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人物 企业 技术 IT业 TMT
科普: 自然 科学 科幻 宇宙 科学家
通信: 历史 技术 手机 词典 3G馆
索引: 分类 推荐 专题 热点 排行榜
互联网: 广告 营销 政务 游戏 google
新媒体: 社交 博客 学者 人物 传播学
新思想: 网站 新书 新知 新词 思想家
图书馆: 文化 商业 管理 经济 期刊
网络文化: 社会 红人 黑客 治理 亚文化
创业百科: VC 词典 指南 案例 创业史
前沿科技: 清洁 绿色 纳米 生物 环保
知识产权: 盗版 共享 学人 法规 著作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创建新词条
科技百科
  • 人气指数: 22933 次
  • 编辑次数: 7 次 历史版本
  • 更新时间: 2014-02-16
方兴东
方兴东
发短消息
高兴
高兴
发短消息
相关词条
凯文·凯利
凯文·凯利
约翰·佩里·巴洛
约翰·佩里·巴洛
泰德·纳尔逊
泰德·纳尔逊
霍华德·莱茵戈德
霍华德·莱茵戈德
克里斯·安德森
克里斯·安德森
斯图尔特·布兰德
斯图尔特·布兰德
汪丁丁
汪丁丁
段永朝
段永朝
胡泳
胡泳
郭良
郭良
推荐词条
希拉里二度竞选
希拉里二度竞选
《互联网百科系列》
《互联网百科系列》
《黑客百科》
《黑客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舆情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网络治理百科》
《硅谷百科》
《硅谷百科》
2017年特斯拉
2017年特斯拉
MIT黑客全纪录
MIT黑客全纪录
桑达尔·皮查伊
桑达尔·皮查伊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阿里双十一成交额
最新词条

热门标签

微博侠 数字营销2011年度总结 政务微博元年 2011微博十大事件 美国十大创业孵化器 盘点美国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盘点导师型创业孵化器 TechStars 智能电视大战前夜 竞争型国企 公益型国企 2011央视经济年度人物 Rhianna Pratchett 莱恩娜·普莱契 Zynga与Facebook关系 Zynga盈利危机 2010年手机社交游戏行业分析报告 游戏奖励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表现 主流手机游戏公司运营对比数据 创建游戏原型 正反馈现象 易用性设计增强游戏体验 易用性设计 《The Sims Social》社交亮 心理生理学与游戏 Kixeye Storm8 Storm8公司 女性玩家营销策略 休闲游戏的创新性 游戏运营的数据分析 社交游戏分析学常见术语 游戏运营数据解析 iPad风行美国校园 iPad终结传统教科书 游戏平衡性 成长类型及情感元素 鸿蒙国际 云骗钱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 方正产业图谱 方正改制考 通信企业属公益型国企 善用玩家作弊行为 手机游戏传播 每用户平均收入 ARPU值 ARPU 游戏授权三面观 游戏设计所运用的化学原理 iOS应用人性化界面设计原则 硬核游戏 硬核社交游戏 生物测量法研究玩家 全球移动用户 用户研究三部曲 Tagged转型故事 Tagged Instagram火爆的3大原因 全球第四大社交网络Badoo Badoo 2011年最迅猛的20大创业公司 病毒式传播功能支持的游戏设计 病毒式传播功能 美国社交游戏虚拟商品收益 Flipboard改变阅读 盘点10大最难iPhone游戏 移动应用设计7大主流趋势 成功的设计文件十个要点 游戏设计文件 应用内置付费功能 内置付费功能 IAP功能 IAP IAP模式 游戏易用性测试 生理心理游戏评估 游戏化游戏 全美社交游戏规模 美国社交游戏市场 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 Facebook虚拟商品收益 Facebook全球广告营收 Facebook广告营收 失败游戏设计的数宗罪名 休闲游戏设计要点 玩游戏可提高认知能力 玩游戏与认知能力 全球游戏广告 独立开发者提高工作效率的100个要点 Facebook亚洲用户 免费游戏的10种创收模式 人类大脑可下载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20位硅谷企业家 做空中概股的幕后黑手 做空中概股幕后黑手 苹果2013营收 Playfish社交游戏架构

凯文·凯利 发表评论(0) 编辑词条

凯文·凯利 Kevin Kelly

Kevin Kelly(1952~),常被亲昵地称为“KK”,中文译名凯文・凯利。

  凯文・凯利是著名杂志《连线》 (Wired)的创始主编。在《连线》之前,他是《全球概览》杂志(The Whole Earth Catalog)的编辑和出版人;这是乔布斯最喜欢的杂志,那句著名“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就是出自这本杂志。早在1984年时,他就发起了第一届黑客大会(Hackers Conference),那时“黑客”一词尚不像现在这样蕴含着贬义。他同时还为《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科学》 等重量级媒体和杂志撰稿。

  凯文・凯利也常被看作是“网络文化”(Cyberculture)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他犹如硅谷当中的一位“游侠”,当世界的目光过多地聚焦于某种具体应用、聚焦于路演和IPO、聚焦于科技公司市值的时候,他却一如既往地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未来--这位睿智的未来学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就预见了Web2.0时代的到来、预见了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发展趋势。

  在他出版于1994年的《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一书中,凯文・凯利提到了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概念;而这些在十多年前所提出的概念如今或者已经变成了现实,或者正在兴起甚至大热。

