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编辑本段回目录
新华网日内瓦9月7日电(记者王昭 刘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7日发布《2011—2012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内地排名从去年的第27位升至今年的第26位。
世界经济论坛称,中国内地自2005年以来竞争力排名一直呈稳定上升态势,中国内地维持着高储蓄率、低债务和适度财政预算赤字状况。尽管通货膨胀压力较大,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总体良好。
报告将世界各经济体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要素驱动阶段、效率驱动阶段和创新驱动阶段。中国内地经济已成功进入三个发展阶段中的第二阶段,即效率驱动阶段。
报告的竞争力排名以全球竞争力指数为基础。这一指数包括制度、基础设施和宏观经济稳定性等12个竞争力因素。
自1979年以来,世界经济论坛每年发布一份全球竞争力报告。今年的报告中,瑞士继续稳居第一位,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稳定性均有所削弱的美国从去年全球排名第四位降至第五位。新加坡、瑞典和芬兰分居第二、三和四位。
在今年的排名中,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分列第11位和第13位,日本和韩国分别列第9和第24位。在拉美,智利是排名最靠前的国家,名列第31位。“金砖国家”中的南非列第50位,巴西列第53位,印度排在第56位,俄罗斯排在第66位。
上一年度排名
夏季达沃斯召开在即,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新一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昨天,记者从世界经济论坛了解到,在当日发布的《2011-2012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排名中,中国继续进步,最新排名第26位,大幅领先金砖五国其他成员。新加坡超越瑞典上升至第二位。瑞士连续三年拔得头筹。
在大型发展中经济体中,中国排名再次上升一位,以排名第26位继续保持领先,进一步巩固了它在前30名的地位。在其他4个金砖五国经济体中,南非(50)和巴西(53)的排名有所上升,而印度(56)和俄罗斯(66)略有下降。一些亚洲经济体表现强劲,日本(9)下降三位,但仍在前10名之列。马来西亚跃升5位至第21名,紧随澳大利亚之后。尽管在前30位中有着强劲表现,亚洲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的显著竞争力增长势头在趋于放缓。包括印度尼西亚(46)、印度(56)和越南(65)在内的一些国家排名止步不前。
据了解,《全球竞争力报告》竞争力排名的计算基础是可公开获得的数据和世界经济论坛与其合作伙伴机构网络每年进行的全面调查“高管意见调查”。
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国升至第26位 美日排名下降编辑本段回目录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世界经济论坛7日发布《2011—2012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内地排名从去年的第27位升至今年的第26位。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分列第11位和第13位。瑞士连续第三年拔得头筹,新加坡超越瑞典上升至第二位,而美国则连续第3年排名下滑,下降一位至第5名。
中国继续领先金砖四国
《报告》的竞争力排名指数由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商品市场效率等诸多类别的指标组成,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状况。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中国在全球竞争力指数(GCI)排名上稳步前进,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前30名的地位。此外,中国继续在金砖五国经济体中遥遥领先,而紧随其后的南非排名则为第50位。其他金砖国家巴西排名第53位,印度56位,俄罗斯66位。
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排名逐年上升。今年度《报告》给予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很高评价,在所有142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0。《报告》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负债最少的国家之一,拥有很高的储蓄率和温和的财政赤字,这些因素与良好的经济前景一起,使中国的主权债务质量的改善远远好于其他的金砖国家。此外,中国的健康与初等教育、商业成熟性和创新等指标也排名靠前。相对而言,中国在金融市场 发展和技术就绪度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排名靠后,也拉低了中国的整体竞争力排名。报告指出,中国仍处在效率趋动型发展阶段,而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处在创新型发展阶段。
世界经济论坛指出,尽管在前30位中有着强劲表现,亚洲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的显著竞争力增长势头在趋于放缓。包括印度尼西亚(46位)、印度(56位)和越南(65位)在内的一些国家排名止步不前,正如人们所担心的,保持它们增长动力所必须的改革和投资迟迟没有到位。
