金门桥北圣拉斐尔的一家非常成功的公用软件公司Autodesk公司曾经支持过这个软件项目的开发,而且这个项目似乎就要取得成功了。但是几年后,Web突然问世,而且迅速得到广泛应用。就像塞缪尔·泰勒·科尔里奇的诗作一样,Xanadu系统始终没有完成。
    纳尔逊认为:“获得经费支持,尤其是以不同方式从事工作所需的经费支持,就像设法获得对电影的支持一样,这是个复杂的学问。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当导演,好莱坞选择导演的方法是,让他“导演一部片子看看”。纳尔逊尚未着手从事导演的工作,与恩格尔巴特一样,他尚未实现他的美妙设计。
    1999年9月,纳尔逊不仅承认自己开发工作的失败,而且有在Xanadu开发过程中采取了一个合乎逻辑的调整措施,他用开放源代码许可证发布了这个未完成的代码。将来,Xanadu梦想的实现将可以由任何一个人去进行,而不仅仅由纳尔逊能够为之提供经费的小型编程员小组来完成。不管如何,它的前途已经不再掌握在纳尔逊的手中。  

梦想的先驱者:范内瓦•布什编辑本段回目录

    像万维网这样的东西一直是少数几位远见之士的梦想。范内瓦•布什Vannevar Bush)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位具有6个不同学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政府官员与本世纪许多著名的事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包括“曼哈顿计划”、硅谷、互联网等。正如历史学家迈克尔·雪利(Michael Sherry)所言,“要理解比尔•盖茨和比尔•克林顿的世界,你必须首先认识范内瓦·布什。”

(图)Ted NelsonTed Nelson


    布什的一生与麻省(兼指马萨诸塞州和麻省理工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1890年3月,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埃弗尔内特(Everett),在为科学和教育事业贡献了一生之后,布什于1974年6月在马萨诸塞州的贝尔蒙特(Belmont)逝世。从1919年起直到1971年,布什长期在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工作和教学。从1930年开始,在MIT担任电子工程学教授的布什和一个研究小组开始着手设计能够求解微分方程的“微分分析机”的工作,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这一开创性工作为二战后数字计算机的诞生扫清了道路。40年代早期,作为罗斯福总统的科学顾问,范内瓦·布什组织和领导了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著名的“曼哈顿计划”。其后,他先后参与了从氢弹的发明、登月飞行直到“星球大战计划”的众多重大的科学技术工程。美国政府依据布什的建议和构想批准成立的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等科研机构保证了美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长期领先地位。
    在信息产业领域里,范内瓦·布什更是功勋卓著。美国国内两个著名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加州的“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的“高科技走廊”的诞生都凝结了布什的心血。被人称为“硅谷之父”的弗雷德里克·特曼在MIT获得电子学博士学位的导师不是别人正是布什。
    1945年,德国投降在即,日本方面的战争似乎也在强弩之末,布什因而将注意力从全球战斗转向全球资讯的共享。他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可能这样想”(As We May Think)的文章,布什在这篇文章中写到:“有一些工具即将出现,如果发展得当,这些工具将使人类能够接触并掌控人类经年累月传承下来的知识”。
    “人类经验的累积正以不可思议的惊人速度在扩张之中,”他抱怨道:“但是要穿越随之而来的庞杂迷阵,找到在那一刻非常重要的资讯项目、我们所使用的工具还停留在横帆式帆船时代。”他想象电脑有能力创造出资讯「足迹」,将相关的文字与图解连接起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这些资讯线索可以储存起来,作为未来参考之用。布什相信,这种资讯的组织与搜集方式非常接近人类心灵的运作方式,因为人经常从一个点子联想到另一个想法。他把这个容易使用的、可搜寻的、个人的知识储存库命名为Memex。这个想象正是现在的互联网。后来,在布什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中他又提出这种机器(媒体)能够把视频和声音集成在一起。而这恰恰是今天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巨大方便的万维网的核心思想。
    布什本人没有能够建造起Memex,但却启发其他人朝着他的远景迈进。纳尔逊就是这样的追随者,只有他们在精神上是相通的。而且,都无法顺利抵达理想的彼岸。他们的理想,最后要等到90年代初,由蒂姆•伯纳斯-李创造的万维网(WWW)来实现。

思想家总是悲剧的导演编辑本段回目录

    今天存在的各种计算机系统以及如火如荼的万维网,都证明了纳尔逊的失败,而纳尔逊仍然紧紧抱住他的雄心勃勃的理想不放。

(图)Ted NelsonTed Nelson


    纳尔逊说:“我认为未来的计算机应该完全不同于我们现在所用的计算机,它应该让人们掌握真正的计算机功能。出版物的形式在结构上应该丰富得多,而不只是具备一些沉闷的特殊效果。因此,目前我仍然想做的事情是使Web花样翻新。可以说新的一天即将破晓,它将不再是在屏幕上无聊的“聊天机构”。”
    从纳尔逊在《计算机解放》中充满感情地呼吁“将计算机的力量赋予普通人”,以及戴维•阿尔对这个观点的热情支持,到数字设备公司设法制造个人计算机,再到人们热烈欢呼Altair计算机的问世,直到今天个人计算机遍布于家庭、学校和办公室,以及Web对商业和社会产生的变革作用,这一切的根本目的是为个人赋予强大的力量。确实,对于掀起这场革命的许多人来说,这就是这场革命要达到的全部目的。如果这是目的,那么显然我们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是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轰轰烈烈的个人计算机革命并没有结束,它只是刚刚开始。但不幸地,纳尔逊被严重的注意力缺乏失调症缠身。他随时都有各式各样的想法在脑中乱转,因此注意力只能集中一段非常短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似乎无法在一段合理的时间内完成任何事情。因此,他不但没有达成初衷本意,他的计划反而不断扩张,其野心之大就连他自己都承受不了,最后终于导致无可避免的精神崩溃。
    讲到恩格尔巴特时,纳尔逊说:“我认为我们都犯了相同的基本错误,我们想做的事情需要有一个现成的系统,以便在这个系统基础之上再开发我们的系统。他想让他的‘高效能小组’自己确定和选择要创建的结构,以便使‘高效能小组’拥有它需要的力量。同样,我设想已经存在文档系统(我所谓的超级文本),以便管理我试图建立的各个文档版本。”
    但是,“与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一样,特德•纳尔逊仍在实现他心里非常清楚但尚未发生的“真正的”计算机革命。而与米奇•卡普尔相同的是,他始终都很清楚,技术决策离不开精明干练和足智多谋。与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的相同之处在于,他相信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每个人的聪明智慧。”

相关链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IT史记》 ,方兴东、王俊秀,中信出版社,2004年
http://en.wikipedia.org/wiki/Ted_Nelson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

标签: Theodor Holm Nelson 泰德·纳尔逊 特德·纳尔逊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Theodor Holm Nelson,Theodor Nelson,特德·纳尔逊 ,特德·尼尔森,Ted Nelson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