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3日,寻求私有化的黑莓终于找到买家——加拿大金融控股公司Fairfax Financial。后者将以每股9美元、总价47亿美元收购黑莓。这笔收购交易将在今年11月4日完成尽职调查。
这令黑莓股价周一在纳斯达克(3768.25, 2.96, 0.08%)证券市场常规交易中上涨1.1%,报收于8.82美元。
黑莓曾经是全球智能手机的王者,2008年市值曾高达840亿美元,北美市场的占有率超过了50%,但由于错失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如今身价缩至47亿美元,市占率不到3%。

和此前手机巨头摩托罗拉移动、诺基亚(6.58, -0.09, -1.35%)手机业务分别出售给谷歌(886.84, 0.34, 0.04%)、微软(32.45, -0.29, -0.87%)不同,黑莓则希望借此转为私营,后退一步争取喘息空间,待修复问题后再重回公共市场。
牵头黑莓私有化的Fairfax CEO普莱姆·沃特萨(Prem Watsa) 以逆向收购闻名,被外界称作“加拿大的沃伦·巴菲特”,对这位擅长价值投资的投资家而言,这或将是他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一次投资行动。特别是在黑莓缺乏造血功能、企业客户流失背景下,他能让黑莓重获生机吗?
危机关口编辑本段回目录
“这个收购发生越早越好,这可能是投资者唯一的出路也是最有可能的一个结果。”评级机构晨星分析师布莱恩如是评价。他认为,收购的好处是黑莓及其财团可重塑公司,远离公众和华尔街的监督;对投资者来说,看到黑莓糟糕的财报数据,只有失望,没有其他意义。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黑莓最不缺的就是负面消息。从现在来看,形势似乎也不能更糟糕了。
黑莓公司不久前发布的业绩预警显示,第二财季营收预计为16亿美元,其中约50%来自服务业务,远低于30.6亿美元的分析师平均预期;黑莓还预计,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第二财季运营亏损将达9.5亿至9.95亿美元。
被寄予厚望的智能手机业务远未达到预期:其第二财季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70万部(主要为Blackberry 7设备),远低于第一财季的680万部。此外,黑莓还为未销售出去的Z10手机库存计提9.6亿美元。
业绩连连亏损的黑莓继续“瘦身”求生,继续裁员4500人,占员工总数约40%。黑莓曾于去年宣布全球裁员5000人。
就在5年前,黑莓手机还是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的翘楚,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公司,谁也没有想到,它的坠落如此之快。
黑莓的成功缘于企业级电子邮件应用的需求,2001年“9·11”事件中,在纽约和华盛顿特区的电话系统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它及时传递信息因此声名鹊起。但黑莓却错过了移动互联网起步的机会,最终迷失在电子工业的消费主义时代。
“这是‘大公司病’在作祟。”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分析说,黑莓与诺基亚类似,在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臃肿的结构设置让决策过程变得缓慢,一些创新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而太过于专注企业客户,也让黑莓忽视了消费市场的风云变幻。
苹果(489.1, -1.54, -0.31%)iPhone的出现加速了黑莓市场地位的崩塌。2007年1月,苹果推出iPhone,展露进军智能手机市场的野心。但认为触摸键盘难获大众支持的黑莓高管们对此不屑一顾,并称“要说苹果公司给黑莓带来了什么挑战,我觉得是夸大其词”。
当黑莓意识到这一点,并打算通过推出触屏的Z10等黑莓手机来挽救危情时,已经太晚太迟——工程师主导的黑莓最终败在了设计主导的苹果脚下。
这几乎是昔日硬件终端巨头共同的挽歌:在移动互联网的游戏规则下,上游,手机厂商被操作系统扼住咽喉,以应用为主导;下游,销售则更加受制于渠道。硬件这个曾经在产业链中的主导角色渐渐沦为配角。
企业市场造血?
“黑莓之父”拉扎里迪斯的有意回归,加上“加拿大巴菲特”的领导,命悬一线的黑莓能够实现逆袭吗?