  1999年 的电影《黑客帝国》(Matrix)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凯文・凯利对网络文化的观察和预言的一种隐喻。《失控》也是该片导演要求主要演员必读的三本书之一。 2006年, 《长尾》作者克里斯・安德森亚马逊网站上这样评价《失控》:“这可能是90年代最重要的一本书”,“可能是过去十年来最聪明的一本书”。

  作为克里斯・安德森的前任,凯文・凯利对安德森有着极大的影响。安德森就曾在他的个人博客中说过,KK所写的《失控》对他写作《长尾》一书有着重大影响,并且,这本书也或多或少地促成他担任《连线》主编一职。

目录

[显示全部]

基本资料编辑本段回目录

(图)Kevin KellyKevin Kelly

1952年,凯文·凯利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971年在罗得岛大学念书一年后即辍学,后成为自由摄影师。

20岁至27岁间,凯文·凯利远足亚洲,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菲律宾、泰国、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阿富汗、伊朗等地游历。27岁在耶路撒冷,凯文·凯利经历了一次神奇的体验,他觉得自己的寿命只有6个月,于是孝顺父母,广为布施,看望亲友,然后在万圣节之夜“死”去。

回到美国后,这个在精神上经历过一次“死亡”的人,骑自行车跋涉5 000英里,横穿整个美国,体验生命的光辉。

在接下来的30年里,他用自己的方式热烈拥抱着这个飞速发展、眼花缭乱、日益技术化的世界,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和智慧,在思想光辉的尽头、在人迹罕至的边疆,发掘着暗藏在强大技术力量背后的生命之音。

1981年,凯文·凯利创办了自己的杂志《步行》(Walking Journal)。他曾是《全球评论》、《信号》、《全球概览》的编辑和重要的撰稿人,他的文章在《经济学人》、《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科学》杂志等重量级媒体上广受赞誉。他参与创办的全球电子链接WELL(Whole Earth eLectronic Link)迄今仍然是最具人气、最有智慧的社区之一。

1999年,著名导演沃卓斯基在拍摄大片《黑客帝国》(Matrix)时,凯文·凯利的著作《失控》(Out of Control)曾被指定为全体演职人员必读的三本书之一。

每个人都来听他走在时代尖端的想法,并学习他非常平易近人的品德。

□曾任《连线》(Wired)杂志执行主编。《连线》创刊于 1993 年 1 月,为探讨数字革命的杂志。曾获1994年全美杂志奖,以及 1996年全美杂志奖设计类奖。
□1984~1990年,编辑并发行《全球评论》(Whole Earth Review)。
□曾参与“WELL”的早期活动。
□著有《失控》(Out of Control,)一书,探讨科技如何变成具有生物性、游离及其分散的性质。

Kelly was born in Pennsylvania in 1952 and graduated from Westfield High School, Westfield, New Jersey in 1970. He dropped out of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after only one year.

Kelly lives in Pacifica, California, a small coastal town just south of San Francisco. He is a devout Christian. He is married and has three children; Tywen, Ting and Kaileen

详细履历表编辑本段回目录

1952

   

Born, in Pennsylvania, USA

1970

   

Graduated from Westfield High School, Westfield NJ.

1971

   

Dropped out of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after one year.

1971

   

Resident photographer at Apeiron Photography Workshop in Millerton, NY.

1972- 1979

   

Independent photographer in remote parts of Asia. Roamed Japan, Korea, Taiwan, Philippines, Burma, Thailand, Bengladesh, India, Sri Lanka, Nepal, Pakistan, Afghanistan, and Iran.

1979

   

Editor for Bell Helicopter employee newsletter in Tehran, Iran.

1979

   

Became a Christian after conversion experience in Jerusalem. Rode bicycle 5,000 miles across continental US. During the crossing completed Bicycle Haiku, a collection of haikus and ink sketches in book form.

1980

   

Hiked the Appalachian Trail from NJ to South Carolina with two brothers, Brian and Michael.

1980

   

Initiated microphotography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at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Microbiology Department. Completed film with Dr. John Patton, entitled A Microscopic Look at Digestion, from Bandera Enterprises.

1981

   

Launched Walking Journal, first American magazine dedicated to recreational walking. Sold in 1984.

1982

   

Started and ran Nomadic Books, a mail order company specializing in hard-to-find budget travel information for world travelers. Sold in 1984.

1983- 1984

   

Wrote monthly column on travel for New Age Journal.

1984

   

Researched and wrote cover story for New Age Journal on the "Network Nation," a very early report on online culture.

1984- 1990

   

Edited last issue of Co-Evolution Quarterly and first issue of Whole Earth Review. Edited the Review for 6 years. Was acting-publisher of Whole Earth Catalogs after founder Stewart Brand left. Director of Point Foundation.

1985

   

Co-initiator of the Hackers' Conference, launched with Stewart Brand and organized by Ryan Phelan, and inspired by Steven Levy's book. This seminal gathering brought together three generations of programming hackers for the first time.

1985- 1998

   

Served on Board of Directors of the WELL from its inception until its sale to Salon. The WELL was an early, influential, and pioneering outpost in what later came to be called cyberspace.

1986

   

Designed and published the Essential Whole Earth Catalog, a distillation of the best tools and books for self education.

1987

   

Married Gia-Miin Fuh, a biochemist.

1988

   

Conceived and edited Signal: Communication Tool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a compendium of digital resources and culture.

