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12010 次
  • 编辑次数: 4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4-01-19
admin
admin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凯文·凯利
凯文·凯利
约翰·佩里·巴洛
约翰·佩里·巴洛
泰德·纳尔逊
泰德·纳尔逊
霍华德·莱茵戈德
霍华德·莱茵戈德
克里斯·安德森
克里斯·安德森
斯图尔特·布兰德
斯图尔特·布兰德
汪丁丁
汪丁丁
段永朝
段永朝
胡泳
胡泳
郭良
郭良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郭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除了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外,有关互联网的主要经历有:1995年10月,自费组建拨号联网的在线学术论坛(PhilNet BBS)。1996-1999年,为《南方周末》先后撰写4套有关互联网和电脑的连载,1997年主编中国第一套网络文化丛书(人大出版社出版,共7本),本人撰写其中《网络创世纪》。1998年被《电脑报》、《新周刊》等评为“中国十大网民”。先后在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南加州大学和挪威卑尔根大学任访问学者或高级访问教授。分别于2001、2003、2005、2007年发布中英文版“中国互联网使用及影响调查报告”,曾受邀在互联网研究者协会(AoIR)和欧盟执委会总部作主题讲演,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南加州大学、多伦多大学、布鲁金斯研究院和兰德公司等院校和机构讲演。其研究成果被国内外主流媒体和学术研究广泛引用。
Donews六周年聚会:社科院社会发展中心郭良
目录

[显示全部]

主持全球互联网项目中国项目编辑本段回目录

      早在1999年5月,应美国驻华大使尚慕杰的邀请,郭良作为美国政府“国际访问者计划”的客人,与社科院新闻所的卜卫一起访问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与该校传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Jeffrey Cole教授探讨了在中国开展与全球互联网相应的研究的可能性。
       作为全球互联网项目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此项研究。整个研究内容和方法由中国社科院的研究人员根据中国的国情独立进行设计、执行和分析。
 
      2000年1月中国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充分肯定了开展中国互联网项目研究的意义,正式发文支持由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中国互联网研究的方案。
 
      2001年4月,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了《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的成人版和青少年版。
 
      2003年9月,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12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和《中国5小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由郭良主持),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7城市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由卜卫和刘晓红主持)。2003年11月,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在纽约的洛克菲勒大厦发布了两份调查报告的英文版。2004年1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数据和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分析基础上, 发布了中文版跨国比较研究数据。
 
      社科院每次发布的研究报告都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强烈关注和高度评价。 

访谈介绍编辑本段回目录

2004年1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公布了“全球互联网项目”(WIP)国际比较研究结果,新浪科技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一研究结果,并专访了这个项目的主要研究人社科院副研究员郭良先生,下为专访内容:

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进行互联网方面的研究的?是什么促使您做出这个研究方向上的决定的?

郭良:我开始互联网的研究可早了。1995年我在牛津大学当访问学者的时候接触了互联网,并买了不少有关互联网的书籍。秋天回国后,自己买软件,自己汉化,办起了电话拨号上网的BBS。1996年1月开始给《南方周末》写连载“跟我玩Internet”。1996年底至1997年主编“网络文化丛书”(7卷本,人大出版社)。

对互联网的定量研究始于1999年。

促使我决定研究互联网的因素很多,相信很多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人也会有我当时的那种震惊。如果我可以用一个匿名上网,并且可以在网上找到许多以前无法找到的东西,这个网络一定会改变世界。那么对这个网络进行研究,就是一个当然的选择。而能够做这样的研究则需要有自身的素质和各种机遇。在这方面,我觉得我是非常幸运的。

问:您在做研究时的经费是由那个机构提供?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郭良: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哲学研究所工作。由于科研体制等原因,很难申请到经费(因为这不是哲学),而定量研究是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持的。我和新闻所的卜卫一起进行的第一次互联网调查是由中青网资助的(CYCNET),后来由于网络泡沫,没有后续资金,就停了下来。这次调查是美国的Markle基金会资助的。该基金会只是提供资金支持,不对研究进行干涉,也不要求提供原始数据,这样的资助确实非常难得。

除了研究资金外,在中国进行定量研究必须面对大量的困难。比如抽样数据的获得:在美国,上网就能查到,而中国确很难有这方面确实可靠的数据。调查的质量监督也是大问题。去年还有SARS,使广州和南海市的调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问:您经常来往与中美之间,那您能简单讲一下中国与美国互联网发展的特点?