在市场研究公司Ovum分析师简·道森(Jan Dawson)看来,黑莓过去数年的关键问题在于缺乏长期战略,没有制定复兴业务的战略。除非计划大幅改变或加速黑莓的战略,否则Fairfax Financial将无法扭转黑莓的处境。
公开资料显示,Fairfax CEO沃特萨声名鹊起,是在1985年时重组了处于逆境中的货运保险公司,后来沃特萨将其重新命名为Fairfax,即“公平友好收购”(fair and friendly acquisitions)。2003年,其收购企业的承保业务因“9·11”恐怖袭击而支出巨额理赔,导致Fairfax一度出现困难,股价遭到重挫。但沃特萨再次重组公司,最终转危为安。
沃特萨一直以来都看好黑莓。他在2012年初黑莓双CEO下台时进入黑莓董事会,并一再对外界表示人们低估了黑莓的价值。不过,截至目前,沃特萨在黑莓上的投资已经遭受不小损失。今年早些时候,沃特萨所披露的文件显示,其以平均每股17美元的价格买入黑莓10%的股份,这几乎是其收购价9美元的两倍。
在周一对黑莓的收购要约声明中,沃特萨表示,黑莓会继续将“专注于向全球黑莓客户提供优秀且安全的企业解决方案”作为长期战略。他的这番表态也被外界解读为,黑莓要忘掉消费市场,把所有精力转到企业市场上。
赛迪智库财经所秦海林博士也对记者表示,未来私有化后,如果黑莓把自己的手机业务抛出,集中做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业务,仍有市场机会。
目前在黑莓的业绩中,企业服务是为数不多的亮点。黑莓表示,其企业服务10(BES10)的渗透率有所增长,截至第二季度末商用和测试服务器安装总数已超过2.5万台。
但在不断流失的企业市场,黑莓的新东家仍有一场恶仗要打。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显示,3年前黑莓在北美地区企业手机市场的份额还高达70%,今年份额已下跌至5%。而从全球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转向苹果和安卓手机,黑莓在企业市场的份额已从2010年31%的顶峰跌至当前的8%。
[记者观察]黑莓打不进中国市场时,败局已定
北京时间9月23日,就在大洋彼岸的黑莓宣布签订“临时收购协议”之前,三星大中华区总裁朴载淳和明星赵薇手持G alaxyN ote3,并排站在镁光灯下。当天晚间,这款旗舰手机和三星智能手表G alaxygear一起在中国发布,并将在国庆消费热潮之前推向市场。一直以来,中国都是三星手机的重要首发地区,这里的智能手机市场增长迅猛,更为三星手机业务的业绩贡献良多。反过来,三星对中国区的重视程度亦不断加强。
几乎在同一时间,赵薇的同学陈坤与国内手机品牌O PPO首席执行官陈明永“在一起”,作为O PPO发布的全球首款旋转摄像头智能手机N 1的代言人,陈坤的出现让O PPO粉丝们兴奋不已。而O PPO作为主要销售业务落在中国的本地品牌,近年来的发展亦非常迅猛。
就在同一天,苹果亦公布了iPhone5s及5c的首周销售数字———超过900万部,创历史新高。业界普遍认为,这是因为苹果首次将中国大陆列为了iPhone首销区域,中国市场在手机业中的地位再一次得到肯定。
正是在这样一个“百花齐放”的大市场中,无论三星、苹果还是O PPO,看上去大家都有高速发展的空间。而偏偏黑莓,别说高速发展,在中国几乎连站稳脚跟的机会都没有。今年初,黑莓正式发布了全新操作系统“黑莓10”和两款新机型。但直到这家老牌智能手机商宣布将“委身”Fairfax,这两款机型也未在中国市场亮相。
这点曾让笔者相当纳闷,因为自去年开始,黑莓曾大张旗鼓地在中国招募贤才,索尼(21.37, 0.08, 0.38%)、三星、苹果的不少职业经理人涌向了黑莓,看似要大干一场。直到今年年中,一位从黑莓中国离职的员工告诉笔者,公司管理存在严重的脱节和混乱。比如说,一方面确实在招人,但招了人做什么?很多时候根本没有定论。特别是今年年初以来,连黑莓中国的员工都准备好在新机型入华后好好干上一场,但管理层却迟迟未下决心。他认为,这背后是管理层本身对手机业务的发展已失去了信心。
不进入中国市场,等于在未作丝毫尝试的情况下,将大好市场拱手相让与对手。在那个时候,所谓通过手机业务来复兴,已然是一句空话。
路透社:私有化为黑莓争取喘息空间编辑本段回目录

导语:路透社周二刊登题为《黑莓可能借私有化争取修整时间》(Analysis: By going private, Blackberry may buy time to fix itself)的评论文章称,虽然私有化无法解决黑莓公司面临的内在问题,但却可以为其赢得喘息空间,更加从容地调整战略,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以下为文章全文:
业绩萎缩