1988

   

Daughter, Kaileen, born.

1989

   

Created, together with Cheryl Nash, a 24-hour immersive jamboree in virtual reality, entitled Cyberthon -- the first public access to all then-existing virtual reality experiments.

1990

   

Daughter, Ting, born.

1990- 1994

   

Researched and wrote Out of Control, the Rise of Neo-Biological Civilization. Reviewed in Fortune magazine as "A book that should be required reading for all executives....As entertaining as it is insightful."

1992- 1999

   

Founding executive editor of Wired magazine, which was conceived by Louis Rosetto and Jane Metcalf. First issue is launched January 1993.

1994

   

Wired magazine wins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for General Excellence, the first time the award is granted to a start-up.

1995

   

Charter board member of the Long Now Foundation, a non-profit dedicated to encouraging long-term views and generational thinking.

1996

   

Son, Tywen, born.

1998

   

Completed New Rules for the New Economy, a best selling book on the dynamics of the network economy.

1999

   

As a client of the Leigh Bureau, made many presentations at high-tech conferences and corporate meetings world-wide.

2000

   

Conceived and launched, with Stewart Brand and Ryan Phelan, the All Species Inventory, an effort to discover and catalog all living organisms in one generation.

2001

   

Together with Stewart Brand, started up Long Bets, a mechanism to make predictions socially responsible.

2002

   

Published Asia Grace, a book of about 600 photographs (and no words) of life in Asia. Launched asiagrace.com, a supplemental web site with stories and text for the book.

Earned a "Special Thanks To" screen credit for the film Minority Report, as part of a group of futurists hired by director Steven Spielberg to imagine Washington DC in the year 2050.

2003

   

Created the weekly email list and website Cool Tools. Wrote, designed and published a limited edition of reviews in book form, Cool Tools 2003.

2004

   

Wrote, designed and published the book True Films: 100 Great Documentaries & Factuals. Appeared in "The Roots of the Matrix" portion of the Ultimate Matrix Collection DVD set, along with recommendation for Out of Control.

2005

   

Co-host (with Stewart Brand) the monthly Seminar About Long-term Thinking, a public series based in San Francisco and broadcast on the web. Launched The Technium, a blog about the nature of technology.

2006

   

Published True Films 2.0. Launched Street Use, a blog for vernacular technology.

2007

   

All Species Foundation closes and hands off mission to the Encyclopedia of Life.

2008

2009

   

Redesign Cool Tools website. Published True Films 3.0 as ebook.

Launched The Quantified Self (with Gary Wolf). Homeschooled my son Tywen.

2010

   

Completed and published What Technology Wants.

2012

   

Published The Silver Cord, a graphic novel.

主要著作编辑本段回目录

Bicycle Haiku (1995)
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 (Addison Wesley 1994, Perseus Books, 1995)
(online complete text and reviews)
New Rules for the New Economy: 10 Radical Strategies for a Connected World (Penguin, 1999)
Asia Grace (2002)
Cool Tools (2003) - Tool reviews collected from his weblog of the same name
Bad Dreams (2003)
“Photographers section: Kevin Kelly,” pp. 106–111, in Lloyd Kahn, editor 2004 Home Work (Shelter Publications, 2004)
True Films (2006)

《失控》 编辑本段回目录

作者:凯文•凯利(Kevin Kelly)
定价:88.00
出版时间:新星出版社,2010年12月

本书于199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十多年来,它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和重视,是鲜有的一年比一年卖得好的畅销书,被评价为“过去十年来最聪明的一本书”。
《失控》是作者KK带领大家做的一次有关科技、社会和经济的最前沿的漫游,它关乎到我们每个人的未来。而关于人类社会的过去与现在, KK在中文版自序中写道:“我们今天所知的,绝大多数是我们20年前就已知的,并且都在这本书中提及了”。
这部人类未来的启示录,内容涉猎广泛,如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概念,引发思考、启迪智慧,又和我们的现实及未来生活紧密相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不可不读的智慧佳作。
相关评论:
“该书第一版于1994年发行,但这是一本随着时间流逝而光芒弥增的书,他当时尽管未能预知博客、维基的出现,但是,很显然,凯文那时已经感知到这些东西的出现。”

“过去十年来最聪明的一本书”。
——《长尾理论》作者安德森(Chris Anderson)

TED人物志- Kevin Kelly编辑本段回目录

凯文·科里 Kevin Kelly
提及凯文·科里,人们会说他是一位maverick,大概类似我们中国古代说的“侠客”吧。(记得周作人先生就曾写过一篇叫《哀侠》的文章)凯文中学毕业以后考进罗得岛大学,一年后退学,到东南亚游历,还学会了一种流行于老挝的乐器(ukulele)。他在游历的过程中感受到多元文化的魅力,也对于技术这个东西发生兴趣。他不去专门研究某一技术,而是探究技术对于社会及人发展的意义。

在1970年代,凯文参与编写了《地球目录》(Whole Earth Catalog)一书,希望能把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写进档案。他是《连线》杂志的编辑,也是该杂志创办人之一。他是“未来即今日”(Longnow Foundation)的董事会成员。他对于未来科技的预言深深的影响了许多人。《长尾理论》作者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亚马逊在线书店上给予凯文写的《零控制》(Out of Control)一书写的书评是这么说的:“该书第一版于1994年发行,但是,这是一本随着时间流逝而光芒弥增的书,他当时尽管未能预知博客、维基的出现,但是,很显然,凯文那时已经感知到这些东西的出现。“