郭良:我想美国互联网发展一方面受行政干预较少,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比较发达。最重要的是,美国的很多网民通过网络寻求信息。而我国,尤其是小城市,虽然互联网也开始普及,却有相当数量的网民只是玩游戏和聊天。我想,应该更多地引导和培训网络用户使用互联网寻求信息、寻求知识。

问:中国的网民数量一直以很快的速度增长,据报道我国网民已经达到7950万,您认为这种增速会继续保持下去吗?而中国的网民与国外的网民相比有什么特点?

郭良:我相信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的互联网还会迅速地发展。从去年对5个小城市的个案研究可以看出这种趋势,并且,预计这种通过网吧来普及互联网的方式也有可能扩散到农村。

从网民的性别、年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的构成就可以看出,中国的网络使用还处于初级阶段。

2003年对于中国网络业来讲是由低谷走向再次辉煌的关键一年,而中国的网络股在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也倍受追捧,您能从一个长期追踪中国网络发展的研究者的角度点评一下今年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点评一下中国的网络公司今年的发展。

郭良:我主要的研究领域是互联网的社会影响,我对经济研究不多。从总的方面来说,我还是非常看好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前景的。

问:这次比较数据的是全球同时发布,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您认为在互联网研究方面,中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

郭良:没有特别的理由搞全球同时发布,大概只是想有大一些的影响吧,同时也体现了参与国之间的平等。

中国的互联网研究地位非常低,很少有可以拿来和世界对等交流的研究成果。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互联网起步较晚,另一方面也由于这方面研究需要社会科学知识、网络知识,更不要说,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了。

(王振明 新浪科技)

《全球互联网项目》项目背景 编辑本段回目录

  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 Internet Project) 。项目特点:

  1.不仅关心互联网的使用现况,而且关心其社会影响

  2.不仅关心互联网用户的现况,而且关心非用户的情况,并且将二者进行比较

  3.不是一次性的调查,而是对同组人群逐年进行的长期追踪调查

  4.不仅是在某一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研究,而且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研究机构采用类似方法、有可能进行跨国比较的调查研究

  迄今为止,已经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

 2006年: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良演讲编辑本段回目录

科技时代_图文: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良演讲
图为: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良主持并做演讲。(骆磊 摄)

  7月12日-14日,第七届世界互联网项目年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大约20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项目参与者将向公众介绍各国在该项目中的研究进展,讨论网络的社会影响。新浪科技对前两天的开放论坛进行了现场直播。

  图为: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良主持并做演讲。(骆磊 摄)

  以下为郭良讲话全文:

  事实上今年我并没有做一个调研,这个调查工作是去年2月完成的。我已经就这个调查,在去年做了若干次讲话。我们在智利开会的时候,我没有介绍这个调研的情况,大多数在座的人可能还记得我讲的一个话题是亚洲的互联网。

  第二个问题,互联网开放可能大家还记忆犹新,有些数据已经比较旧了,因为一年的时间对互联网来说是漫长的。

  首先,介绍一下互联网的背景和调研方法。然后要再讲一讲互联网的现状。虽然互联网在中国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它仍然处在一个起步期。我们很早以前就在讨论信息高速路,但是互联网在中国也只是一个娱乐高速路,而不是信息高速路,许多人可能从电视上新闻里听到了Google中国的消息,我也对Google中国做了一些研究。

  下面一个话题是互联网对媒体的影响。最后谈一谈对互联网来联系政府和群众。

  世界互联网项目从1999年发起,在那之后我们做了许多调查研究,调查人们如何使用互联网,同时也研究了互联网带来的社会影响。因为这个研究包括了互联网的用户和非用户,所以我们使用了在线的调查和不在线的调查方式。我们做了一个小组的调查,每年都做这种调研工作。