私有化未必能解决黑莓面临的挑战,但却可以给这家深陷泥沼的智能手机公司赢得一些喘息的空间。
无论是私有还是公有,黑莓的问题仍将存在下去:市场份额下滑、产品表现欠佳、竞争日益激烈。
在提到Fairfax Financial Holdings周一发出的私有化要约时,英国投资银行Atlantic Equities分析师詹姆斯·考德威尔(James Cordwell)说:“这可能给该公司赢得时间。但却不能解决黑莓面临的长期战略问题。”
黑莓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了利润丰厚的专业电邮终端设备市场,但竞争对手已经入侵这一领域,而苹果(489.1, -1.54, -0.31%)公司的iPhone手机也早已为消费市场制定了新的黄金标准。
黑莓上周五警告称,本财季的销售额可能大幅下滑,并遭遇巨额营业亏损。该公司本周一表示,已经接受了以Fairfax CEO普利姆·瓦特萨(Prem Watsa)为首的财团发出的47亿美元私有化要约。
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测算,黑莓2013年上半年仅占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的2.8%,低于2012年的5%,较2011年的11%更是相去甚远。黑莓已经丧失了炫酷的元素,而这恰恰是它在英国等地备受推崇的原因。
黑莓今年8月宣布对外出售,但Fairfax似乎是目前唯一一家发出竞购要约的机构。黑莓可以在11月4日前寻求条件更好的要约,Fairfax在此期间则会展开尽职调查,并为此次收购融资。
“他们希望让它退市,然后重组并分拆出售,或许会把重点放在企业平台上。”资产管理公司First Asset Investment Management分析师约翰·史蒂芬森(John Stephenson)说,“这样一来,他们显然会受到更少的监督,从而有时间部署各种计划。”
低调行事
从上周五的的消息来看,黑莓今后将逐步推出由iPhone和Android主导的消费市场。该公司将裁员4500人(约占全部员工的三分之一),并深耕专业的小众市场。
避开华尔街分析师的目光后,黑莓的新买家可以花费资金来赢回市场份额,并通过更加长远的计划来重塑该公司。或者,他们也可以把BBM等有吸引力的业务分拆后,再高价出售。
但即使是这款即时通讯服务也要面临一些发展障碍。该公司原定于上周末推出iPhone和Android版BBM应用,但却临时将这一计划推迟了至少一周。
市场已经开始质疑瓦特萨财团的诚意,毕竟他们的成员身份至今没有对外公布。
美国投资银行Jefferies分析师彼得·米塞克(Peter Misek)说:“我真心希望了解他们的融资实力,也希望了解财团的成员。”
金融行业的很多人士都认为,财力雄厚且影响巨大的加拿大养老基金可能参与其中,但相关基金均未表态。
美国投资银行Bernstein分析师皮埃尔·法拉古(Pierre Ferragu)说:“由于这笔交易取决于尽职调查和融资情况,所以风险进一步加大。”
他在研究报告中表示:“尽职调查可以给Fairfax更多的借口来压低最终报价,而各大银行也有可能因为风险过高而拒绝资助。”他建议持有黑莓股票的投资者尽快抛售。
前景展望
由于要面临加拿大政府的审查,导致针对该国企业的一些收购计划深受困扰。但Fairfax显然认为,他们已经制定了充分的计划,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瓦特萨在发给黑莓的信中着力打消了反垄断顾虑。他说:“我们的要约获得监管者批准的概率极高。”他还信心满满地表示,美银美林和BMO Capital Markets两大机构肯定会为其提供资金。
即使中途退出,Fairfax财团也不必支付违约金,但倘若黑莓选择其他买家,却要支付一笔分手费。
无论这笔交易能否最终达成,黑莓都面临众多挑战,包括手机出货量下滑、现金不断减少、业绩接连亏损等。
随着各大企业和政府机构逐渐允许员工在工作场所使用其他设备,黑莓在安全电邮通讯领域的优势也逐渐丧失。
“我们过去都在使用黑莓,但2011年末和2012年初,我们抓住机会测试了iPhone,并发现用户更喜欢这种产品。”澳大利亚财政部首席信息官彼得·亚历山大(Peter Alexander)说。他还指出,iPhone的使用成本更低。
“所以我们用iPhone代替了黑莓,原因是它符合我们的安全要求,而且对用户更加友好,应用的选择也更多。”
就连极度重视安全问题的美国五角大楼也已经允许员工使用不同的智能手机。但加拿大政府周二表示,不会放弃黑莓。
加拿大政府发言人说:“在认为某位员工的工作需要使用带有电子邮件功能的手机时,黑莓都是我们为其提供的常规配置。”
黑莓之前将希望寄托于新一代黑莓10设备,包括采用触控屏的Z10和Z30,以及搭载迷你键盘的Q10。