在2005年的TED讲演中( watch the video below),他演讲的题目是“科技想得到什么?”(what does technology want?) ,在18分钟的演讲里,凯文盛情演绎技术的演化(evolution)故事,试图证明技术是“第七王国”( the 7th kingdom) ,他最后两分钟的演讲更是把话题引向纵深,提出我们怎样看待科技的问题。这里引用其中两句:

让我们设想一下,莫扎特生活的年代钢琴还没有发明出来,或凡高生活在油画颜料要高价才能买得到的年代。每一天,地球上有众多小孩出生,他们都有很好的天赋,可也许他们藉以表达自我的技术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我们有义务去发明那些尚未被发明的东西。

人类是被科技所定义的。科技促使进化迈向下一阶段,它是人类借以探索各种可能性的手段,也是创造的手段,it is actually a way of playing the game of playing all the games.

凯文写过不少颇具影响力的文章,其中包括:论述发表于纽约时报的评论Google Book工程的文章,发表于Edge.org探讨未来科技走向的文章,回顾互联网历史的《我们即网络》(We Are the Web),还有众多发表于《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 《经济学人》等杂志报刊。

凯文·凯利自己说编辑本段回目录

  《连线》是一本文化杂志,内容以科技文化为主,而不是一本科技杂志。 它能够在两年半之内,从默默无闻达到拥有 30 万个订户,完全因为它适时地 察觉到科技中成长出的新文化。这个新科技文化很奇怪,即使在 1991 年,我 们构思杂志的时候,还未能被大家看出来。杂志构想首先是罗塞托和简·梅 特卡夫提出来的。当时他们俩正在阿姆斯特丹编一本很奇怪、但有趣的英语 电脑杂志《电子文字》(Electric Word)。杂志的知名度不高,不过我看了 杂志,并经常为它写评论,大力赞扬它,因为它以非常深远的眼光看电脑。 最后杂志因离原始宗旨的机器翻译和文字处理太远,而关门大吉。

(图)Kevin KellyKevin Kelly

罗塞托和简随后来到加州,因为这里才是数字科技真正活跃的地方。他们知道我也努力于科技文化的培育,曾参与“WELL”、《全球软件目录》, 及个人通讯目录的《信号》(Signal)等的工作,而与我联络上。显然他们 对有关这个新文化的传播很感兴趣,于是便开始了《连线》。《连线》杂志 从文化角度谈科技,报道促使这场革命发生的远见之士、业界名人、一些大 家都看见,却不知道是谁做成的方法和工具,以及未来。

这些内容被一种好像来自 2020 年世界的未来感所包裹,正好对了时代的味。这是一本很乐观的杂志:它认为未来是友善的,是一个我们向往的地方。 我们观察了一年左右的时间,美国副总统戈尔、国家信息基层建设和信 息高速公路等,便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连线》也蓄势待发。在我们报导 了大量有关因特网络的潮流后,很多杂志都模仿我们。倒不是哪一份特定杂 志在完全模仿,而是所有杂志现在都有一块仿《连线》的固定篇幅,来报道这些东西。 虽然对《连线》持乐观的态度,但这不表示我们的观点不带批判。我们指出未来会增加每个人的选择机会,虽然很多的机会是负面的或有害的,但 是正面的机会也同时会增加。面对未来最好的方法,便是乐观以待。主张未 来一片晦暗的人,无法对未来做很好的准备。

  从一开始,《连线》就被视为一种男性杂志,因为我们比较了解男性。 而身为编辑,我们知道写自己想读的东西是最好的做杂志的方法。广告商必 须知道他们要什么。我们希望有一群年轻的读者。年轻人的杂志有趣的是:  
通常不是站在这一边,就是站在另外一边。《滚石》(Rolling Stone)也是 非常男性的杂志,但不如《连线》。我们追求的基本读者是具有科技导向的, 而从读者分析中我们发现,我们的读者 85%为男性,15%为女性,大约和 1993 年的因特网络人口男女比例相似。

  我们每期都拓展内容。很奇怪,我们内容范围越来越宽广,而整体的文 化也朝《连线》的方向发展。我们的读者群扩展得非常快,因为主流文化变 成无灵性文化(nerd culture);或者应该说,无灵性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在达到男女平等,男性读者数与女性读者数相当以前,这里是不可能有文明 的。事情都是这样的,一开始总是拓荒者先出现:牛仔、男性荷尔蒙、疯狂、 粗野。因特网络也是一样。在女性扮演更重要角色以前,因特网络不可能更 文明。

  在数字领域中,很多人仍然关心一个老问题:“有”还是“没有”。他 们认为,有人已经有了,或了解数字科技,但有人没有、也不了解,而两者 之间的鸿沟正在扩大。但是事实显示并非如此。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有” 和“还没有”之间的差异。凡是没有的人,也都将转为有,也就是迟早会认 识、了解这项新科技。问题是: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有?我们可以加快他们有 的脚步吗?事实上,数字科技的传播速度之快,已经超越过去所有科技,如 洗衣机、冷气、汽车、电话、电视等。电视可说是过去在全世界普及最快的 科技,而电话普及的速度却相当慢。
艾伦·凯(Alan Kay)说所谓科技,就是你我出生以后发明的新玩意儿。