  Jeffrey Cole刚才向大家做了一个关于项目的基本介绍,现在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这个项目。不久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些研究的结果。中国的互联网项目有一些不同,因为我们从2000年开始和魏教授一起发起了这个项目,我们就采取了上门调研的方式。这种方式比较更加麻烦一点,但是我们不得不采取这个方式,因为不是每个家庭都有电话,只有上门调查才能保证调查面足够广。因为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还不够多,如果我们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可能只能有10%的受访者,而且这些人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在每个城市我们都使用了PPS方式,是一种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但是去年我们发现互联网用户大幅度增长。

  第一个调查是2001年做的,是我和吴伟教授一起主持的。当时的调研是在北京进行,还包括了上海、广州、成都、长沙。在2003年我获得了更多的资金,因此我们把西安也包含到了调查范围之中,同时也增加了沈阳,也是因为有足够的资金。我也在五个中小城市进行了一些案例调查,有的中小城市很贫穷,比如河南的义马,当地收入很低,但是有些地方是比较富裕的。当时我采访了市长,市长告诉我,这个城市的GDP每年比青海全省还要高,这样我们就调查了不同的城市,看看互联网的发展情况。去年由于资金的不足,我又只能调查这五个大的城市。

  去年的这个调查有1100多户是互联网用户,1200多户不是互联网用户。大家都认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非常快,但是我仍然认为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还在初期阶段,因为互联网在中国的用户只有一亿,跟中国的人口相比还不足10%。在大中城市里面,互联网的用户还仍然不足50%,在美国可能有70%。互联网在中国的用户还是以青年男性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为主,而且他们的收入也比较丰厚,另外,有35%的互联网用户都有五年以上的上网经验,这就是说大多数的互联网用户还是五年以前上网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和美国加州大学的调查,人们用互联网的时间越长就会越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搜寻信息和关于工作的消息。有75%的网民从来没有进行过网上购物,因此,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还不甚理想。有40%多的互联网用户从来没有使用过搜索引擎。事实情况可能更高一些,而在西方国家大多数的用户都会使用搜索引擎,有30%的互联网用户根本就没有电子邮件地址,从来不收发邮件。因此,我认为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

  我们在性别比例上看,男性高于女性;而从年龄段来看,年轻人高于老年人。从教育程度来看,受高等教育的人使用互联网更多。从这张图上能够看到,只有35%的用户上网经验超过5年。

  从下张图上大家可以看到,有75%的互联网用户从来没有过网上购物。这个变化在过去两年以来没有什么大的改观,几乎是相同的。这个情况值得注意,上网的年头越长,互联网的使用时间也就越长,老用户比新用户会花费更长的时间看新闻或者是用来工作,或者用来进行普通的浏览。老用户比新用户更加多地进行浏览,而在电子邮件方面,老用户和新用户的区别也很大,MSN、搜索引擎等等。有五年网龄的用户更多使用搜索引擎,但是新老用户在网络游戏上面花费的时间不相上下。虽然互联网应该是一种信息的高速路,而在中国事实上互联网只是一种娱乐的高速路。

  我们关于网络的活动进行了一个调查,可以看到最大的功能,第一,网上看新闻。第二,浏览。然后下面五个最大的都是关于娱乐的。去年我从美国和英国听到的消息是,最大的网络用途就是查邮件,而在中国查电子邮件只排到第八位,并不是有很多人用互联网来查邮件的。所以,大家可以发现在中国互联网的娱乐功能是非常强的,除了第一项是看新闻。但是进一步调查的时候,大家会说我们看的主要是娱乐新闻。在网上也有一些购物,当我们问他是买什么的时候,最大的商品也是娱乐商品。搜索引擎的用户很少,但是当我们问他搜索的关键词是什么,回答中最多的也是“娱乐”。

  由于百度的出现,它给我们提供了十个使用量最高的搜索词。在昨天10个最大的最热门的搜索词,第一,跑跑卡丁车,第二,QQ,一个聊天工具,像ICQ一样。第三,MP3。第四,讯雷游戏。第五,劲舞团。第六,电影。第七,小说。第八,世界杯。第九,游戏。第十,音乐。这些排名前十的热门词都是关于娱乐的。