发达经济体停滞不前
报告显示,瑞士连续第三年拔得头筹。新加坡超越瑞典上升至第二位。日本比去年下降3位排名第9。马来西亚跃升5位至第21名,紧随澳大利亚之后。
报告称,美国排名连续第三年下滑,今年又下降一位至第5名。除了宏观经济越来越脆弱之外,美国制度环境的某些方面继续让一些商界领导者感到担忧,尤其是公众对政治人物的信任度较低和对于政府效率低下的担心。但积极的一面是:自从金融危机以来,银行和金融机构首次出现了复苏,它们被认为是比之前更健康和高效了。
在欧元区,德国继续位居前列,尽管下降了一位至第6名;法国下降三位至第18名,希腊继续下降趋势,排名第90位。提升竞争力的改革将在振兴此地区的增长和应对其关键挑战、财政整顿和顽固的失业问题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编辑 谢振轩)
2011-2012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全部142个经济体排名编辑本段回目录
美国排名连续第三年下滑,今年又下降一位至第5名。除了宏观经济越来越脆弱之外,美国制度环境的某些方面继续让一些商界领导者感到担忧,尤其是公众对政治人物的信任度较低和对于政府效率低下的担心。但积极的一面是:自从金融危机以来,银行和金融机构首次出现了复苏,它们被认为是比之前更健康和高效了。
在欧元区,德国继续位居前列,尽管下降了一位至第6名;荷兰(7)的排名上升一位,法国下降三位至第18名,希腊继续下降趋势,排名第90位。提升竞争力的改革将在振兴此地区的增长和应对其关键挑战、财政整顿和顽固的失业问题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排名结果表明:发达经济体的竞争力在过去7年间停滞不前,但很多新兴市场的竞争力却有了改善,让它们的增长更加稳健,这反映出经济活动正在从发达经济体转至新兴经济体。
在大型发展中经济体中,中国(26)继续保持领先,排名再次上升一位,进一步巩固了它在前30名的地位。在其他4个金砖五国经济体中,南非(50)和巴西(53)的排名有所上升,而印度(56)和俄罗斯(66)略有下降。一些亚洲经济体表现强劲,日本(9)和香港(11)也位列前20位。
中东方面,卡塔尔(14)稳固了它在前20名中的地位,沙特阿拉伯(17)首次进入20强,然后是以色列(22)、阿联酋(27)、科威特(34)和巴林(37)。大多数海湾国家继续近年来的上升趋势。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南非(50)和毛里求斯(54)位列排名前50%,其后是二线最佳区域表现者卢旺达(70)、博茨瓦纳(80)和纳米比亚(83)。拉丁美洲方面,智利(31)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其他一些国家的竞争力也有所上升,例如巴拿马(49)、巴西(53)、墨西哥(58)和秘鲁(67)。阅读报告的更多重点。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教授指出:“经历了几个困难年度之后,全球经济在后危机时期稍有复苏迹象,尽管这种复苏非常不均衡:虽然有一些经济过热风险,很多发展中国家还是保持了相对强劲的增长;而大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复苏仍然较为缓慢,高失业率和金融脆弱等问题挥之不去,且没有明确的改善迹象。当今全球经济环境的复杂性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和鼓励增长的质和量,并应融入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以更全面地了解我们的需要和可行的措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报告共同作者沙维尔·撒拉-伊-马丁(Xavier Sala-i-Martin)表示:“在人们再次担心全球经济前景时,政策制定者不能忽视长期的竞争力基本点。为了让复苏更加稳健,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都必须确保增长是基于生产力的提升。发达经济体(许多都面临着财政挑战和增长缓慢等困境)需要专注于提升竞争力的措施,以创造出良性增长循环,确保实现稳健的经济复苏。”
《全球竞争力报告》竞争力排名基于撒拉-伊-马丁为世界经济论坛设计的于2004年引入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此指数由12个类别(竞争力支柱)组成,它们全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状况。这些支柱为: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健康与初等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就绪度、市场规模、商业成熟性和创新。
排名的计算基础是可公开获得的数据和世界经济论坛与其合作伙伴机构网络每年进行的全面调查“高管意见调查”。今年在创纪录的142个经济体中调查了14,000多位商业领导者,力图揽括影响一个国家商业环境的众多因素。
报告包含了一个详尽的数据部分,对调查涵盖的142个经济体中的每一个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综合概述了它们的总体排名;报告中的数据表列出了110多个指标的全球排名情况。
今年的报告也对一些地区和主题进行了讨论,包括分析债务危机对竞争力的影响、回顾拉美所面临的创新挑战和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竞争力趋势及前景。同时,报告也用了一个章节来介绍世界经济论坛为了将可持续概念更全面地融入到其竞争力工作中而初步开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