从某个角度来看,我同意杰伦·拉尼尔说的,对老一辈而言,内容资料是固 定的;但对年轻一辈而言,内容资料则为互动。我们必须有点新东西,才能 够让他们感动、惊奇。内容资料对我们是新科技。

(图)Kevin KellyKevin Kelly

杰伦问,如果我们对未来的乐观是错的,我们如何知道自己错了?首先,如果我们知道错了,我们已知道得太晚了。我们要往下走 10 年才会发现,其 实真正的选择比我们以为的要少。如果我想创造艺术,我可以选择创造艺术 的灵感比较少;如果我要思考一样东西,我可以思考的空间比较小。果真如 此的话,未来真没有什么好东西可谈了。

有一种乌托邦式的梦想,认为未来因特网络会给社会变迁带来正面影响。我对这一点非常怀疑。因特网络一定会带来社会变迁,但不会是正面的。 在此同时,我对数字科技和数字科技带来的革命却抱持着相当乐观的看法, 因为网络化、电脑化、数字化等等都会增加选择机会。科技能够做的就是这 个,不过这是很大的工作。例如,今天剩下来的人,如果对艺术有兴趣的话, 可以选择画图画,雕刻,拍电影,从事各种层次的音乐创作。每次媒体自我 发明一次,人们便在不失去过去媒体形式的前提下,扩大了选择性。从这个 简单的层次来看,因特网和它所造出来的文字空间(literary space)将带 来一片新的艺术天地。同样的,因特网也将促使新的政治、社会结构出现, 而无损旧有结构的存在。

  我们谈的正是通信革命。通信革命令人振奋,因为通信正是文化的基础。 文化是人与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沟通过程。随着通信革命的进程,我们得 以扩大、增进文化与社会的基础。透过新通信机器里小芯片的改造,我们将 看到通信革命所带来的强有力的效果。有了因特网络以后,我们将开发出以 前想都不敢想的点子。科技塑造了我们的思考,就好像我们的思考塑造科技 一样。我们正处于一个科技再改造(re-engineering)并再设计(re-design)
的空间,让我们有更多思考余地的时代。 因为万维网和因特网而重新创造出来的新思考、文字空间,至少会对我
们产生一项影响,那就是:人们将不断地往这生态的、相对的、后现代的、 充满不确定性的新空间移动。就哲学层面来看,它创造了并进一步推动了, 过去 20 年来我们在文化中出现的那一类东西。把书这个原有的固定概念和后 现代空间中的概念来对比的话,可以看见后者的真理是组合起来的,而非固 有的,例如一个超文本的小说、作者的不确定性、处处互联的感觉、事物原 因的反作用、相对性教条等。道德确定性越来越难找到,大家也越来越难在 基本社会价值上获得共识。从社会层面而言,来日将是一个更艰难的局面。

大家说凯文·凯利编辑本段回目录

沉思者/道格·卡尔斯顿

(图)Kevin KellyKevin Kelly

  凯利很有观察力。他不但看到事情的真相,而且更重要的,他找到别人 还没有想到、没有考虑到的事情。

牛虻/约翰·德沃夏克
  凯利陷入窠臼,只是他自己还不知道。他应该赶快爬出来,做些重要的 东西。那根本就是老调,每个人都看得出来。

北美土狼/约翰·佩里·巴洛
  凯利和我在思想领域中极为接近,他随时可以准确地为我说完一句话, 而我也可以准确地为他说完他没说的话。凯文在我觉得“如果不是他,那么 就是我会想出来”的领域中,有很大的贡献,其实大部分是我们两人的想法。 他说电脑已经过时,是对的。以后发展已经无关电脑,而电脑反而在挡路了。 电脑到了使用者不知道它们存在的时候,才是最宝贵的。

先知/大卫·邦内尔
  凯利认为个人电脑已经过时,因为它被连入网络。因此,重要的是如何 与他人通讯、连接和互相产生关联。我想要告诉凯文·凯利一件事情,我们 替阿尔它(Altair)软件想到的第一个应用方法,便是和电话线路连接,创 造信息联结并将它当通信工具来用。也就是说,电脑用在通信上不是最近才 有的想法,从一开始便被纳入工作和计划中。个人电脑加速了这个趋势的进 行。说个人电脑已经过时、死亡,是很傻的说法。

海盗/路易斯·罗塞托

(图)Kevin KellyKevin Kelly

  凯文是圣人,好像 19 世纪中叶,爱尔兰小村庄中一个激进的教士。每个 人都到教堂来听他走在时代前沿的想法,并领略他那超乎常人的智慧。

制作人/理查德·沃尔曼
  从《失控》衍生出来的怀疑态度,正如同它所生出的主干,将不断地再 生、分裂、侵扰我们对进步与思考的基本思维。凯利能令人在不设防的情况 下,接受他的意见。

电脑空间分析师/谢里·特尔克
  凯文·凯利结合了开放的心、学者的宽厚和对好主意的品位。他拥有赢 家的条件。

出版人/简·梅特卡夫
  凯文快要成活菩萨了。他是一个宗教涵养很深的人,而他的知识欲则是 无止境的。我非常佩服他苏格拉底式的探求与发展。以前我很讨厌他那一套, 一直想:这家伙是个总编辑、是个未来学家,那是他的事,可是我得做我的
生意,他怎么老用那些问题打搅我?可是和凯文相处的时间越多,我越发了 解,他看事情的方式激发了我们所有人。