  在座的许多同事可能已经看到了关于中国互联网的情况,我也做了一些研究。研究了中国的搜索引擎,研究的一些发现非常有意思,在2003年我问受访者,你主要用哪个搜索引擎,当时的结果是,Google是排第一的,有24%的互联网使用Google作为搜索引擎。当时百度的覆盖面只有2.5%,搜狐当时也有很多用户,排名第二。但是一年前的变化很多,百度占了互联网用户的46%,Google的用户也有所增长,上涨了27%。可以看到,其它的用户都被百度所抢过来了。大多数的西方媒体都认为,这是由于政治控制所引起的,Google在中国有的时候不太好使。但是根据我的调查,并不是政治的原因造成这种变化。第一,百度的解释是,中国人喜欢用中国的搜索引擎,因为中国的用户更加了解中文,用中文更方便。比如说如果你查“I”这个词,查不出很多结果。但是如果打汉字“我”,至少能查出38个词来,是用不同的方言、土语表示的。这是百度给出的一个解释,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最为重要的。许多人不会去在网上搜索诸如“在下”之类的文字,更多是用“我”。

  网易的CEO丁磊是我的朋友,网易是中国第三大网络公司,很多中国人只是从这个网址上来搜寻。但是如果你上这个网,如果你寻找一个关键词,能够看到五个不同的结果,这样你可以来比较这五个不同的结果。如果你搜索中文的信息,百度会更有效果,我想这只是原因之一。其它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下面这张表我们能看到,6年以上使用互联网的用户用百度和Google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对于用过两年互联网的人,大多数人使用百度。所以,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不仅仅像一块蛋糕,这个蛋糕本身还在不断作大。因此,你想做这个市场,不用争这块老蛋糕。可以看到百度吸引的是新的用户,这就够了。所以,百度做市场营销方面做得真好。如果你看到有什么任何区别。

  另外一个区别是MP3的搜寻,这个非常方便。因为百度在MP3歌曲搜寻方面占了前几名,他们自己本身是不提供MP3的音乐,但是提供链接,从链接上很容易下载音乐,他们也没有任何法律的问题,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一些公司开始控告百度。但是Google不提供这方面的搜寻服务,所以MP3的搜寻对百度来讲是第二大市场。

  还有另外一件事,“贴吧”只有百度有,这是很好的一件事。当你搜寻一件事找不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或者你想就某一个关键词说点什么,这时你就可以右键点击你的信息,就这个词可以进行评论,可以做你的解释,把你的信息贴上去。2003年12月1日开始一场调查,直到去年年底,现在一共在贴吧上每一秒钟贴上14条,到现在为止,最热门的一天会在贴吧上一共有人贴上1.2亿条留言。而且最为热门的一页上会贴上12万条。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最为热门的ID,每天上面平均是贴上400页。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人,使用同样一个用户名地址,一天能贴上去400多页,或者是几个人共用一个用户名。这是最为热门的一个吧,有5万多个话题,有一千多万个贴,比如“李宇春”,她就是最热门的一个歌手。MP3和贴吧是非常有中国的特点,而且吸引了很多百度用户。

  这跟西方非常不同,我们可以看到买同样车的人,不管什么样中国产汽车的人,他们自己也创建一个聊天室进行交流。比如在同一个楼里的用户,自己也通过BBS相互交流看法,就像建成了一个社区一样,他们认为很多人不用互联网好像不愿意进行交流一下。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到,中国人希望进行立即进行联系,而不是电话留言,不是说明中国人不愿意进行相互交流,而是中国人愿意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比如ICQ、QQ、MSN进行聊天,或者是在聊天室当中进行聊天。有一次我下载了互联网照片,照片上是农民们在墙上,绿颜色写着“丢了一头四岁的牛”,黄颜色解释了牛是什么样子,“谁要找到我这头牛”留了QQ的电话号和地址。这是农民干的事。

  这张图片显示了人们使用互联网同同事进行交流,而不是同兄弟姐妹、父母进行交流。互联网已经进一步加强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特别是有同等偏好的人。我们看到一个区别,有一个问题,互联网是不是增加了朋友和家庭的联系?在美国确实如此。但只有1.8%的互联网用户认为互联网增加了他们同家人的联系,当我们问他是不是使用互联网来增加了和拥有同样爱好人的关系,可以看到大多数中国和美国的用户差不多,都是30%左右。当我们问互联网是不是增加了具有同等政治兴趣的人联系,发现中国人这方面回答的很多,远远高于别人,增加的数字也很大。当我们问另外一个问题,互联网是不是增加了有共同爱好人的这些联系,中国的数字也远远高于其它人。