但这些新设备需要使用新的服务器,导致部分专业用户迟迟不肯更换设备。
尽管如此,黑莓还是释放了一些积极的信号。该公司周二表示,英国富时100指数中的34家公司已经开始测试或使用新的服务器,使得该公司可以同时管理工作场所使用的黑莓、iOS和Android设备。(樵夫)
黑莓的丧钟为谁而鸣编辑本段回目录
最近黑莓宣布退出消费者市场,专注于企业级客户,并且将裁员40%。How
2002年,手机还在比谁的个小,谁的数码相机像素最大,在英国的我却发现许多商务人士视潮流于不顾纷纷钟情于又大又笨的黑莓。那个时候的我并不懂黑莓有超强的商务功能,也不知道黑莓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把移动终端推进了智能手机时代。可在智能手机最辉煌的今日,黑莓却已病入膏肓时日无多了。
黑莓2012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5%,而与此同时Iphone的销售增长率几乎翻倍了。2012年第一季度亏损了1.25亿美元,而去年同期的利润是9.34亿美元。在最重要的美国市场,android对黑莓的市场份额的杀伤力越来越强。
黑莓已经无法和Iphone,android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的工程制造,软件,App
如果黑莓能遇上自己的郭士纳或者乔布斯的话,那么它应该静静等待绝地反击的时刻到来。不过这个希望极为渺茫,所以最老套也是最靠谱的办法就是趁自己还值两个钱的时候把自己给卖了。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黑莓身上值钱的东西还不少:
手机和智能手机专利,其中包括和苹果,微软等联合拥有的价值连城的Nortel专利群;大约20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7500万订户,包括很多大型企业客户;全球分销和电信运营商网络;移动商业服务后台基础设施。
收购黑莓的障碍是,以上的黑莓资产在不断缩水,而且收购后还将面临巨大的裁员成本等包袱。在智能手机上野心极大的微软似乎是收购的不二人选,可是人家现在勾搭上了诺基亚,要移情别恋机会成本太大。黑莓可以尝试把绣球抛给亚马逊和Facebook。亚马逊想挑战Itune在数字内容销售上的霸权,它需要强大的移动终端支持。Facebook目前用户增长的主要引擎就是移动App,这方面最大的威胁就是IOS和Android主打Google+或其他SNS的可能性。Facebook要构筑更深的护城河就必须拥有自己的移动终端。
如果黑莓想逃避被收购的命运,继续做独立公司的话,那么他们就必须实施瘦身计划,放弃消费者市场,专注于企业用户。移动手机消费者市场用户体验为王,炫目的外形设计和App
黑莓如果把战线收缩到企业级用户还是很有可为的。自从黑莓诞生以来,黑莓就是这个市场上最安全的企业级移动终端。利用企业服务器,IT管理人员可以从中央控制台为每一台黑莓建立Profile,并且可以发出指令。而且全新一代黑莓移动设备管理系统BlackBerry
巩固和拓展企业级市场是黑莓东山再起的唯一机会,这不但可以把黑莓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还可以为黑莓挣得绝地反击最宝贵的东西:时间。让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在消费者市场上大搞消耗战拉锯战,黑莓可以专注于巩固和扩张全球的企业用户市场,同时制定出适合企业级市场的App战略,并且按照Ipone般简易美观易于使用的要求提高自己的工艺设计。在安全性第一的企业级市场上,黑莓的APP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黑莓失意消费者市场,如果能在企业级市场锐意进取,假以时日,难保黑莓不成为移动终端解决方案的IBM。
公平与透明:黑莓真的只值20亿美元吗?编辑本段回目录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有人会质疑我们是否搞错了,因为黑莓公司今天宣布,它已同意被加拿大保险公司枫信金融控股公司(Fairfax Financial Holdings)以47亿美元的价格全盘收购。明明是47亿美元,怎么变成了20亿美元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截至到收购时,黑莓还有26亿美元左右的现金及等价物,那么去除这20多亿美元的现金,枫信金融控股公司实际上只是以20多亿美元就将黑莓收于髦下。业内知道黑莓目前艰难的窘境,即便是这样的话,黑莓真的就仅值20亿美元吗?