布洛克曼说凯文·凯利编辑本段回目录

  凯文·凯利相信电脑已经过时。“那是历史了,”他说,“计算机的计 算功能的变化对我们社会应该发生的影响,都已经发生了。电脑主要功能只 是让很多东西自动化,加速社会的运作,而社会运作到达一定速度以后,引 发了更大的变化。就是这么回事。”凯利非常兴奋,因为他相信我们正处在 通信革命的起步阶段,而通信正是文化的基础。

(图)《失控》《失控》

  凯利是《连线》杂志执行总编。根据《纽约时报》的看法,他是《连线》 的“大思想”家,擅长将新鲜而有深度的思考带入一个原本连篇累牍都只有 “态度”的杂志。有一群年轻创意者,在拉尼尔所谓的“荷尔蒙异变者专用 宿舍”共同工作。凯利给了他们很多成熟的影响。我从 80 年代初期,凯利在 编《全球目录》《全球评论》时便认识他了。

  凯利想的与写的都是新机械生物学、经济学、社会系统等。他的著作《失控》成为 90 年代的经典作品,也是企业和科技界的宝典。《失控》描述了一 种新的环境,其中的经济和所有环绕经济的事务,展现出一种有机的、有生 命的特质。乍听起来,这似乎是对未来一种非常诗意的描述,但是在我们对 新经济和新创造出来的数字科技认识颇多后,便应该采取对企业及科学有益 处的新方法,并尝试了解这些新系统运作的方式。

凯利指出,我们的未来生活将被“报酬渐增法则”(law ofincreasing returns)统辖。“那就是在新的经济系统下,好的观念将依然存在,”他说, “只是将以不同形态表现出来。我们将不再看见巨大、单一的垂直系统,因 为以后的世界是水平、扁平的,呈连环套式(nested),而非阶层式结构。 也就是说,不同的控制机制存在于各个群落中,而形成大同心圆的构造,而 不是像过去一般,层层上叠,形成金字塔形的结构。以后的环境界限模糊, 而且权力分散。机器人和其他大型系统必须分散,否则在快速变迁的环境中 是无法发挥功能的。新数字经济几乎每个钟头都在变,因此我们必须要非常 有弹性,有应变能力。不过,应变的成本与价格就在于我们是否能分散控制。”

1996 年 5 月,凯利送来一份电子邮件,宣布他自己在万维网上的主页将提供《失控》的互动版。他的网址别名非常有趣:绝对伏特加(absolutvodka)。 凯利说:“杂志广告不论多好,在网络上都没有用。绝对公司(Absolut Company)能够走在流行先端,了解到这一点,所以邀请各个公司的有远见之 士,而非专门做商标的视觉艺术家,在网络上创作一些疯狂的思考空间。以 上所有说法,都放在本公司总主页 absolutyopdka·com 地址上”。

顺便提一句,凯利在万维网的网页名称为绝对凯利(Absolut Kelly)。 凯利是圣人。在我心中,时常想像他赤着脚走向大马士革,一路问东问西,而那些问题又质问问题本身。

《连线》主编:科技是第七种生命形态编辑本段回目录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2月2日,58岁的《连线》创始执行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ey)即将赴京攀登长城;与此同时,他于1994年在美国出版的《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也将由中信出版社引入中国。

  在很多人眼中,美国网络风潮的主角是比尔·盖茨、杨致远、贝佐斯或今日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但其实在这一时代潮流中真正蛊惑人心的不是福布斯榜上的富豪们,而是幕后一批美国数字时代的传教士和鼓吹手。堪称“技术狂热分子失乐园”的《连线》编委会,正是其中经典之一。

  不过,与其说凯利是该杂志创始执行主编,倒莫若说他是这本杂志的思想家。他曾用威廉·吉布森小说中的一句话概括《连线》的主旨——“未来(技术)其实已经在这儿,只不过它的分布不那么均匀罢了。”而他本人也曾对《连线》现任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有重要影响。安德森曾在其个人博客中指出,《失控》是其写作《长尾理论》的引路人,如今“长尾理论”已改变企业营销与生产的思维,带动了新一波商业势力的消长。

  但与其说凯利是《连线》思想家,倒莫若说他是美国技术哲学史的重要奠基人。当年沃卓斯基兄弟拍摄《黑客帝国》时,曾要求所有演员必须通读凯文·.凯利的书。这位低调的《连线》之父所影响过的还不止安德森和沃卓斯基兄弟,其它还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巴里·夏普莱斯和苹果公司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等。

  “在我年轻时有一本非常棒的杂志叫《全球概览》(Whole Earth Catalog)。在照片下方有一排字:‘Stay hungry,Stay foolish’(保持饥锇,保持愚蠢),这是他们停刊的告别留言。我总以此自省。现在,在你们毕业开始新生活时,我把这句话也送给你们。”

  这是乔布斯在斯坦福那场著名演讲的结尾部分。凯文·凯利是《全球概览》创建人之一,同在那场演讲上,乔布斯将这一美国反主流文化目录杂志与谷歌类比,称其是“互联网概念先驱”。

  而今年10月,凯利的新书《What Technology Wants》在美国出版,其中提出了更为惊人的言论。目前该书尚未有中译本。今年年中,本报记者在加利福尼亚帕西菲卡小城凯文·凯利的家中,对这位美国技术哲人进行了为期两小时的专访。

  是救星?是杀手?