  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介,它已经对传统的媒体产生极大的影响。互联网用户同电视不一样,如果我们问用媒体花的时间是多少,就会发现使用互联网花的时间比看电视的时间要多,因为很多互联网的用户看电视的时间要低于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我十年没有电视机了,证明我用不上它。如果我们问使用互联网之后时间变化如何,也看到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等,有些报告反映的是假如中国政府不关心互联网,有些人说政府是互联网的敌人,但是实际上互联网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怎么能发展得这么迅速。如果看去年所发生的全国人大会议,温家宝说“昨天我在新华网上搜寻,很多网民都知道我要发表自己的招待会,都向我问了问题,而且我回答了一些问题。”第二天在记者招待会上,有8000个网民给温家宝总理提了300个可能会使用的网名。因此,使用互联网中国比以前能够更加了解政治,可以批评政府,可以表达意见,而且政府能够了解老百姓的看法,大家用互联网表示政治观点是比较积极的。

  我们现在问其它一个国家,是不是使用互联网能够批评政府呢?大家不同意这种说法,只有在中国,大多数被访的人同意互联网的使用增加了批评政府的机会。

  因此,结论是中国互联网现在更多的是娱乐的快速路,而不是信息的快速路,市场本身也发展得非常迅速。现在网上社区正在建立当中,人们希望和喜欢立即联系,而不是通过邮件来联系。现在它已经要开始替代传统的媒介,特别是越来越多的网民出现,而且通过互联网也能够推动人们更加积极参与政治。

  尽管五年当中我们做了上门调查,但是我们现在看到越来越难做了,因为各个楼都已经是设立了很多门禁,安了很多门铃,因此下一次可能要进行电话调查了,这是方法上会有很多变化。我们说了很多信息化社会,但是那主要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来接触和来表达对信息的看法。但是信息本身和知识既可以代表知识,又可以代表娱乐。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更重要的是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知识社会。不知道这种定义是不是准确?如果我们要问中国有多少人使用互联网,可能很多人都说使用互联网。但是我们要问这些人为什么要使用互联网,使用互联网绝对不会是为了知识而使用。有些网民,特别是现在中国这些网民参与讨论聊天,我们过去讲的是媒体的扫盲,但是现在在中国也有互联网的扫盲问题,我把它称为互联网扫盲。因为很多用户就是在网上使用脏字、坏字,对我们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好处。互联网我认为已经在开始转变社会。过去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部分地由于互联网的影响,反而互联网鼓励人们从其它一些社会联系更多了,从以前展示的表格中可以看到,互联网对家庭关系的加强影响不大,反而同其它社会联系影响大了很多。中国传统社会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看重社会、家庭,而很少看重个人。当西方谈论言论自由、隐私、民主等等,他们谈论这些词的意思同中国人来讲并不那么重视,因为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更加看重社会的完整性,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看重个人。但是现在互联网改变了很多,尤其是博客,每个人或者说很多人都想自己写博客,政治参与度越来越高。 

郭良委实了得!编辑本段回目录

看看郭良其人——

国际方面:

一、2000年6月22日,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突访中国(在中国逗留24小时),22日分别与江泽民、朱镕基、钱其琛紧急会谈,23日整个上午接见郭良等中国四位IT思想家、网络精英,下午回国。

二、2000年4月25日,美国农业部长丹·格利克曼率领的由5位美国国会议员组成的总统代表团访问北京,受克林顿总统任命,格利克曼部长是争取美国国会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协调人,意义重大。4月26日,美国驻华大使普理赫(原太平洋海军舰队司令)及夫人邀请郭良等四、五位著名学者、知名人士,与农业部长格利克曼同桌共进晚餐。郭良坐在格利克曼和普理赫中间。