我们不由想起了业内之前发生的两起与智能手机或者与黑莓类似的并购。一个是2011年谷歌溢价63%的125亿美元并购摩托罗拉移动;另一个就是不久前微软76亿美元并购诺基亚。作为被并购方的摩托罗拉移动和诺基亚与黑莓目前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战略处境相差无几。注意,我们之所以在此称为战略处境类似,是指虽然它们在市场份额、营收和利润存有一定的差异,但在智能手机市场中都已被边缘化,故我们没有必要再去深究当三者在被并购前市场份额、营收、利润的不同。
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何摩托罗拉移动和诺基亚被并购的价格却远远高于黑莓(诺基亚被并购的价格是黑莓的3倍多,而摩托罗拉移动被并购的价格更是黑莓的6倍),或者说黑莓被并购的价格如此之低呢?即便是去除摩托罗拉移动之前是谷歌Android坚定的支持者(为了Android放弃了自己的Linux)和诺基亚对于微软Windwos Phone近乎于自杀式(为此牺牲掉了Symbian)的忠诚中所含的“知恩图报”式的溢价因素,相比之下,黑莓的价值也有被严重低估的嫌疑。
不过联想近期黑莓大幅裁员、减记及营收的大幅预期下调等种种不利于黑莓但均出于黑莓官方的消息导致黑莓股价的暴跌,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是不是黑莓在故意稀释自己的市值,以让枫信金融控股公司能以更低的价格并入黑莓?也许在此有人会质疑黑莓为何要这样做呢?恐怕这个只有黑莓的CEO托斯藤•海因斯(Thorsten Heins)和枫信金融控股公司创始人被誉为“加拿大巴菲特”的普雷姆•瓦特萨(Prem Watsa)最为清楚。不过令我们怀疑的是,瓦特萨于2012年1月加入黑莓董事会,当时黑莓的两位联合创始人宣布放弃CEO职位,并任命现任CEO托斯藤•海因斯(Thorsten Heins)担任黑莓的新CEO,而瓦特萨本人长期以来一直坚称黑莓的价值被实际低估。那么今天瓦特萨执掌的枫信金融控股公司20亿美元的实际支付价格并购黑莓按照瓦特萨当时的低估论,究竟是低估还是高估了黑莓呢?业内很想听听瓦特萨的说法。
接下来,如果瓦特萨执掌的枫信金融控股公司并购黑莓真的获批的话,瓦特萨会怎样做?或者说如何获利呢?作为以并购濒临破产公司发迹的企业,拆分卖掉获利的可能性极大,而说到分开出售,我们就不得不看看之前业内分析师对于黑莓价值的划分和估值了。
至多是在一个月前,有分析称,包括网络在内的黑莓服务业务价值45亿美元,专利价值为30亿美元。另外,黑莓尚有价值26亿美元的现金和短期投资。因此,黑莓整体价值约为100亿美元,远远超过当时54亿美元的市值。当然这个估值中还没有将黑莓的硬件价值计算在内(认为是零)。不过从黑莓近期公布的营收构成中,服务与硬件各占50%的比例及仍能维持35%—37%的毛利率看,对于黑莓硬件价值为零有待商榷。那么我们按照上述估值,再打一半的折扣计算,黑莓分拆业务出售的价值至少在60亿美元左右。也就是说理想状态下(全部以折扣估值一半的价格分开卖出),瓦特萨执掌的枫信金融控股公司最保守的获利也在15—20亿美元,而这一切实现的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目前20亿美元并购的实际价格。
我们鼓励创新下的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黑莓沦落今天固然有其自身固步自封、缺乏创新的因素,但从如此之低的被并购价格看,我们不希望看到黑莓最终的陨落是其他不可告人的交易所致,或者让黑莓最终失去重生的机会。当然我们只是提出自己的质疑,并非肯定什么。不过之前惠普110亿美元并购英国数据分析软件公司Autonomy后曝出的Autonomy为获得高额并购价格而财务造假的丑闻又不得不提醒我们面对产业中的太过悬殊又不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并购要提出我们的质疑。
参考文献编辑本段回目录
http://tech.sina.com.cn/zl/post/detail/t/blog/2013-09-25/1286293690/4cab48ba0102e9e4/pid_8435254.htm