  《21世纪》:你认为,蜂拥而出的新媒体对今天的传统媒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挑战?

  凯利:从美国的情况看,今日的传统媒体已几乎不能存活。《连线》杂志其实和《华尔街日报》一样,过程由编辑主导,有执行主编,环环相扣,比较高端,基本是一个从顶部到底部的过程,需要很多资金的投入,工作过程有一个更漫长的循环,而今日的社会性媒体通常非常短、快和小,是一个快速循环过程。

  现在在美国,像《华尔街日报》等传统媒体都正面临巨大挑战,但我不认为他们会被完全取代。如果我画一个图的话你会理解我的意思。这是一个金字塔图形,你看,底部会有很多小的、短的媒体,它们对读者当然很有帮助,会吸引到很多注意力;但注意这个图的顶部,仍然会存在少量从事更长、更深度和更高端内容的媒体,只不过对于顶部媒体而言,由于博客等社会性媒体的出现和泛滥,竞争已变得比以往更艰难。但是这也同时意味,它是顶部媒体一个很好的机会去获取成功。

  《21世纪》:现在已经出现很多新的内容传播渠道,比如像iPad、Kindle或一些智能手机等,你认为他们是传统媒体的杀手还是救星?

  凯利:这是一个很好但很难回答的问题,我相信像正在到来的iPad、Kindle或Smart Phone、Tablet等将为传统媒体建立起一些全新的商业模式,虽然什么是这一模式,目前答案还不清晰,但我有一个哲学是:注意力在哪里,钱就会跟过去。

  也就是说,钱会跟随着注意力流动,虽然目前我不知道在这些新渠道上这一机制将如何产生,但现在已经被验证的一个事实是,人们已经开始花费大量时间在这些东西上面阅读,换言之,它们已经获取了大量注意力。

  《21世纪》:那么,传统媒体是否也应该适时做出一些调整,比如与这些新渠道的合作?

  凯利:当然,你必须去做,必须去尝试这些事情,因为现在没人知道应该怎么做,而也正因为没有人知道,所以现在进入是否已经晚了这一问题也没有答案,也就是说,没有人迟到,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第一个知道该怎么玩的人或者在这场战役中取胜。

  通常,第一个人未必会成为赢家,你看像亚马逊不是第一个做电子图书的人,Google不是第一个做搜索的人,苹果也不是第一个做电脑或者数字音乐媒体的人,但是你必须去开始,去做实验。在一开始,这可能是非常艰难的,但这并不要紧,你所能做的就是去尝试。

  《21世纪》:什么是您现在最喜欢的科技公司?5年前这一答案又是什么?

  凯利:我用两种方式回答这个问题。一种是你最经常使用的工具,我最喜欢的一类公司就是这种,比如我经常使用苹果的麦金托什机;另外一种则是那种产品最具革新的公司,就像Google,或者还有3M。后者是一个很老的公司,产品种类非常多,以锐意创新而著称。当然苹果也是很好的公司,他们制造出美丽的产品,但这和革命或者革新是不同的概念。

  至于5年前,我想答案应该是英特尔或康柏,还有手机芯片、蓝牙及无线领域的一些公司。对一个公司而言,要保持常新是很难的,我想这不仅仅关乎革新,还涉及市场、设计及客户服务。5年前还有一个公司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亚马逊。亚马逊在客户服务这一领域做出了很多革命性创举,使网络购买非常地简单和方便。我认为这是一项非常奇妙的工作,把技术用于客户服务。当然,现在亚马逊也在做Kindle,但它的技术绝大部分隐藏在工厂里,大部分人并不像感觉iPad那样能感觉到它。

  “技术是一种生命体”

  《21世纪》:《失控》是一本很有胆识和见识的书,但其中涉及了大量生物学、物理学等专业的自然科学知识。如果举一些比较生活化的例子,你认为什么正在失控?

  凯利:《失控》的意思是:当我们创造出非常有能力的东西,就像我们创造出互联网,甚至是宇宙飞船,或者就像当年人类创造出汽车,然后驾驭它,这些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东西,但当我们创造出它们时,其中一个恐惧便是它们可能超越我们控制,而我们需要去防止,有时候这可能需要一些系统设计。

  当你觉得孩子犯了错误而且这样“失控”下去可能会偏离成功,这时候,父母通常就想要改变他们,必须做一些事情使他们离开失控的状态。所以,“失控”并不是一件坏事情。

  《21世纪》:你的新书《What Technology Wants》,我感觉你正在越来越站在技术的立场或者说用技术语言在说话,比如说这本新书并不是聚焦在人类需要什么而是聚焦在技术需要什么,《连线》之后这些年在你身上发生了什么?

  凯利:有一个著名生物学家曾写过一本书,我很喜欢它。在这本书中,他通过基因视角观察生命,指出生命的不断繁衍某种程度上是基因不断繁衍的自我需要。而我从技术角度去看待生命,得到的结果同样如此,技术有自己的生命。

  我的意思是,技术非常有权力。在我新书第一部分展示了远古时代,当我们学习语言和思想后,我们的身体是如何发生了变化,这就如厨艺的发展也会改变人类的胃,我们身体由此变得更有力量。在我看来,这就是技术存在的地方,它使我们的思想、身体和基因发生改变。所以技术创造了我们,同样我们也一起创造了技术,这是相互相生的过程,我们是技术的父母,而有时我们也是技术的孩子。

  但你知道现在人类已定义的生命形态仅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六种。现在你抬头看,你所看到的我家墙上的这些复杂图形,其实是我这些年收集和整理的一些图模,它们展示了各种生命体的演化时间和过程,仔细看它们,你就会发现其实技术的演化和这六种生命体的演化惊人相似。因此,我把技术归为是生命的第七种存在方式,而技术正是我们未熟知的一种新生命形态。

  《21世纪》:你是说,其实技术所需要的东西,就是生命体需要的东西?