三、2000年4月6日,美国商务部长戴利在北京邀请郭良共进午餐(12:30-14:00),海军司令普理赫席间陪同。

四、1999年5月,美国德州州长,现美国总统G.W布什(小布什)接见郭良,并签发了确认郭良为德州贵宾的证书。

五、1999年5月,应原美国驻华大使尚慕杰邀请,郭良参加了由美国新闻总署负责安排接待的“美国政府国际访问者计划”(此计划是五十多年前,由总统和国会设立的),对美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访问,在美国9个城市,对信息、技术等领域的40多个政府机构、大学、公司和作家、学者进行调研和访谈。

六、1997年1-3月,应邀前往爱丁堡大学高级人文学院访问知名学者。

七、1995年4-6月,在牛津大学Birkbeck大学访问知名学者,在牛津大学St.Annes学院为博士生授课并授学分。

八、1995年1-3月,应邀在伦敦大学访问知名学者。

九、2003年在美国发行《Surveying Internet Usage and Impact in Twelve Chinese Cities》。

 

 

我与乔赢的那点事(图)

                     前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右)与郭良(左一)讨论网络哲学

 

 

我与乔赢的那点事(图)

                      前美国总统小布什在当州长时为郭良亲笔签发的永久贵宾证

 

国内方面:

一、1993年为《人民日报》图书馆开发数据库管理软件。

二、1994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文学所开发工资管理软件。

三、、1996年《南方周末》全年主笔连载“跟我玩Internet”、“跟我玩PC”。

四、1997年主编网络权威书集“网络文化丛书”(共7本,人大出版社)。

五、1998年主编《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人大出版社)。

六、1998年主编《你应该知道互联网》(全国首届互联网知识大赛指定用书)。

七、1998年被《电脑报》、《新周刊》评为“中国十大网民”。

八、1998年-1999年《南方周末》全年连载“文人与电脑”。

九、1998年至今,“万圣书园”网络书信技术顾问。

十、1999年《南方周末》全文登载“中国知识产权第一案”(雅芳案)。

十一、1999年-2000年2月《南方周末》全年连载“周末杂谈”。

十二、2003年主编《2003年中国12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

 

 

我与乔赢的那点事(图)

                           乔汝(右)与学者郭良(左)讨论网络哲学

 

 

我与乔赢的那点事(图)

                               郭良(左)与乔汝(右)在郭良家中

 

 

 我与乔赢的那点事(图)

乔赢(左)郭良(中)乔汝(右)

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郭良演讲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文: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郭良演讲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良做题为“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的演讲(骆磊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新浪科技讯 2004年11月18日 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和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办的“2004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暨应用案例展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这是国内首届信息化应用盛会。新浪科技对此次盛会做了现场播报。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良做题为“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的演讲(骆磊 摄)

  以下为其演讲全文:

  很高兴能够在这里和大家讨论这些年来做的研究,正像前面几位教授谈到的今天的主题都是讲经济、讲管理、讲技术,我这个题目有点儿另类了,是完全另外的一个题目。主办方也希望我能够平衡一下。题目出的很大,信息化以人为本,我想这两头我都做不到,首先信息化是非常非常大的题目,我就尝试把信息化的概念缩小到ICT信息通信技术,另外以人为本又是非常大的,后来给限制到对社会的影响。我想这可能是国内这几年做的够国际水准,同时又觉得推销的不足够,时间非常有限,但是主办方还是要求我把去年的报告都讲一下,所以我会尽可能地掌握时间。

  今天我想讲几方面的东西,一方面介绍一下研究的背景情况,另外在这个研究里当然涉及到很多使用互联网的情况,再有就是讲媒介使用,中国人怎么样使用电视、图书、杂志报纸等等。另外是媒介信任,信任哪些媒介,不信任哪些媒介。再有多少和媒介、舆论有关的政府和老百姓有关系的,最后稍微谈一谈谈网络舆论的情况。