  凯利:对。

  《21世纪》:凯利,那你需要什么?

  凯利:我想是能拥有更多的力量?机会?和选择?

  不可以说不,但可以选择

   《21世纪》:如果有一些人可能对您的新书持激烈的反对态度,你认为他们会是哪些人?

  凯利:我想这是一个哲学,所以这些反对声音应该会来自于与我有不同哲学信仰的人。如果通读这本书,我感觉会有90%的读者赞同我观点,但是,可能会有10%的人会反对。比如我在这本书中指出技术和人的本性一样具有能力,但是我并没有花大量时间去证明我的观点,因为我另一本书已有所涉及。我想这些人可能会说,不不不,你不能那样说,我不相信。

  《21世纪》:政府会对其持什么样的态度?

  凯利:我猜测政府会很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指出了一种建议,它对很多问题是一个答案和解决方案。政府喜欢答案,因为这样他们能使用大量的钱把这些钱用到点子上去解决问题,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改变一些人的观点。

  《21世纪》:这些对技术的主动意识会促使你在日常生活中与其它人有什么区别,比如你通常会如何教育孩子?

  凯利:其中一个例子是,我和孩子们的房子里没有电视,我们家有网络,我们经常使用。这里其实是一个有关选择的话题,即为什么你选择这个而不是那个。

  电视当然对我们是有用的,我得说每个技术对我们都有益,但我们不使用电视是因为它的节目总须在规定时间到来,且不能自由选择,如果你想看你要的东西你就必须不停切换而且还可能找不到。但如果你使用网络,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换言之,我想表达的是,其实无论是电视也好网络也好,他们都只是技术的不同表达方式。我们不能对技术说不,但我们至少可以选择技术的表达方式。比如你看冬天里的雪花,每一朵雪花你看上去都是相似的,但其实每一朵雪花都有六个部分,而这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不一样的。我想技术也同样,它可能是同样的技术,但它们有不同表达方式。

凯文·凯利谈互联网的未来 编辑本段回目录

原文作者:凯文·凯利

摘自《失控》(1995年出版):

所有自然的“出生”和所有人工的“制造”正在合二为一。机器原来越生物化而生物正变得越来越像机械。

未来的趋势是什么?凯文的这种论点耳闻已久。而在当时这还只是一个隐喻,一个幻想,现在,它几乎是一种预设了。比如DNA电脑:若干比特的DNA并行工作,通过细小的改变以优化一系列近似的、最佳的解决方案。比如处理商务旅行问题 ——随着更多的城市信息输入电脑,电脑给出的交通路线变得更高效。当前电脑是线性工作的,而 DNA计算的目标是让更多的电脑像DNA一样工作,至少在处理非常复杂的问题时如此。逻辑模糊、加密,这是生物化科技采用的并行方式。

接下来是什么?语义网,Web3.0。网站不仅仅是网页,而是数据库。机器可以分类存储网页上的信息,更换部分人阅读的页面。互联网现在是平的,虽然它本身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随着越来越多的架构,标签(分类) , 以及链接,可以使网络更加智能。改进的导航——机器之间的交流将在后台进行,而不必浏览。

《失控》对《骇客帝国》的影响。拉里和安迪沃卓斯基是深受其影响的,以至于要求班底必读此书(还有其他两本)。

天书:大多数人读了前几章,就坐不住了!

《失控》对斯皮尔伯格的《少数派报告》的影响:虚拟未来场景。凯文设想了2050年未来世界的想象细节。其中一些设想拍成了电影,比如其中的吸入式药物,以及汤姆·克鲁斯的站立虚拟现实界面前的场景。

Edge.org:你对什么比较看好呢?凯文的回答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生活在“明天”——那只是一个比今天好一点的时刻——我们能做的就是生活在目前地球上最具前瞻性的城市。城市是在未来发生的地方。是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所在之处。每天有一百万人从农村来到城市。这样的迁移不仅是空间上的,更是时间上的。这些移民确实向前跨越了几百年的时间——从中世纪的村庄搬到21世纪的大城市....

回到过去从未如此容易。发展中国家的认只要走着回到自己的村庄就可以了,在那里他们可以与古老的传统和有限的选择的共同生活....我们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机会回到过去,但令人吃惊的是很少有人真的愿意。

我们总是怀念过去时光的浪漫,但我们并不那样生活。物质上有限你也可以获得精神上的快乐,但是我们迁入目前生活的城市,这是我们的选择。新技术带来的未解决的问题比已解决的更多,但未解决的问题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选择。挑战在于为每个新技术找到真正的用武之地。核技术、有线电视、 DVD就是例子。

相关链接编辑本段回目录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

标签: Kevin Kelly 凯文·凯利

收藏到: Favorites  

同义词: Kevin Kelly, 凯文·科里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 (共0条)发表评论>>

对词条发表评论

评论长度最大为2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