  实际讲起来IT或者是ICT,在中国一些地方有可能忽视了最根本的一条,技术是要为人服务的。我们的研究最早是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的,它关注对人的影响,这个调查和其他调查的区别在于它不光关心人们怎么使用互联网,同时也关心对社会究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不但关心网民的情况,还调查非网民的情况。同时这个研究不是自己的调整,希望连续做五年、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这样可以追踪下来哪些非网民变成网民,因为什么变了,变了以后对他们上网有什么影响,同时到现在为止有24个国家参与其中,中国社科院办公厅在做这件事。中国和其他国家多少还有些区别,总的来讲研究的模式有几块,一块是人口变量,这个人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到他用不用网,受教育程度高的可能会用网多一点,年轻的用网多一点。另外受教育程度高的使用的媒介,像看电视可能比受教育程度少的会少一点,使用媒介会有一些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他对媒介的信任。大概还包括人际交流,就像电话刚产生时经常会有人说电话多了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打电话的话人之间的亲情会没有了。不管是中国的研究还是美国的研究都看到,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网民的人际交流并不比非网民少。再有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技术,随着社会应用的增加会带来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相对于中国相对封闭的传统和文化来讲互联网的影响可能会更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也是很多人关心的,它对人的心里的影响,上网是不是会使人更加孤独、更加好斗等等,在我们的研究里都有涉及。

  中国的调查做了两次,一次是2001年做的,去年做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大城市,还有四个省内城市,五个小城市,这五个小城市非常有意思。整个样本是四千个人,其中包括将近2500个用户和1500个分用户,这是有意思的图,在调查当中我们想到网络使用和城市规模是有关系的,大城市用网会非常多,小城市用网会非常少。从结果来看小城市使用网的情况居然至少不比省内城市少,当然南海是一个例外了。南海特别有钱,我们去和市领导访谈时他讲我们一个县级市年GDP要超过青海一个省,所以它的用网比例高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像义乌这个小城市,居然上网率也很高,这也挺有意思的。上网比例多的原因之一就是网吧,网吧大大降低了成本,不一定非得在家里有电脑。而且在北京据说大概三块钱左右一小时,在小城市大概就一块钱一小时,非常便宜,而且也是宽带。实际上在那里可以互交互学,大家可以看这些孩子是怎么学会上网的。但是这样上网也会有一些问题,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着上网更多的是学习怎么搜索获得技术,怎么获得教育,更多是以娱乐、休闲为目的的,这也是在河南那个小城市里的照片。再有一个特点是电子邮件的使用非常薄弱。在我们调查当中发现互联网用户里有20%的用户没有电子邮箱。在有电子邮箱的用户大众大概14%的用户每星期查邮件不到一次,20%的每周查一次,只有21%的用户每天查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的使用率非常低,并且大部分用的是免费邮箱。和其他国家比较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深颜色指的是每天至少查一次电子邮件的,而浅颜色的是每星期才查一次,在国际互联网机构WIP这个项目中,所有国家都是查邮件的多,而只有中国的反过来。在网上行为来看读新闻的比例非常高,相当多的人都是经常或者是有时候读新闻。我们解释为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传统媒体还不足以满足人多人阅读新闻的需要,所以才到网上找新闻。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花多少时间读不同的内容,像外文网站和海外网站,网民大概用20%的时间在看中国大陆以外的内容。这个数据比2001年的数据要低,可能是因为去年增加了小城市,而小城市外语各方面会差一点。

  下面介绍一下媒体的使用,网民和非网民在使用传统媒体上的差异是非常大的。网民看电视明显要少于非网民。读书、听音乐、看录像要明显多于非网民,当差异显著程度大于0.005以上的话说明差异不显著,但是网民和非网民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然不能因此说是因为上网才使差异增加,因为网民当中受教育程度高的多一些,我们也看了一下无网络经验的人、使用网络超过五年的人也许可以部分解释。这里面比较典型有影响的是听音乐、看录像,用网时间长的比用网时间短的人要多一些。网吧用户使用传统媒体的情况也可以看出来,网吧用户明显看电视要比不用网吧上网的用户多。读书也稍微多一点,读报纸明显比不上网吧的人要少。不同城市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像西安和义乌读新闻网站的比率非常高。从年龄来函中年人更喜欢读一些新闻的东西。另外这也可以部分解释读新闻的多,随着使用网络时间的增加花在阅读新闻上的时间会更多一点。但同时也问了一下上网以后使用传统媒体时间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是上网之后听广播的更少了,看电视和读书少的相对比听广播的要少一点。网吧用户关心网上新闻和非网吧用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网吧用户更多关心的是体育、娱乐方面的,非网吧用户更多关心的是国内时事、国际时事,另外在性别差异上的区别,明显男的更多关心体育,女性可能关心娱乐方面多一点,而像国际时事也是男性关心多一点,社会生活方面女性关注多一点,年轻人关心的是娱乐、体育方面,岁数大的人更多关心国际、国内时事。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关心的新闻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受教育程度高一点关心国内时事、体育多一点,主要是因为他读新闻多是有关系的。

  媒介信任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尽管很多人通过网络来阅读新闻,但是当我们问他你更相信哪一种媒体时,最相信的还是国内的电视新闻。其次相信的是国内的广播新闻,再其次相信是国内报纸新闻,而国外新闻的相信程度显然要低得多,而相信程度最低的还是网络新闻。这个结论和2001年做的结论一样。通过网络获得的信息里我们问更相信哪些呢?最相信的是内地传统的网站,像人民日报网、CCTV网站、新华网,其次是门户网站,像新浪、搜狐、网易等等。同时还问了四个有关政治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个是,你是否认为通过互联网可以更加了解政治?绝大多数都认为网络可以帮助他更加了解政治,并且可以明显看出来越是上网的人越相信,显然他们通过上网对他们了解政治产生了影响。再有一个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机会表达观点,这些都是超过60%的人赞成这个看法。像去年都经历了从SARS到刘涌、宝马案一系列案件都可以看出来网络对老百姓表达他们的看法有什么影响。同时也问通过互联网政府官员可以更多了解群众的看法,60%的人,而且网民比非网民更加赞成。再一个可以更多地评论政府工作,超过50%,而且网民更多是赞成或者是非常赞成。但是看这一点就非常有趣了,我们做了一下国际比较,看其他国家都是一片蓝,绝大多数都不相信网络真的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政治或者是了解政府的政策,或者是政府可以更多地了解老百姓,而中国恰恰相反。中国这个国家68%的人认为是这样的,完全和西方国家不一样。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因素,中国的比例加起来是百分之百,而其他国家都不是百分之百。中国人都非常喜欢中庸,不管怎么说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赞成比不赞成的多得多。

  网络舆论和政府宣传是不一样的,宣传这个词用了几十年,在英语里是一个不太好的词,网络舆论显然是一种不同的声音,和自然科学、技术等等不一样,在科学技术里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但是在社会生活和文化当中是要有多样性的,如果只有一种声音的话是很难发展的。所以网络舆论在这方面是顺应民意的。但是我们不认为它就代表了民意,我们知道中国网民的比例绝对不会到10%,这10%显然不代表百分之百的人。另一方面中国互联网应用正在发展当中,所以网民的构成还是比较偏向男性、年轻、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如果说代表民意的话这些也仅仅代表这一部分人的民意,并不是一个平均的民意。同时在社科院的调查里也问到你是否在聊天室或者是论坛里发言,经常聊天、发言的只占到10%左右,很少发言的占将近40%,只读帖子而不发言的将近25%,还有大概四分之一是从来不去的。显然爱发言的人和不爱发言的人想法是完全不一样的,爱发言的人并不一定代表不爱发言人的民意,这也是有区别的。另外网上信息量非常大,你发一个帖子可能很激动,打了半个小时,可能一下子就没有了。同样这种极端的话也不见得就代表了民意。同时因为网络是匿名的,头两个月开过一个网络社区的讨论,我听一个网管讲他追踪IP就发现有的人发帖子,没人理,他又取了一个名字进去骂那个人。互联网的出现提高了民众和政府交流的程度,不管是政府还是民众都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理解这里的差异。

  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张图,这是在北大外面的一个飞鱼网吧,前两年我去纽约时也去了一个号称世界最大的网吧,里面有800台电脑,飞鱼网吧当时报道有1400台电脑,但是这里面大部分电脑的屏幕都是在玩游戏。时间的关系我只能介绍研究里很小的一部分,而且主要是描述性的,更深入的研究只能在学术论文里发表,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网页上下载我去年的调查报告,谢谢大家!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

标签: 互联网 网络调查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